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只有抱有战战兢兢的谨慎心态,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老店”和世界级的企业。
——张瑞敏
1.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成功
天下大旱,别人挖井取水,张瑞敏却偏偏打造船只;酷暑难耐,别人取冰降暑,张瑞敏偏偏派人准备棉衣;春天到了,张瑞敏却高喊“每一天都是冬天”。说起来,无非就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意思,而张瑞敏概括为“旱则资舟”。
好一个逆向思维的张瑞敏!
哲学系毕业的张瑞敏,逆向思维是他的习惯性思维,并屡屡从中得到好处。凡是重大决策张瑞敏都喜欢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他甚至在经营中也会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1989年,有一段时间的晚上,张瑞敏睡不好觉。在这之前的4年时间,冰箱是稀缺产品,只要有产量,就会有利润,没有几家企业会关注产品质量背后的品牌问题。但在张瑞敏看来,品牌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当别的厂家先抓产量后顾质量的时候,张瑞敏已把质量放到了第一位,这种决策自然使得海尔的市场和利润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那时,中国冰箱的产量突然积累到了很大的一个量,各家冰箱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开始大面积降价,唯独海尔在一片降价的风潮当中坚持不降价,不仅不降价,张瑞敏还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提价。
在海尔提价之后,媒体一片质疑声,都以为海尔将会因为这个“错误”的决定而吃尽苦头。张瑞敏专门到各个商场去看,他发现还是有很多人排队购买海尔的冰箱,这下悬在他嗓子眼儿的石头才落了地。对于“众人皆降我独提”,张瑞敏如此解释道:“有的人不清楚企业应该如何运行,只凭自己的臆想猜测……还有人说海尔可以降价,降价可以多卖。降价还需要教吗?正如当年毛泽东带领弱小的红军能打下中国,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海尔将冰箱产品做到国内老大之后,又开始上马洗衣机。在海尔洗衣机推出市场之前,洗衣机在夏天根本卖不动,因为那时候各家厂商的洗衣机都是硕大无比,夏天衣服单薄,用手洗也不冻手,而且很容易洗完,用洗衣机洗得不偿失。张瑞敏却提出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这一逆向思维的理念,提出“让淡季不淡,夏天也要卖出洗衣机”,结果海尔开发出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让竞争对手们在夏天到来的时候看着海尔的滚滚利润而望“海”兴叹。
正是在这种习惯性的逆向思维的指引下,张瑞敏终于在海尔已经取得辉煌成功的2002年提出了著名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成功理论。
2.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上升到竞争理念
2002年10月的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上海图书馆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企业家、政府官员、教授学者共数百人正聚精会神地在听一个企业家、哲学家做报告演讲。
这个企业家、哲学家就是海尔的张瑞敏。
当然,说张瑞敏是一个哲学家难免言过其实。不过,在10年后张瑞敏则深刻地说明了企业家和哲学的关系。这是2011年,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张瑞敏参加了中共中央党校的学习,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他说:“懂哲学的可以不懂企业,但是搞企业的不能不懂哲学。搞企业的不能成为哲学家,但是不能不懂哲学。”
这次是一个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报告会,张瑞敏的演讲主题是:海尔打造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
一讲到企业的竞争力,人们的常规思维自然会想到诸如“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壁垒”“渠道的健全”“市场的高覆盖率”等关键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张瑞敏竟然说:“对于我们的企业现在处于什么地位,我全然没有把握。海尔的竞争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会场顿时一阵骚动。
翻译过来就是说,张瑞敏要用企业的“危机意识”来参与企业生死存亡的竞争。如果说,别人用“刚性的”飞机大炮,他只是用“软性的”危机意识足矣。对此,张瑞敏在哈佛商学院演讲时,有过自己独到的解释,他说:“小公司靠资本推动,大公司靠文化推动。”危机意识就是海尔文化最基本的内涵。
可见,危机意识,在张瑞敏那里,在张瑞敏的海尔那里具有何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3.把危机意识体现到决策:希望每一个决策都是对的
会后,张瑞敏在上海图书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瑞敏说他自己做企业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紧张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对此,张瑞敏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风骨,认为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要办好企业,每天身心都会备受“煎熬和摧残”。
在海尔大获成功之后,是什么像魔鬼一样整天“煎熬”和“摧残”着张瑞敏呢?他究竟担心什么呢?他担心企业成功之后心态的浮躁,飘飘然,他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人都不是神,本来就可能会犯错误,如果再加上浮躁的心理,就更容易犯错了。所以,他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实就是担心海尔的决策出错。他希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做对”。
另外,他还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要做对决策,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其次,还需要建立一种决策的制度,用“透明的制度”来保障决策的正确性。
4.把危机意识体现在行动中:海尔国际化
张瑞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对于成功后的“危机意识”不是作秀,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按照他的想法去这样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尔的“国际化”。
每人都说“走”出去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张瑞敏却反过来思考:“我们要是不出去,风险会多大?”看来,海尔的国际化道路不仅是企业成长的需要那么简单,在张瑞敏那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规避风险”,被上升到“安全的需要”。
“在与狼共舞的时候,你就要成为狼。”你只是一只羊,硬要与狼共舞,就很难保证不被狼吃掉。——这是张瑞敏颇为精彩的一段“与狼共舞论”。在2001年的一次企业家活动会上,张瑞敏这样说: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每个企业怎么想。我认为,就是必
须成为狼,与狼共舞。因为既然要与狼共舞,你就必须成为狼,否则把自己摆在羊的位置上,结果只有被吃掉,如果把自己变成狼,还可以拼搏一番。
那么,怎么成为狼?国外大公司到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原则就是赢家通吃。中国企业对此不能没有认识。而要成为狼,就必须对国际竞争的规则熟悉和了解,按照国际惯例来竞争:如果你不敢也不去,不了解国际大公司之间的竞争规则,你就没有成为狼的可能。
面对中国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我认为这话应该这样说,只有你面对挑战,才有机遇,如果你不敢面对挑战,就不可能有机遇。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走国际化道路,内外结合形成了海尔的发展战略特色。海尔的国际化与联想、TCL等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模式不同,它走的是品牌输出的道路。所以,“品牌输出”是海尔国际化的特色。今天,海尔的国际化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就是“走进去和走上去”,力争成为国际化的强者。
经过十余年的国际化努力,海尔已经取得了国际化成就。目前,海尔的海外市场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非洲、亚太等区域。2011年,海尔欧洲市场增长40%;美国市场与去年持平;印度市场达到2010年水平;在巴西,海尔空调市场占比达40%左右,位列市场第一,洗衣机及冰箱也分列市场第二和第三。2011年1-3季度,海尔整个海外营收增长20%。
走出去,把自己变成狼,与狼共舞,是海尔规避风险最好的行动宣言。如果企业能变成狼,中国就不怕参与企业竞争,不管竞争的主战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拥有20多年发展史的海尔集团,不仅在过去10余年的国际化扩张中将自己变成了狼,参与并主导全球家电业主流市场的竞争浪潮,还在积极谋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力求成为时代性的企业,突破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0-40年的“瓶颈”,主导全球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5.把危机意识集中在一个“变”字:“以变应变,以变制变”
当中国大多数企业总是津津乐道“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候,张瑞敏又用他的逆向思维,把成功后强烈的危机意识集中在一个“变”字上面,他说:“用一句话来说,我们是天天都在想着‘以变应变,以变制变’。”
张瑞敏还特别重视和强调“变”的及时性。不要等到造成损失了非变不可的时候再想着去改变。他十分推崇GE公司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的变哲学:“在必须变革之前做出变革。”
“你应该朝着新的道路前进,而不要随被踩烂的成功的道路。”张瑞敏并不迷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一直试图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找寻新的前进方向。张瑞敏认为,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如同斜坡上的小球,要使小球不下滑就要给小球施加一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也只能使小球停止在原来的高度,而唯有打破平衡状态,创造新动力,才能使小球攀上新的台阶。这就需要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创新的精神。
关于创新的内容,张瑞敏认为,应当: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就是新经济下的危机意识;其次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包括制度与组织结构,通过创新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最后就是新技术的创新。其中,人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是创新的主体”。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明天,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挑战满足感,才能超越自我。海尔因创新精神赢得世界瞩目,海尔仍需用不断地创新来赢得新世纪的辉煌!”
关于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其危机意识兼顾到东西方的特点。如前文说过的那样,大企业成功之后的失败是源自心理的变化,但西方的特点是骄傲自满,是“保守”,不思进取,放弃创新,或者被动创新;而东方的特点则表现为“冒进”。
张瑞敏在大获成功之后之所以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是防止中国式的“冒进”,要努力使得每一个决策“都不出错”;二是防止西方式的“自满”,不创新,不思进取。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海尔十余年来持续的成功。
“防止冒进,防止自满”,企业成功之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