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个体在依照上级章法从事教学的同时,得学会适当地保留自己的个性与情趣,并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在章法的缝隙间开拓出一块不同于他人的精神空间,到了一定境界,个性就敢于与共性抗衡,魏书生、李镇西等,肯定就在这样的夹缝中一路拼杀过来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走向主动,走阅读→实践→反思→发现→积累的良性循环之路,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会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正如植物界,凡靠着人工浇水、施肥、打药来维持生命的,必然是那些盆景之类的小摆设,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建议同仁们要真正有尊严地活着,就应该做大树,而不选择花草!到那时候,你会觉得抄袭就是耻辱!(《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9日第7版《教师“抄袭”现象何时休?》)
引用这一段文章,也确实是要说一下学习上的事情。教师以及很多职业,都有一种毛病,或者说是一种职业通病:习惯的职业操作。比如,教书,找资料,然后按照参考书上的东西一一讲过去就是了。这就可以算是教书了。有校长不满意这样的做法,就说能够识字的人都可以教书了。抄袭只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
比如,对于课怎么准备,找几类资料,然后抄袭下来,就是自己的备课了。这是广泛存在的。如果你说要不看什么参考资料,就自己来写教案什么的,这大约和写考场作文一样的困难了。至于上课过程,要说追求特别,那实在是很难的,很大程度上,由于准备的抄袭性质浓厚,课堂过程也很具有抄袭性质。比如,看见别的地方有试卷,自己也不用设计了,直接搬过来用就是了,这不是抄袭吗?这是考核方面的。这些事情,广泛地存在着。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说对教育教学对象即学生有什么影响,那是很多的。不过,表面上看起来,却是不严重的,甚至显得很有水平的样子。因为,抄袭性质的东西,传播出来,是很多人都在传唱的,有普遍性质,所以看起来是很有水平的。
在考试中,人们所看见的是共性。至于个性,那是不怎么听人说起的。现在不说考试了,那还是存在着评价。评价,如果只是看见共性,不能够看见个性,尤其是生命个体的个性,那确实是很失败的。
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阶层,都需要看见个性,而不只是看见共性。提倡看见个性,那大约可以减少很多抄袭一类的事情。
这个性方面的问题,最好是有学养上的修为的个性。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倡教师的个性,提倡教育教学的个性,是需要的。这是走向积极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