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钱是教出来的
27700700000020

第20章 培养消费小专家(4)

妈妈告诉小宁,折扣看着好像是在亏本出售,其实不然。如果把市场比喻成海洋,把消费者比喻成海里的鱼,那么折扣就是商家抛向海里的诱饵,它所带来的附加效应值应该远远高出了商家所减掉的价钱。比方说,一个人原本想买一双鞋,但他不是很着急,起码逛街的那天他没打算买。然而看了传单后,他冲着折扣去了商场。这样一来,折扣便把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激发起来,为商家招来了很多潜在的顾客,这样的广告效应该说是成功的。

所以,折扣暗藏玄机,但并不是说商家在欺骗顾客。妈妈告诉小宁,如果购买指定的鞋子,的确可以拿到优惠价,这就说明打折不是虚假的。

可是用折扣和优惠带来的额外价值弥补了差价的损失,这是商家的唯一目的吗?

回到家,妈妈和小宁做了一个算术游戏。一款衣服原价销售,一个季度的销售数量是30件,每件赢利20元。还是这款衣服,换季时让出利润的40%,销售数量大约为60件,每件赢利12元。两种情况一比较,商家在其中发现了折扣带来的商机。面临换季的时候,这款衣服在一个消费群体里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为了把更多的衣服售出,只有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消费者,这是一种典型的“薄利多销”。

总之,折扣其实是一种“折而不扣”的行为。

为了让小宁对打折有更深刻的认识,妈妈鼓励小宁自己去作一番调查。于是,小宁和两个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对几家商店进行了一次小小的采访。

1.日用品超市

问:你们的商品为什么要打折?

答:这样卖,买的人就会多一些。

问:那你们打折之后会亏本吗?

答:当然喽,这样便宜肯定亏本的。不过客人多了,其他商品也能卖出一些。

2.席殊书店

问:你们打折后买的人多吗?

答:还比较多。

问:那你们打折之后会亏本吗?

答:不会,就是薄利多销嘛!

3.布店

问:你们的布为什么要打折?

答:我们店的布卖得差不多都是做夏天衣服用的布,现在都快秋天了,就便宜些卖掉算了,省得存放到明年,就不值钱了。

调查的结果证实了妈妈的说法。小宁总结出了商家打折的几个主要原因:①为了吸引顾客;②薄利多销;③换季“酬宾”。

最后,妈妈提醒小宁:“有些商店打折的商品,可能是些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次品,这样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要认真地选一选,看一看是不是假冒伪劣商品。当然啦,正宗的商品还是多一些的,假冒伪劣的总是少数。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有些打折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属于商家的‘价格欺诈’。比如在广告中用大字表明打折幅度,却用小字注上某商品不在此列,或者在打折前将商品价格涨上去,打折价格与原价持平或高于原价。”

学会“货比三家”

家长可以利用带着孩子外出购物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支配金钱的机会不多,数额比较小,购物的范围也往往只限于自家住处附近的小店,孩子还体会不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商店的价格差异。当孩子的花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就很有必要了。

秋天来了,妈妈准备给小宁买一身保暖内衣。妈妈先是带着小宁来到住处附近的一个超市。在这个超市的服装柜台,妈妈帮助小宁选定了一件售价80元的A品牌保暖内衣,可是妈妈并没有立即掏钱买下来。她让小宁记下了这件衣服的品牌、规格和价格,然后对小宁说:“我们再去其他商店转转,看看价格有什么不一样。”

妈妈带着小宁来到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很快,小宁发现了一个A品牌保暖内衣的专卖店。妈妈故意小声地提示小宁:“看看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一款。”小宁认真地对照刚才的记录找了起来,终于,小宁发现了相同的一款,可是一看价格,小宁却忍不住大声说:“妈妈,这一件要98元呢,比刚才的贵!”最后,没等妈妈说话,小宁拉住妈妈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说:“不能在这买,这里要比刚才的贵18元呢!”

妈妈却没有回去,又带着小宁来到一家知名的大商场。在这里,小宁找到了同样规格的A品牌保暖内衣,可是价格却变成了让小宁大吃一惊的158元。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小宁:“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种规格和质量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里也可能价格不一样,因为不同的卖家为此支付的成本不一样。除了进货渠道不同导致商品本身的成本不同外,卖家需要支付的场地费用、人员费用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小店比大店的成本低,超市比商场的成本低,所以,同样的一件产品,通常小店的价格最低,而大商场的价格最高。”

听完妈妈的讲解,小宁懂事地对妈妈说:“我们还是回去到超市里买保暖内衣吧,那里的价格最便宜!”

最后,在超市里,妈妈用80元的最低价格,给小宁买下了那件保暖内衣。

也许,妈妈心里比小宁更高兴,因为在母亲眼里,孩子今天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件新衣物,同时还有一种受益终身的购物小技巧。

我们在孩子购物之前,不妨给予以下提示:

(1)让孩子留心所购商品的价格,买东西先问价。

(2)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要急于买,对于花钱比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转转、多看看,然后决定是不是买、买哪家的。

(3)告诉孩子,比价格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4)不一定买所有的东西都“货比三家”,本来就很便宜的东西,也许就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去选择了。因为时间也是很宝贵的,要学会判断。

学会讨价还价

小宁很喜欢吃香蕉。一天晚上,爸爸下班回来,又给小宁买回了不少香蕉,并且告诉小宁妈妈说:“今天的香蕉2元钱1斤,3斤一共花了6元。”小宁妈妈责怪说:“你总是不好意思讨价还价,要是我去买,3斤5块钱人家也会卖。”

小宁于是记住了“讨价还价”这个词。

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其中的道理:商家销售任何商品都存在一定的成本,除了商品本身的生产或者进货成本外,商家还要支付场所使用费、人员费用,缴纳各种税费等。而商品的售价总是高于成本,这样,在减去所有这些成本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商家的利润。

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品的售价太高了,商家就可以适当考虑降低商品的利润而机动地作出相关的临时决定,这样就有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利润互动,也就是通常说的“讨价还价”。

所以,同样一件商品,通过讨价还价,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

“可是怎样知道该出多少钱呢?”小宁又遇到难题了。

确实,既然是讨价还价,那么对商品的价格水平就应该有所了解。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事先“货比三家”,把自己想买的物品的价格收集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孩子,让他做个简单的对比。虽然有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精打细算花费的时间太多,但是孩子们往往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而且为了让孩子学会比较着购买商品,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教会孩子讨价还价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孩子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包括语言和临时应变能力等,最主要的是和商家的沟通。在沟通中,语言表达和行为很重要,当然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交易大师,我们只要让孩子理解讨价还价是怎么一回事。

机会终于来了,周末,小宁和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们想买一条鱼,可是价格太高了,于是爸爸对小宁说:“今天是周末,买鱼的人很多,所以价格要比昨天高,可是我们还是尽量用昨天的价格——甚至比昨天还便宜的价格买下它,想想怎么办呢?”小宁说:“让我和卖主商量一下吧。”

其实,不管小宁的讨价还价最终能不能成功,爸爸今天的收获已经够丰富了。孩子又学会了一种有效的消费技巧,并且已经开始实践了。

真像电视里说的那么好吗

在孩子的消费行为中,有一种情况让家长们深感无奈:现在的孩子受电视广告影响严重,过多的广告扰乱了孩子正常的消费需求,甚至使孩子的消费出现了“跟着广告走”的不正常现象。

小宁和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广告的包围之中,只要一打开电视,各种儿童用品广告便扑面而来,营养液、饮料、饼干、果冻、火腿肠……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再配上几乎飘出香味的画面、极具诱惑性的语言,恐怕连成年人都会动心,更别说毫无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了。小宁的妈妈无奈地说:“那几年,广告里有什么他就闹着要什么,孩子要什么我就得给买什么,电视里五花八门的商品,买得家里泛滥成灾。”

不过时间一长,妈妈在与小宁的“斗争”中,总结出了小宁喜欢“电视购物”的一些心理原因。

首先,孩子对广告中的商品更感兴趣而忽视身边已有东西的毛病,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只要电视里出现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小宁就非要缠着妈妈买下来,而一旦买回家,就立即失去了兴趣,以至于小宁的爸爸妈妈为此“享受”到了不少零食。

其次,孩子总是认为电视里的东西全是对的,全是好的,所以电视里有的我就要有。有一次,小宁非要爸爸给他买一种牌子的营养液,爸爸说小孩子只要身体健康,不需要喝那些东西。可是小宁的话却让人哭笑不得:“人家广告上都说了,喝了这个才聪明,你们要是不给我买,等我长大变笨了可怎么办啊?”

最后,电视广告中的一些所谓“诉求主题”,让少不更事的孩子失去了判断力。比如,广告上说“妈妈我要喝”,于是,孩子们就真的纠缠着妈妈买广告中的食品;广告中说某种商品“只要几百元”,因为一个“只”字,孩子们就以为这个东西真的很便宜,却不知道“几百元”要花去家长的半个月工资……

掌握了小宁的心理,爸爸妈妈开始有意识地对小宁进行相关的引导。

当小宁通过电视广告发现新的购物目标而要求购买时,妈妈便带着小宁一起去超市,把新的广告产品与其他同类型的商品进行比较,让小宁明白:第一,广告中宣传的新产品其实早就有了同类型的产品,它只不过是同类商品中的一种而已,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在做广告;第二,电视广告里的东西未必就是最好的,和我们以往买过的其他品牌的产品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几次对比实验,小宁对新产品的关注程度果然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且也不再跟妈妈强调“电视里的饮料就是比以前买过的好喝”了。

等小宁对广告的新奇感逐渐淡化后,爸爸开始向小宁讲述这样的道理:商品广告是说服人们购买某种商品的手段,不能作为评价商品的标准。该不该选择这种商品不应该取决于广告的宣传,而是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商品本身的品质如何。

如今,在爸爸妈妈的引导和教育之下,小宁早已经改掉了以往对广告的“盲目崇拜”和乱买广告产品的习惯,而且还会时不时地向小伙伴们“卖弄”一番从爸爸那里学来的广告知识。

针对目前儿童商品广告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专家们认为,广告传媒本身有自身的利益包含在其中,而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却很少考虑。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消除孩子对广告的一些认识误区,让孩子在今后的消费行为中更加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