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后,是应当沾沾自喜,还是诚惶诚恐?
成熟的企业家选择了后者。
华为的掌门人任正非大获成功之后看到的总是“华为的冬天”,总是用“成长”诠释成功,用“灾难”看待长时间的太平,用批判检讨工作……
海尔领袖张瑞敏成功后反而每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微软盖茨在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后,看到的是新经济中充满的变数,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微软破产论”,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中国民营企业家荣海先生也一再告诫自己,成功之后更要低估自己的实力。
……
成功之后的诚惶诚恐,这难道正是持续成功的秘诀?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
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与骄傲。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在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据,华为2010年的销售额达218.21亿美元(149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26.72亿美元(183亿元人民币),成为继联想集团之后,成功闯入世界500强的第二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排名第397位。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发布,华为排名上升至351位,营业收入27355.7万美元。华为于1987年创业,到1995年年产值就达到15亿元,在获得成功之后,直到今天还能继续获得持续性成功,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态度决定一切”,这时我记起了米卢的话。
华为领袖任正非成功后“诚惶诚恐”的心态,决定了华为经久不衰的持续成功。
1.用“成长”诠释成功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这是任正非2001年在《北国之春》里写下的文字。
华为在1997年年产值就达到了54.3亿元,已经排名中国电子百强第18名。2001年在此基础上又得到更大发展。面对如此“成功”,任正非为什么偏要言之凿凿地说“华为没有成功”呢?
这是任正非对于企业“成功”概念的理解不同。他理解的“成功”,并不仅是经济数据中量的多少,而是成功之后是否经历过数次生死的劫难,“什么叫成功?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他说。所以,任正非的成功是指成功后经历过生死劫难仍然能存活与壮大,是成功后的再成功,是经受过生死考验后的成功。这个思想是十分深邃的,是对管理理论的卓越贡献。
而高速发展中的华为一直没有经历过生死劫难,他说:“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在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所以,任正非坚定地认为,华为并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破除职员中业已滋生的骄傲情绪和“盲目的自豪感”。
任正非是一个敢于自我否定,并把自我否定作为一种领导者关键气质的人。他很清楚,“成为世界级企业”这个终极目标不可能仅仅靠他一个人来完成,所以他必须首先帮助所有华为人消灭骄傲情绪和“盲目的自豪感”这两个大敌。他在2001年的《北国之春》中说:
我们有许多员工在盲目地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2.用“灾难”看待长时间的太平
2001年2月,任正非写了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
从创业初期到任正非写《华为的冬天》,华为十余年来一直走得比较顺利。1992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过千万;1993年,销售额4.1亿元;1994年,实现销售额8亿元;1995年,销售额达到14亿元,注册资本金增至7005万元;1998年,已经拥有9000多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即使在世纪交替,我国IT产业出现泡沫的时候,华为也因为“技术落后”没赶上跟风的“时髦”而幸免于难。
在华为这长达十余年的风平浪静之后,任正非真正地感到惶恐起来,他认为这绝对不是好事,甚至就是“泰坦尼克”号式的“灾难”。他在《华为的冬天》中忧心忡忡地写道: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把长时期的平安看成“灾难”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打消自己和华为人的荣誉感、自豪感,树立危机感。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说: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华为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3.以“泰坦尼克”号畏惧华为的未来
他认为,别看现在的华为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大家都陶醉在华为成功的喜悦之中,但是华为的破产“很快就要来临了”。他还打比方说,“泰坦尼克”号出发之初,大家不也是一片欢呼,结果呢?
而且,任正非还信誓旦旦地肯定华为“失败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并且告诉大家,这一点是他“从不动摇的看法”,他还把华为将来的失败看成是“历史规律”。希望华为人做好失败后的充分准备,他说,如果华为公司危机真的到来了,只好大家同舟共济,员工工资减一半,靠一点白菜、南瓜过日子;或者裁掉一半人,拯救公司。这样,危险就能过去了。危险一过去,就可以逐步地将工资补回来;或者销售增长,将被迫裁掉的人请回来。
华为人总听到老总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狼并没有来,时间一长就疲了,不相信了。对此,任正非告诫说,请不要不相信,“狼真的会来!”
任正非不仅看到华为未来的失败,还为如何度过这一“生死劫”做出了共渡难关、力挽狂澜、求幸免于万一的设想。可见,他不只是担心。
4.用批判检讨工作
“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那一部分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任正非如是说。
其实,华为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足以证明华为人的工作是卓越的。但是,诚惶诚恐的心理还是让华为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自我批判。
在任正非看来,“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任正非认为,自己批判自己,人们不会对自己下猛力,对自己都会手下留情。即使用鸡毛掸子轻轻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几年,你就会百炼成钢了。
华为还把有没有“自我批判”精神,会不会利用“自我批判”作为塑造自己的工具,上升到组织管理的高度,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在华为,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这个“武器”的干部,都得不到提拔。
华为的自我批判从高级干部开始,高级干部每年都有民主生活会。在民主生活会上提的问题非常尖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公司的内部斗争很激烈。
面对华为的卓越以及十余年的顺利发展,任正非几乎到了忧心忡忡、惊惶不安的地步,有人就说了,这是不是杞人忧天式的多余?或者是作秀?或者是神经质?
其实都不是。在我看来,他是大智若愚式的“惊惶”,即“大稳若惶”。他“稳健”而不外显,“惊惶”而不失措。他不仅用惊惶来不断地警醒自己,而且用惊惶打压华为人当时滋生的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危险情绪。
面对巨大的成功,企业家如果真的惶惶不可终日,惊惶而且无措,那是无能。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的面对成功要“诚惶诚恐”的意思,是以“惶”来反对盲目乐观,以“惶”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成功。只有对成功具有“惶”意识的人,才会有可能不被成功所击倒;只有断定自己企业的死亡必将很快到来的人,企业才不会轻易死亡,才会有可持续的成功,才可能铸造你真正想要的“百年老店”。
到了2011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98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124亿人民币。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成功观,华为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华为已成为大企业成功后持续成功的楷模!
如果你的企业并不比华为大,如果你的企业并没有华为成功,如果你的企业比华为大又比它成功但是你并没有遭遇到“生死劫”,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像华为那样去“诚惶诚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