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刘秀复兴国势之举。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积极图谋夺取全国政权。分遣邓禹率军西进关中,冯异、寇恂驻守孟津(今河南洛阳附近),伺机发动进攻。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恢复汉室,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九月,农民军更始政权洛阳守将降汉。十月,汉光武帝定都洛阳(今属河南)。刘秀于建武三年(27年),消灭赤眉军,控制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后派吴汉、耿弇等大将逐一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至建武十六年(40年),完成统一。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为强化统治,进一步完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等措施,又改革官制,强化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加强监察制度,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提倡经学,表彰名节,广开仕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恢复生产和发展社会经济上,采取释放奴婢,实施度田,抑制豪强,限制土地兼并,将公田借与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赐民爵位、粟帛和赈济贫民,安置流民等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光武帝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恢复生产的措施,使东汉政权又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
1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袁绍于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12.赤壁之战
东汉末孙刘联军抗击曹操南下的战役。曹操统一北方后,欲南下完成统一大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水阵大军由江陵(今属湖北)顺江而下。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联络江东,与孙权联兵抗曹,遂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河北嘉鱼东北;一说湖北蒲圻西北)。曹军初战不利,将军队撤回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不习水战、瘟疫流行之机,派黄盖诈降。采用火攻战法突袭曹军。曹军大乱,夺岸纷逃。孙权军大将周瑜与刘备主力军,随即水陆并进,追击堵截曹操,曹军全线溃败。
赤壁战后,曹操无力再战,率残兵逃回江陵,命曹仁于江陵驻守,乐进守襄阳。曹操本人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3.八王之乱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八王”指卷入内乱的主要八位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白痴。皇后贾南风于元康元年(291年)密诏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死辅政大臣、惠帝外祖父杨骏,继而杀死继骏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和大臣卫瓘,独揽朝政。六年,赵王司马伦奉召入京,执掌禁军。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杀贾后和辅政大臣张华等。次年,废惠帝自立。遂引起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兵声讨。至此,宗室方镇多卷入火并,又由宫内扩大到宫外,由洛阳波及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先是司马伦战败自杀,惠帝复位。司马冏率师入据洛阳,控制朝政。司马颙与司马联兵攻冏。冏被杀后,司马颙、司马又与司马越反复冲突,另与幽州刺史王浚引乌桓兵、鲜卑兵以及并州都督司马腾参战,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司马颖败走后相继被杀。司马越迁惠帝返洛阳。未几,毒死惠帝,另立惠帝之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方告结束。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场大乱前后持续了16年,黄河流域人民蒙受空前浩劫,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西晋各派统治力量也在内乱中消耗殆尽,终被流民起义及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浪潮所埋葬。
14.淝水之战
东晋军击败前秦军的战役。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急欲进攻东晋,统一全国,建元十八年(383年),苻坚与其弟苻融率兵87万南下攻晋,自以为投鞭于江,足可断流,灭晋易如反掌。东晋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谢玄派名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偷渡洛涧(即洛河,位今安徽淮南南),败苻坚军前锋,继而挺进淝水,与秦军对峙。苻坚登寿阳城(今安徽寿县),见晋军齐整,又见八公山(今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森然,皆以为晋军,心生疑悸。谢玄派使者要求前秦军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欲待晋军半渡反击之,遂下令稍退。前秦军方退即大乱,晋军乘机渡水奋击,大败秦军。苻融战死,苻坚带伤逃归。淝水之战,使南方免于战祸,江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战后,北方分裂。南北方进入对峙状态。
1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颁布均田令。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6.贞观之治
唐初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建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李渊传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劝农务本,减轻赋役。为增加劳动,下令招徕、赎还被外族掳掠的人口,释放宫女,解放奴婢,招抚流民,归土务农。完备法制,重法轻狱,缓刑慎罚。崇尚节俭,精简政权机构,改革府兵制。兴办学校,健全科举制度。对少数民族主张华夷一家,实行安抚政策,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他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在唐太宗的悉心治理下,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唐朝国势日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17.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的全盛时期,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进行政治改革,精减政府机构,裁汰冗员,整顿弊政;筛汰僧尼,限制寺院经济的扩张;缩减开支,减轻赋役;兴修水利,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开元末户口数比唐初增长了4倍。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713~741年),故被史家誉为“开元盛世”。
18.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15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年)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年),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19.陈桥驿兵变
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等人发动的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又名郭荣)亲统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只得退兵返回都城开封(今属河南)。柴荣病危之际,为防止皇族内部争夺权力导致政变,令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接替太祖之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大权,辅佐幼子柴宗训。
不久柴荣病故,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逾年正月,趁“主幼国疑”之机,赵匡胤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二州名义,谎称契丹与北汉勾结,大举南侵,请求朝廷速派兵迎敌。宰相范质、王溥不辨真伪,急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赵匡胤领兵出城,日暮,驻军于距开封城东北40里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他将军中诸事悉交其弟赵匡义(后更名赵光义)和亲信、谋士赵普代为处理后,即入帐内饮酒。全然不问军中事,直至醉卧榻上。
次日清晨,赵匡胤尚未起床,诸将领便聚集其寝帐之外。赵匡义入帐请出其兄。赵匡胤走出帐外,众人拔刀抽剑,列队于庭院之中,齐声请求他称帝。不等赵匡胤答话,赵普等人便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为皇帝登极时穿的黄袍,披戴在他的身上。赵匡胤无可奈何,对众人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就不干”。众人异口同声道:“唯命是听。”赵匡胤随即要求众人秋毫无犯,不得掠抢财物。之后他立即派人赴开封,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联络。自己率军自陈桥驿回师开封。
入城后,赵匡胤命兵士返回军营,自己亦回到原来的官署。不多时,众将领簇拥范质等朝廷要员来到赵匡胤官署,屈身于阶下。赵匡胤于堂上召集文武百官,依据每人功劳高下定入朝列班次序。此时翰林承旨陶彀自袖中取出已写好的禅位制书,当众宣读,称柴宗训退位,由赵匡胤即皇帝位。随后赵匡胤出官署,入宫中进崇元殿,在此更换朝服,头戴衮冕,正式即位称帝。他下令将柴宗训和符后等迁至西宫,并去柴宗训帝号改称郑王,尊符后为周太后。后周历史至此结束。次年正月,赵匡胤令大赦天下,改元建隆,仍定都开封。因其曾于宋州(今河南商丘)出任过归德军节度使,遂以“宋”为国号,史称北宋。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20.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21.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22.张居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