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冷静下来,明白妈妈不是“开玩笑”以后,5个孩子就拒绝签字。反应最强烈的是冉敬芳的三个亲生孩子——张敏、张兰英和张远洋。20岁的大女儿张敏对签协议最感委屈:“妈妈做生意时我跟着她吃了许多苦,4岁时我就帮着妈妈淘米、洗菜、洗衣服。14岁时,重庆暴雨,妈妈的牛皮被水泡烂,家里赔得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拿出平时存下的零花钱去买米、买菜,记得当时妈妈动情地说,以后一定要让我们3个过上好日子。没想到……”15岁的小儿子张远洋从小觉得反正妈妈有钱,可以花高价读好学校,干想干的工作。没想到妈妈设了个财产不继承协议,把他的美梦完全击碎了。
可是后来,春节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孩子们理解了母亲的苦衷。春节的时候,冉敬芳给5个孩子安排了一件事,让自己去挣压岁钱。在母亲的提示下,孩子们就在自家餐饮娱乐城楼下,摆摊擦起了皮鞋,而先前买鞋油、鞋刷的本钱还是向母亲借的,大年初一、初二擦了两天,最后,他们还了本钱,每人还分了20多元。
擦皮鞋事件后,孩子们开始理解冉敬芳了。张兰英说:“妈妈是有钱,但她一个残疾女人,做到现在很不容易,她的辛苦外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我很佩服我妈。虽然她文化不高,但她的毅力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比得上,我们5姐弟做事情的意志,恐怕永远也达不到母亲的程度。”她表示,自己长大后不会依靠母亲,将自食其力。张敏也表示,大学毕业以后,将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会依附母亲。
协议签订以后,冉敬芳为了培养孩子的计划性,使他们学会量“财”而用,通过考察核算,把女儿张兰英和蒋丽的生活费从每月500元降到了300元,这包括她们在学校的伙食费和零用钱,还有每月回家的车钱。这个标准比普通家庭的同学还低,而班里花销厉害的同学每月大约要800元。
2004年,冉敬芳的大女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开学的时候,冉敬芳和女儿一起去了北京,除了送女儿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实地考察女儿的花销,好制定标准。经过几天校内外考察后,她给大女儿制定的标准是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这500元是这样分配的:每天10元的伙食费,一个月就是300元左右,100元的电话费及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另外100元可以买书或者请朋友。
2004年暑假,冉敬芳的养殖场里,多了几个特殊的打工仔,他们就是她的5个孩子。从养殖场大门进到牛圈的50来米,需要修一条路。开始的时候,冉敬芳准备承包给几个工人,要花2000来元,后来在大女儿的劝说下,她承包给了5个孩子。挖路基、夯路面、铺石板……一直忙了17天,几个孩子终于将这条路修成了。凭自己的劳动,挣到了一笔工钱。整个暑假,他们都在母亲的养殖场打工,工资跟外面雇用的工人一样,每天按时考勤,迟到、早退或者工作失误照样扣钱。
对于自己的财产以后怎么处理的问题,冉敬芳说,将用来回馈社会,资助残疾人事业。她说,自己是残疾人,一只脚上山割过牛草,插过秧,干过所有的农活;一只脚20年来起早贪黑地做生意,备尝残疾人的艰辛。她准备将更多的关爱,投向残疾人事业,计划今年在自己的几个公司内,将残疾员工的比例扩大到40%,“尽量给他们一个能吃上饭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这一“出格举动”,冉敬芳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一个女人,只有小学文化,又只有一只脚,做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现在好多学生,在学校吃好的,穿名牌,好逸恶劳,我很看不惯。签订这样的家庭协议,我就是要培养子女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一只脚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好脚好手的,为什么不能?我的目的是让我的娃娃们不能丢了我那种生活的精神!”
四川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则这样总结了冉敬芳的做法:“冉敬芳是清醒的,为了防止孩子成为好逸恶劳的人,其良苦用心实在令人称道。冉敬芳与5个子女签下‘不继承协议’,表明中国的富翁觉醒了,开始考虑财富的处置问题了,这种选择体现了社会的一种文明进步。”
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的“财富教育观”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我常常给小孩子们讲,我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金钱留给你们,但我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加宝贵,还包括现在对你们的教育,使你们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
余进华(吉尔达鞋业公司总经理):“儿子在温州一个重点学校念书,一般早上花10块钱打车到学校,下午则自己走40多分钟的路回家。每天的零用钱控制在5块钱左右,回来还要报账。中午和同学们一道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次,儿子因为人太多,不想排队了,到外面花几十块钱吃了一顿麦当劳,回来后我批评了他。”
黄如论(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我对孩子非常严厉。长子黄涛读书时,因身体有病,打电话让父亲派车接,遭到拒绝。黄涛现任世纪金源集团副总裁。”
曹德旺(福耀集团董事长):“当时儿子曹晖为了多挣工钱,经常替同车间的工友三班倒,一天上班的时间常常达到10多个小时,并落下个‘曹氏葛朗台’的雅号,‘与工人同吃同住,吃得了苦。’”
郑秀康(康奈集团总裁):“女儿刚学走路的时候,想自己爬到床上去,我不是把她抱上去,而是拿了一个脸盘来,在女儿面前示范着,把脸盘倒过来放到地上,让女儿先站在脸盘上再爬上去。”
李兴浩(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些年来,妻子自己工作有工资,我也就不额外给她钱。家用和孩子的零用钱都是她来付,我管大一些的开支,比如孩子的教育经费。但是家用真的花很少钱,我们都很节约。”
荣海(西安海星集团总裁):“我比较欣赏美国的教育方式——重视对人的素质教育。我相信,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王林祥(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孩子要找工作,我不会帮她,不会安排她到我的公司里来。她来接我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她自己的路就让她自己去走吧。”
昝圣达(综艺股份董事长):“我几乎没有打骂过女儿,但也从不过分宠爱她,对她不合理的要求绝不满足。面对任性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味迁就,怕孩子受苦,然而这样做,事实上不会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家长要真爱孩子的话,就要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严格训练孩子,不要让他们养成任性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不懂事时的任性已荡然无存。如今,她依然很有个性,很自信,很要强,但不自负。”
牛根生(蒙牛集团总裁):“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
任运良(大连华丰集团董事长):“我之所以希望我的孩子们能跟有素质的人交往,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通过这种交往,为自身的提高、事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杨卓舒(卓达集团总裁):“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品格好。要善良,正直,有责任心,悲天悯人,终生不变的是高贵情感。”
黄巧灵(宋城集团董事长):“只要父母不把财富当一回事,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当回事。孩子的言行是受父母影响的。我的收入中有2000元是给女儿的,这里面包括她一年的学费和零花钱。我会告诉她,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自己支配,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行了。”
刘永行(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受到特别待遇,我很少给他特别的感觉。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行善的重要性,这是我最感宽慰的。”
傅军(新华联集团董事长):“父母如果经常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和勇气,更会使孩子感到危机,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超常的、过分的爱及给予,引起的负效应是危险的——无疑是告诉孩子‘可以依赖父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有所作为。”
陶新康(新高潮集团董事长):“我要让孩子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去学习。男孩要学金融,学经济管理,以弥补我的不足,将来可以到我的企业来工作。女孩要学的东西可多啦,比如,艺术、法律、建筑等。女孩子可塑性非常大。孩子要选择世界一流的学校,但不要选择一流的生活设施。我的观念是,环境舒适就没有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