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全国建材行业先进工作者 康建红
康建红是现任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院长,是具有“双甲”资质的省级建材工业设计院的掌门人。他将一个濒临倒闭的省级建材科研设计单位扭亏为盈,带领企业走上了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实现崛起的辉煌之路,他领军的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一路高歌,短短五年时间内,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工程设计研究单位。为此他获得了人事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颁发的“全国建材行业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建材行业改革开放30年代表人物、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个人二等奖等诸多荣誉,成为我省建材行业专家型领军人物,引领着建材科技与技术创新的潮流,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走进康建红,终于看到了他简历背后的精彩人生。
在康建红的办公室里,他和我谈起了他的身世和他的家庭。康建红是山西省灵石县段纯镇罗铺村人。罗铺村,那是个有着百十来户人家的、不大不小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村子里共有着四百多口人,乡亲们主要靠着种庄稼过日子。在康建红的家里,他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他的父亲已于1997年病故,母亲如今依然健在,已经是82岁高龄的老人。
他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早已落户农村,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康建红的二哥康建勇,是在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到海军电子工程学院的,毕业后到了军队供职。原工作单位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现在国家航天城,是军队里的师级干部。他的一个弟弟康九红是于1988年考入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专攻生物工程,一直读到博士学位。后来赴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及同济大学工作。2006年被授予国家杰出青年,2010年成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现在担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康建红说到这些情况时很感慨,也很沉静。
他告诉我,他过世的父亲,曾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年间,担任过阎锡山政府的下层官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回到灵石县当了小学教师。解放后被定为了历史反革命,家庭因此受到牵连和影响。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读到初级中学就回村参加了农业劳动,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再也没有能走出农村。
值得庆幸的是,“****”结束,拨乱反正以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才使他们兄弟三人通过高考告别了农村,有机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书写更有价值的精彩人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有益的贡献。
康建红是从灵石县第一中学考出来的。家境的艰难,生活的艰辛,使他养成了不屈的性格。1985年,他以灵石县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同济大学硅酸盐材料专业录取,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1990年7月,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五年来熟悉的同济校园,离开了国际大都市上海,以振兴家乡建材工业为己任,怀抱理想前程、憧憬美好未来。对专业的钟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前程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毕业分配到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站在建材工业设计研究的岗位上,投身于材料工业发展的大潮中。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设计院的办公楼里,康建红挥汗如雨,在图板和丁字尺中绘制着建材工业发展的蓝图,一张张蓝图变成了车间和工厂……
1997年,由于工作的需要,调动到山西省建材工业学校,开始了教学与产、学、研的人生之路。名牌大学扎实的理论功底,省级科研设计单位骄人的学术成果,使他在建材工业学校这所中专学校中脱颖而出,马上走上了高级讲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成为教学、科研、产学研及社会实践能手。被任命为建材技术中心副主任、太原校友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经理。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校友公司经理的岗位上,康建红同志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他在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行业的优势,依托学校的人才及实验室资源,大胆对公司的经营重点进行改革,成功实现了由贸易型公司向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转变。
康建红同志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有心人,他及时捕捉到国家水泥工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机遇,他和他的一帮人,在对我国引进消化吸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技术优化和低投资。2003年他和他的团队已掌握了1000t/d-3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的低投资国产化技术。2004年-2005年期间,先后完成了阳城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山西灵石西山水泥厂等一批1200t/d-1600t/d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工程设计,以先进的工艺,成熟的技术,一流的设计,深受业主单位赞誉。为此,康建红同志也成为我省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领军人物。
2005年8月,对于康建红来说,又面临着抉择,事业小有成就的他,本可以和他校友公司的团队们一起分享幸福与安逸。此时,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退休工人工资拖欠,员工思想涣散,办公秩序已不能正常维持。听到这一连串的困难,康建红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是他参加工作后曾经学习工作的地方,那里有他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那里有曾经帮助过他的工程师,那里有他成就专业起步的恩师,那里有他奋斗过的足迹,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此时和他们在一起。经过艰难的抉择,康建红临危受命,回到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成为这里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7年7月被任命院长。
康建红告诉我:“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回来山西工作,当时的想法,就是想为振兴家乡的经济做些贡献,二次回到设计院并担任院长这个职位,更多的则是责任与使命。这些与从小母亲的培养和教诲是分不开的。”
他还告诉我,他母亲从小一直在教育他们兄弟几个,学会给予,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那特殊的年代,由于父亲历史问题,他和他的兄妹们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勤劳简朴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宁是苦了自己,也不敢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村里好多善良的乡亲,在那特殊的年代,通过特殊的方式给予了他们家庭精神及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给家庭以精神支柱,使他们没有耽误太多的学业。母亲默默地不分昼夜操劳着、耕耘着,妈妈的勤劳俭朴、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舍己助人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使他们从小养成了自尊、自强、责任、使命的性格。谈到责任时,他也顺便的谈到了家庭,在设计院工作的几年里,由于责任的重大,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全部身心用在设计院的改革与发展上,家庭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妻子的身上,作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一名高职教师,妻子贾劼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家庭付出了很多艰辛。他非常感激这个在患难中共同相依的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并乐于奉献的贤内助,他的妻子正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妻子不仅尽心照顾着年迈的婆婆,同时又在精心培养教育着自己儿子。由于妻子教子有方,儿子各方面也很出色,现在山西省重点中学——山大附中读书,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康建红谈到这里,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康建红的办公室,是和山西省建筑材料行业办在同一座楼上,这是原来山西省建材局撤销后留下来的办公楼,他们设计院占用的是这座楼的三层至五层。在康建红这里,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这是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大约有三间房的样子。宽大是宽大,但装修并不豪华。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置着一张较大的写字台,写字台后面,是一排整齐的书柜,面对着这组写字台的,是一组黑色的皮沙发,皮沙发的底座是木制的沙发框,沙发很大气,是我看到很多次的、典型的办公用品。我看到,在康建红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相应的办公用品,但是很简洁,很清爽。电脑,摆在写字台上,那是他工作的必需品,常用品,那真是他离不了的东西。桌子上,还摆放着传真机和电脑打印设备。在他的桌面上,一切都很有秩序,很整洁,没有杂乱的感觉。在他办公室侧面背向楼道的一堵宽大的墙面上,我一眼看到了那悬挂着的用木框装裱起来的毛笔书法作品,那是一幅******诗词“沁园春雪”;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悬挂着的用木框装裱起来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显示了主人远大志向和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康建红的办公室里,整个格调使用了深沉的、稳重的栗子色,这种色调显得很含蓄,很沉稳。这个办公室里,书柜、写字台、地板、沙发色调也都很一致,很统一,是一种让人陷入沉思的氛围,是一种让人值得回味的氛围……
康建红年龄虽然不大,但却显得很老成持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他的长项。但在和我的交谈中,我的感觉并不是这样,该说的他都能说出来,而且语言逻辑很严密,一边说,一边是一种思索状态,好像在他嘴里没有废话,说出来的话很简洁。
在他办公室采访,最大的好处是他不耽误工作。他的下属进来,经过简单的交谈后就很快离去,并不影响我们的采访工作正常进行。而且,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把进来的下属也扯进了我的采访中,扩宽了话题,有利于采访向纵深发展。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康建红还对进来的工作人员安排了下午的采访座谈会,这也真是一举两得了。
这个中午,康建红要我和他在一起共进午餐,就在他们办公楼不远处的一家很干净的饭馆二楼的包厢里。他们设计院的几位部门负责人作陪。这又是一次酒会,康建红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倒了白酒,而且是一杯接着一杯,直到这四小瓶汾酒十五年陈酿喝的只剩一小瓶的样子才罢休。
康建红在这一个上午和我谈了很多,就他们设计院的发展,还有设计院的队伍建设、设计院的经济收益和设计院的发展前景,都成为了我们的话题。谈得最多的是山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近几年来在国外扩张和发展,这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话题,也是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在去年的一段时间内,我看到了他们设计院曾经在楼道里摆满了鲜花,甚至把厕所改造成了卫生间。一切都那么旧貌换新颜,一切都那么窗明几净,设计院整个都变了样。经过我的了解,才知道他们是在接待国外的合作团体,洽谈合作项目,那次是几天内在会议室里商谈,也可称之为谈判。那是一段不凡的经历,至今我印象依然很深。
定位转型和衷共济
康建红说:“2005年8月,是一个艰难的岁月,在他人生中将留下刻骨铭心的三十天。”面对设计院这个烂摊子,面对各怀心事,人心涣散的设计院,康建红和他的团队起航了,他首先召集职工召开各种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倾听群众的呼声,为设计院的未来把脉下药。
这是一个几经苦难的设计院,在改革开放的历次发展机遇中,一次又一次痛失良机,使一个好端端的单位走到穷途末路。这是一个有高素质、高修养的科技人才团队,藏龙卧虎,他们有一个八十年代各名牌高校毕业的优秀精英组成的技术团队,但由于体制与机制的原因,他们太脆弱了。他们需要脊梁,他们需要这个脊梁为他们支撑发展的平台。康建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要用一颗博大宽容的心来温暖这些脆弱的人,他要做他们的脊梁,为他们撑起事业发展的平台……
在科学调研和个人魅力的感召下,这批科技人员的心逐渐在融化,和他的心逐渐走进并开始融为一体,他有信心了,他有了振兴设计院的决心了!
他和他的团队,在分析国内国外市场竞争形式的情况下,准确定位了设计院的发展,并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宏伟战略。
康建红是注重落实的人,有了科学的发展战略,他正在按照他既定的目标,实现着他的梦想。
2005年12月底的时候,恢复正常工作秩序两个月,托管4个月的时间,实现营业收入26万元。这26万元对于当时的康建红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康建红说到这里时若有所思,那是一种记忆深处的回忆,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回忆,这种回忆是很有味的,也是很发人深思的。
康建红告诉我:“到了2006年,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收入突破了200万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研究院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收入也没有突破过100万元。我们在2007年,经济收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突破了300多万元;2008年,我们的收入达到了500万元;2009%年,收入更上一层楼,突破了700万元,这就是我们在几年内经济效益的最新数字,也是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最高数字,也是打动人心的数字。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经济上的翻身,才使我们稳住了人心,一切工作才逐步走上了正轨。”
康建红顿了顿,接着说下去:“在这个期间,最严重问题是人员短缺,技术人员尤其短缺。我们别无选择,当时只能是两条腿走路,一是从外面引进人才,再就是自己培养人才。当时由于基础条件差,办公条件也不好,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对引进人才也是有制约的。”
康建红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接着说下去:“我们每年要吸收进十来个技术人员,那都是新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到现在为止,我们院在职在岗的人员是91人,已经退休的14个人,在单位挂着的还有7个人,加在一起的总数是113人。在我们在职的员工中,高级职称的有10个人,中级职称的有30个人。技术力量还是相对薄弱啊!在这在职在岗的91人中,研究生只有5名。我们在2006年还进了一批大专生,当时人才极度缺乏,是临时采取的救急办法。”
康建红说到这里,又停了下来,他接完了一个电话,又接着说下去:“为了解决新来的大学生的生活问题,我们在外面租了两处宿舍,解决了单身外地职工的住宿问题。两处宿舍,男女分开,男的有15名,女的有8名。解决了宿舍,使他们能安心地在这里工作,这也是为了引进人才采取的措施之一”。
脱胎换骨实现超越
2008年1月1日,对设计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建院二十余年的设计院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确立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体制,成建制转为科技型企业,设计院迎来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发展曙光。2008年对设计院来说也是个难忘的一年,在康建红的领导下,设计院工程设计资质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材行业(水泥、新型建材)专业甲级资质,设计院终于告别了二十余年的工程设计乙级资质,为有机会参与国内国际重大项目的设计取得了通行证。
对于设计院的转企改制,职工们是普遍认同的。但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特别是对于退休人员和老职工来说,他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很多人原来身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在国家重视科技的政策下,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事业为重,来到科研设计单位的,他们在原来单位都是精英,如果不能在转企中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作为设计院的院长,康建红此生心无法安放。为了做好老同志的生活安置,康建红动用了自己各方面的人脉资源,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设计院的改企情况,为老同志争取他们应得的利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深深为康建红的勤奋扎实的工作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所感动,终于在政策上将我院与其他省级设计单位一视同仁,列入了改企名单,并于2007年底成功实现转企。
康建红说:“我们从事业单位主动转为企业,这又是我们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所在。许多事业单位抱着事业单位的牌子不放,实际是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堵住了自己的前进道路。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这是我们成功的转点,这是需要努力和争取的。我们从这个基点出发,鼓足勇气,争取政策,转成了企业管理制度。转企对我们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发展有利。在转企后,我们把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的人事关系都理顺了。真正做到了老同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职和退休职工都有了社会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
工程设计资质是工程设计单位参与竞争的通行证,作为一个省级科研设计单位,乙级设计资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水泥产业政策的调整,乙级设计资质将关闭了进入设计市场的大门。刚刚转企并发展稍有起色的设计院,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康建红院长临危不乱,发起了向工程设计甲级升级的号令,他和他的管理团队十上北京,终于在2008年3月取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甲级证书。工程设计甲级证书的取得,更加用事实回答了康建红同志的工作魄力。他是一个优秀的省级科研设计单位的掌门人。在说到办资质的艰辛时,康建红同志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工作的艰辛和作为省级科研设计单位领导人的肩上的重担。
康建红告诉我,他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已经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但他知道,他们的实力是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在闯荡中拼搏出来的。现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已经获得了两个甲级资质。这是他们这个设计院水平和实力的象征。2008年,他们获得了工程设计甲级证书,2010年,他们又获得了建材工程咨询甲级证书。这两个甲级证书,已经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实力。
康建红说:“在国内,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双甲级。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中,这样的省级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获得双甲级的为数不多,地方院中大多是乙级。”
在我和康建红的交谈中,深深感到了他的深谋与远虑。他想的问题很多,也很有深度,还很超前。思维的超前,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很至关重要的。没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很难把企业带到一个高度上,站在一个制高点上。
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实现崛起
康建红说,我来到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五年多来,一直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自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工作激情,带领全院职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拼搏进取,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工作理念,制定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以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品牌企业为目标。正由于遵循了这样的发展思路和理念,才使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几年来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双甲”资质,极大地提升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品牌形象。
五年来,他们累计完成了山水集团新疆喀什地区2×5000t/d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项目、陕西礼恒钢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80万吨矿渣粉循环经济项目、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3万吨/年粉煤灰矿物纤维生产线项目、莫桑比克5000t/d熟料生产线建设工程等国内外工程项目咨询工作80多项;完成辽宁本溪工业园综合利用城市污泥建设5000t/d熟料生产线、高平维高水泥制造有限公司2500t/d熟料生产线和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水泥厂工程设计项目20项;还完成了山西聚义集团2.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霍州煤电方山15万m3粉煤灰加气砼和6000千万块粉煤灰蒸压砖生产线(epc工程)、山西美锦钢铁有限公司2×600t/d活性石灰生产线等新型建材工程设计22项。特别是2010年完成了俄罗斯罗斯托夫市塔庆3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设计和项目服务工作,为做好国外项目开了先河,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我看到,康建红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动了感情的,他说完话,自己又陷入沉思中,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吐出了一口烟雾,才恢复了平静。
他告诉我,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着多重困难,他们紧紧围绕着“科技立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和谐富院”的发展宗旨,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质量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方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他们院统一思想,扎实工作,顺利地完成了2010年确定的工作目标。2010年,完成各类项目近千余项,设计图纸七万余张,编制各类报告四千余本。在设计取费偏低的情况下,他们克服困难,2010年签订可执行合同额达780余万元,实际完成经营收入710余万元。2010年,全院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全年上缴税金33万元,这真的是很不容易得来的成果啊。
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他们院里有康建红院长主持研发的科研成果“金属镁煅白新型回转窑煅烧系统开发”,在2009年8月8日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这项成果,填补了山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一直没有科技成果的空白。这项成果的应用,可以使系统产量提高80%以上,热耗降低35%,废气排放浓度≤40mg/NM3,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这项成果的推广,将对山西省镁合金产业增产节能、改善环境具有科技示范作用。
康建红还参与完成了2009年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全部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环保生态优质水泥熟料”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这个项目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对山西省煤炭、化工、冶金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生产优质水泥熟料提供了技术支撑。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资助研发的项目课题还有: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等工业废渣制造高效能无机保温材料技术、脱硫石膏脱水工艺、晶型转化技术、煤矸石配料制陶沙技术、利用电石渣、赤泥生产蒸压空心保温砖技术等,这些项目的研发成功及推广应用,既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也为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实,在2010年中,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这个设计院承揽了越南、缅甸两国水泥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工作。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塔庆水泥项目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建设阶段,现在已经到了试车阶段。
康建红说到了在俄罗斯的建设项目,话就多了起来。他说:“我们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走出国门,先后承接了中东也门共和国的项目,我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在也门搞的是水泥项目,尽管一开始经验不足没做成,但我们也很有收获。通过也门的事情了解到,中国的水泥工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在水泥工业方面的发展是先进的。2007年,我们的开拓进入到了非洲、先后到了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在这些国家中,有一部分项目是和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咨询服务,签订了项目管理、项目服务的协议,而且开展了相应的工作。2009%年,在越南海防市,缅甸仰光市也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和开发工作。”
说到这里,康建红特别提到了在俄罗斯进行的项目。
2009%年,他们在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承接了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年产30万吨的水泥厂项目,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这在俄罗斯还是第一条。虽然年产量不高,只有30万吨,但他是在俄罗斯境内最先进的水泥生产工艺,是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因而意义重大。说到罗斯托夫,这是俄罗斯境内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之一。
康建红告诉我,罗斯托夫州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顿河下游,面临亚速海,距首都莫斯科190公里,人口429万,是俄罗斯的第十大城市,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最早的记载是公元862年,12世纪后,成为独立的小公国,13世纪成为俄罗斯西北部的一个中心。1474年并入莫斯科大公国,后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1589年~1788年成为俄罗斯与白海之间的商埠,是俄罗斯最大和最富有的大都市之一。
康建红说,这座城市水路交通便利,是顿河航运和高加索铁路的起点,在这里有着塔甘罗格、亚速、伏尔加顿斯克、巴泰斯克等港口、城市。这座城市工业发达,有采煤、化工、钢铁、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业,是北高加索商品粮基地之一。
就是这样一座工业城市,水泥生产却是相对滞后,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在这里的工作也就会卓有成效。他们在这里进行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人员培训、达产达标服务,现在已进入生产调试阶段。到2011年3月份将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康建红说:“我们先后派出了近十来批次的人员在那里展开工作,现在就有我们设计院的五名同志在那里工作,很快又有六名同志赶到那里,投入紧张的运营调试。”
康建红很有感慨地说:“俄罗斯市场很大,需求很旺,30%年来他们的水泥生产很落后,这是俄罗斯唯一的一条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这在他们国家是最先进的。上次来我们院里的五个俄罗斯人,就是谈这个项目的。”
这使我记起了去年那一段时间内,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大搞卫生,大搞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而且进行了相应的美化、绿化、香化。我记得在那段时间内,在我办公室所在的三层楼上,摆起了许多花盆,还在会议室进行了装点,同时把卫生间清理的干干净净,放置了纸巾。在楼道中间的大屏幕上,每天播放着欢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的朋友们到山西太原做客的大幅标语和广告。后来,俄罗斯人终于来了,那是五个罗斯托夫人。他们就在那个大会议室里进行了会谈,当然,会谈的内情我是不得而知了。但是,那一段的热烈氛围,真的让我感觉到,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真的走到国外去了,而且外国人也来了。这足以说明,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做到国外去了,这是实力的展示,是真功夫的较量,也是一次实战演习。
他还对我说了许多他的经验之谈:“我们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营理念,在保证骨干技术力量不流失的前提下,强化了市场主体功能,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和改组,成立了环保建材工程所、活性石灰工程所、墙体材料工程所、安全工程所等相对独立的运营部门,成立了山西中材建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西锐力达自控工程有限公司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公司,延伸了设计服务产业链,还成立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分院、南京分院,扩大了业务市场,进一步改善和改革了人才竞争机制和院所二级分配机制,为全员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听完后也感到很欣慰,他们的事业在发展,人员在扩充,下属单位在增加,尤其是西南分院和南京分院的建立,更使他们猛虎添翼,更便于腾飞,更便于施展才干,实现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真的为他们的这种快速发展高兴。
说到他们的国际化战略,康建红给我讲了一大段。
康建红说,他们从2006年开始,就实施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国际化战略。一开始还是一种尝试,后来就循序渐进,有选择地进行,他们院就在这几年中先后派出去过十个批次的人员出国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2008年以后,是后金融危机的时代,国家产业政策有所调整,他们开始与国家级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合作。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小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小。他们先后与山东山水集团签订了框架性的战略性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是工程咨询、工程设计。而后与晋城山水集团、河曲山水集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在新疆、辽宁、山东、天津,只要是山水集团的项目,都在框架协议之内进行着合作。他们还与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北京金隅集团、中化二建集团进行着项目合作,这就为山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发展增强了活力和后劲。
康建红说:“稳步推进,不断追求成功率,有选择性地做一些国外项目,这对我们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与大集团、大公司的战略合作,这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发展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还抓住了科研项目研究,科研项目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完成了三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和科研三等奖,实施了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我见到了许多科技人才,并和他们进行了交谈,得到的印象是,他们真的思想很一致,那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真的很重要,这是一个单位凝聚力的体现,和谐向上发展的体现。
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刘红兵告诉我,他是参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水泥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之一,他们是在2008年7月,一行5人,由康建红院长带队,去了俄罗斯罗斯托夫州考察的。考察人员中,还有合作单位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的4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兼做翻译工作,这个考察团一共由9个人组成。他们在罗斯托夫州一共待了8天时间,主要是到现场了解情况,与业主确定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落实一些相关条件。
刘红兵说,他先后五次去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去过的人不下十次,总人数达到了80多人。他说明天又有6个人出发去罗斯托夫州工作,现在那里已经有8个人常驻,这次到那里的总人数会达到14个人。是由我们设计院、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设备厂家的人员组成了这个工作班子。我们去罗斯托夫州是搭乘国际航班从北京至莫斯科,再搭乘莫斯科至罗斯托夫州的航班到达目的地的。他们出去的费用很高,从太原出发到回来,一个人的路费加在一起有12000元人民币。一个项目大约有数10人次往返,这个费用算下来也是很高的,我们已经把它打在成本里。虽然,这个项目的收入比在国内高出两倍,但成本高出的数字就是四倍还多。
我在采访中还听到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讲述,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叙述了近几年来设计院的发展变化和康建红院长的杰出贡献。
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所属的咨询公司总经理郭向东说:“我是从1985年来到这个设计院的,来了将近10年时间。这家设计院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我是进到这家设计院的第9个人。我亲眼目睹了这家设计院从1985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山西省建材局是给我们项目做的,项目总是有,但不算多,但我们总是有事做,能维持住局面。”
郭向东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当时的设计院,开始自找项目,我们的项目越来越少。到了1995年以后,那就不成设计院了,基本上啥也不干,该散摊子了。那时有上百人的单位,只有10来个人上班。康建红院长是那时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来到我们设计院的,来了几年就到了山西省建材学校工作。我也跑出去了。2005年底,康建红院长回到了设计院,一开始担任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后来任命为院长。一天,设计院办公室主任打电话找我,说让我回来工作。我想了想,回就回来吧,回来一看,设计院已经开始装修了。当时已经开始配备计算机,看着新上任的康院长,很像个干事情的人,我们之间关系也处得不错,非常愿意回来。就这样回到了康建红院长领导下的重新开张后的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郭向东总经理说话很实在,他回顾了在设计院的前前后后,那是两个样子,两重天地。
郭向东接着说下去:“2005年,把在外面流浪的人找回来,添置了办公桌椅,开始重振旗鼓,准备大干一场。五年多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大家有目共睹,设计院的外部形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它的市场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前我们搞水泥厂,最大的是有8.8万吨,现在最小的也有150万吨~200万吨。熟料产量达到2500万吨,有的大到日产4000吨,富城水泥日产熟料达到4000吨,年产120万吨熟料。专业熟料,规模很大。业务从省内扩展到国外,在俄罗斯罗斯托夫的项目就快要投产了。2007%年在非洲搞的项目:莫桑比克的水泥企业,日产达到了5000吨,我们设计院的变化确实太大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康建红是一位技术型领导,他当时考同济大学时分数已经超过了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十多分,是山西那年考生中的前十几名。在他身上,文化底蕴深,专业素质高,技术水平也高。他在同济学上了五年,现在设计院发展的好与康建红本人学识高、能力强,尤其是开拓市场的能力、管理企业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我非常喜欢水平比我高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康建红能扭转乾坤,能挖掘出不同特长的人的潜力来,能发动大家的力量,能看出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且利用这些优点做出成绩来。他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而且能使大家合作得很愉快,这就是本事。原来设计院年产值只有80多万,现在已经接近1000万的样子,这实在是可喜可贺”。
我听着郭向东的话,感觉很实在,语言很朴实,却说出了最核心的内容,听起来也挺给力,这就是说到了事情的点子上。
郭向东还说,康建红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对年轻职工的培养,经常对年轻人开讲座,进行培训,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康建红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向远处看,不满足现状,一直向着前面走,有战略眼光。
我还听到了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材料工程所所长刘永明的谈话。别人告诉我,刘所长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是研究生学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者型人才,今年才40岁年龄。
他在发言中说:“我是1995年来到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康建红是1997年来到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这是一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那时我是在搞教学工作,没有想到会搞技术服务和工程设计。我从1999年到了学校的技术服务中心工作,康建红成了我的直接领导。应该说,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和他在一起工作,感受比较深。他的思想比较超前,也有胆略,学院当时承揽任务,康建红院长承接了山西闻喜县水泥厂的立窑技改工作,我们很好地把这个项目完成了。通过这件事,我们从康院长身上了解到了和企业打交道的技巧。后来,学院成立了校友公司,康建红这时仍然是我们两个单位合并后的一把手。校友公司对外为企业服务,进行技术培训,后来发展得很好。2005年,康院长来到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担任院长,我也来到了这个设计院。他当时面临的状况并不乐观,许多人都走出去了,散了摊子,人心已散。还有一些人外面告状、上访,局面非常严峻。康院长面对这种状态非常冷静,在他的领导下,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圆满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使工作恢复了正常的秩序,而且积极开展了业务工作,经济上、收益也直线上升。这个单位很快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后来,设计院解决了资质升级问题,成为了双甲级,这个平台就比较厉害了。”
刘所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下去:“从设计院恢复正常后的业务开展,最初是做粉磨站,后来完成了日产4000吨的水泥厂任务,还开展了新型建材,在省内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体制上,设计院也有改革和创新,那就是从事业单位走向了企业单位的改革。这是一次大变革,原来有好多人不理解,后来才逐渐理解了,而且接受了,成为这项改革的拥护者。企业管理,解决了职工的社保和医保,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从2005年到现在,管理上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和变革。但有一条,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这使人们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调动和提高,这使设计院的发展更有潜力,设计院的发展前景很好。”
我在采访中的感觉是,这个设计院的中层领导都很年轻,都是高学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应当说是年富力强的年龄结构,这些人很有活力,思想也很活跃。
建筑所的高红斌对我说,他是1994年到职的,在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已经快20年了。高红斌今年41岁,是太原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他个头不低,很壮实,脸盘很圆,也很丰满,是那种膀阔腰圆的男子汉的样子。在他脸上,皮肤白皙,透着亮光,闪着红光,气质很好,一看身体就很健壮,而且是年富力强的精神状态,说话时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很有活力和弹性。
高红斌说,他是在设计院散摊子时走出去的人,自己在外面找事做,在外面干了将近10年时间,康建红院长来了之后,他才归队。他一直在称赞康建红有魄力,有胆略,解决了许多不好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了难题。
他说:“康院长目光敏锐,善于用人,给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发挥个人专长和能力,这就是知人善任。康建红院长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放得开,也能收回来,收放自如,这就是魄力。康院长敢于做大民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院设计民用建筑,我们已经设计过20层的高楼。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康镁分院,就是我们设计的。这项设计,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康院长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专业知识根底很深,而且知识面也非常宽,而且很钻研,是个非常好学上进的人,设计院的成功,是康院长个人能力、魄力和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一次大展示。得到了全院员工的一致认可。”
高红斌说得很概括,也很精到,但他说出了设计院这几年变化的关键所在。
办公室主任柴雁军说,他是2005年调过来的,他说他刚来设计院时,职工中上访的人、告状的人,都在说着设计院的不好。那时职工的医疗费报销不了,在拖欠着。这是设计院的一大包袱。可是在康院长手中,很快就解决了,而且是彻底解决了,那就是解决了医保和社保。这是设计院职工中的头等大事啊!从此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柴雁军说:“我参与了上报资质升级的事宜,那也是一件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先是申报建材工程的甲级申请,那是要上报省里批准的。我们三番五次地跑到山西省建设厅,费了很大周折,我和康院长一起跑,找到上面的相关人员,说好话,还得拿出真东西,最后终于跑下来了,批下来了,批的过程就是跑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是解决了建材工程乙级升成甲级的设计证书。成为了建材工程甲级设计院,这很不简单啊!2006年下半年才着手跑,2008年春节正月十五基本知道审查通过,3月27日拿到资质证书。当时下着雨,我把资质证书放进怀里,别说有多么激动了。2010%年8月份,解决了建材咨询的资质证书,那也是从乙级升为甲级,那是国家发改委在审批,难度更大了。我跟上康院长几次上北京,跑到国家发改委,几次重新申报材料,那也费了很大劲,找了不少人,而且拿出自己的真本事,那就是实绩,才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的认可,最后才批了。这个资质申请难度是非常大的,全国得到这样资质的单位并不多,国家控制得很严格,拿到资质的单位要有真本事,要有实绩和成果,我们做到了。这是基础工作和这些年的技术业务进步的成果,是全院人员在康建红院长领导下干出来的结果。”
柴雁军说话间也带出了激动,他是两次升甲级资质证书的亲历者,这是他的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有难度的事情做成功了才觉得很珍贵,才容易引起回忆,才容易感情激动。
柴雁军告诉我,设计院在人才和队伍建设上,康建红院长是不遗余力的。康院长鼓励人们学习,而且是亲自带队学习、报考,去参加资质考试,鼓励大家拿到咨询工程师的合格证书。不仅鼓励大家去考,院里还给大家报销经费,年底奖励。而且强令,够条件的人必须报考,三年来,许多人拿到了咨询工程师的合格证书,适应了日益发展的咨询工作的需要,推动了山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人财部主任滕红琳对我说:“当时的改制工作,我是参加了的。而且是主要参与者之一。2007%年6月份开始操作,当时参加改制的有山西省内的13个设计院,而且都是省级设计院。必须由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做出决议,山西省才考虑批准与否。最后的结果是,这13家设计院中,只有3家设计院改制成功,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是这三家中的一家,那是很难的啊!受到了好多制约。有的设计院职工就通不过,还是抱着国营的牌子不放开,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也比较保守。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次大解放,甩掉了许多包袱,大家都安定了。这是设计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典范。”滕红琳主任说:“机构改革,跨越发展,职能部门精简,管理人员缩编,业务部门权力下放,实现人力资源转型,这是我们进行着的改革实践。是很成功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员结构还需要强化和调整,30岁~40岁之间的人才就缺少,新近来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是40%,需要在人才结构上再进一步实现合理搭配,成为阶梯状,才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才更有后劲。”
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听到了年轻大学生杨云飞的谈话,他说,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谁有高素质的团队,谁就拥有明天的市场。注重职工的培养,才是强院之路。
他说:“2010年,相继有12名职工走进现场,学习和工作,这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培养年轻人的途径。跟踪每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去了十个月,2009年3月下去,2009年12月回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维高水泥制造有限公司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家水泥企业是日产2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我们在现场学习,这是设计院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语言。我还听到了科研设计管理部副部长小顾的谈话,她说,年轻人也要有责任感,也要在设计院搭建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出成果,参与到设计院改革创新的历史潮流中。
大学生中的代表王涛说,他来了一年半,看到这里的发展环境很好,一定要在这里努力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求知识,谋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我的采访要结束了,但山西省建筑材料设计研究院的康建红院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康建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在这几年中救活了两个企业,成为现代社会企业发展中的一名弄潮儿。他能站在高处,看得远,更能从现实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他始终站在主动位置上,面对社会的发展潮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始终把自己放在决胜的指挥位置上,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而后攀登到一个新的制高点,从容发展,面对挑战,决胜于国内外建材行业,写成自己的发展史和成功的业绩,并把它看成是新的起点,再继续前进!
祝康建红和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