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乐理论与实践
27918100000025

第25章 声乐教学歌曲解析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每教唱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歌曲中为我们所提示的表现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处理歌曲。

演唱作品要熟悉作品的旋律并仔细琢磨其中的韵味,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风格是一个作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对歌唱艺术来说,风格就是演唱者对音质、音色、语言等方面的音乐处理而具有的独特个性。由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及生活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语言、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意识、审美理想等特性,这些特性体现在作品中,便形成了歌曲的艺术风格。在演唱作品时,把握了作品的整体风格,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做到内(歌唱者的内心涵养)外(歌唱者对各种技巧的运用)的和谐统一,才有可能演绎出个人的艺术风格,让我们的演唱真正达到完美的境地。

下面列举十首中外声乐作品在演唱时的具体要求。

中国作品五首

一、《春思曲》

作曲家简介: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入清华学校,在学校期间曾学习钢琴、和声并参加学生管弦乐队、合唱队等。1924年赴美留学,先后入欧伯林大学、耶鲁大学。开始学心理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改学音乐,也获学士学位。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及国立音专并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任教八年中,在介绍西欧音乐理论、培养作曲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典雅、精致,旋律优美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对音乐风格民族化有所探索。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有《点绛唇》、《春思曲》、《玫瑰三愿》、《思乡》等五十余首,还著有《和声学》、《音乐史》等多种理论著作以及电影配乐作品等。

演唱好《春思曲》,要先懂得歌词的意思,以下是对歌词的解释。

潇潇夜雨滴阶前——雨潇潇地下了一夜,屋檐上的雨滴到台阶前面。

寒衾孤枕未成眠——这句的“衾”是被子的意思。被子很凉,因丈夫外出,只用一个枕头,思念丈夫,整夜未睡。

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梨涡”是酒涡。今早照镜子时,感觉自己瘦了,以至酒涡都变浅了。

绿云慵掠,懒贴花钿——“绿云”指头发,“花钿”指一种贴在两鬓的装饰品。头发懒得梳理,花钿也不愿贴上。

小楼独倚,怕睹陌头杨柳,分色上帘边——一个人独倚在园中小楼的栏杆上,不愿看见杨柳的绿色照进竹亭边缘。

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两只燕子吱吱叫着飞过画栏前面,燕子虽无知,但却使盼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家的女主人嫉妒万分。

忆个郎,远别已经年,恨只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回想郎君出门已快一年,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只杜鹃飞到他身边,催他立即回家。

这首歌词用半文言的格调写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的心情。曲作者很细腻地处理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的感情,使用调性、和声手法比较多。如同名小调、减七来转换调性,“分色上帘边”及“吱吱语过画栏前”的转调。有的调性变化已属远关系,但旋律依然循着主题的模式进行。所以唱的人和听的人感到了色彩的变化,但仍是统一的。

这首作品要用很柔和连贯均匀的声音唱出自己的思念亲人的心情。第二段第二句在“双燕”后换气,而“语”、“过”两字中间虽休止,但不能换气,要有声断气不断的意境。最后一句在“唤他”两个字后吸气,但要把“他”字充分延长,换气后恢复原速。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

作曲家简介: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原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07-1910年就学于南京江南高等学堂。1910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15年又进哈佛大学。在美国先后学过数学、物理和音乐,先后获物理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曾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先后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教授。后入美国籍。截至1949年共发表歌曲140多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赵元任歌曲集》。《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于1926年。他在国内发表的音乐论文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提出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存发展”,并提出一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见解。

这首作品通过描写景,如天上的白云、微风、水面、鱼儿、海洋、月光等来表达对人的感情,也有人解释这是一首爱情诗,怀念人的诗,或思念故土爱国的诗,总之是表达了思念之情。这首作品是写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思念之情,通过写景来抒发心中之情。

这首歌有四段:第一段是写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风。第二段是写天上的月光,地上的海洋。第三段是写水面落花,水底鱼儿。第四段是写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这四段最后都落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上。教我如何不想他,要把这句的韵律唱得非常讲究,节奏不能太机械了,而要有点中国古代书生吟诵诗词那种韵味。乐句与乐句之间不要因换气切断音乐感觉,要在音乐节奏里换气。

第一段微风、微云是春天的感觉,要多一些向上的情绪。第二段月光、海洋、炎夏来临,要多一些平稳、静止和懒散的感觉。第三段的“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两句的节奏,附点要清楚,情绪要激动些,这种有附点的节奏常常是表现一种不安的情绪。第四段是冬天,要把枯树、暮色、残霞唱得沉重些,“残霞”二字,将拍子唱满,特别是“霞”字和它前面的装饰性的节拍,要强调得有韵味,要把字念好,“摇”和“烧”要唱出一种深深的痛苦。这首歌的主题是“想他”,这首歌的结尾是渴望。

这是一首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男女高低声部都可以唱。

三、聂耳《铁蹄下的歌女》

作曲家简介: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出身于清贫的乡村医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接触很多民间音乐,并接触民族器乐。他从中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当过店员,曾在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当过提琴手。在师范学习时,聂耳参加了共青团,从事进步学生活动。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期间参加“左联”戏剧小组,从事左翼戏剧电影工作。1933年经田汉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1934年至1935年创作了三十四首歌曲及两首民族器乐曲。1935年经组织派遣经日本到前苏联求学,游泳时不幸溺死。

聂耳在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他是把音乐从少数人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使之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第一个战士。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后定为国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毕业歌》,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

这首歌可以说是一首咏叹调。歌唱性的旋律和朗诵般的喧叙调的旋律随感情发展自由穿插运用,曲调自然、流畅,含着一种哀怨,又透出一种刚强,能激发出对侵略者、压迫者的痛恨。很多旋律的安排突出了字音的美感。聂耳的歌曲在语言和音乐方面的优点和他幼年、少年时期受民间音乐熏陶,青年时期接近民众,为人民大众说话,为民众服务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

瞿希贤配的伴奏也是很棒的。他设计的前奏和尾奏综合了主题音调,比两个歌唱主题更明朗醒目,仿佛给歌曲镶上了两颗钻石。“谁不知道国家将亡”用喧叙调的办法,加和弦得以突出重点词。“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恢复了歌唱性。

这首作品哀怨的情绪贯穿全曲,歌唱性的旋律仍要唱得连贯动听,在喧叙性的旋律中,吐字要清晰干净、有力量。最后两个字“鳞伤”用稍暗而弱的感觉唱。这是带变化的三部曲式结构。

四、刘雪庵《红豆词》

作曲家简介:刘雪庵(1905-1980),中国现代作曲家,又名晏如,四川铜梁人。1925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钢琴,1931年转入国立音专,随肖友梅、黄自学作曲,1936年毕业。1938年在武汉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9年任音干班教员。1941年任重庆国立音专讲师。解放后曾先后在华东师大、北京艺师、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写有众多群众歌曲和钢琴曲,其中抗日歌曲《长城谣》和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流传很广。他也曾为话剧和电影配乐。

作品中的“红豆”相传由杜鹃即相思而死的人的眼泪变化而成,杜鹃流的红色泪水变成了粒粒红豆。“玉粒金波”指美味的饭和汤。“更漏”指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这是有再现的二部曲式结构。整个曲子的对比因素在第二部分第一句。此句四个乐节显得干脆、精悍,与主题A、B等抒情缠绵的因素形成对比。“啊”为转折点。静点是最后一句的“悠悠”两字。这两个字要有深沉而意未尽的感受。高潮在第二个“啊”字反复以后。

五、冼星海《黄河怨》

作曲家简介:冼星海(1905-1945),广东省番禺人。父亲早逝,幼年以母亲做工为生,后以半工半读形式在广东岭南大学附中及岭南大学受教育,在附中时已学习小提琴并参加学生乐队。毕业后任岭南大学音乐教师并任管乐队指挥。1926年入北大音乐系学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专,这期间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剧社。1929年暑假因参加学潮被勒令退学。同年10月出国赴欧洲求学,到法国半工半读学习作曲和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在此期间创作了《风》和《中国古诗》,曾获巴黎音乐学院最高学分。1935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片公司工作并开始写救亡歌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数省宣传,在郭沫若领导下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音乐科科长。1938年应聘到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后担任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参加大生产运动,热心从事教学并写出《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还写了十篇有价值的理论文章。1940年5月离延安赴前苏联学习。在前苏联广泛接触音乐家,参加音乐活动,并创作了交响乐及声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一生创作了许多歌曲,今天能找到的有二百五十首,还写了两部交响乐,四首管弦乐组曲,两首交响曲,一些钢琴、提琴曲及其他器乐曲。

1939年日本侵略者已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内对抗日战争能否胜利存有各种观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战争进行了科学的预见和分析,指出战争必定胜利。光未然同志当时正在延安治伤,把两次渡黄河及在黄河边行军作战的体会在病床上口述写成歌词,冼星海同志在两周之内日夜突击创作,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黄河大合唱》。一周以后,在鲁艺协助下由抗敌演剧第三队首演于陕北大礼堂,同年5月11日鲁艺音乐系在鲁艺成立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再次演出,这次演出产生了轰动的效果,受到一致好评,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41年在配器上作了很大的修改。

全曲共分八个乐章:

①黄河船夫曲

②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③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

④黄水谣(女高音独唱)

⑤海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⑥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⑦保卫黄河

⑧怒吼吧!黄河

整个大合唱是个有机的完整的作品。黄河船夫曲代表斗争的主题,主要音调是歌词“划哟冲向前”处的曲调。《怒吼吧!黄河》中的歌词“五千年的民族……”处的曲调是最佳主题。《黄河怨》开始主题音调属于这个苦难主题的派生物,在全曲中,《黄水谣》和《黄河怨》扮演同一角色,他们以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呻吟、痛苦,激发了民族仇恨和抗日热情。冼星海对《黄河怨》写的说明是:“要含着眼泪唱的一首悲歌,是妇女被辱后所发出的声音。在这里,你可想到敌人在沦陷区宣扬所谓皇道是怎么一回事。”

《黄河怨》主人公背景故事的设想:

此曲以第一人称所写,和大合唱其他各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使独唱者对内容有较深的理解,使音乐表达有充足的内心依据,有必要对主人公背景作一个设想。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住在黄河边的一个山村里,老人已故。丈夫、妻子还有一个两三岁的儿子。丈夫能干,妻子贤惠,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近半个月来风声很紧,人们传说日本人离这里不远了。偶尔也会遇见一两个逃难人诉说日寇的暴行,大家已有思想准备,心情非常紧张。一天上午,果然大祸临头,日本兵来了,洗劫了这个山村,青壮年被抓的抓,杀的杀,几个日本兵来到这个农妇家,吓得这个两三岁孩子大声哭叫着向妈妈怀里扑去,日本兵一脚踢开孩子,待孩子再次哭喊着扑上去时,一刺刀刺死了孩子,妈妈狂叫着扑向孩子,但最终还是被野蛮的日本兵强暴了。

日本兵走后,天色已暗。整个村子像死一般寂静。有的房子被烧后仍冒着缕缕黑烟,这个善良的农妇呆坐在房门前地上,面无血色。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突然她想起了什么,霍地站了起来,奔向孩子的尸体,一声没哭,抱起来向前走,向前走,眼睛直愣愣地盯在前方空中,干裂带血的双唇微微抖动着。她一步一步托着孩子走向屋后土坡,一直走到黄河边的一个悬崖上,这才站住。《黄河怨》演唱效果速写:

黄河边上的一个山崖上。这里听到的水声、涛声就像远处擂鼓或千万人呐喊的声音。钢琴的低声区在一阵震音以后,用五连音奏出黄河翻腾的声音。右手像铜管乐器从高到低奏出一系列下行和弦。随着人的注意力转移,涛声逐渐安静下来。木管吹出三度平行的下行乐句,低音在g小调主音上,歌曲主题已平静、微弱地演奏出来。前奏结束后,这个妇女跪坐在崖边,眼睛直愣愣地,面色惨白。她嘴似动未动,面无表情地唱出:“风啊!你不要……”

外国作品五首

一、《我亲爱的》

作曲家简介:乔尔达尼,1743年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作曲家。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学习音乐。后来,他师从费代莱·费纳罗利学习作曲。1771年,他写出了第一部歌剧《狡猾的骗局》;1775年他又根据《圣经》故事,写出了第一部清唱剧《出埃及记》。1779年秋天,他的另一部歌剧《埃蓬民娜》在佛罗伦萨上演获得成功,大大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此后,他一直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贝加莫这些城市从事音乐活动。从1779年以后,乔尔达尼一直在米兰北部科莫湖附近的费莫教堂里当管风琴师,直到1798年1月4日在那里逝世。

乔尔达尼一生共写过七十五首各种形式的作品,《我亲爱的》这首歌流传甚广。《我亲爱的》这首作品用单三部曲式写成,它的篇幅不长,曲调朴实而富于情感。这是比较晚期的巴洛克时代的作品,要唱得非常规矩,它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音乐的影响。这首作品要唱得有弹性,忌讳滑音、溜音。

歌曲前面有四小节引子,它是用歌曲主题写成的。它的前三个乐句采用下行模进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情感,中段在节奏上没有对比的变化。然而A段再现,开始它非常柔弱,好似一个人在沉思。四小节之后,重复“我亲爱的”这个乐句,并且在6(la)音之前,加有装饰音。它在音量上逐渐加强,推出高潮,并把5音加以延长,然后自然地滑向主音,回到痛苦的沉思之中。

二、《桑塔·露齐亚》

此曲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著名船歌之一。过去,有人以为它是一首民歌,其实它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民歌风格创作的。船歌各地都有,意大利船歌比较著名。因为那里有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江河湖海。19世纪时,船歌成为西欧音乐体裁的一种。在这种歌曲里,为了形象地描绘轻舟荡漾在水面上,通常采用3/8拍、6/8拍、12/8拍,这样,能给人以摇晃的感觉。

桑塔·露齐亚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它是意大利古老传说中一位女神的名字,也有人说它是一位姑娘的名字。总之,桑塔·露齐亚是美丽和幸福的象征。

在意大利,人们在休息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情人或朋友荡舟在水面上,尤其是在夏夜,月光映照,水面上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当小船迎着轻风,飘荡行进在水上的时候,人们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这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桑塔·露齐亚》这首歌,来呼唤尊敬的女神,赞美心爱的姑娘,抒发内心的情怀。

《桑塔,露齐亚》在旋律上十分流畅,用3/8拍来描绘荡桨。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通常加有吉他伴奏,更为人们描绘出美丽的意境。这首歌称得上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名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们,都把它当作保留曲目,一些业余歌手、合唱团,甚至孩子们也喜欢它。

三、《阿玛丽莉》

作曲家简介:朱里奥·卡奇尼,1546年生于罗马。他的另一个名字朱里奥·罗曼诺更为著名。早年他学习歌唱和弹鲁特琴已经很有名气,以后和别人合作音乐剧,写了大量的颂歌,还把大量中世纪抒情诗谱写成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首中世纪抒情诗。这首歌是如今在音乐会舞台上能听到的年代最早的独唱歌曲之一。它以朴实、美丽、真诚的音乐美显示出它是那个时期作品中稀有的瑰宝。

这首歌表现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向美丽少女阿玛丽莉表示自己的爱情,很真挚、很纯洁的爱情,所以要唱得很年轻,非常单纯,非常朴素。呼吸控制得要非常好,非常柔,非常均匀。这首作品是复二部曲式。接近民歌色彩,要唱得非常天真、淳朴,语言真挚,使人听起来轻松自如。中间部分第二十小节至二十五小节的三个阿玛丽莉,一个比一个表现得情深意长,呼吸一个比一个要深,感情一个比一个强烈。给的空间要多些,声音更立一些,最后四个阿玛丽莉要唱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尾声是个静点,非常弱,是内心化、回忆性质的尾声,静点过后再唱出最后的华彩句。

四、《啊!我的太阳》

此曲是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蒂·卡普阿的作品。它曲调优美,情绪明朗,有比较浓郁的那不勒斯风味。多年来,它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曲之一。关于卡普阿写作《我的太阳》这首歌的情况,后人有许多传说。有人说,这是他写的一首情歌,在歌中把心爱的人比作太阳;还有人说,这首歌表现了两兄弟的深厚感情:有一回,哥哥代替弟弟去受苦而离开故乡,弟弟送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和留恋之情。于是,他唱起这支歌,把哥哥比作灿烂的太阳。这些传说说明了人们对这首歌的喜爱。《啊!我的太阳》这首歌是G大调,2/4拍,用二部曲式写成。它能较好地发挥男高音的特色,由于曲调流畅、动听,人们不仅喜欢唱它,还用各种乐器来演奏,甚至还编成管弦乐曲和吹奏乐曲。关于这支曲子,还有这样一则趣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战后首次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开幕式上,规定要奏各国国歌。当时的意大利驻芬兰大使馆,忘了向大会提供意大利国歌的乐谱。而运动会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厌恶刚刚战败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也懒得主动去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乐谱。直到开幕式上,乐队指挥才发现缺少意大利国歌乐谱。到奏乐的时候了,指挥急中生智,让乐队奏了一曲《啊!我的太阳》代替意大利国歌。乐声骤起,全场观众先是感到惊奇,继而哗然大笑。随后,大家随着歌曲的节拍鼓着掌,一齐高唱《啊!我的太阳》。这首歌由于有了这番不寻常的经历,以后流传得更加广泛了。

五、《重归苏莲托》

这首歌是库尔蒂斯兄弟创作的,由哥哥詹巴蒂斯塔·德·库尔蒂斯作词,弟弟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谱曲。

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生于1875年,死于1937年。他从小热爱音乐,后来成为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埃尔内斯托·库尔蒂斯从小生活在那不勒斯,受到那里传统的民间音乐的熏陶,因此,他写作了不少那不勒斯风格的歌曲,像《重归苏莲托》、《再见吧,美丽的梦》、《歌唱那不勒斯》、《弹吉他》、《玛丽亚》、《没有任何一个人》、《露齐亚·露齐》等,都是一些歌唱家们经常演唱的曲目,其中以《重归苏莲托》这首歌流传最广。

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写下这么多那不勒斯风格的歌曲,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有关。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吉利到美国连续演出了十二个季节。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为他担任钢琴伴奏。吉利的演出,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曲目,于是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写了一些那不勒斯风格的歌曲供他演唱。因此,在吉利演唱的曲目中,有不少是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的作品。苏莲托,又称索伦托,它是离那不勒斯不远的一处游览胜地。这个半岛名城被誉为“那不勒斯海湾的明珠”。那里的许多建筑包括古城堡,都建在海的悬崖峭壁之上,形成奇观景象。房后的山坡上,种有许多果树,每到秋天,香飘四方。苏莲托这个字来自希腊文surrientum,意思是“苏莲女仙的故乡”。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克特洛伊城之后,回国途中路经意大利西海岸一座无名海岛,他们听到从岛上传来一阵阵迷人的歌声,这使得船员和士兵们都想循声而去。奥德修斯早就听说这一带经常发生轮船触礁沉没的事件,都是由于听到这种迷人的歌声而造成的。于是,他做了许多蜡丸,塞在船员和士兵的耳朵里,让他们听不见声音。他还把自己绑在船桅杆上,使自己不能动弹,来抵制苏莲仙女们的诱惑。最后,他终于领着大家安全顺利地回到故乡,而仙女们因魔法失灵,一个个都变成了礁石和小岛。

苏莲托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塔索的故乡,世界上许多名人像歌德、大仲马、司汤达、拜伦、易卜生、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列宁都曾到此游览过。正是由于这些缘故,苏莲托到今天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重归苏莲托》这首歌的创作情况也很有趣。那是1902年9月15日,当时的意大利总理朱塞佩·扎纳尔德里到苏莲托视察。在此之前,他曾答应这里的地方长官特拉蒙塔诺骑士,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家当时比较少见的邮局。但是总理这次来却只字未提,可能是忘了。出于礼貌,骑士也不便多问。这时,库尔蒂斯兄弟正在这里作绘画装饰,骑士和他们是好朋友,于是和他们商量怎样提才不失礼。库尔蒂斯兄弟想出了为总理唱一首歌的好主意。哥哥詹巴蒂斯塔写下一首歌词,弟弟埃尔内斯托为它谱了曲。在晚会上,他们表演了这首歌,总理大为赞赏,并想起当初的许诺,决定马上办理。从那以后,《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广为流传,成为一首世界名曲。

这首歌采用船歌经常用的三拍子节奏。但一般船歌多用6/8拍,而《重归苏莲托》用的是3/4拍,情调优雅,节奏较慢。它描写了泛舟海上、为美景所陶醉悠然自得的心情。歌曲由两部分和一段副歌组成。A段是e小调,四句、八小节;B段十六小节,前十二小节是E大调,后四小节转回到e小调上。有趣的是:A、B两段每个乐句的节奏型都是一样的:××××××|××——转成大调时,情绪更加明朗。后面是八小节副歌,前四小节是E大调,后四小节是e小调,前奏就是引用的这四句的旋律。从上面对曲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歌在节奏上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由于在同名大小调上变化,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色彩,作曲技巧也是很高明的。

有些简谱歌本由于转调频繁,有的读者不易掌握,就按1=G来记谱,用临时升降号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