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在一个缺乏格局认识的世界里该如何应对呢?通过研究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层次。尽管经济和市场总体来说是复杂和庞大的,以至于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在公司这一层面的格局是可以被认识的。在每个公司的内部都存在着公司格局、管理格局以及金融格局。假如你研究这些格局,多数情况下你对公司的未来可以做一个合理的预测。沃伦·巴菲特集中全力研究的正是这些格局而不是几百万投资者的不可预测的行为格局。他说:“我一直觉得受基本原理的支配来估算权重,要比受心理学的支配来估算投票容易的多。”
巴菲特说:“我们将继续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它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都是十分伤神的事情。3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越南战争的扩张,物价与工资的调控,两大石油危机,一位总统的辞职,前苏联的解体,道琼斯指数一天跌破508点,以及国库券的收益率在2.8%与17.4%之间波动。”
1992年,巴菲特破天荒地提出了预测。他认为90年代史坦普500种股票指数,不太可能像它在80年代有平均以上的收益表现。在80年代期间,股票投资报酬率的确比过去有些许的增加。这个增加归因于较低的公司税,以及大幅增加的负债比例(leverage)。向潜在价值的真正指标--营业毛利与资产周转率--在这段期间并投有很大的改变。当然,如同在80年代,股票市场能够长期接受股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形,但是股价尤法永远维持在高过公司实际营运状况的水准。
没有预先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时间并不能阻止巴非特取得过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说“所有这些巨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他们对我们低价购买良好企业也没有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假若我们让这些不可知的恐惧拖住手脚或改变资金的使用,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在语言方式中表达出来。如果投资者们想到某种格局。不管他们对格局的认识有多少错误,他们都会参照对格局的认识而行动。圣菲研究院的好处是它帮助你认识到市场不是什么。一旦你认识到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你会自愿地放弃预测的想法。你也会明白市场将逐步达到其繁荣与萧条的关键点。
巴菲特解释说:“在今年30年里,一系列不同的大事肯定会发生。我们既不要试图预测这些事件也不要试图从中获利。只要我们找到同我们过去购买的公司相似的企业,外部的意外事件将会对我们的长期结果产生极小的影响。”
所以,下次当你被诱惑相信你已最终找到一种为实现利润而可被重复使用的格局时,记住每日在圣菲研究院工作的科学家们。下次,当你被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惊得目瞪口呆时,记住巴菲特说的话:“面对两种不愉快的事实吧:未来是永不明朗的;而且在股市上要达到令人愉快的共识,代价是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长期价值购买者的朋友。”
五、反传统的巴菲特
(一)不按牌理出牌
巴菲特是一个众所皆知的精明投资者。因为他总能够在整个华尔街都厌恶某个企业,或者完全不把它放在服里的时候,看到它所具有的潜力,进而采取收购的行动。当巴菲特在80年代购买通用食品和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时候,大部分华尔街的投资人都觉得这些交易实在缺乏吸引力。
一般人都认为,通用食品是一个不怎么活跃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乐给人的印象则是有保障、作风保守的公司,但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来看,则缺乏吸引力。在巴菲特收购了通用食品的股权之后,由于通货紧缩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加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增加,使得该公司的盈余大幅成长。在1985年菲利普摩里斯(Phillip Morris美国一家香烟制造公司)收购通用食品公司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足足成长了三倍。而在柏克夏1988年和1989年收购可口可乐公司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到了四倍之多。
在其他的例子里,巴菲特更展现了他在财务恐慌时期,仍然能够毫无畏惧地采取购买行动的魄力。1973到1974年间是空头市场(bear market)的最高点,巴菲特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公司。他在GEICO公司而临破产边缘的情况下,将它购买下来。他在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Washington Public power supply Syetems)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时候,大肆进场购买它的债券。他也在1989年垃圾债券市场(Junk bond maket)崩盘的时候,收购了许多RJR奈比斯科公司的(RJR Nabisco 美国一家极大的饼干制造公司)的高殖利率债券。巴菲特说,“价格下跌的共同原因,是因为投资人抱持悲观的态度--有时是针对整个市场,有时是针对特定的公司或产业。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的态度,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所制造出来的价格。换句话说,理性投资人真正的敌人是乐观主义。”
另一方面,巴菲特并不会因为市场价格情况的改变,而停止收购的行为。虽然偏高的市场价格可能使得诱人的交易减少了许多,但是巴菲特还是能够发现吸引他的公司,进而收购它的股票n然而,在市场价格下跌,投资人普遍抱持悲观态度的时候,具有吸引力的交易数量将会增加。
巴菲特在1979年写了一篇名为“在股市已经一片看好声中,你将付出很高的价格进场”的文章。当时,道琼工业指数比股票的帐而价值略低,股东权益的平均报酬率是13%。债券的利率则在9%和10%之间变动。然而,绝大多数的退休金经理人选择购买债券而舍弃股票。把这种情形和投资人在1972年的态度做个比较,当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1%,而且道琼工业指数则处在股票帐而价值168%的水准。在此期间巴菲特注意到,退休金经理人将出售债券所筹得的资金大量投人股市。
1972年和1979年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巴菲特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在1979年的时候,投资组合经理人感觉到,既然无法了解短期的趋势,最好还是别碰股票为妙。巴菲特表示,虽然这样的心态并非全然错误,但我们仍需承认下面两句话,“未来的情况你永远都摸不清。”、“在股市已经一片看好声中,你将付出很高的价格进场。”
巴菲特并不预期股票市场的涨跌。他的目标并不过分,相当平庸。根据他的说法,“我们只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保持戒慎恐惧的态度。惟有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我们才会勇往直前。”当然,如同巴菲特所指出的,了解其他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能够代替自己本身的思考。想要获得大量收益,你就得小心评估各个公司在经济而上的基本体质。热情拥抱目前最流行的投资方式或情报,无法保证你一定成功。
(二)特立独行巴菲特
萧伯纳写过这么一段话:“世故者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而特立独行者却坚持尝试要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是仰赖后者来促成。”我们是否应该把巴菲特归纳为“特立独行的人”呢?如要这么说,那么就是假定他的投资方法在金融界象征着一种进步。
8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被认为是震撼财务管理界的10年。电脑程式交易(编注:利用电脑程式掌握不同市场的行情,对股票、期货、选择权等进行买卖)、举债收购、垃圾债券、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指数期货,如人们所预料地震惊了许多投资人。在基金经理人之间的那些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基础证券研究在弹指之间已经被电脑所取代;黑箱作业(black boxes)已经取代了经营访问和调查;自动化已经代替了直觉。今天,一般投资人已经变得不再容易被蛊惑,并且与金融市场疏远了。随着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无法再为他们委托人的投资组合增加资产价值,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消极的指数投资,为何如此受到欢迎。
在往后的数十年中,投资人将浮游于许多不同的投资方法之间。小资本化(small capitalization)、大资本化(large capitalization)、成长法、价值法、动态法(momentum)主题法(thematic)、产业循环法(sector rotation)都曾证明它们在投资上是有益的。但有的时候,这些方法也不管用,而使他们的追随者无法突破瓶颈。巴菲特则是个例外,他尚未经历过投资策略无效的时期。他的投资绩效被广泛证明是持续的领先者。当投资人和投机客都分心于寻找更好的投资策略时,巴菲特已经悄悄地聚集了笔数10亿美元的财富。自始至终,他都将投资视为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以一般常识作为他的投资哲学。
他是如何做到的?
当我们知道巴菲特成功的事实和他的简单投资方法时,较为适当的问题设定方式,并不在于他的投资方法是什么,而是其他的投资人为什么不曾应用他的方法?答案可能在于投资人对投资存有何种认知。
正是巴菲特对投资的这种独特的认知,使他对证券分析师、技术分析师、基金经理人、财务顾问等持不屑一顾的态度。
1.不需要阅读证券公司的报告
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将所有股票列人三个等级之一:应该买入的好股、应该继续持有的中等股、和应该卖出的坏股。
大半的股票分析师都是附属于证券公司,而后者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股票的交易量。因此,为了增加营业额,股票价格的极度波动是一大好事。
基金经理也是股票分析师报告的一大使用者。美国的基金经理也喜欢交易颇繁,一来是可以尝试吃散户投机客的钱,二来是证券商会打一些佣金给基金经理。
这使得证券分析师的股票建议,在类似巴菲特这样的长远投资人眼光看来,是非常的漂浮不定。巴菲特把这些分析师和证券商、共同基金经理合为一谈,称之为思想和行动上过度情绪化的“股鼠”,实不为过。
试想,证券分析师是从一万多家上市公司中分析出几百家给投资者,而巴菲特只要投资区区几家公司,他们就没有本事了。
巴菲特对分析师并不客气,他曾说过:“只有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
我十多年来深研股市和投资事项,所得到的两个结论是:一、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把投资眼光放到全世界,选中最好的那家公司,然后大笔的投资下去。我称之为“一股致富法”。二、以目前来说,全球最佳的投资致富列车,就是白沙。
常常有人交一些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报告给巴菲特,问他意见,他一般会很礼貌地收下来,但会不会花一分钟去翻阅,也不一定。“我们是完全不需要阅读证券公司报告的。你的时间还有其他方式使用。”
2.不相信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人关心的事项,就像六合彩、赌马、上赌场那样,因为时对时错,因而能够满足那些寻找刺激感的投机客心理。但这是否是聪明的投资人应该使用的选股方式呢?
巴菲特曾经在刚刚开始投资时被它吸引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幸好很快的就知错能改,避免亏钱。世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区也是不相信技术分析的。被雅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的法玛教授(Fama)称技术分析为“占星术”。着名美国作家卢文斯廷(Lowenstein)则称之为“图表巫术”。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够为你长期赚上钱。
试问:你有看过技术分析师鼓励他孩子以他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懂期货终济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3.揭示“投资组合保险”的谬误
共同基金经理从全国各地的小民身上收来大笔的资金,将之投资在国内“稳重”的众多蓝筹股里,进行所谓的“分散风险”策略c,其实很多散户股民都能够引证,购买很多个股,其实并不一定能够分散风险。
在80年代,各法人机构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多半沉迷于一个名为“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的投资策略。这个投资策略是将投资组合的项目,永远在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保持平衡,以确保它的收益不会低于某一个预定的最低标准。当投资者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价值减少的时候,就是因为把资金从高风险的资产(股票)转移到低风险的资产(债券或现金)。相反地,在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价值上涨的时候,则是因为将资金从风险较少的资产转移到较具风险的资产上面。因为要在个别有价证券间转移数以百万计的大量资金并不容易,所以投资组合经理人转而以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做为保障他们投资有价证券的方法。
巴菲特担心,无知的投资人会在购买期货时,存有大捞一笔的想法。他表示,由于购买期货所需的保证金不高,常会引来一些如同赌徒一般的投资者,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这种抢短线的心理,正是低价股票、赌场赌博以及彩券促销者一直能够生存的原因。巴菲特表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投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寻求长期获利,并以此为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人。
为了要体会“投资组合保险”的谬误,巴菲特要求他的读者试着去了解这样一个地主思考模式。他在买进农地之后,因为发现附近农田的价格下跌,于是告诉他的不动产经济人卖掉农地。这就如同一个年基金拥有奇异电器或福特汽车的股票,仅仅因为最近的一个成交下跌而出售它的股票,或因上一个成交价上扬而买进股票。
有人在1990年台湾加权指数位于一万两千多点的时候,“分散风险”式的购入所有的指数股,到了九年后的今天,加权指数只剩下六千零三十多点,还不是反而要倒贴?
试想,就连购下了整个股市市里的所有公司股票,也不能够逃出“股灾”的冲击,难道买下百多、几百种股票,就能做得到吗?
巴菲特很反对这种“分散”风险的作法。他认为,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时,那才是风险。对于一个懂得他在做什么的投资人而言,没理由叫他放下最好的公司不加码,而去买入排名第21的公司股份的。
的确,如果你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一旦所有篮子都同时摔倒,也是没用的。亚洲金融风暴即是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