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新知识抢答大辞典
27699700000033

第33章 文学知识篇(2)

【点评】阳关大道原是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语出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58.“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哪“三不知”?

A.天、地、人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爷爷、爸爸、哥哥D.邻里、亲朋、好友

【答案】B

【点评】“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据此可知,“三不知”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59.以下哪个成语是关于匡衡的?

A.悬梁刺股B.凿壁偷光C.卧薪尝胆D.囊萤映雪

【答案】B

【点评】匡衡幼时好学,家贫夜晚没有灯烛,他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苦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

60.1982年获得了意大利的“但丁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的作家是:

A.丁玲B.冰心C.巴金

【答案】C

【点评】巴金著述甚丰,热心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1980年12月,巴金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还关注和支持繁荣文学创作的各种活动,这一切都赢得广大读者的热爱与尊敬。

61.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康桥”指的是:

A.一座大桥B.一座大学城C.一个朋友D.一所医院

【答案】B

【点评】徐志摩1920年9月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剑桥又译作康桥),从此与康桥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11月6日,诗人重游故地后要回国,在再次离别康桥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动人心弦的著名诗篇。

外国文学

62.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哪篇不是他的诺贝尔获奖作品?

A.《千鹤》B.《雪国》

C.《伊豆的舞女》D.《古都》

【答案】C

【点评】川端康成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有100多篇。《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的作品。他的《雪国》(1948年)、《千鹤》(1952年)、《古都》(1961~1962年)都是诺贝尔奖获奖作品。

文学的概念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表现情感。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在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方面,必然要比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显得自由而且宽泛、间接而且深入。一个广度,一个深度,二者决定了文学在整个艺术中居于某种特殊的地位。

欧洲传统的文学理论,把文学分为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三大类。我国先秦时期,凡是用文字写成的作品,不论文、史,哲,统称为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文学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大类。现代则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类。

主题

主题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之一,又称主题思想或题旨,指通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感情。它不仅包括作品描写的特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意义,而且包括作家对这种生活现象的情感认识和审美理想,是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环境场景的设置、以及艺术结构和文学语言的组织和运用都应围绕着表现作品主题的需要而进行。)文学作品的主题区别于一般文章的主题,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它通常是蕴涵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之中并借以自然流露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它所包容的思想是情感性的思想,所体现的情感是思想性的情感,思想与情感往往交融互渗、和谐统一;它具有内含意蕴的丰富性和体现方式的多样性,并呈现出多义性与集中性的统一,模糊性与鲜明性的统一。主题是在作家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并形成的,它是作家在观察、体验、分析、领悟现实生活的思想意蕴时,在提炼和开掘题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思想结晶。题材是主题的基础和载体,主题从题材中产生并借助题材而得到展现。由于文学的表现对象和作者的审美理想具有社会性,从而使主题也具有特定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作家的阶级立场、思想情感具有不同的性质,作品主题也相应地带上一定的阶级倾向性;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作家也具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具有时代性。一般来说,篇幅短小的作品题材包含的内容较简单,思想蕴涵较为集中单纯,因而主题也比较单一;而长篇巨制的作品由于描写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因而其主题就比较复杂,形成了多主题与基本主题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描写

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等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作品中的生活内容通过描写而成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真实感。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描写与叙述常常交织并用,借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塑造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根据描写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描写等。

叙述

叙述为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事件发展和环境设置等进行具体的记述和介绍。叙述的艺术功能在于把作品内容依据一定的关系和序列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它主要包括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及各种关系,交代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等。叙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要素。叙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是依据事件发展的时间、逻辑顺序同叙述的顺序之间的关系,把叙述方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抒情

抒情为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者在作品中自觉地抒发思想感情,表露主观感受。它是抒情作品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结合使用。文学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文学作品包含着特定的审美情感,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感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抒情具有多重功能,它对于渲染作品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强化作品主题,以及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不仅应当真挚生动,富有审美个性,而且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能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抒情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前者直抒胸臆,多用于抒情作品;后者则是在客观的叙述与描写中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

议论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见解及评价。它主要为议论文所采用,但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尤其是政治抒情诗、哲理诗和杂文等往往借助形象来表达某种明确的思想或意见,因而议论手法在这些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不同于论说文体中的议论,在一般的叙事和抒情作品中,议论手法的运用有独特的要求和表现。它必须同文学作品的其他因素和艺术形象相结合,成为艺术化的议论。议论的语言应符合文学语言的要求,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等特征。议论还应同作品的艺术整体和谐统一,服从于塑造艺术形象的要求。这样的议论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成为突出形象意义、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有多种形式,它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发表,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展示。这是叙事作品中最典型的议论形式,运用得好,可以更加深刻地表明作品的内涵,更加突出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另一种议论则借助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表达,如果不脱离人物的思想性格,不使人物变成作者的传声筒,那么它对于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指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小的作用。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兴、比、赋”是古代诗歌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兴”者,“起”也,即触景生情、因事寄兴的意思,也就是作者内心的思想情绪,在外界的启发下,抒发出来。如“月儿弯弯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寒冬腊月北风起,富人欢笑穷人愁”。由月亮、高楼,引起联想,控诉贫富不均,劳苦大众受欺凌的社会现象;再如“渭河水,浪花翻,北岸有个张家湾,张家湾里树罩严,住着人家三十三……”由滚滚渭河水,联想起岸边的张家湾。

“比”也就是比喻的意思。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官仓老鼠大如斗”等。

“赋”有人理解为“直言”的意思,也就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各式各样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去描写的意思。如《汉乐府》中《陌上桑》一诗写女主人公罗敷去采桑,从头到脚,详尽地写了她的穿戴,还写了老人、青年人、耕田的、锄地的看到她的美貌后的各种神态举止,尽管诗中没有直接去写罗敷如何美,如何迷人,但诗中用“赋”的办法,使读者对罗敷有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可见“赋”也是陈述铺叙的意思,这种手法,后来成为“汉赋”这种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文学体裁的一大部类。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一般把不是韵文和骈文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随着文学观念的演变,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诗歌以外的押韵的文学作品叫做散文。在现代,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人叙事、状物写景的短小文章。

散文的特点在于:通过某些社会生活片断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议论,甚或三者兼有。

散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侧重,可以分为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即杂文三种。

戏剧的定义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末魏初文学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七人的合称。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七子除孔融外,均在政治上与曹氏父子休戚与共。他们生活于天下大乱时期,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有直接感受,其作品大多能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社会实况。这些作者同时又都是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理想的积极追求者,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溢着慷慨不平之气而很少消极厌世之情。七子的作品以诗歌为主,成就大小不一。一般认为王粲、刘桢最为优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七哀》诗是其代表作。刘桢(?~217年),字公幹,山东东平人。他的《赠从弟》诗较有名。此外,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徐幹的《室思》诗等,也都写得不错。

三曹

“三曹”为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合称。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虽长期生活在戎马军营之中,忙于国家政事,但极喜赋诗、著文,且很富革新精神,创作成就颇高。现存乐府体诗作20余首,文100余篇,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苦寒行》等。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字子恒,曹操次子,少有逸才,博闻强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代汉称帝,死后谥号文。文学成就以诗歌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今存诗歌约40首,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古诗。其文学论文《典论·论文》以对“建安七子”的简要分析开综合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之先,他在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代表着文学走向自觉之先声。“三曹”中成就最高的是曹植。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载:“(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阮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贤中多数成员的基本人生态度是憎恶丑恶现实,崇尚老庄哲学精神,希望摆脱儒家礼教的束缚,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拒绝与达官贵人交游。七人均有文艺创作才能。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散文都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此外,如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都是名篇。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唐高宗到武后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四位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649或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长于五言诗,骈文则以《滕王阁序》闻名。杨炯(650~?年),华阴(今属陕西)人。长于五言律诗,边塞题材的诗气势较胜。卢照邻(635~689?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以七言歌行成就最高。《长安古意》为其代表作。骆宾王(约638年~?年)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下落不明。诗多悲愤之词。骈文以《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为世所传诵。“四杰”的诗,虽未能完全脱尽轻艳华丽的宫体气,但他们初步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内容,洗去了前人的淫靡与庸俗,为唐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山水田园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