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队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林牧业对后套的重要性。后套地面宽广、土质肥沃,宜于农牧。“夫以套内有如斯广大之沃土,仍归荒废人烟,未及增加而已,渐见减少者实不外水旱风灾,有以致之也,而水旱风灾之所由来虽原因甚多,而森林缺乏亦重要之一因耳,然此仅就灾害及气候不和而言,他如增进建筑之材料及交通上之桥梁、工厂之机械几无就地可取之材,影响于文明进步……套地虽欲求其荒芜,谁其舍之将来人烟渐见稠密,商业自可繁兴,地方退化渐趋文明,生产日益增多,人民臻于富足,民富则国强,自然之理也。由是言之森林之于国家实有莫大之利益在,非独利于人民而已,管见如是,深盼关心西北者竭力提倡林业则幸甚焉。”
垦区土地广漠,且多渠道,最宜造林、牧畜。故应因地制宜,适宜农作地带以农作为主,以林牧副之;不适宜农作地带则应以牧畜或造林为主,而以农作副之,以求地尽其利。若不适宜农作地带强为农作,其结果必劳而少功、得不偿失。若善为利用,培植森林、牧养家畜所得利益甚厚,而堤旁地角更宜遍植森林,以防水灾。故应当奖励造林、牧畜,保护森林。只有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三者才可共同均衡发展。
一、林业的发展概况
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水患、涵养水源、防蔽风沙,因此成为屯垦的要政之一。1934年春初办事处拟定了《垦区植树造林计划大纲》,颁发各部队,令其遵照施行。大纲内容如下:“植树造林不仅可以防御风沙,调节气候,而且可以增殖财源,而壮观瞻也。后套旷野千里,壤接沙漠,每至春冬沙土飞扬,狂风飚忽,流沙所至沃壤变为沙田,渠道为之充塞,农作水利上所受损失恒以万计,加以木材缺乏,每兴建筑,辄感栋檩之难。致是以垦区植树造林亦屯垦之急务也。我各垦区上年虽曾举行植树,惟因事属创举,筹备难周,现在又届植树季节,爰由本处拟就造林计划分期举办,依次进行,甚望各垦区循序实行,以企达到造林之目的,庶后套之木材不可胜用,而灾害由此大减焉。”
为便于管理及防止人畜践害,垦区规定植树区域为各新村内村公所前后大街两旁及左右、各种道路渠道两旁。自1933年始,垦区先后培植杨柳、榆、槐等树苗,并设立苗圃。
从1935年开始,各部队均在新村或田庄附近选择适宜地点,划定林地,进行植树。为提倡垦区各新村植树造林,办事处规定各部队一律实行秋季植树。植树方法由驻五办公处拟定,令各部队遵照执行。屯垦队的林业发展对绥西地区的造林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牧业的发展概况
西北本为天然牧场,适于发展畜牧事业。办事处成立之初计划均衡发展农林牧业,互补缺憾。但由于资力有限,办事处很难引进优良种畜;又因为时间有限、人力缺乏,没有对西北原有种畜血统进行鉴定,没有时间对饲养管理方法的改善进行考察。畜产方面,1934年除垦荒由公家贷款,每连队购买役用牛40头、骡马10匹外,其余牲畜由各部队公共股份集资购买或官兵个人购买。该年各垦区公私营家畜、家禽种类、数目调查统计表。
1935年办事处在畜种经营方面,购入土种牛、马、羊三种,积极扩充畜群数额,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在大量畜群中发掘土种优良的种性,以期由量的扩充而达到质的改良。在饲养管理方面,各部队该年均栽培20亩至30亩面积的紫花苜蓿,并于秋季收割、储备青草,以备冬日除牧放外贴补饲养。该年11月终大雪后田野枯草被雪掩盖,导致套区农民畜群死亡(尤其羊群),而垦区中饲养的畜群的死亡率并不高,这得益于储备的青草。在添加饲料方面,冬季按牲畜老幼、强弱酌情喂养豌豆瓣及煮熟的黑豆。管理方面,畜圈均选择高处避风处所,注意整洁卫生,并建筑少数畜舍,以备牝畜生产时及老幼家畜遮盖风寒之需。配种时期、方法及牧畜管理等亦均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