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被誉为国酒,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人们心中是中国高端酒的代表,中国酒文化的领导者。茅台通过多年的品牌运作已走向了成功的巅峰,牢牢地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高端白酒的地位,人们想到茅台就会想到高端白酒。
2006年,茅台向啤酒市场进军,大力推出茅台啤酒,这一举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扩大产品线,扩大企业规模,实际上这是一个灾难,这严重违反了品牌延伸的规律。由此可见,茅台酒厂的领导不懂得多品牌战略管理,盲目进行品牌线延伸,让茅台处于被动局面。
2011年1月26日,茅台正式宣布出售“茅台啤酒”,虽然有国酒茅台光环的照耀,“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的目标仍旧无情地落空。标榜中国最高价啤酒的茅台啤酒还是低下高昂的头,下嫁国内啤酒第一豪门华润雪花。
9月19日,华润雪花啤酒突然对外宣布,与贵州茅台酒厂合资贵州茅台啤酒公司,组建华润雪花啤酒(遵义)有限公司。其中,华润雪花以总计约2.7亿元增资,占70%股权出任大股东,而贵州茅台则以现有的茅台啤酒资产参股,占30%股权。
导致“茅台啤酒”没有销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茅台被定位为高端白酒,人们只会认茅台的高端白酒,这是因为茅台是以酿造白酒起家的,人们不会认为生产白酒的企业也能做出好的啤酒。毕竟,白酒和啤酒不是一类酒。茅台如果想到进入啤酒市场,也可以,但绝不能用茅台这个品牌名,只有另外推出新的品牌名,这样不仅能让顾客更容易接受,更为关键的是对茅台的品牌不会造成影响。真理是一个品牌名只能代表一种产品,代表的产品越多,品牌力就会越弱。
第二,啤酒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各地称雄的局面,任何一个要进入啤酒市场的企业都要考虑到强大的竞争对手。其实,茅台进入啤酒市场就是一个失败的战略,它应该专注于白酒市场,推出白酒品牌,而不应该进入自己不具备优势的啤酒市场。有句名言,叫“不熟不做”,看来茅台酒厂的领导还是没有领会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多元化之殇。作为中国白酒唯我独尊的龙头企业,茅台集团在酿酒行业里的多元化探索与经营并不成功,颇为尴尬,甚至可以说有些坎坷。
1998年,茅台集团一改以往“温良恭俭”的作风,高举多元化旗帜,确立企业发展战略:“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出酒天地。”茅台开始在多元化之路上大步前进。1998年时,茅台只有20多个品种,但到今年,茅台已扩增到200多个品种、10多个行业。
茅台集团一是打破几十年单一酒度和单一包装的格局,开发了33度、38度、4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包装也分为1680毫升、1000毫升、500毫升、250毫升、50毫升、二套装、三套装、礼盒等,名目繁多。二是为迎合更多消费者群,纡尊降贵推出中高档、中低档系列白酒子品牌。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液以及贵州王、习酒、红河酒等;三是加紧向其他酒类产品链延伸,陆续开发了茅台干红、茅台啤酒,保健类的茅台不老酒、茅台女王酒、茅台威士忌等也先后上市。1999年,茅台集团利用“茅台”的牌子和昌黎“地王”的技术设备生产茅台葡萄酒;2000年,茅台收购遵义高原啤酒厂,投入2亿元建新厂区,改扩建10万吨高档啤酒生产线,生产茅台啤酒。
产品种类如此繁多,却鲜有消费者熟悉,业绩普遍不佳。即使号称“国内最高价”的茅台啤酒也鲜有耳闻,更遑论有几人喝过,茅台集团主要还是靠53度、56度茅台飞天系列白酒来提升业绩。
2003年,茅台曾提出“打造百亿集团”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几年间,除了茅台白酒的销售量一路狂飙外,茅台啤酒、葡萄酒销售量不佳甚至小额亏损。茅台葡萄酒销售额最高峰也仅过亿元,与初进入时放言将超10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茅台葡萄酒要进入领先行列其路漫漫;而投入2亿多元的茅台啤酒,投产10年来,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估计最高峰年产量也不过6万千升,要挤进全国主流品牌行列几乎没有可能。
在茅台其他相关产业中,比如生物工程、医药、食品、饮料、包装、防伪等领域,也是“干打雷不见下雨”,只见播种不见结果,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惨淡经营。
业界目前更为关注的是,茅台啤酒下嫁后何去何从,地位与名分如何?是继续被雪花发扬光大还是被雪藏,直至逐渐消失?
业内专家认为,公司名字的变更将意味着“茅台啤酒”难于善终。但是受合同规定,茅台啤酒不可能立即遭到“罢黜”,保留使用三五年应是概率事情,其存续长短取决于今后茅台啤酒的经营状况与华润雪花的战略目标。不过,据品牌专家李志起分析,不保留原有品牌一直是华润雪花收购的主要特点,尤其是产能低于50万千升的地方二三线品牌,更难于被保留,逐渐向雪花品牌转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长期赚吆喝不赚钱的状况使得茅台集团也不太可能为保留茅台啤酒品牌而硬撑,早处理或许是不得已之策。
茅台白酒的成功终究无法复制到茅台啤酒上来。茅台啤酒的没落可谓是茅台集团多元化战略、经营策略上的一个败笔,值得业界深思,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