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后期活跃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批年轻诗人,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而得名。包括杭约赫、辛笛、穆旦(查良铮)、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等9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因而有人称其为新现代派。但是,这些诗人视野更为开阔,他们的诗歌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追求自由和民主,同情下层人民的不幸,即使在个人感情的吟唱中也灌注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艺术上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新颖,显示了可贵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山药蛋派
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赵树理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小说。受这些作品影响,马烽、西戎合作了《吕梁英雄传》,他们还分别写了《张初元的故事》、《谁害的》等作品,束为创作了《红契》,加上孙谦、胡正等人的努力,初步形成山药蛋派。该派作家大多主张长期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朋友,获取创作源泉,写那些“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使用农民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和农民喜欢的形式。这样,他们就在文学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主题单纯明确、故事性强、结构完整、情节连贯、语言通俗明快、朴实幽默的共同特征。他们的作品力求在真实刻画农民的精神气质、生活情趣、思维习惯、感情模式等诸多特质的同时,表现出中国农民正在摆脱旧的精神负累、向新生活迈进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以文学刊物《火花》为阵地,培养和扶持了一批生力军,在继承和发展赵树理开创的山药蛋派的文学风格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所以,也有人称这个流派为“山西派”或“火花派”。
荷花淀派
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以著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因孙犁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描写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小说《荷花淀》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初期,孙犁主编《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注意扶持了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青年作家。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都深受孙犁文学风格的影响,形成荷花淀派。该派作家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注重在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中努力挖掘蕴藏在平凡生活和普通人物性格中的优美特征。作品富于诗情画意,笔触淡泊而轻灵,写作手法上尤以白描为擅长,既注意绘形,又追求传神。他们还十分喜爱表现冀中地区的乡土风情,在对乡亲和故土的亲切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深沉的爱。和山药蛋派一样,都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流派。新时期文学中,刘绍棠的“运河文学”在整个创作风貌上与荷花淀派仍保持着一定联系,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也具有荷花淀派的某些重要特征。
朦胧诗派
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新诗流派。他们多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写诗,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机会发表,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于诗坛。其诗一反以往诗歌中明白晓畅的实写、直述,常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些技法,表现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黑暗年代的一代人的内心感受。有人认为古怪、难懂,著文称之为“朦胧诗”(《诗刊》1980年8月号《令人气闷的“朦胧”》),因而得名。评论界曾就这类诗歌的出现进行过热烈讨论,发表过《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崛起的诗群》等文章。目前,国内已有多种朦胧诗选本出版。
孤岛文学
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作家移居尚未被日军占领的英法等国在上海的租界区,继续从事抗日文学活动,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区为止。现代文学史把这一时期发生在租界区的文学现象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许广平、王任叔等人组织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黄镇的《西行漫画》等。著名剧作家阿英创作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在孤岛演出后,有力地鼓舞了沦陷区人民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日斗争的精神。杂文创作也有丰硕收获,巴人(王任叙)、柯灵、周木斋等人均出版了多种杂文专集或合集。
伤痕文学
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浪潮。“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和人民的巨大伤痕,人民积郁10年的愤懑必然通过文学反映出来。在粉碎“四人帮”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一大批表达人民对“文化大革命”切肤之痛的作品如火山爆发似的喷涌而出。它们揭露控诉“四人帮”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不幸,如《班主任》、《伤痕》、《我应该怎么办》表现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情操的赞美,如《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歌颂面对“四人帮”淫威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人物,如《将军吟》、《大墙下的红玉兰》刻画了深受政治迫害,仍保持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高层干部的形象等。这些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最先揭开了“文化大革命”10年的黑暗现实,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态度。张光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所谓伤痕文学,依我看,就是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是遵奉党和人民之命,积极地投身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拨乱反正时代任务的文学。”
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把“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造成的社会悲剧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自然要思考产生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反思文学正是在这种思考基础上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文学浪潮。它把文学描写的范围推移到“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通过再现历史年月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各种人物的真实经历和坎坷命运,揭示极“左”路线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严重危害,总结经验教训,对历史内容作出新的评价。《李顺大造屋》,《犯人李铜钟》、《天云山传奇》、《蝴蝶》等都是反思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随着反思意识越来越成为当代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思文学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和深化。
湖畔派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史上对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3人创作倾向的一种总称。这三位诗人属于前期浪漫派,他们都主张自然美和田园生活是诗歌的土壤,好诗则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写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本人的诗作也大体实践了这样的主张。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骚塞思想很保守,热衷于给皇帝效劳,当了桂冠诗人,艺术成就上也远远逊于其他两位。
湖畔派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都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湖区进行创作的缘故。
愤怒的青年
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1951年莱斯利·保罗出版了一本自传叫《愤怒的青年一代》,后来青年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写了个剧本叫《愤怒的回顾》,这才最终确定了这个用语。
“愤怒的青年”大多出身于劳动家庭,但他们在受了高等教育后,反倒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都没有他们的位置,于是他们便感到困惑、苦恼、怨愤,这些实际上也反映二次大战后人们对社会改革失望的一种社会心理。
属于这派作家的还有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等。
七星社诗人
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声望最高的一个文学团体和诗歌流派,于16世纪中叶形成。由当时著名的诗人皮埃尔·德·龙萨(1524~1585年)、若阿基姆·杜贝雷(1522~1560年)、让·安东纳·德·巴依夫(1532~1589年)、蓬蒂斯·德·缔亚尔(1521~1605年),雷米·贝洛(1528~1577年)艾丁纳·若岱尔(1532~1573年)和让·多拉(1508~1588年)七人组成,故谓之“七星”。其中,龙萨和杜贝雷是最有成就的两位。1549年,由杜贝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即是七星诗社的艺术纲领。他们极力要求统一法兰西语言,提高法语的规范程度和丰富性,主张运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反对用拉丁文写诗,主张诗歌要有重大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他们还积极主张对外来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借鉴。七星社诗人的这些主张和实践,积极推动了法语的发展和法国文学的民族化,从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对语言文化的垄断,扩大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尽管如此,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仍然带有明显的贵族倾向,他们在一味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同时,又抛弃了法兰西民族自身的文学传统。正是这样,七星社诗人的长期努力并没能使他们在文学上获得更大成就。
帕尔纳斯派
“帕尔斯派”是法国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它以希腊名山帕尔纳索斯的法语译音而得名。
这一流派的成员主要有勒孔特·李勒、兰坡、马拉美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随意性,主张严格的形式,要求诗歌科学化、客观化,讲究语言艺术技巧。
荒诞派
“荒诞派”是第二次大战后西方出现的戏剧流派。最早发源于法国,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荒诞派最著名的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等。他们的剧作大都通过对现实的极大夸张变形,表现对人生荒诞性反感和讽刺。因此荒诞派戏剧都没有具体情节和现实人物,也没有结局。在舞台上出现的都是存在本身的这种荒诞性的视觉形象,所以荒诞派完全走着一条和古典戏剧不同的艺术道路。然而荒诞派的出现并不荒诞,它是西方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对人自身的一种嘲弄,在客观上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危机。
十二月党人文学
1825年俄国旧历12月14日,一批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军官带领军队在彼得堡起义,因此被叫做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是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曾参加过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他们进行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政体,其政治纲领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十二月党人的文学团体有“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同人会”(1816~1825年)和“绿灯社”(1819~1820年)。主要刊物有《北极星》和《谟涅摩辛涅》。这些团体和刊物在团结当时进步的作家和诗人,包括普希金、格里鲍耶陀夫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十二月党人的政治观点和文学倾向是一致的,认为文学应关心人民命运,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爱国的思想情感,颂扬革命的斗争精神。形式上主张文学的民族风格,提倡积极的浪漫主义,要求文学作品能为人民所理解。这些认识都为后来的俄国文学向现实主义发展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十二月党人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诗人雷列耶夫。他的主要作品有《致宠臣》、《沉思》、《公民》、《沃依纳罗夫斯基》等,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起义失败后被判处绞刑,死时年仅31岁。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拉耶夫斯基、奥陀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凯等。在小说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主要代表有别斯土舍夫、格林卡和柯尔尼洛维奇等。在戏剧发展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丘赫尔别凯和卡捷宁写的剧本都受到好评。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产生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个术语据说由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所创。
战后,许多美国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迷惘一代”悲欢、迷惘的思想情绪,即对未来和前途已丧失信心的心态。艾略特是他们中间有代表性的一位。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相当于英国的“愤怒的青年”。
这派文学青年对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深表不满,但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他们便愤世嫉俗,奇装异服,四处流浪,自认为是“没有目标的反抗者”,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反传统精神。这种探索个人生存价值的消极形式也完全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中。他们的作品大都写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流浪生活和在精神上的彷徨与苦闷。最有名作家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人。前者的《大路上》是“垮掉一代”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由弗里德曼编写的一本收有12个作家作品的集子《黑色幽默》而得名。“黑色幽默”派的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等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派作家感兴趣的题材是在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里,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对立,也就是描写对人的制约、压迫。而在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讽喻和嘲弄。因此黑色幽默固然表现为一种喜剧风格,但骨子里却充满着悲凉的绝望情绪,真正是含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