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为什么不长久
27672900000016

第16章 杉杉由兴而衰,祸起萧墙

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心态就容易浮躁,浮躁就更让人觉得要做行业老大,或者是企业巨头。无止境的冲动,可谓是无止境的追求。

做大,除了规模扩张,除了多元化,还能做什么?这就是“品牌延伸”——又一个看起来很美的陷阱。

中国企业家开始并不懂得什么品牌经营、品牌战略,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过是产品的竞争,后来发展到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以及价格的竞争。1996年以后,当中国的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初见成效的时候,中国民企的发展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知道并且开始尝试品牌经营、品牌战略。

所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30余年中,从最初的产品阶段不断发展,历经了产品阶段、质量阶段、价格阶段,一直到今天的品牌阶段。

现在冷静地看来,中国民企品牌建设还是较为成功的,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品牌。但是,品牌延伸大多成了他们成功后的陷阱与噩梦。

1989年,郑永刚接手杉杉的前身“宁波甬港服装厂”。3年后,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杉杉率先完成了集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市场网络体系,这也是当时国内服装界最大的市场网络体系。依托完备的市场网络和渠道,杉杉的西服销售开始迅猛增长,向全国市场扩张,从1993年开始,杉杉西服的市场占有率已在全国服装品牌中遥遥领先,并由此奠定了其今后连续七年稳坐西服冠军宝座的基础。

从1993年到1999年,杉杉占有整个市场份额最高时达37%,利润率最高时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50余倍。杉杉的飞速发展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经济论坛连续三年将杉杉评定为“世界经济高成长性公司”。

但是,杉杉依然没有逃脱“成功——自负——失败”的周期律。

福兮祸所伏。这个祸,就是多品牌诱惑。

就在杉杉集团的高盈利和迅猛发展态势如火如荼之时,1999年10月,杉杉集团鬼使神差地开始“战略转型”。已经好了,还要更好;已经多了,还要得到更多。贪欲甚至让杉杉丢掉根本,要“重新定位其所拥有的核心优势”。这个重新定位实际上就是莫名其妙地放弃现有的核心优势——服装加工和它所依托的全国领先的“完备的市场网络和渠道”。为了获得心理平衡,杉杉还美其名曰“壮士断腕”。

好家伙,把自己的主业都丢掉了,“壮士断腕”变成了“断喉”。之后,杉杉转而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管理权交于外人手中,实行销售外包,并将集团的工作重点转向品牌开发、设计和推广的“产业高附加值部分”。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杉杉反其道而行之,扔掉手中的一鸟,去逮林中的十鸟。这就是杉杉的所谓“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的内容就是多品牌延伸。

多品牌延伸的目标是,除了防弹衣以外,什么都想做。杉杉运用其几年经营所获的丰厚资金和上市后的资金积累,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招聘大牌服装设计师,并开始向国内的高、中、低档服装市场全线铺开,目标是“囊括中国市场13亿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以中国驰名商标“杉杉”为依托和领衔,通过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际一流公司的战略合作和联盟,玫瑰黛薇、意丹奴、玛珂·爱萨尼等国际品牌在最短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杉杉的子品牌开始漫天飞舞。并且杉杉计划“在2010年拥有30个左右品牌,其中70%为国际品牌”。

然而,这不过是一枕黄粱。

就在杉杉实施多品牌战略的第二年,即2000年,杉杉品牌在市场的销售份额出现滑坡,下降额度高达12%,市场份额第一次从“七连冠”的宝座上跌落,并被同处宁波的劲敌雅戈尔成功超越。也就是自那一年开始,雅戈尔就一直牢牢地占据了在中国市场的服装品牌销售龙头位置,并保持至今。

2003年,杉杉如梦初醒,赶紧收摊子。11月,杉杉分别低价将杉杉的全资品牌法涵诗、梵尚转让他人。

杉杉成功之后,还是不小心跌入品牌延伸陷阱,不仅失去了行业老大的位置,而且仅新的品牌开发就产生了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