书城励志火红人生
27928000000013

第13章 开拓者

记山西省公路构件厂厂长、山西省劳动模范 李敬中

在山西省公路构件厂的厂长办公室里,我见到这家工厂的李敬中厂长,他是这里的党政一把手:厂长兼党委书记。

这是坐落在太原最西面的西山脚下的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名字为山西省公路构件厂。实际上,它是以生产水泥为主要产品的一家中型企业。这么多年来,我虽居住在太原,也常在太原郊外活动,但我从未来到过处于太原市郊正西面的西山脚下。这家工厂恰恰就坐落在那里。如果再往西走,要向上攀登,那就就是太原的西山了,上山后向前走,那是太原的卫星城市是古交市了。

太原西山,在太原人看来,也应当算是太原最偏远的地方。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有着这样一个年产50万吨的水泥生产厂家,而且是国家经营的工厂——国营企业。既然是国字号企业,就一定有上级主管单位,它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山西省公路局。而山西省公路局的上级单位就是主管山西省交通公路建设的山西省交通厅。

我在走进工厂时,在工厂办公楼的不远处看到了西山脚下在那里耸立着的立窑,那是水泥生产厂的重要标志。蓝色的圆筒高耸在太原山脚下,粗而园的筒体让人们意识到了水泥就是从这庞大的筒内流淌出来的,然后走向人世界,成为建筑材料,盖房、筑桥、修路……为人世界创造着美好的建筑造型,用水泥筑成了那些凝固的固体音乐载体。

等我与厂长李敬中交谈后,才知道,这是一家从艰难中走出来的水泥厂,它走过的历程,充满了坎坷和不平。

李厂长是个高个头的大汉,不到一米八的样子,块头很足,他神采奕奕,精力充沛,也很健谈,交谈中让人感到他思想很活跃,也让人感觉到,他是个优秀的、高智商的领导者。

这是一间并不十分宽大的办公室,一张大办公桌摆在靠近窗户的位置上,占去了办公室的五分之一。靠近过道的墙是用玻璃隔开的,那是磨砂玻璃,把走廊和室内隔离。室内干净、整洁,一切放置是从适用出发的,给人舒适、大方的印象。

李敬中厂长告诉我,他们这个厂一直是在艰难中生存的,从这个厂诞生的那天开始,就开始了这种一直没完没了的阵痛。

李敬中是个性格很直爽的人,看出来,也是一个有能力和魄力的人。他说他们这个厂,曾经经历了三次关闭的危险,也曾经被列为环保不合格企业,这当然成为被关停的对象,但是都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挽救出来了,从危机中走出来了。

“这个厂,一开始投产时的水泥产量年产仅有3.5万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多次技术改造和创新,才实现了新的一次次飞跃,达到了现在的年产50万吨的生产能力。这是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当然,这种努力是艰苦的,投入是大量的。这种投入,都是我们在生产盈利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在进行着技术改造,无论技术还是资金,都是自力更生,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说话间,李厂长点燃起了一支烟,若有所思地喷出了一缕轻烟,这烟雾随着室内的空气弥漫开来,转瞬间又在偌大的空间中化为乌有……

正说话间,厂里的总工程师走了进来,他向我介绍了最近在太原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是动员太原西山一带第一批污染企业搬迁会。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厂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是个紧要关头。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西山绿化带、西山生态园,西山一线要进行大规模的的企业搬迁,尤其是那些污染严重的化工、水泥、煤焦企业更在名列前茅。大约有105家企业面对这样的现实,而其中,最先一批列入名单的有五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之中有太原化工、太原煤气化、太原狮头水泥厂,他们山西公路构件厂也名列其中,成为最先搬迁的五家企业之一。搬迁成为了这家企业的当务之急。

李敬中厂长说:

“说是搬迁,实际是要重建。因为我们厂生产水泥的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水泥生产设备,落后,就是要被淘汰的。所以不可能搬到别的地方去。而楼房、厂房在搬迁中是搬不走的。所以,只能在异地重新建设一个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水泥厂,这就需要有新的资金投入,这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当然需要有新的投入。大的投入,资金投入应该要有一个多亿元,应当是1.5亿元。谁来投这笔钱,我们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作为国营企业,就需要国家投资,国家会不会拿出这么大数额的钱,看来困难是很大的。”

李厂长说完话,进入了沉思状,他的话给我深思,看来他们这样的水泥厂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生死的关节眼上。

一位老农走进办公室

就在我与李厂长对话的中间,从办公室门外走进了一位老者,他手里拿着一张单据,有点唯唯诺诺地走进办公室的门。李敬中厂长的办公室门始终是敞开的,看来谁进来都可以,只要有工作上的事找李厂长,谁都行。

这位老者看来有70岁开外的年纪,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旧帽子,有点遮颜的感觉。他脸上布满了皱纹,古铜色的面颊让人一看便知是那种饱经风霜的农村人。给我的初步印象,这一定应当是附近村庄里的人,是来向李厂长要钱的。

我的判断还是对的,他走进了办公室,站在了李厂长办公桌的前方,伸出手来把条子递了过去。李厂长在看着那张纸条子:

“你这不是正式发票?你看你,又是这,咋给你办呢!”

“你看着办吧!”

“你每次总是这样,让我没法办!”

看来他俩是常在打交道的了,互相都很了解,李厂长无奈地在条子上签了字:

“以后不许这样了,我这次只能想办法给你解决了。你们村咋把我们厂的车给拦住了?这可不对,以后不许这样了,你这村子是我们厂里运料的通道,你给堵了路,原料进不来,我们咋生产啊!”

老农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高兴地点头说:

“不让他们再拦车了,我回去办。”

说完话,老农拿着条子兴奋地离去了……

在老农走出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望着老农离去的背影,深深感到了这个厂办企业的艰难,到处都有拦路虎啊!

这时间,办公室出现了短暂的空白,一种沉寂、一种缓冲、一种宁静。李厂长在这个空当里点燃起了一支烟,他猛地吸了一口,吐出了一口烟雾,就这团烟雾,又一次弥漫在了办公室的上空……

李厂长缓过神来,长出了一口气,感叹地说:

“我们就处在太原郊区农村的包围之中,这些当地的村民,总是想着法子跟你要钱,你不给,他就封你的路,堵你的车,总在纠缠你,让你成天处于这种无止境的麻烦状态。刚才你也看到了,这个70多岁的老人,你能和他生气吗?生气有用吗?”

就在我们说话的功夫,他们厂里的营销总监走进办公室,说了没有两句话,后面就紧接着跟进一位年近60岁的长者,手里也是拿着条子,这是找那位营销总监的。要他想办法解决5吨水泥。

“我们排队在那里等,队伍排满了,等不上,你给想法解决一下啊!”

这也是个农村打扮的人,好像是在求人帮忙。

“给他解决了吧,这是个好人,但你要保证给我们送煤的车啊!我们是老关系了,一定保证供应,不能断档啊!”

听完了厂长的话,老者笑着离去了。

李厂长告诉我,最近煤炭涨价很厉害,一吨煤涨到六百多元钱了,就这样,也不是都能做到满足供应,厂里在想办法保证煤炭不能断档,很麻烦啊!这样的关系是不能惹的,是得罪不起的。

他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

我第三次走进他的办公室,那是一个上午刚上班不久。

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给我看了他们厂的搬迁最新消息。他告诉我,他们厂准备在两年之内进行搬迁,这是太原市给他们的准备时间。两年时间不算短,但作为他们,这正好给他们留出了一定的缓冲时间,也留下了找出路的时间。

就在我们谈话的中间,在他敞开着的办公室门口,走进来一位老太太,看起来最少也有七十岁。

老人进门,小心翼翼地问坐在办公桌前的李敬中:

“你是构件厂的李厂长吗?”

“我就是。老人家有什么事吗?你请坐。”

老人满意地坐在了办公室里,她选择了靠近李厂长最近的沙发上,开始了他们的谈话。

“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啊?”

李厂长,可找到你了。我听说李厂长办事最公道了,所以找你来了。

“我儿子是你们厂的职工,让车间给退回劳资处了,李厂长你应该管一管,让我儿子回厂上班吧!”

老妇说话的时候声音带着一种激动和哀求,甚至是颤抖,语气中听出了她儿子没能回厂上班对家庭造成的压力。

“老人家多大年龄了?”

“72岁了。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孩子他爹也不在了,就剩下了我们母子两人。”

“你有退休金吗?”李厂长问。

“我早就退休了,只有八百元的退休金,儿子要不上班,我娘俩就紧张了。”

“你儿子多大了?”

“今年有35岁。”

“那就用不着你这么大年纪的人跑来找我了啊!让你儿子找我啊,哪里用得着你跑!他是哪个车间的?”

“我这个儿子没出息,他没那胆量,他不敢找你。”

老太太说完话若有所思的样子,她那花白的头发和她那脸上的皱纹显示着她的苍老,她的门牙掉了一两颗。但她说话时语言流利,说着满口的河北保定话,让人一听就知道了她是河北人。她告诉了李厂长她儿子是哪个车间后静了下来,恢复了刚才那一瞬间的平静。

说话中间,我看到李厂长已经拨通了车间的电话,也就五分钟的样子,这位车间主任来到了李厂长办公室。

这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中等个头,胖瘦适中,一看就很干练。他进门坐在了沙发上,等待厂长的问话。

“你认识这位老人吗?”

这是厂长问的第一句话。

“认识,这是我们车间原来一名职工的母亲,她儿子三个月无故不上班已经退回到厂劳资处了。”

“主任让我们儿子上班吧!”

“大娘,你儿子我们管不了,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那些班组长没人敢要他”。

“我儿子就听你的,他说你对他好,你很关照他,让他回去上班吧!”

“大娘,我真的管不了,你这么大年纪还每天送他来上班,你把他送到公交车站,你儿子根本没到厂里,下一个站就下车了,你也管不了他!”

“让他上班吧,该找个对象了,他说你对他好。”

“我给他调过一次工作了,上一次他要跳楼,谁能管得了?自上回你打了他们组长一耳光,我们车间的班组长就没人敢要他了,大娘,没办法。”

李厂长一直听着他们的对话,思索着,然后点支烟,猛猛地吸了一口。

“我想起来了,老人家,你的孩子你不能再惯他了,看来是你从小把他惯坏了。以后你要严格要求,我听说过他的事,车间没法管他,你要严格要求,让它转变才成。厂里只能按制度办,你的心情我理解,我们是要想办法,但对他很难,你也要想办法啊!”

因为有事,听到这里我就离开了。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真的让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工厂的麻烦事太多了,当厂长真不容易……

这是一家立窑水泥生产厂

山西省公路构件厂,是山西省公路局直属的中型一类国有企业,这个厂是在1973年建成投入生产的,到2008年为止,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

这家工厂,位于太原市区西部,地处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西山脚下。北靠圪僚沟,西依西山天洪沟,东傍太原市面粉三厂,距太原市中心15公里之遥,周围环绕着大岩、上庄、王家庄三个自然村,是一家紧靠西山脚下的水泥生产企业。

到目前为止,这家工厂共占有土地面积129237平方米,全厂共有固定资产总值7868万元。其中,有生产用固定资产4837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1118万元。

这家工厂主要生产道桥牌普通硅酸盐袋装和散装水泥。1973年建成时,计划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2万吨水泥,经过多次的扩容和技术改造,现在已达到了年产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他们的水泥产品按照国家标准,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已形成“两窑三磨”的生产工艺格局,拥有自动化流水生产线,采用计算机控制原料配比,生料空气搅拌,予加水成球,包装微机监控等先进生产工艺。

这家工厂,现有职工432名,其中全民所制工人249名。设有11个处、室,4个生产车间。另有辅助车间、汽运公司、服务公司各一个。有各类技术人员200多人。

这个企业曾经被山西省建材工业协会评为水泥质量优秀企业,先后荣获省、市、厅、局10项荣誉称号,2000年成为山西省交通系统文明标兵单位,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百家“优秀中小企业”,厂长李敬中也因业绩和贡献突出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走创新发展之路

在山西公路构件厂的发展史上,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在他们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最幸运的是他们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说起来,他们经历过三次大的坎坷,三次面临死亡边沿。他们闯过了三道难关,走过了异常艰难的路程。这三次坎坷和三道难关过后,又让他们从死亡线的沼泽地里走了出来,这是厂里所有职工至今都刻骨铭心的事。

在山西公路构件厂建厂十多年后,全厂生产水泥的生产总量已是年产30万吨,那是1996年。

199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李敬中作为新的一届带头人,他带领这个厂的员工,开始了新的艰难的征程。

当时他们面临的困境是,厂里的设备落后、陈旧甚至是老化,厂里资金有缺口,面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局面,形成了一种厂里从下到上都感到非常艰难的境遇。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国家颁布了水泥企业上大改小的最低线限定标准的新政策。文件要求要淘汰直径2.5米以下的机立窑,关闭年厂8万吨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厂。当时,山西公路构件厂的机立窑,正好是在淘汰范围之内。那时的机立窑,直径是2.5×9米。如果要关闭,这厂里的日子该咋过啊?厂里那么多的职工该如何办啊?

李敬中厂长带领厂里的一班人进行了认真而慎重的思考和选择,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为了企业所有职工的生存、发展,他们决定走技术改革之路,改变目前的困境。当然,走这条路也是要付出的,那是一条艰难的路,艰苦的路,创新的路,奋斗的路,创业的路。

为了走这一条路,他们有过彷徨,有过争议,有过斗争,最后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那就是要下定决心改革创新。当然,这是一条科学改造之路,也是一条艰辛之路。

把原有的机立窑扩径,这是一次技术革新。这要牵涉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请来了省内外的建材专家,征询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出谋划策。经过大家反复的讨论,大多数人的意见是要拆旧窑,要重建,这样做,至少需要投入500万元~600万元的资金。这对于当时资金极为短缺的山西公路构件厂是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事。

当时有人劝李敬中厂长:

“如果改造失败,你这厂长是要挪位子的。”

面对各种不同的意见,李敬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想到的是:企业要生存、职工要吃饭。改革,技术革新,这是一条必须走的路。他说:

“如果怕冒风险,我当这领导有什么用啊?”

这还真是李敬中的个性,他是一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在他身上有一股劲,那就是看准了的事情,他就一定要办。办起来的事情他就要办到底,办不成,他是绝对不会撒手的。

他是从这个厂子走出去深造的,他到武汉工大上大学,那是1977年~1980年的事,上完大学毕业后就又回到了山西省公路构件厂。他先是在工艺技术科任科长,后来就升任了副厂长、总工程师,到1995年开始,他担任了这个厂的厂长。1999年,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厂长、党委书记都由他一人来担任,可见上级对他的信任,群众对他的支持,从中也看到了他的胆略和能力。

在党内,他从1993年起就是厂里的优秀共产党员,从1997年开始,他成为了山西省交通厅、山西省公路局的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他成为了山西省劳动模范。在他的前进道路上,应当说是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是迎着困难上、不断开拓的过程。我见到他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他是个干事业的人。遇到困难他是不会退缩的,他是会勇往直前的。

就在当时的机立窑扩径改造问题上,争议虽然多,但他反复考虑,他们是必须要闯过这一关的。他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打定主意以后,开始了对这项技术改造的大型攻坚战。

他把当时厂里的技术人员召集起来,共同出谋划策。要对窑炉体进行扩径改造,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用科学精神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新的测算。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经过反反复复的科研测算、论证,对经过多次修改的方案进行决策,到最后方案确定下来,科研过程才告一段落。这终于使大家定下心来,决心打一场技改的大战役。

要技改,才有出路,这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进行技改,那就要全部停产,而且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时间就是生命,技改要有科学的精神,不能有半点马虎。而且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在这种重要时刻,也可以说是关键时刻,李敬中把这里当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全部。他整天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每天24小时连轴转。那段时间,他是在上战场,是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战斗……

在技改中,在原来整个立窑的基础上,要加大基座,加粗外径。要在原来立窑重量的基础上增加1500吨,整个立窑框架加高,这里面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不断解决。李厂长自然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整个身心都扑在了技改工地上。

整个技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日子长了,李敬中作为厂长,身先士卒,带领一班人坚守岗位。时间长了,他的人样也变了。他胡子长了,衣服脏了,脸上的皱纹多了,满身的土,满脸的灰,整个是从防空洞里钻出来的样子,人都变了样。累了,倒在椅子上就能睡着,他那高大的个头,在睡觉时会缩成了一团……人们看到了厂长的这种状态,这样的精神,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也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鼓舞,这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无声的鼓舞,更是一种战斗******,全厂员工动员起来,投入这场战斗。人们主动加班加点,主动请战,主动做出自己的奉献。

当时,全厂都围绕着这次技改全部投入,经过了公关、实践、研讨,终于成功地进行了扩容。在技改结束正式试车运行那一天,人们都紧张极了,唯恐出现问题,因为这次成败,关乎着全厂职工的命运啊!

5月9日~5月26日,要点火了,要试车运行了,这是个紧张的日子,大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点火运行上。

一开始,机械振动异常,加层的混凝土框架出现了裂缝。这时的李敬中,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能不焦急吗?事后,李敬中说:

“那时人们都无法理解我的心情,成败在此一搏啊!这一次试车能决定全厂职工的命运啊!那真是生死存亡的一战。别无选择。”

但刚才说到的那些毛病,并没有影响到整个机立窑扩径后的运转,经过了进一步的加固、调试,试车终于成功了。

就是这一次技改,挽救了全厂人,山西公路构建厂按照当时的政策,又开始了正常的生产和运行。全厂又回到了正常生产和工作的轨道上,脱离了被环保部门处罚甚至停产的命运。

就在化解一道危机后,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

新的危机,其实很明白,那就是环境保护问题。人们都知道,水泥生产企业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是肯定会出现的,而且是会越来越严重的。这应当是那个时代所有水泥生产企业的普遍问题。然而,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是很肤浅的,甚至是不以为然,不会引起高度注意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越来越苛刻,这是社会的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

山西公路构件厂的水泥生产过程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们生产的过程中,把水泥的粉尘烟雾排放到空中,然后再扩散到周边的各个角落,这就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当时有人编成了顺口溜说:

“晴天洋灰厂,雨天水泥厂,抬头迷眼睛,低头灌脖领。”

当地人、附近村民几乎找不到能晾晒衣服的地方,环境污染已经到了极端严重的地步。这种情况,只能促使附近的村民们把山西公路构件厂告到万柏林区人大常委会,随之而来的就是环保处罚。

当时,国家已对环境保护加大了力度,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太原市作为全国环境清洁示范市目标的实施,1999年,太原市政府下达文件对全市302家工业企业污染限期2000年达标。当时的山西公路构件厂被列入其中,成为污染源未达标的企业之一。当时的要求是,要么停产治理争取达标,要么关闭生产厂。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消息。这对于刚刚投入巨资完成扩容治理、技术改造的山西公路构件厂来说,是个晴天霹雳,震得当时全厂的人喘不过气来。当时的环保政策,又使这个厂濒临到死亡的边缘。

当时,技改的成功,生产恢复到正常状态,厂内职工的情绪刚刚稳定下来,甚至是处在兴奋状态中。可怕的是,人们又一次经历了这种惊恐。

还是李敬中与他的一班人处变不惊。他们首先稳定了职工的情绪,然后着手进行环境治理。应当说,这又是一次大手术,是非做不行的大手术。李敬中又处到了这个大变动的前沿,他没有犹豫,也没有犹豫的余地,他再次下定决心,按要求做好环境治理。

其实,他们在做机立窑技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环境保护问题。做到了环保与技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在机立窑扩径技改时,他们就投资80万元新建了高效除尘设施,使这个机立窑的排放粉尘达到了国家的环保要求。

为了解决环保设施的资金问题,李敬中厂长广开财路,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对1996年以前的557万欠账进行清理、催欠;二是外揽大运公路18座收费站新建工程和太佳、忻台公路工程建设,增大创收渠道,增加收入来解决环保经费;三是申请向山西省公路局借贷。就这样,他们对环保第一次投入380多万元人民币,对生产系统的12处扬尘点进行了彻底治理。购置、安装了高效除尘设备,解决了当时面临的非常紧张的环保处罚问题。

在当时安装的环保设备中,有三台是本厂自行研制的。

为了当时的环境保护,为了给当地及附近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经过一年的奋战,环境保护治理获得了显著成效,一次性地通过了省、市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验收,山西构路构件厂成为了太原市首家水泥企业环保治理达标单位。太原市环保局因此去掉了一个环境保护监测点,同时还返还了山西公路构件厂8万元。同年十月,他们对厂内直径2.2x6.5米的磨机安装了除尘设备。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而且每天能回收水泥生料5吨之多。这就让扩散在空中的水泥粉尘回到了生产线上,变废为宝,增加了水泥的产量。

山西公路构件厂在环境保护上度过了又一次难关。

刚刚度过一道难关,又出现了新的险情。

按照国家新的标准,水泥标号要普遍提高一个等级。该厂原来生产的325号水泥将不允许再继续生产,只能作为落后淘汰产品被淘汰出局。而执行新标号水泥的时间被定为2001年4月1日,这是被限定的最后期限。这一新的文件出台,对于山西公路构件厂来说,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山西公路构件厂当时的情况是:他们一直以生产矿渣325号水泥为主打产品。如果要改变水泥生产型号,他们必须改变生产中的工艺配方。这样的改变,使他们要把水泥矿渣的掺入量从原来的56%减少至30%,而熟料的掺入量要相应地增加,他们厂的水泥产量将由原来的12万吨急剧地下降至8万吨,这样的结果,要减少产值1000万元左右。这就导致了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生产核算由赢利变成亏损。更可怕的是,8万吨以下的机立窑属于国家关停的范围,山西公路构件厂将又一次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这对这家企业来说,又是一次生死存亡的选择。面对新情况,必须做出新选择,再没有回旋的余地。

面对新情况,李敬中和他的一班人在冷静中思考着,在新的困难面前进行着新一轮的拼搏。他们与工程技术人员在研究着新的出路,寻找着新的突破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提高本厂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再一次进行技术改造,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工厂当时的现实是,改变立窑生产,采用新型的回转窑生产,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的资金,这在当时该厂的现实情况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厂的工艺生产线存在着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平衡的状况。在现有人员、生活附属设施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新增加两台2.4×10米开流高细磨,同时要改造计量配料系统,新建一座直径3×11米新型节能高产机立窑,就能够使全厂水泥生产的年产量翻番,达到25万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水泥产品的质量,从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可以使厂里的生产规模、效益、利润大幅度提高,而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向国家上缴的利税可增加70%~80%,但当时只需要新建一条同规模机立窑生产线1/6的资金。

这次技改同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同样是由李敬中厂长挂帅,会同全厂领导班子成员、技术人员战斗在技改第一线。倾全力,日夜奋战,持续苦战半年光景,在这半年内,全厂人又经过了一次洗礼,一次战斗,一次改革,一次创新。之后进入了这个厂的新阶段。

在经历了这三次大的变革和洗礼后,厂里人成熟了,领导班子更有力了,生产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利润也提高了一大截,上缴国家的税利也大幅度增加。这次技改,使这个厂起死回生,收起了“免战牌”,继续在水泥行业里存活下来,而且壮大起来。

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感觉是什么?带着队伍逃出来的感觉是什么?然后又杀回去的感觉是什么?整个是一个回马枪,杀得漂亮!杀的得体!杀出了威风!杀出了锐气!这就是李敬中带领下的山西公路构件厂的气概。

环境保护的多次攻坚战

在山西省公路构件厂的发展历史上,写的最重的一笔就是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最多的也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去想,不断去做,不断走出新路子。山西省公路构件厂就是这样去做的。

水泥生产厂,一般来说,粉尘、烟尘是这里的主要污染物。而烘干机、球磨机、机立窑、包装机这些机械正是产生污染物的最主要的污染源头。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山西省公路构件厂正是在各级环保部门的政策要求下,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强化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环保的力度,一年又一年地持续着环保攻坚战。

1977年,他们投入了120多万元,新装3台,修复4台除尘器,使3台球磨机,一座机立窑,一台包装机和两处库底配料处的粉尘、烟尘得到治理;1998年,投入30多万元,修复3台除尘器,使厂内的烘干机、取暖锅炉等扬尘治理取得了成效,使环境由此得到了改善;1999年,投资50多万元,自制两台、改造两台静电除尘器,使水泥配料、散装车间、储存料库等处扬尘情况得到了控制;2000年,投资110万元,新装两台大型高压静电除尘器,使黏土烘干、生料粉磨两个重要环节的粉尘、烟尘得到了彻底治理,顺利地通过了山西省、太原市环保达标验收领导小组的现场检查验收,并给山西公路构件厂颁发了《环境达标验收合格证》;2001年,投入60多万元,新装4台脉冲布袋除尘器,使4台粉碎机的粉尘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2002年,投入80多万元,新装6台袋式除尘器,使两台破碎机、矿渣烘干机、两台水泥磨机和散装库顶的扬尘得以根治;2003年,投资70万元,新装3台袋式、两台静电除尘器,用以进一步改善生料球磨机、水泥包装机、取暖锅炉等处的粉尘排放;2004年,开始是投资了15万元为矿山车间大型破碎机安装了大型袋式除尘器;后又投入300多万元上马大型玻纤袋专用除尘器。这种除尘器,每年运行费用高达100万元,在经过80多天的安装试车后,排放浓度稳定保持在24mg/m3左右,实现了彻底锁住“烟龙”的目标。实现了年度减排140多吨粉尘。当年还投入30多万元,新装了气箱脉冲袋除尘器用以改进生料球磨机除尘,受到了很好的减排效果;2007年,投入80多万元新装气箱脉冲除尘器,用以配套提高对烘干机的除尘效果。新装气箱脉冲除尘器,用以改进对水泥磨机的除尘效果。同时淘汰了两台立式高压静电除尘器,新装了脱硫除尘器,淘汰了2003年安装的除尘器。到目前为止,山西公路构件厂在生产工艺流程中装备了高质、高效的各种除尘设施21台(套),年增加减排量近300吨;同时,这个企业还投资了18万元购置安装了型煤热水锅炉,淘汰了原厂区澡堂的散煤锅炉,冬季取暖锅炉也按要求改用动力洗煤。山西省公路构件厂,在环保方面真的是动了大手术,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加起来有近千万了,这是一笔大数字啊!舍得大投入,这要观念上超前、财力上舍得而且有可能才能做成。

说真的,李敬中在这里做厂长兼党委书记的这些年,在环境保护上下的力气那真是太大了。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倾尽了所有的力气,大批资金用在了环保上,用在了技术改造上,用在了更新换代上,这要有真正的超前思维,要有胆识,要有魄力,还要有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管理水平。这许多方面,李敬中都做到了,他把自己放在了这个水泥厂中,成为以厂为家的管理者,环境保护的带头人。

不仅如此,为了环境保护,早在2005年10月底就痛下决心彻底关停了自备的采石矿山,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从太原北郊的马头水乡购买石灰石原料,每吨比原来增加了4元~5元的费用。2006年,他们又开始着手规划原来的采石厂植被恢复工程。从2007年开始,他们将用四年时间种植树苗3万多株,播种草籽200公斤,成为一片绿化带,使厂区周围绿起来。实际上,这几年在厂区周围已经形成了绿色的屏障,那是他们绿化的结果,是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环保,成为了山西公路构件厂的一件大事。

如今厂区的容颜

在治理厂里的生产设施的同时,他们展开了厂区对环境的治理。从2001年开始,他们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在治理黑烟、粉尘达标的同时,开始大搞厂区环境治理。

按照“五化”的要求,即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先后拆除了1958年时建成的陈旧建筑物十座,拆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投资70多万元对办公楼、职工活动中心、单身公寓、三号、四号楼进行了外墙装修,与此同时,还新建300平方米养鱼池一处,在厂区周围植树1003株,新增草坪面积9900平方米,使厂区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进行厂区治理的先后,厂里投入六万多元,对西山脚下的矿山裸露面进行了植被栽培,先后种植侧柏、柳树、桧柏8000多株,使自有矿区道路两旁及矿山废渣堆积区基本实现了绿化。在此基础上,复垦14300平方米。占到复垦面积的80%,还投资12万元重新整修机关办公大楼和单身职工楼;还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一、二车间办公室。

经过这样大动作的整修后,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厂区空气越来越清新。这样的努力,换回友好的回报。山西公路构件厂连续多年被太原市文明办、市园林局、市城建委联合授予“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市园林绿化优秀单位”。

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周边农村也给予了支持、帮助,2003年-2005年,投入100多万元积极参与修建上庄街道路,为方便上庄街沿线20多个村庄方便出行做出了贡献。

功夫不负苦心人,过去污染严重的厂区及周边村庄面貌大变,山西公路构件厂真的使出了全身的解数,为自身环境,也为周边环境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奉献。

他奋战在修建公路现场

山西省公路构件厂,本来是专做水泥生产的厂家。但是在山西省大规模的修筑公路的新形势下,他们想扩大业务范围,试探式地寻找新的营业项目,寻找新的营收渠道和经营出路。他们开始摸索从别的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中了参与山西省公路建设的项目。

他们首先承担了太原-榆次,太原清徐-交城的隔离带建设施工任务。这些任务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尔后,又接受了14个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建设任务,这也没有用太长的时间便顺利完成了。之后,他们参与了太原-古交公路、忻州-五台县公路、忻州韩家营-陕西府谷县的一级公路筑路任务。上述几项公路建设项目,是这几年内山西公路构件厂为了摆脱企业经营亏损的局面而承揽的新项目,这些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做过的。在进行这些新项目的时候,因为是新介入,没有经验,而且全是新手,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的劳动。为此,作为厂长的李敬中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作为领导者,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他除了统一筹划外,总是身先士卒,走在全厂的前列,率领厂内职工投入到新项目中去。尤其是修路的项目的承包,虽说每次只有一公里多长的筑路任务,但他作为厂长,都要全程投入。一次筑路任务下来,他就要花掉半年时间。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施工,他也和厂内职工滚在一起、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以忻州至五台山台怀镇的忻-台公路为例,当时上级下达的任务是铁定的,誓死命令,必须在工期内完成,而且是以政治任务来要求,当时说某国元首要来五台山。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公路建设者们提出了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任务指标,从任务下达之日起,对时间、质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而且要求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敬中厂长走上了第一线,他和职工们在五台山的荒郊野外整整住了半年。

那时施工,正值5月~8月份,还是大暑天。他们住在了五台山南台顶附近,那里是五台山的一个重要进山通道。他们所筑路的标段就在附近。当时,他们住的是简易活动房,能移动,走到那里移动到那里,但是简易的。虽说那是大热天,但在五台山的山沟里,那是清凉世界。五台山的夏天,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早晚需要穿秋衣,住宿田间自然不可能好。而在那里的吃饭,他们几乎每天吃的是大烩菜。那就是各种菜搅和在一起,下锅炒了吃,天天米面、烩菜,没什么新花样。一百多人的队伍,肯定是大锅饭,饭大锅。

他们是在山沟里修筑公路,环境当然不好,风、沙、泥土,人们成天在泥里土里。一百多人,一天拉一次水,用水非常紧张。他们不可能去洗澡,也没有条件洗澡,更不可能成天洗衣服,每天土里来泥里去,吃、住在公路旁,人人几乎全是灰头土脸,吃完饭就是睡觉,也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常常是一身泥一身土……

李敬中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指挥员,在整个工地里,他是最忙最累的人,然而,最能熬夜的就是他。他常常是晚上十二点睡觉,早晨又很早就起来,处在筑路指挥员的最前列。他有时候会整整一夜不合眼,熬上24小时,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倒在工棚里的简易床上睡一会,起来再干。这样日复一日,在奋力拼搏,努力创新,他们终于按期完成了这段公路的修建,而且是最出色地完成,高速度、高质量、按期完成,受到了公路筑路指挥部的嘉奖。

当时那种环境,无异于军人生活,一百多人,一色的迷彩服,像军队那样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投入工作。当时如果是谁生了病,连药都没处买,确实很艰苦。但是李敬中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的个性,他还有一个做人办事的坚定信念:

“干事么,要干就要干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参与的三个公路段的筑路任务都完成得很好,都受到了奖励,得到了好评,当然也锤炼了队伍,使职工得到了考验和锻炼。他们这支队伍更加坚强了,更有战斗力了。

“他带出了一支能战斗的队伍。”

人们都这样说。

前面的路还很长

我与李敬中似曾相识,一见面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也真的让我有些不解。我好像不曾与人有过这样的感觉。

李敬中真的是条汉子,我真羡慕他那一米八的块头,高大而威猛,坐在那里像一座铁塔。一件白上衣,一件黑裤子,配在一起还真有点气势。他说这是他们的工作服,我看这像是仿迷彩服做成的,只是颜色是黑的罢了。

他实际上现在又遇到了麻烦,不是他个人的麻烦,而是他们这个厂的麻烦。我去那天,太原市经委的人又来这里调研了,他让我参加他们的会,我笑了笑说:

“这样的会,我还是不参加的好!”

我说完就离去了。

真的,我看他还有点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真的遇到大麻烦了。他们厂里的搬迁,那是铁定了的事,谁也无法挽回,只能是迎着向上对应了。其实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很大的一笔投资,他们这个厂是走不了的,离不开这片故土的。这真是故土难离啊!

李敬中很清楚,这次遇到的是他们这个厂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他们就可能被关闭,就可能面临着破产,这四百多名职工该如何安置啊?眼下,他们厂自身难保,是没有能力自救的。由于煤炭涨价,运费涨价,今年已经出现了亏损,不可能有那么大批的资金重建一座现代化的水泥企业,那要上亿元的人民币。外面的资金,从哪里来啊?谁来投入啊?国家可能拿那么多吗?他的上级单位会投入这么多吗?这都是未知数。但李敬中明明知道这些,他依然是谈笑风生,很坦然,他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他坚信,国家不会不管的,上级不会不管的。但是他有一种预感,也真的可能出现关掉这水泥厂,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最终可能会出现。

“出现就出现吧!就这么两条出路,一是生存下去,搬迁;一是关闭、破产,别无选择。”

在饭桌上与我喝了几杯酒,他们厂的几位副职大都在场,他毫不在乎,他说在他担任厂长、副厂长的二十多年里,遇到的这种情况太多了,几次拼搏,几次存活,都是为了环保,付出的太多了,也感到太累了。一种疲劳感,一种无奈,时时在侵扰着他。

他举起酒杯,一干而尽,尽管喝不多,也就三两杯,但也是一种酒文化在喷涌,20多年的领导岗位把他锻炼得成熟了。他遇事知道该咋办,他会很沉稳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麻烦,当然也包括眼前的这件大事。他作为万柏林区人大代表,也作为“山西百家优秀中小企业”中的一家企业的带头人,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还想突围,这次依然是一次最大的突围。突出重围,依然是他的愿望,这次拼搏对他太有诱惑力了,他在等待着,在进入角色,打完这次突围的战斗。那才能让他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