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吕秀芬)中说:“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带着一定的研究课题或问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研究性质的真实阅读,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特定的成果,并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具有探究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它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又说:“阅读能力按照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分为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传统的阅读比较注重理解、阐释和吸收,在阅读鉴赏、阅读迁移特别是阅读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研究性阅读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是有力的补充,它在提高阅读理解力的基础上,更重视对阅读文本的评价,运用所得知识、技能和情志来解决问题,对文本进行再生产、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性阅读,这是需要的。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有一点问题,需要提出来:
第一,阅读教学过程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什么。这个对象,要从阅读的材料上来看。研究,也是针对所阅读的材料来说的。这个研究对象,一确立,别的问题,就可以分析处理了。对阅读的材料,进行研究,方法、方式等等都可以琢磨。
第二,在材料既定的情况下做研究,一类是做思辨思维,一类是实证的方法用于生活实际。我的意见是,现在做思辨思维的是绝对多数,而实证的少,甚至没有。学校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分开的。就做思辨思维,也就算是研究,那么思辨思维的方式也就几类。对一个材料进行思辨思维,创新的可能性大吗?能够不能够就这一个材料所得的思辨思维结论延伸开来,有一般意义呢?我看不一定。
第三,我们再说教学中用这样的一种办法的效果。我们的教师可以先试验一下这个办法有没有效果,同时观察同学们在这办法的指引下,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个研究性质的阅读,在实际的实践意义方面是不是确实的,需要考虑。就说有作用,作用究竟是怎样的,涉及到哪些方面,这确实值得思考。
换句话说,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这个方面的工作有没有效果,效果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值得广泛推荐。这些都是关心教育的人所要想的。我以为,理论文字上的形式推理可以说得很有条理,但是这与实践还是存在距离的。
可以说,如果研究也有一定的模式,然后始终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也不一定有新的意义。就这个问题,我表示一定的怀疑。我们中国现在有很多学生,就研究性阅读方面,要确实地看看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方法对于实际学习过程的功用。
这几点意见还不是很成熟,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间,逐渐积累这一方面的看法,逐渐进步,会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