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史
27702500000035

第35章 伊斯兰教的神秘论者:苏非派(1)

苏非派(Sufi)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它在希吉来历第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苏非派”这一名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以后才采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源于阿拉伯语的Suf(苏夫),意为“羊毛”,因其成员身着粗羊毛织的衣服以示简朴而得名,“苏非”(Sufi)意为穿羊毛衫的人。也有人说由清净(Safa)或高位(Saff,意指在安拉处有高位)等词而来。它与我们上面讲的各个教派不同,本身并非政治性的派别,也不纯粹是教法学或神学方面的派别,而主要是在修持方面的一种主张和实践。人们将这种主张称之为苏非主义,将遵行这一主张者统称为苏非派。他们中间有逊尼派穆斯林,也有什叶派穆斯林。

一、苏非派的形成与初期阶段

苏非派最初开始于禁欲主义。公元7世纪末至公元8世纪初,禁欲主义作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在伊拉克出现。穆罕默德去世后,特别是在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绵不断的对外扩张,破坏性的内战,残酷的军事专制,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和富有者的奢侈,宗派主义、种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所有这一切使成千上万名对虚荣感到厌恶的虔诚的穆斯林去献身于真主,想在禁欲主义的实践中求得拯救。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对禁欲主义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倾向,但对于忘情于礼拜和斋戒的穆斯林则表示深切的尊重,并且宣传祈祷、守夜和禁食的功效。禁欲主义思想在《古兰经》的不少章节中亦约略可见,例如该书第8章第67节说:“你们欲得尘世的浮利,而真主愿你们得享后世的报酬”,等等。伊斯兰教关于世界末日论的大量绘声绘色的描述,加强了一些人禁欲主义的信念,因而一部分穆斯林就提倡守贫、苦行和禁欲。晚些时候,这些人开始穿粗羊毛(苏夫)织成的衣服,从而被称为苏非派。据传,库法的阿拉伯人艾布·哈希姆(Abū Hāshim,?—778年)首先使用这一名称。由此可见,最初的苏非主义是一种宗教实践而非思辨体系,它是在伊斯兰教自身的土壤之上产生的。当然,不可否认,这中间也可感到东方基督教、祆教和佛教的影响。

在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伊斯兰教中的禁欲主义发展成为神秘主义,求得拯救成了首要的目标。这就是说,神秘主义者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认识真主,喜爱真主,最后达到与真主合而为一,而不是企图在彼世获得真主的报酬。苏非们对真主的认识是凭借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最早创立神秘主义直觉学说的是艾布·苏莱曼·达拉尼(Abu-Sulay-mānal-Dārāni,?—849或850年),使苏非主义得以定型的是一位外号叫在农(Dhū’n-Nūnaf-Misri,意为鱼人)的人,他的真实姓名叫骚班·艾卜勒·斐德·伊本·易卜拉欣(?—859年)。他首创一种观念:只有入神(Wajd,瓦直德),才能认识真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神秘主义者认为,只有真主才是真正存在的;除真主之外的任何存在物,均如镜子中的形象一样不真实。”①真主是永恒的美,通向真主的道路是爱。爱成了神秘主义的要素和精髓。到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末叶,神秘主义之爱的信条在一位女神秘主义者赖比尔·阿德威叶(Rābi‘ahal-‘Adawiyah,约717—801年)的言行中得到发展,她是苏非派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第一位妇女。此人年轻时曾被人拐卖为奴隶,后来主人释放了他。她不肯出嫁,愿过一种抛弃红尘的极端苦行的生活。不久,她成了受人尊敬的导师,教导人们要悔悟、忍耐、感恩、敬畏、安贫、乐道,绝对信任真主。有人问她是否憎恨恶魔,她回答说:“我只顾喜爱真主,没有功夫憎恨恶魔。”她还曾经宣言:“我满心喜欢真主,心中没有憎恨或喜欢他人的余地”;“我崇拜真主,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堂,而只是因为喜爱真主,想望真主。”②神秘主义者力求通过爱和沉思冥想,即通过消除个人意识来服从真主,使自己融于真主,从而达到无我(fana,亦译“寂灭”)。首创无我主义的据说是波斯人艾布·亚齐。

①杜赫玛杜拉:《心灵之眼,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信使》杂志,1981年10—11期。

②参阅〔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52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苏非派把真主与自然界,与一切存在物视为一体,具有泛神论的性质。波斯人曼苏尔·哈拉智(a1-Husainb.Mansūral-Hallaj,858-922年)的言论充分表达了这种神秘主义的理论,他说:“我就是真主”,并写下有代表性的诗句:

我即我所爱,所爱就是我;

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躯壳;

见我便见他,见他便见我。

哈拉智在其所著《塔瓦辛之书》中还教导人们说:“抛弃远离你的那个被造的大自然吧。你何必要他。你会成为真主,而现实中的真主就是你!”①他还形象地把苏非派信徒比作小灯蛾,把真主比作蜡烛;小灯蛾不满足于蜡烛的光和热,于是扑向火苗,在烛火中燃烧了。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时,它已经认识真主,融合于真主,当然也就不必再回来了。但是,把泛神论思想系统化的是苏非派神学家、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伊本·阿拉比(Muhyi al-Dinb.al-Arabi,1165—1240年),他创导所谓“一元论”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本质和属性的表现。所以,土库曼一位伊斯兰学者说:“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是这一流派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我们认为,苏非派的第三个并非不显著的特点是已为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泛神论”①。对于苏非派的上述发展过程,希提更为言简意赅地指出:“苏非主义起初是一种简单的禁欲生活,主要是冥想……在教历二世纪的时候,以及二世纪以后,它发展成为一种诸说混合主义,从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诺斯替教、佛教等吸取了许多要素,并经历了神秘主义的、神智学的和泛神论的阶段。”②

①〔德〕第·博尔:《伊斯兰教哲学史》,第55-56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苏〕C.M.杰米道夫:《土库曼的苏非派》,第3页,阿什哈巴德,1978年俄文版。

②希提:《阿拉伯通史》,第514页。

自从8世纪末神秘主义以其强大的势力进入伊斯兰教之后,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非们力图证明,苏非主义不是在正统派之外,而是在正统派范围之内存在的一种体系。尽管他们吸取了许多外来因素,但始终没有走得更远,而是通过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来阐发自己的主张。然而,苏非们对正统的穆斯林习俗和法定的宗教仪式所表现出的冷漠,引起了正统派的怀疑和反对。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苏非主义的确在许多地方是与正统派的教义相抵触的,具有反正统的倾向,因而遭到哈里发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神学家和执政当局的谴责乃至迫害。从公元9世纪开始,一些苏非落入异端裁判之中,例如苏非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曼苏尔·哈拉智在公元922年被作为异端教徒处以极刑,因为他“篡夺真主的权力”,高喊“我就是真主”,这不仅被看做是一种有损于安拉的行为,而且有损于他在世间的“代表”——哈里发的权力。许多材料证明,这个时期被监禁和处以死刑的还有不少人。苏非派“处在一次严重的危机之中,面临被查禁的危险”①。

然而,苏非派这时已发展到许多地区,拥有不少信徒,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势力,靠武力是难以镇压下去的。于是出现了像安萨里这样极力将苏非派和正统派教义加以调和的伟大人物。安萨里(al-Ghazali,1059—1111年)生于呼罗珊的图斯村,自幼受到苏非派的影响,父亲是一位苏非,他的抚养人也是苏非。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曾研究过各派的学说,在其所著《学问的开端》、《哲学家的矛盾》、《宗教学科的复兴》等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要在苏非主义与正统信仰之间找出一条中庸之道,把神秘主义思想纳入正统信仰,使正统派的理论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宇宙非亘古长存,而为真主所创造;肯定灵魂不灭,肉体复活;认为只有通过直觉才能发现理性所不能认识的“真理”;他同意苏非派的幽居、冥想,禁欲、爱慕真主、灵感等主张和修持道路,却不赞成苏非派以任何理由脱离《古兰经》和“圣训”的宗旨以及无视宗教义务的主张,也不承认极端苏非的泛神论观点,而主张履行念、礼、斋、课、朝等基本宗教功课。安萨里“使苏非派更加明哲,使正统信仰更加灵活”(昂里·马塞语),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他重建了伊斯兰教。

①艾布·巴克尔·卡拉巴吉:《苏非派教义》,第14页,A.J.阿伯里的英译本序言,剑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二、教团的出现和发展

早期的苏非派运动是无组织的,它几乎完全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一些人奉行苏非主义,单独或结成小伙到处漫游,宣传其主张和生活方式,有时靠施舍物生活,有时则靠自身劳动所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苏非有了威望和自己的追随者。从10世纪开始,以一些著名的苏非为核心,形成大小不等的修道院,在伊朗和中亚地区叫哈纳卡(Khānagan),在小亚细亚叫杰克(Tekke),而在北非叫扎维亚(Zāwiya)。修道士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修炼。但是,这时他们的结合通常还是私人性质的,局限于范围不大的地域内,没有常设的机构。

公元12至13世纪,在修道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些组织比较严密的教团(Tariga,塔里卡,字面意义是道路和方法)。“一个教团的仪式就构成一条道路,形成一种教规。遵循这条道路,穆里德(修士,寻道者)就可望使自己的心术(nafs,纳夫斯)洁净,从而达到与真主的结合。”①12世纪在巴格达出现的卡迪里教团(kadiriyah)是苏非派历史上的第一个教团,它因波斯人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Abda1-Kadiral-Jilāni,1078—1166年)而得名。卡迪尔曾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善于讲经,威信甚高。不过,他在世时教团尚未正式形成,而是在他死后由其门弟子建立起来的。13世纪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有该教团的活动中心;到15世纪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逐步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苏非派教团。它基本上持逊尼派观点,除要求信徒理解其神秘主义教义和履行其苏非派仪式之外,还要求尽逊尼派的义务,劝人避世俗,多行善。依时间顺序讲,第二个是里法伊教团(Rifā‘iyah),系伊拉克人艾赫默德·本·阿里·里法伊(Ahmadb.‘Alial-Rifāi,1106—1182年)所创。它以巴格达为中心,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地。这个教团主张禁欲、守贫、不杀生、不抵抗。其宗教仪式狂热,信众互相以手搭肩,围成圆圈唱诵经文,并前仰后合地跳跃,因而被称为“嚎叫的苦行僧”。信徒们还演出各种杂技,如吞炭火、活蛇和碎玻璃,用针或小刀自刺,等等。再其次是毛拉维教团(Mawlawiyah),系13世纪时波斯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加拉国丁·鲁米(Jalālal-Din Rūmi,?—1273年)所创,因他被尊称为“毛拉”(Mawla的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是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有些地方也用作对阿訇的称呼),故名“毛拉维教团”;在土耳其被称为麦夫列维教团(Mevle-viyah)。鲁米著有神秘主义的长诗《迈斯纳威》(《Mathn-awi-iMa‘nawi》,意译为《训言诗》),被奉为苏非派的经典之一。该教团的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伴随着音乐旋转,因而被称为“旋转的托钵僧”。其他各种各样的教团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相继建立起来。在非洲,最大的是沙兹里教团(Shādhiliyah),系艾布·哈桑·阿里·沙兹里(Abual-Hasan Alial-Shadhili,1196—1258年)所创。在教义方面基本上持逊尼派观点,强调虔诚和信赖真主,言行均遵“逊奈”,反对寺院生活,允许担任世俗职务,对其他宗教的信徒持宽容态度。在非洲,主要是在埃及,影响较大的还有巴达维教团(Bada Wiyah),其创始人为艾赫默德·巴达维(Ahmadal-Badawi,约1200—1276年)。

①斯潘塞·特里明厄姆:《伊斯兰教的苏非派教团》,第194页,1977年英文版。

在中亚地区,影响较大的有三个教团,它们是:花剌子模的库布拉维教团(Kubrawiyah),创始人为纳吉姆丁·库布拉(Najmad-DinKubra,1145—1221年);突厥斯坦的雅萨维教团(Yasaviyah),创始人是雅西(Yasi)出生的艾赫默德·伊本·伊卜拉欣。伊本·阿里(Ahmad ibn Ibrahimibnibn‘Ali,?—1166年);布哈拉的纳合十班底教团(Nagshbadiyah),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丁(Muham mad ibnM.Bahā"ad-Din,1318—1389年),因该教团的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诵经文,并在胸前画线,表示净化心灵,故称巴哈丁为“纳合十班底”,意为画家。上述这三个中亚教团的建立都深受优素福·哈马丹尼(AbūYa‘qūbYūsufal-Ham-adāni,?—1140年)的影响,他曾在中亚传教,死后葬于莫夫(Merv)。这些教团都具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纳合十班底教团对以后中国某些门宦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关于中国苏非派的情况我们留待以后再作论述。

各个苏非派教团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化出许多支派。有些分支在教义、仪式等方面与原来的教团相距甚远,实际上成了独立的教团。现在要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苏非派教团是不容易的,何况每个时期都可能有新教团产生,也有一些教团不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在伊斯兰教历史上重要的教团有200多个,还有数不清的分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教团总数有数十个,但最著名的只有十几个。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用更多的篇幅对更多的教团及其分支加以叙述。①

①可参阅:《剑桥伊斯兰教史》第2卷,第622页,1970年英文版;西·内·费希尔:《中东史》,上册,第13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