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小孩子应该学挣钱吗
“花钱自己挣”的外国孩子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培养起来的理财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在家长们中间,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是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
美国家长从孩子幼年时起,就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家庭中,父母则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等等。
美国父母常常教几岁的孩子学会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可以得到一些报酬,有的小孩则会将用不着的玩具等摆在家门口出售。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美国人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有一位美国女大学生谈起自己“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觉得很有意思。她说,虽然有时觉得挺艰难的,可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曾经问她父亲,为什么当她18岁时,就鼓励她“离家出走”了?她父亲回答说:“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如今,在美国的孩子们中间有一句口号,就是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把找不到打工机会和向父母要钱看成是莫大的耻辱。有的孩子甚至托父母给自己找工作,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自信,不惜自己出钱为孩子买受雇的机会。
在同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少年儿童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大约16%的英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打零工,以补充他们的零用花销。最常见的零工为送报纸,也有孩子则在商场、酒吧或餐馆打工。年龄小的孩子则通过在家里帮忙,替爸妈干活来挣零花钱,如打扫房间、照看弟弟妹妹、清理花园以及洗车等。
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许多中小学生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的勤工俭学现象则更加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一位日本家长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们不但不反对,更多的是给予鼓励。这不但可节约一些开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幸福而危险的中国宝贝
与发达国家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差,而打工挣钱的能力就相差更多了。
在中国,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只要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于是,中国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多成为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生活上,家长们“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系纽扣和鞋带的现象。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伺候到牙齿。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们除了对孩子的生活一如既往地关心外,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成为最受重视的对象。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们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更不要说让孩子打工挣钱了。且不说经济宽裕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往往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以尽量满足孩子的各项支出需要,甚至包括孩子虚荣的攀比消费心理。虽然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但这种情况多数仅发生在家庭十分贫困的大学生身上,或者说是一种被动与无奈的行为,与国外大中学生普遍的主动的、不分贫富的打工现象不可相比。
针对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意识的情况,专家们认为,其中责任主要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不是在孩子本身。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们在对孩子的劳动启蒙教育中存在着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就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两元钱。当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既剥夺了孩子劳动体验的机会,也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作为惩罚手段。这样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孩子挣钱不为钱
有两个孩子,在小伙伴们的眼里他们很可怜,因为他们的家长总是让他们干这干那,不是收拾房间就是为大人“跑腿”取送东西,稍大后又开始打零工挣钱。有些大人看见了,也摇头说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不懂家教方法,总这么劳动,孩子将来会变得“傻乎乎”、“没有远大志向”……
然而,教育专家却认为:这两个从小就接受劳动观念教育并身体力行地“挣钱”的“苦”孩子,在幼年阶段,将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在长大成人后,与童年时的小伙伴相比,他们的生活境况会好得多,无论是在工作事业、人际交往,还是在婚姻质量、与孩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健康状况、寿命等各个方面,都要胜出一筹。
首先,对于年龄还小、以家务劳动为“挣钱”实践渠道的孩子来说,从事一些适当的、有偿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理财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人格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小女孩小颖要上一年级了。开学前,妈妈对小颖说:“小颖是大孩子了,而且上学后就要开始花很多钱,所以小颖要开始学挣钱了。从现在开始,你可以靠帮助妈妈做家务来挣钱。”
于是妈妈和小颖一起制订了家务劳动项目和奖励表,规定了哪些是属于小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而不能向妈妈要钱,比如铺床叠被、收拾饭桌、擦写字台等;哪些属于共同的家务劳动因而可以从爸爸妈妈处“挣到钱”,比如每隔两天给鱼缸里的鱼换水加食,浇花,帮助爸爸擦洗自行车等。
小颖很高兴地投入了“工作”。一个月过去了,小颖从妈妈那里一共领到了30多元的“奖励金”。小颖一见到小伙伴就自豪地讲:“我自己也能挣钱了。”
小颖的妈妈也渐渐地发现,自从女儿开始自己“挣钱”并自主支配一部分“工资”以后,女儿发生了一些让人欣慰的变化。
(1)不乱要零食了。以前小颖都是见零食就要,到了商店就迈不动腿。现在要用自己的钱买零食,知道“惜钱”了,“馋”劲明显下降。
(2)学会了货比三家。尽管小颖还不会讨价还价,但已经开始知道对比东西的价格,而不是以前的“尽挑好的”。
(3)体会到了“挣钱不容易”。小颖毕竟年纪小,经验、体力有限,干起活来经常是出力不出工,费力不一定讨好。比如,对小小年纪的她来说,洗一双袜子就要费很大工夫,由此知道挣钱不容易,小颖的节约意识也因此初步显现,花钱“小气”了很多。
(4)有了劳动光荣的自豪感。以前总是听大人们谈论收入、工资、奖金之类的话题,现在小颖也不甘示弱,开始关注起自己的“工资”,而且无时不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要把自己的“挣钱蛋糕”做大——每周要打扫整个单元楼道!
(5)做事有条理。任何一项劳动都要按照一定或特定的程序去完成,劳动多了就会促进人去不断地思考,多想办法,从反复的劳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小颖开始慢慢地适应了这个过程。
当孩子稍大一些或机会成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走出家门,为孩子提供和创造一些更复杂、更具实际意义的“挣钱”锻炼机会。
那么,让孩子参与这种社会性的实际工作,能有哪些收获呢?
首先,能够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走出家门去挣别人的钱,可就不像在家里挣爸爸妈妈的钱那么容易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白辛苦”甚至做了“赔本生意”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些都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存的压力和艰辛。
其次,能够让孩子获得与劳动相关的经验。
孩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学到许多原来不懂的东西,可以从抽象到具体,增强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比如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如何与人团结协作;还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同形式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出什么是自己喜欢干的,什么是能干得很好的,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在将来选择满意的事业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作些必要的准备。
最后,能锻炼孩子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活动能力。
在如今和未来的商业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商业现象,甚至直接参与一些商业活动。让孩子及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提高孩子对金钱和商业活动的认识,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先期准备”。
每一位家长都会明白,孩子挣钱不为钱,但是,从小做起的这项功课,将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第二节挣钱是件很快乐的事
孩子天生并不懒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孩子不会劳动、不去劳动是因为孩子“懒”。其实,孩子天生并不懒,劳动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渴望,也是一种权利。
儿童教育专家分析说,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在这时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
一位母亲叙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我在卫生间忙着洗衣服时,6岁的儿子在外面问我:“妈妈,电饭煲的指示灯变成了保温,是不是意味着饭已经熟了呢?”我说:“是”。儿子说:“如果要开饭了的话,我应该怎么办?”我说,只要拔掉电源插头就行。过了一会我洗完衣服,儿子跳到我跟前,一脸的开心,他说:“妈妈,你一定会很高兴的。”我出来一看,饭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还放了筷子,只是电饭煲旁有许多饭粒。
这位母亲说:“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小孩子其实很喜欢劳动,只是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使自己的孩子丧失了劳动的兴趣。等到孩子长大了,大人直埋怨孩子不爱劳动。我想大人也应该多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劳动的机会,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
实际上,当孩子渐渐地长大,孩子自己也不再希望父母总是把他当做“小娃娃”看,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而劳动就是证明他长大了的最好证据!
一个离开幼儿园即将上小学的小男孩,听妈妈偶尔谈起过上学要花很多钱,于是主动跟妈妈提出要通过干家务活来“挣钱”,好给自己买铅笔和本子。他甚至为自己设计了“致富规划”:现在挣爸爸妈妈的钱,长大后再挣别人的钱!
如此可爱又懂事的想法,父母怎么能够不支持甚至不感动呢?
正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劳动者。如果家长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和做法,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来教导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从做家务开始
虽然从家长的本意来说,孩子做家务后付给孩子报酬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但是实际上家务劳动是孩子能够挣到钱的首选途径。
除了依靠孩子自身的兴趣,家长还应该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吸引和鼓励孩子从事家务劳动。
首先,如前文所说,家长不能阻止孩子主动做家务。孩子能主动模仿大人干家务是一件好事情,表现了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这时一定要多加赞扬,并积极指导帮助孩子干好家务活,千万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把事情弄糟而阻止他们。
在可能的情况下,分配家务时要把家务与孩子的兴趣及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对自己擅长并且想做的事情总是满怀信心的。
第二,要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每当孩子及时完成了一项工作,做法又便捷,家长就要给孩子一些鼓励。孩子劳动后得到表扬,会表现出劳动的成就感,会促使其在以后的劳动中更加注意劳动质量,养成精心细致的习惯。
另外,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挑剔和指责,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第三,鼓励孩子参与家政事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参与一些家政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这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