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重走长征山地
27732000000022

第22章 哈达铺

历史之巧——请读肖华将军诗

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

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

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

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1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这里,从当地邮政代办所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活动的消息,遂作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哈达铺有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故址,总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外还有由382家店铺组成的约1200多米长的“长征第一街”。红军称哈达铺是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是长征的“加油站”。现哈达铺所辖幅员148平方公里,人口2.8万。

1935年9月的哈达铺,注定要成为让许多红军将士终身难忘的地方。因为他们终于穿过了陌生的藏区,回到了汉族地区,回到了汉族同胞中间。尽管这里的汉民信奉伊斯兰教,但红军战士觉得,到了哈达铺就像到了自己的家,这里的人长得和他们一样,语言也一样,毫无隔阂。红军知道,虽然前面还要翻过许多山峦,还要涉过许多河流,还要进行许多战斗,但是,他们再也不会受饥挨饿了,再也不用后撤退却了。而哈达铺的群众则倾城出动,热烈欢迎这些跋涉了二万三千里走进这座古城的男女战士,他们以欢呼、笑脸和各种食物来迎接这些疲惫憔悴,但斗志旺盛的战士。“在这里,每个战士领到了两块闪闪发光的银元,这些银元是被他们背着经过了雪山、草地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说:‘大家都要吃好。’他们确实吃得不错,只要用五元钱就可以买一头一百磅重的猪,二元钱买一只肥羊,一元钱买五只鸡,一毛钱买十二个鸡蛋,五毛钱买一百磅蔬菜。食盐和面粉也得到了补充——红军在当地没收了一吨盐,六吨面粉,以及许多大米、麦子和小米。每个连队都杀猪宰羊。战士们每顿饭有三荤两素,比过年还吃得好。这简直是天堂。他们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的饭菜,一些战士吃得太多,撑坏了肚子造成减员。”

在哈达铺,馍馍是白面做的,还有香喷喷的肉炒菜。红军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一切都那么新奇。军委纵队的萧锋和罗荣桓、邓小平、谭政等首长晚上在老乡家里改善生活,萧锋回忆:“坐在一起吃辣子炒鸡,怎么边吃边感到屁股下发热?老乡说:这是火炕啊!我这个南方佬第一次坐火炕,觉得很新奇。”

毛泽东和张闻天等领导人并没有沉浸在填饱肚子的满足中,在与世隔绝的藏民区待了3个月,外界的消息不通,现在又回到了汉族区域,需要立即了解情况。他们惊喜地获悉:在哈达铺居然有个邮政代办所!原来这一带盛产当归等药材,往来客商很多。为了沟通信息,商人们订了很多报纸。这种情况在地广人稀、文化落后的甘肃是少见的。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报纸是天津《大公报》,它经常刊登一些比较客观的消息。

哈达铺: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走向

我到哈达铺时是下午。灰色的天空像要下雨,著名的“长征第一街”上行人寥寥。起风了,白色如芦花般的细絮漫天飞舞,但它不是芦花。大杨树下,成片的明清古建筑一如70年前那样静静伫立着。街中间是大条石铺的路面,有车辙印迹,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我站在空旷无人的街上,似能听到当年铁流穿街而过的铿锵。

陪同我采访的是哈达铺红军纪念馆的胡春玉,一个穿灰布军装、脸色红润的姑娘。据胡介绍,哈达铺明代以前叫哈达川,明时商贸兴旺,多设铺,故名。这里自古盛产当归,是驰名中外的“岷归”主要产地,加上地理位置适中、物资丰富,中央红军在这里修整后,为向陕北进军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准备。据说,当年毛泽东在镇上转了一大圈后,只说了五个字:“这里真热闹!”惜字如金呢。但第二天,毛泽东却在关帝庙团以上干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中心意思是“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那里有徐海东!必须去!”

就在10天前的俄界会议上,毛泽东说的还是到“苏联边界去”怎么又改到陕北了?

这缘于一张报纸。

在哈达铺红军纪念馆,我见到了这张1935年9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是一张4开大报,竖版,其要闻版的大标题是《徐海东窜甘·陕匪势猖獗》、《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志丹徐海东有合股趋势》。全版通篇高喊“剿匪”口号,却为毛泽东提供了陕北红军“十分活跃”的消息。据胡春玉介绍,《大公报》是一张比较中立、客观的报纸,它之所以用了“剿匪”的词汇,“是因为编发的中央社电讯。”

胡春玉带我来到当年的邮政代办所,房间面积10多个平米。“这里并不是邮局。”胡解释,“当年是一个姓王的商人在这里做生意,顺便卖卖报,有《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等。因为哈达铺商人多,他们需要了解外面。却没料想,毛泽东进镇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邮政代办所,并从此改变了红军的走向。”

兹摘录两段当年电讯——

“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8县,半赤化者10余县现在共军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赤军者2万。”

“陕北赤匪主力,原以清涧、安定间之乡间为根据地,延川、延长、绥德、吴堡等为出没游扰之所,至神木、府谷、米脂等,不过为匪中一二支队及匪民不时出而骚动之区而已日前赤匪集合首领刘子丹(即刘志丹)、谢子长、杨祺等于安定属之于家湖开某重要会议,对于扩大匪区似抱有绝大企图。”

红军因这张报纸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很偶然,不是吗?但却又是一种必然,正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一个民族的生命结成一种果实,是因为民族活动的目的在于贯彻它的原则。”红军到底该到哪里落脚,是毛泽东长征路上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哈达铺,毛泽东明白了最终目的地。早在6月份的两河口会议时,中央作出了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但究竟为什么要在那里建,大家心里没底。在俄界,提出了到苏联边界建根据地,但缺乏准确的情报。现在突然获悉陕北的刘志丹还有一支红军队伍和一大块根据地,对毛泽东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

“到陕北去1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成立了十几万红色的军队。到陕北去1到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胡春玉为我唱起了当年这首《到陕北去》的歌,“这是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作的词曲。”当年这首歌,其实就是向全军将士发出的最新号令。

我走进当年做通团以上干部思想工作的关帝庙。庙很大,青草依依,牡丹寂寞。

1935年9月22日,毛泽东在这里召开干部会议。他对红军干部们说:张国焘看不起我们,说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究竟哪个是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要骂。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毛泽东鼓励大家:同志们,到陕北不远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进行了整编。彭德怀担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在离开红三军团的告别会上,彭德怀非常激动,眼泪不住地往下流。他说:红三军团从第一次反围剿时的几万人,至今天长征到甘南,只剩下两千多人,让错误路线快折腾光了。今天剩下这点人,都是精华,是中国革命的骨干和希望。他说:我的脾气不好,骂过许多人,请大家批评和谅解。这番话使在座的人都深受感动。

“去年,曾任叶帅作战参谋的范希贤老人在儿子陪同下回到了哈达铺,他清楚记得当年这里的繁华,那时他还是红小鬼,他还记得曾去镇上的药铺抓过中药。”胡春玉说,范老对哈达铺的模样70年没变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又很高兴,认为保护得好。

胡春玉说,当年哈达铺人民对红军特别热情,其所在的宕昌县共有3000人参加红军,但大部分在后来的西征中牺牲了,“这再次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中央红军按俄界会议的决定去苏联边界建根据地,所走的路必须穿过河西走廊和青海,路径与后来的红军西路军一样,会遭遇凶悍的马步芳匪徒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结局如何,很难预料!”

1936年的红军西路军,在西征路上几乎全军覆没。

那么,1935年9月的哈达铺,是一个王姓商人代销的报纸改变了红军的走向吗?我不作结论。

胡春玉告诉我,哈达铺民间历来有种植当归的习俗,质量全国第一,因此自古以来这里非常富裕。“但这些年来我们落后了,药材甚至不能与1935年相提并论。”胡春玉说,你看长一公里多的老街,原先有近400家铺子,现在大多关门了,“哈达铺衰落的原因很多,但岷归价格的持续低迷,可能是最大的影响。”胡说,早先岷归绝大部分出口,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和日韩等国,出口量曾占国际市场的90%,那时全镇年产二千余吨,现在却萎缩到只有数百吨。说起原因,“我们的归农太善良了。当初当归收购季节,那些主要进口国的商人不约而同来到哈达铺,看收割、制作流程,问种植的面积、成本,了解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些原本是最该保守的商业秘密,归农竟和盘托出。后来岷归价格便一落千丈,进口商联手把价格压低到每公斤仅2元多,低于成本价!”

胡春玉的话让我很震动,市场竞争中,我们还要吃多少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