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家长不但普遍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国外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越早学会理财,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益处就越明显。
比如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计划”。他们有专门针对少儿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小孩从3岁起,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知道硬币的等价物并知道钱是怎样来的;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以培养“钱能换物”的理财概念;8岁时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时使用;11至12岁时知道制订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美国人认为,理财教育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不能从小掌握理财之道及适当处理投资事务,便会逐渐被淘汰。
我国的理财教育专家们曾经根据心理测试与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心理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来分析,中国青少年理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0—6岁的萌芽期,6—12岁的确立期,12—18岁的发展期和18岁以后的升华期。而前两个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理财观”的关键期。
也就是说,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几岁开始都不会“嫌”早,而且开始得越早,将来对孩子的影响效果会越好。
如果“妈妈”没有把“亮亮”当做“小孩子”,而是从“小”教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教起,可能就不会出现在商场里“被温柔地挨宰”的事情了——虽然我们相信这里边有着浓浓的亲情因素。
教孩子如何理财
理财,顾名思义,是“管理、梳理好钱财”。那么,家长对孩子理财的教育,就不仅仅是一味地告诫孩子“花钱要节约”那么简单了。
理财教育专家认为,针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应该从知识、观念、实践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是基础,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实践是目的和结果,而且在孩子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这三个方面应各有侧重,不应该相互脱节。
首先,教孩子理财是从认识金钱开始的。在孩子五六岁之前,他们只对具体的看得见的东西感兴趣。在这一阶段,要让孩子认识钱,知道钱和玩具、零食等物品的关系。比如:
(1)教孩子认识硬币和纸币,虽然一角硬币比五分的硬币小,但却更值钱;
(2)告诉孩子玩具、零食需要用钱去换,并且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3)电视或广告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像电视里那么漂亮,而且不一定好玩;
(4)好玩的东西很多,但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5)用漂亮可爱的储蓄罐存硬币会很好玩。
在这个阶段,也许有的时候孩子任你费尽口舌,仍然坚持要买他自己想要的玩具,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性地听到家长说“不”,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
6—12岁的童年期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念和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孩子认知和分辨能力快速提升,学习事物的主动性加强了,在处理钱的问题上“能力”和“主义”也大大增强。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消费和理财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纪律性和约束力,同时加强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的教育:
(1)可以有零花钱,但数量是有限的;
(2)用“自己的钱”买零食和学习用品;
(3)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辛苦挣来的;
(4)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存钱;
(5)有的东西不能买,有的东西用钱买不到。
到了12—18岁的青少年期,孩子已经基本懂事,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理财方法:
(1)制订支出计划,并据此执行;
(2)可以利用假期打工挣钱了;
(3)了解家庭的财务收支状况,包括父母为自己上大学做的准备。
当然,由于各个家庭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不一样,父母的思想意识各有不同,在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也会千差万别,父母也会有各自的解决办法;但是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孩子理财与教孩子其他知识和技能一样,知识会形成并影响孩子的观念,而观念则决定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希望家长能用合理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孩子科学的知识、正确的观念,并以此展开精彩辉煌的人生实践。
教孩子理财,意义远在“钱”之外
理财教育对于处在知识积累和观念培养的关键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其意义绝不是仅仅教孩子“在钱的问题上做文章”,而是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第一,理财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理财教育在教育孩子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的同时,还包含了许多思想品德的教育。比如:通过了解金钱与父母工作的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进而珍惜别人的劳动,产生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动力;懂得金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所收获,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养成诚实、爱劳动的行为品质;懂得勤奋、守信是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格;等等。
第二,理财教育能提高孩子辨别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当孩子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的时候,孩子需要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和选择;当孩子欲用自己手中的钱购物的时候,需要再三考虑购买的必要性,并对商品的价格、质量等进行考察。
据对100位幼儿在衣服价格问题的调查中表明,48%的幼儿认为自己的衣服在5—20元之间,21%的幼儿认为自己的衣服在80—100元之间,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衣服的价格。而事实上,孩子们的实际消费要比他们认为的数目至少高出2—3倍。
因此,成功的理财教育能让孩子对社会上的部分商品功用和价格有一定的了解,在购物时,能先分析商品,再作出正确的消费判断。这样,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时,还提高了孩子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并且一个有正确的理财观念的人,就不会因为金钱而迷失自己,就能够避免在花花世界里迷失方向。
第三,理财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幼儿阶段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并逐渐产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表现的欲望。
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钱,如果父母让孩子学会科学理财,让孩子从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开始做起,比如在购物消费时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拿主意,便为其提供了锻炼自立能力的极好的实践机会。
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看将有利于孩子更早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四节父母也要做好准备
消除理财概念中的误区
尽管针对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在中国还远未形成气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理财”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出现在各类金融机构的商业宣传活动中,渐渐成为成人世界里的热门话题。
那么,在对孩子开展理财教育之前,大人们对这个“敏感”的词汇又有怎样的理解,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1.理财教育不是简单的节约教育
在我国,“勤俭节约”是人们长久以来公认的美德;另外,也许是刚刚富起来的国人对过去的苦日子还“心有余悸”,所以现在一提起“理财”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样省钱,怎样少花钱”。
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明显。
明明的妈妈每个星期一早晨都会给明明20块钱,作为这一周的零花钱,而且每次给完钱之后,都会对明明嘱咐一句:“省着点花啊”。
这天晚上,明明放学回来了。在往常,明明每天都会顺便买回一份5毛钱的晚报——这是妈妈交给明明的一项任务,并且这笔钱是由妈妈单独支付的——但是今天明明没有买报纸。妈妈奇怪地问明明:“是不是晚报卖完了?”
明明摇摇头,然后很自豪地对妈妈说:“我从今天开始要节约花钱了。中午我连雪糕都没舍得买,晚报也没有买。今天我一共省下2块钱呢。”
看着明明认真的样子,妈妈又高兴又心疼,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节约”固然是一个好习惯,也是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理财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约教育,因为有的时候,“该花的钱必须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花合适的钱买到合适的东西”。
2.“理财”意味着“发财”吗
2005年,四川成都市的一家报社开展了一个“万人理财大行动”。消息发出后,市民的反响十分强烈,大家纷纷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表示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并希望参与。看到市民的理财需求这么强烈,主办方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这次的活动可是为广大市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然而,与此同时,主办方却又感到了一丝为难和尴尬。在主办方接到的成千上万的咨询电话中,市民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参加这次理财活动可以让我赚多少钱啊;你们能保证我一年多赚10%以上吗?
一言以蔽之,市民只希望通过参加这次“理财活动”,知道如何能赚钱,如何能发财。
主办单位的理财师只好向人们解释:理财只是教给人们一种观念和方法,谁也不能保证“理财”一定能发财。
其实,“理财”的“理”,本意应当是“整理”、“梳理”、“管理”。因此,通俗地讲,理财就是“管理你的家庭财产、整理你的家庭财务”。理财和发财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举例来说,你现在有1000元钱,假定你从此再没有一分钱的收入,那么,对于这1000元钱,不会或者不想、不懂理财的人,就会今朝有酒今朝醉,走到哪天黑就在哪里歇,最后衣食无着,乞讨街头。会理财的人,就会做一个恰当的财务安排:一定时期内的日常生活开支200元;200元用于购买短期的、变现性强的、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300元用于购买长期的、风险相对较大、收益较高的投资产品;300元用于购买意外伤害类人身保险。如此一来,定会有另外一种人生。
了解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理财类型
无论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水平怎么样,家长们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培养起良好的理财习惯。然而,细心的父母一定会发现:每个孩子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即孩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理财类型;而这种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未来不同的理财习惯。
因此,发现孩子的“类型”,并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正确引导孩子对金钱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就成了父母必做的一项功课。
1.引导“储蓄罐”型的孩子消费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攒钱,不舍得自己为玩具或者书籍付钱,得意于自己攒的钱越来越多。
引导策略:这类孩子应该得到父母的激励,但要适当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以防他过于看重金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