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投资法是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细心的看管着这个篮子。最好是把它抓得紧紧的。
一些投资人可能会误以为传统的基金经理每年所收取的1%管理费是无关痛痒的。巴菲特认为这管理费。在长远上来说,却会为投资人的投资成果带来巨大的影响。毕竟,以一般的基金经理投资报酬率来说,这区区的1%,在投资人的报酬率中却高达10%的比率了。对于投资人而言,每一年从资金所赚到的获利中扣除掉高达10%的管理费,可就是一件大事了。尤其是长远下来对投资成果的伤害力。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为什么巴菲特会重视这1%的基金管理费,基金经理人的管理费是如何计算的。有的以为是获利中抽取某个百分比,因此如果股价下跌、投资金没有获利就不必抽取管理费。事实上,基金经理人的管理费是按照整个基金的市价数额来算的,从中抽取1%的管理费。换言之,类似过去一两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股价惨跌悲惨情形下,这些基金还是照样每年抽取那1%的管理费。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基金原本总金额是50亿元,每年从基金那儿抽掉的管理费就是5000万元。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如果这个基金的资产实价只剩下30亿元的话,年度的管理费就是3000万元。
这种“你赚钱我也赚钱,你亏钱我照样赚钱”的基金管理现象是巴菲特所不愿看到的。
最近有一些评论指出,散户在投资市场中被迫与大型法人投资机构竞争,对其非常不利。巴菲特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事实上,因为大型法人机构的投资者常有一些反复无常和不合逻辑的行为,散户只要能够坚守企业的基本面因素,即十分容易获利。根据巴菲特的说法,散户惟一的弱势是,他们可能被迫在不适当的时机,出售手中的股票。巴菲特认为。投资人必须在财务上和心理上都有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市场的变化无常。投资人应该了解,股价波动是常有的事。巴菲特相信,除非你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股票跌到只剩买进价格的一半,而还能而不改色。不然体就不应该进人股票市场。
六、利用市场的非理性致富
(一)“自律”与“愚蠢”
巴菲特说,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资成就,是依靠了“自律”和“愚蠢”这两个东西:自己的自律、和别人的愚蠢。
在今日的投资世界里,如果你能够像巴菲特那样找到20多家常年“现金”报酬率超过20%的公司,或是像我这样找到懂得为股东取得每年“股价增值”超过30%的公司的话,那么,如果股市是像我们这样聪明理智的话,不管我们是巴菲特还是白沙股东,我们手上的这些公司股票的报酬率,也就只等于这些公司的长远“现金”投资报酬率。
但事实并不如此。
市场是会闹情绪的。每一支股票的价格,都会因市场的情绪而波动。这个波动并不是跟着公司的企业现金获利潜能而上下浮动的。就是这一点,使我们能够把自己选中的优秀公司的长远报酬率当成一个“底线”(投资报酬率的最低限度),然后坐二望一地利用市场的情绪,来取得更高的报酬率。
比如,巴菲特一直认为是史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可口可乐,它在1919年上市时每股40元,如果你买入而持有到今日,经过多次配股和配息后,平均每年报酬率是20%。这是可口可乐长远上的“平均”股价增值率而已。如果你是学巴菲特那样,喜欢以“实值”来看持公司的话,那么你就会专门等到市场情绪低落时才大笔买入你心目中的优秀公司。在可口可乐的例子上,巴菲特是在1988、1989和1990年都大事购入可口可乐的股份,持有至今日,分别是9-11年来,平均每年赚取超过264%的股价腾升获利。
(二)巴菲特利用市场情绪
巴菲特曾说过,就他而言,“市场”并不存在,即使有,也只是一个让我们看谁在做傻事的地方。
巴菲特也曾多次强调,他买入一支个股之后,完全不担心这支个股有没人在买卖。即使买入股票之后,市场关闭长达10年不能买卖这个股票,他也不会忧心。
他始终都信奉恩师葛拉汉的名言:“就短期而言,股市是个情绪化的投票机器,但就长期而言,它却是个准确无比的天平。”对巴菲特来说,股市是反应了宇宙间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标。就像天气那样,准确无误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最好就是做好准备,任何情况都能应付裕如。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马基尔(Burton Malkid)评论说,很多股民买股时,价格虽高了,但却还买下,因为大家心里在想,虽然自己很傻,会以这个价格买入,但买了不久后,就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跟他们买去,所以今天高价买入并不算傻。马基尔称之为“更傻的人的原理”(Greater Fool Theory)。
投资人能否依靠猜测市场走势而获利?基金经理人全职的关注市场、分析个股,能否胜过股市整体表现?
在过去多年来,众多研究报告已经证明,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美国基金经理人输给了指数。换言之,投资人只要买入指数基金而不必去管它,每年还会胜过大半的全职基金经理人。这也难怪最近几年来“指数基金”在美国逐渐流行。毕竟,如果给钱请人来全职管理、分析之后,还输给简简单单的被动性指数投资法,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个昂贵的基金管理费呢?
巴菲特说他本身不能预测市场走势,也认为这世上没人能够做得到这一点。
或许,我们应该紧记彼得·林区的一句话。他两年前在新加坡演讲时给了这个投资忠告:“不要预测市场走势,因为那将是徒劳无功的。”
事实上,聪明的投资人不但不会预测市场走势,而且也会像前文所说的那样,利用这种市场的无知和情绪化而得益。
人类史上从未有过在股市里赚钱的技术分析师,巴菲特也绝对不是像技术分析师那样,靠观看图表来预测市场走势的。巴菲特更不是像国际知名的狙击大师索罗斯那样,以猜测和尝试影响国际市场参与者情绪而赚钱。即使是索罗斯近年来也是亏损连连。
要想击败市场,第一个条件当然就是不要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而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首要条件就是为自己确定一些选股的准则。
巴菲特从不公布他选股的本益比标准,但根据那些曾经把本身私人事业卖给巴菲特的创业家所说,巴菲特收购私人企业时,所要求的本益比是不要超过10倍。
按照本书的计算法,以1999年初的每股70000美元来算,柏克夏的“长期预算本益比”是10倍或更低。这也难怪巴菲特于1998年9月16日评论说,他将会第一次作出准备,以随时购回柏克夏的股票(share repurcbase)。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有些优秀的公司,因为传统以来已经是众人所爱,所以本益比不会很低。即使是大学里的财经教授也会告诉你,只要是一家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快速又稳定地成长,那么30~40倍的本益比也未必是过分。可口可乐就是一家这样的公司。
巴菲特当初买入可口可乐的时候,其本益比是20多倍,在接下来的10年里却飙升到40~60倍之间。换言之,我们不但依靠可口可乐企业盈利而获利,我们更从本益比的飙升而得益。
因此,你在分析优秀公司时,应该翻查有史以来有关公司的本益比资料。然后在股市低迷的时候,看看这家公司的本益比,是不是已经跌入前所未有的地步。
在美国,为数数千家各类基金的影响力很大。以目前来说,美国股市里这些基金的投资金多过了散户投资人。就是这个原因,使基金经理所看中的公司,本益比一般上会比较高,比如可口可乐、沃玛百货公司、微软等等。而彼等不肯买入的股票,包括柏克夏,本益比就会比较低。这是很明显的供需定律作用。
(三)市场机制如何刺激股价创造卖点
巴菲特相信,不论当时的经济或企业状况为何,股票市场的技术机制会导致证券价格崩溃,这种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会更进一步替那些以企业现况为依据的投资人创造最佳的买进时点。
这种股市机制现象和寻求短线获利的观点是不同的,因为前者起因于单一企业的异常现象,后者起源于一般的经济循环。股市机制现象实际上是股票市场买卖方式所造成的一种非常诡异的状况。其中的关键在于某些投资策略,如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或套利,这两项投资策略将随着整个股市价格的变动而屡建奇功。
在这些情况之下,个别企业的股票已成为一项商品,且这种需求并非导源于企业的价值或经济效益,甚至证券的实质价值,而是导源于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变动时之去向及速度。
股市组织架构的问题可能是诸多混乱的分裂点。当人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经历了财富上的巨额损失,都会急于释出手中持股并保持观望态度,直到市场趋于稳定为止。这种状况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练习以企业眼光进行投资的大好机会。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及所衍生出的买进时点,我们将看看在股市机制下所发生的二个不同的金融风暴。
1.股市机能
许多不同的股票投资哲学可以被拆解为二种不同的策略;一是短期投资,另一种是长期投资。以巴菲特所采行的企业观点的投资角度而言,则是强调长期投资策略。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仍任有关某一公司的讯息都会被持有上述二种不同策略的投资者加以解读和定义。相对地,他们据此决定了该公司的股价。我们知道市场上做短期投资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而成为主导股价的力量。这是策略市场上持有企业观点以进行长期投资的买主做买卖决策的地方。
然而,也有很多时候市场上这些与公司有关的资讯对股价变动之影响微乎其微。如在1901年或1987年时,这种情况皆曾导致市场上价格制造者的恐慌加大,以及市场资金流动情况恶化的危机。
2.1901年的股市崩盘
1901年股市崩盘的发生只持续一星期左右,崩盘的原因系因当时两派人马争夺对北太平洋铁道公司(Nothern Pacific Railroad)的经营权所引发的。他们分别是赫利曼(E.H,Harriman)和詹姆斯·希尔(Jarmes Hill),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康恩罗(Kuhn,Loeb & Company)和摩根银行(J.P.Morgan Company)。
在那一段期间,当北太平洋铁道公司的商业巨子们想要接收其他铁道路权时,他们会到集中市场静静的展开收购股票的工作,直到完全掌握了某家公司为止。现今根据证券管理委员会(SEC)的规定,任何一个人若控有某一家公司5%(含)以上的股权时,必须在财务报表上公开揭露。然而在1901年,并无诸如此粪的规定。当时任何一个人或公司,都可能在股票市场发觉到收购股权的现象正在进行。
在1901年初,希尔和摩根都对北太平洋铁道公司抱有莫大的兴趣。但当时,双方都未握有绝对多数的股份。1901年4月,赫利曼开始秘密购买该公司的股份。在整个4月间,该公司股价上涨了25%,然而并未引起市场上太大的注意,因为整个股市都在上涨。又因为此收购动作并不十分明确,所以有些交易员认为北太平洋铁道公司的股价涨得太快,因而在市场上放空。
当有人放空股票时,实际上是先行借入股票在市场上卖出,如果该证券的价格下跌,则放空的人就进场买回该股票来偿还早先借人的股票,其所获得的利润就是逢高放空和逢低回补的股价差额。反之,如果在低价放空而被迫以高价回补,就会发生亏损。
在1901年5月6日(星期一)北太平洋铁道公司的股价突然间戏剧性的飙升。似乎没有人知道股价巨幅上涨的原因,即使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及代表银行亦不知情。许多人认为这只不过足市场上刻意的人为炒作,于是更多的股票被放空,同时间融券余额也会增加。
同年的5月7日(星期二),股价持续上涨,从每股117美元涨到每股143美元。接近傍晚时分,市场渐趋明朗化,传言赫利曼使尽全力孤注一掷,想要全盘控制北太平洋铁道公司。希尔和摩根一获知这个消息立即进行收购该股的行动,并且尽其所能买入该档股票,企图阻止这家公司的控制权落入赫利曼之手。
5月8日(星期三),赫利曼、希尔与摩根双方人马较劲争夺该公司的控制权已正式进入白热化。并传遍整个股市。此事件实际上不会对整个股市有任何影响,但由于那些放空该股的投资人仍然尚未回补他们的股票,于是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没人卖出该股,且市场上的大买主将该股股价炒得一飞冲天,这意味了放空者被套牢,只要股价上涨,他们就开始尝到苦头。在那几天中,凡是放空者,必须在放空次日将股票送去交割,如果他们手头还没有股票就必须去借,如果无法交割,就必须到市场上以市价回补。5月8日,由于几乎没有人卖出该股,该股股价已窜升到每股180美元。9日一早(也就是事件发生后第9个交易日),放空的投资人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而恐慌就像燎原大火般迅速蔓延整个市场。当日中午时分,每股标借价格已达到1000美元,情势至此,空方已不计任何代价希望标借到股票了。
就在同时,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放空的投资人由于身处在极端危险的情境中,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售他们手中所握有的其他股票,用以筹得现款来支应标借的价金。许多大型的经纪公司因为这件放空事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而陷入另一阵忙乱中。
伯纳德·巴洛克(Bernard Baruch)当时正在交易所中,随后写下“恐惧的阴霾取代理性,紧紧笼罩着整个交易所。股票被疯狂抛售,股价狂泻,跌幅约10至20点,谣言也充斥在其他的股票”。
在赫利曼、希尔及摩根达成停战协议的次日前,领先股跌了60点,而银行也因顾虑到这个状况而把融资利率由4%调高到60%。
这个事件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当一支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而市场上其他股票的股价全都跌入谷底时,其他股票的下跌并不是因为景气萧条或处于景气循环的谷度,也不是因为公司盈余欠佳,或是总体经济情势逆转,更不是对企业发展不利的讯息传出市场,真正发生的原因是投资人放空。北太平洋铁道的股票,陷入融券追缴的地步,让这些放空的人面临资金流动性的危机,所以他们只好抛出手中其他的持股以为因应,如此才能获得现金来弥补因放空所面临的亏损。其他交易员担心类似的事件会波及其他公司,而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于是信心开始动摇,并加入疯狂抛售股票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