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为代表。这派诗人大多接近佛道,归隐山林,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
王维的《山居秋暝》、《终南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春晓》,储光羲的《田家即事》等,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名篇。它们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抒发了闲逸、淡泊的情怀。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盛唐时形成的又一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崔颢等。其中,以高适、岑参成就最大,故又称“高岑诗派”。
边塞派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他们追求进步的理想,具有乐观的情绪。多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诗句雄浑奔放,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的八位散文作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代初年,朱右已选此八人文为《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源于此,明代中期唐顺之编纂的《文编》一书,对唐宋散文也只取他们八人的作品。后来茅坤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名便流行开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特色,艺术成就很高,所以流传很广。
花间派
“花间派”为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五代时,后蜀卫尉少卿赵崇祚编选了以温庭筠为首,包括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复、孙光宪、阎选、尹鄂、毛熙震、李洵、和凝等18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大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格大体一致,后世因此称他们为“花间派”。花间派的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他们用艳丽的辞藻,华美的色彩,集中全力描写女人的姿态、生活和恋情。他们虽然继承了温词的风格,但在成就上远不如温。温词有较真实的感情,而他们的词只是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缺乏意境的创造,题材更为狭窄,结果是流于淫靡颓荡。花间词派中只有少数作家的部分作品,较能摆脱华艳气息,有一定价值。
婉约派
“婉约派”是宋词的一大流派。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他们继承唐宋五代以来委婉、清约的词风,作品多写男情女爱、离愁别绪,感情表达细腻,含蓄蕴藉,婉转动人,而且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这一词派的缺陷在于词作内容较为狭窄,缺乏社会意义,但应该承认,他们为词的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苏
“三苏”是指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其中苏洵被称为老苏,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被称为小苏。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作品有《嘉祐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作品有《苏文忠公全集》。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嘉祐进士,曾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作品有《栾城集》。三苏在文学上各有成就,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
豪放派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大流派。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扬光大。同派词人还有晁补之、陈亮、张孝祥、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的词都具有豪迈、旷达、雄健,奔放的风格,故称“豪放派”。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成果引入词坛,“以诗为词”,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为豪放词派开辟了道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人,进一步“以文为词”,把词的豪放意境发扬光大。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可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又称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山谷全集》。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有《淮海词》。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巨野(今属山东)人。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属安徽)人。有《张右史文集》。他们四人都曾得到苏轼的热情鼓励和培养,出自苏轼门下,所以称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虽然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但在艺术风格上又都各具特点。
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的合称,文学史上也有以“尤杨范陆”名之者。这四位诗人中,陆游诗成就最高。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时期生活于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徐照(?~1211年),字灵晖,有《芳兰轩集》,徐玑(1162~1214年),字灵渊,有《泉山集》。赵师秀(?~1219年)字灵秀,有《清苑斋集》。翁卷,号灵舒,有《韦碧轩诗集》。因为他们的字或号都带有“灵”字,故称为“永嘉四灵”。他们对于南宋中叶以后政治上的低气压并无反感,反而清闲自在,在艺术上,他们学习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内容贫乏,意境狭窄。
元剧五大家
“元剧五大家”是指元代以杂剧闻名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五位代表作家。语见明人王骥德《曲律》。也有将其中的王实甫略去,并称“关、马、白、郑”,或“元曲四大家”者。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诗人虞集、杨载、范梈和揭傒斯的并称。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迁居江西崇仁。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有《道园学古录》传世。杨载(1271~1323年),字仲弘,福建浦城人,后迁居杭州。著有《杨仲弘集》。范梈(1272~1330年),字亨父,一字德机,江西清江人。著有《范德机诗》。揭傒斯(1274~1344年),字曼硕,江西丰城人。著有《揭文安公全集》。
四人中虞集声名最大,他的名句如“杏花春雨江南”等久传不衰。
明初三大家
“明初三大家”是指明代之初的宋濂、刘基,高启等三位文学家的合称。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主修《元史》。《送东阳马生序》是其散文名篇。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著有《诚意伯文集》。散文如《卖柑者言》等影响较大。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世称“吴中四杰”。著作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他是明代诗人中最有成就者之一。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高举“反复辟”旗帜,猛烈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世称“三袁”。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之为“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①认为文学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不可厚古薄今;②要求作者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提倡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写作,“宁今宁俗”,不用典故。这些主张对于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起了积极作用,成为清代“性灵派”诗歌和诗论的理论先声。但由于忽视社会实践,题材狭窄,在创作上虽有革新,却成就不大。
竟陵派
竟陵派是指明代与公安派同期偏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竟陵派在提倡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主义这一点上,与公安派有共同之处。但他们为了避免像公安派那样流于俚俗,比较看重学问。他们提倡的“性灵”,比公安派狭窄,认为只有表现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者,才是“真有性灵之言”。他们还反对公安派平易近人的文风,主张使用怪字,押险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代表作家都是浙西人,故称“浙西词派”。这一流派的开创者是朱彝尊。在康熙年间,先有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六家”,至乾、嘉之际,又有厉鹗崛起,前后风靡100余年,是清代持续较久、影响极大的一个词派。
浙西词派在艺术上以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为正宗,推崇其风格与技巧,但由于他们过分追求形式,不少词作内容琐屑,感情贫乏。
作为浙西词派前后期两位代表人物,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厉鹗(1692~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创作的一个著名流派。康熙时由方苞开创,到乾隆时姚鼐形成。因方苞、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但其后继者中如管同、梅曾亮等并非桐城人。
这一流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散文,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之说分析文章风格。其散文作品内容大都较为贫乏,但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风景之作尚简洁可读,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便是其中的名篇。
姚鼐(1732~1815年),字姬传,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的一个流派。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后来周济又加以发展。他们在艺术上反对浙西词派重形式不重兴寄的风气,强调词要有寄托,要有微言大义。
张惠言(1761~1802年),字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有《茗柯词》,编有《词选》等。周济(1781~1839年),字保绪,又字介存,荆溪(今江苏宜兴)人。著有《介存斋论词杂著》,辑有《宋四家词选》等。
湖畔诗派
1922年,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合集《湖畔》,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出版《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其中的爱情诗清新、自然、天真、率直,很受人们喜爱。后来,他们被称作“湖畔诗派”或“湖畔诗人”。
乡土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年轻作家。他们把笔触伸向自己熟悉的农村和乡镇生活,人们把这类文学作品称为“乡土文学”。蹇先艾、许钦文、鲁彦、许杰、王任叔、台静农、彭家煌等人都创作过一些属于乡土文学的作品。他们大都持“为人生”的文学观,在思想和艺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的影响,采用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农民生活的穷困苦难、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浸透在乡土风俗中的封建陋习等。这些青年作家大都是初入文坛的文学新人,思想和艺术都未完全成熟,作品成就不平衡,以后取得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乡土文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月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新月社而得名。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前期主要作家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人。1924年创刊的《现代评论》和1926年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是前期新月派作家的主要阵地。这派作家的文学观念含有较多的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倾向,提倡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重要影响。1928年在上海创办的《新月》月刊是后期新月派主要阵地。后期新月派诗人有陈梦家、方纬德、卞之琳、林徽因等。新月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曾与左翼文学阵营就文学阶级性等问题进行过激烈论战。陈梦家编有《新月诗选》,最能体现这派作家的创作风貌。新月社诸作家后来在政治和文学创作方面各自走上了极不相同的道路。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得名于“卅六同命鸳鸯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自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比较活跃。最初慨叹世态炎凉,不满包办婚姻,具有一些进步因素,但很快蜕变,流为满纸陈词滥调、远离生活现实的“言情小说”。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诸人。“五四”运动后,鸳蝴派一蹶不振。后来著名的章回体言情小说家周瘦鹃、张恨水诸家虽受到鸳蝴派影响,但在才子佳人的通套老调中又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进步思想倾向。抗战后期,徐讦和无名氏创作的大量长篇小说具有程度不同的鸳蝴派倾向。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重要的抒情诗流派,因以胡风主编的《七月》为主要阵地而得名。这一诗派大体上指经常在《七月》上发表诗歌的诗人,主要有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等。他们的主要作品后来由胡风编为“七月丛书”。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1945年,胡风主编《希望》,成为七月诗派后期的主要刊物。七月诗派的创作大都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特点,强调诗歌的生活意蕴,形式自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七月诗派对于20世纪40年代自由诗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九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