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设置来看,《学制令》规定小学加入了地学、理学、体操、唱歌、几何学、博物学、生理学、绘画等近代课程,少数地区还增设了外语、簿记法和天球等新科目。《教育令》虽然更实际些,将体操、物理、博物等师资力量薄弱的新科目排入任意科目中,但仍把地理、算术作为基础性科目加入必修科目中。从教材来看,小学就增加了《世界图尽》、《劝学篇》、《童学教草》这样的充满新思想的教材。在高等教育方面,1877年东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成立,分法学、理学、文学、医学四部,大多聘请外籍教师讲课,进行学术和技术的学科移植,并为国家培养新式的上层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
新学制实行了7年,《教育令》实施了6年,两者都非常注重初等教育的普及问题,所以日本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873年的28.13%升至1885年的49.62%,最高时达到53.05%。近世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日本社会,并慢慢地改变了日本社会的底色,带来了一抹近代化的气息。
以1872年《学制令》颁布为起始的近代学制,经过1879年的《教育令》、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以及1886年的《学校令》、1899年《实业学校令》的修改和调整,其框架已臻完备。其中有小学系统、中学系统、大学系统、实业学校系统等,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近代学校网络。
明治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首先是小学教育。在小学教育得到稳定发展后,才扩充和加强中、高等教育。实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是在19世纪8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后,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而形成高潮的。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末,实业学校的数量是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师范学校则始终保持适当的规模,这说明明治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
日本近代学校体系从建立到完善,始终是适应近代化的需要,服务于“富国强兵”总目标的。也就是说,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
幕府末期,寺子屋、私塾就已相当普及,1872年《学制令》公布后不到一年,学龄儿童就学率就超过28%;10年后的1883年,就学率达到51%;1900年政府规定小学校免收学费时,就学率为81.48%。此后,就学率继续逐年上升,到开始实行6年制义务教育的1907年,就学率达到97.38%,几乎达到全部入学的程度。新学制实行仅35年,就基本普及了初等国民义务教育,谱写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算得上是个奇迹。
初等教育的快速普及,为日本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如前所述,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前20年是打基础积蓄力量的阶段,而普及国民义务教育,就是积蓄力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提高了国民的知识素养,促进了社会观念的进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初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所以,欲使日后经济腾飞,必须提前致力于国民教育。明治政府为此全力以赴。在明治前期所有关于教育的法令、文件中,针对小学教育的占一半以上,各级政府都把保证儿童入学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不少县令还亲自深入乡间动员儿童入学,有的地方还动用警察,强制适龄儿童就学。在教育投资方面,明治时期也是以小学教育为重点的。据《文部省年报》统计,1885年国、公、私立学校教育费总额972.8万日元当中,用于初等教育的就占84.3%,有820.4万日元。
教育普及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1895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15—54岁)2279万人中,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者有363万人,占15.9%;到1905年2437万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者上升到42.7%,有1041万人;到1925年,这一比例已达80%。初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但当这种作用一旦生效之后,则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明治时期初等教育的普及,也是一项惠及后世的事业。
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明治时期的高等教育是所谓的“英才教育”,目标是为近代化事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1877年成立的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少数几所大学担负着这一重任。在1885年国、公、私立学校教育费总额中,高等教育占8.3%,远远高于中等教育的2.8%。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政府将江户幕府的儒学学校改造为现代型的开成学校,后改组为日本第一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任命启蒙思想家加藤弘之为校长,教授阵容先以聘任外国的自然科学教授为主,并派遣大批学生赴欧美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多任教授,逐步取代外籍教授。在实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进行现代启蒙思想教育。
三、实业技术教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初等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作用是相对间接的话,那么实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比较直接地发挥作用了。明治政府办教育,从一开始就较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但产业革命开始前,专门的实业学校数量还不多,主要是在中小学课程中注入了实业教育的内容。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产业革命的逐渐兴起,纺织、铁路等部门的资本主义产业飞速发展,企业界对实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政府陆续颁发了《实业补习学校规则》、《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规,推动了实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到1900年,仅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含实业补习学校、青年学校)就增加到290所,等于1880年的将近20倍。产业革命刺激了实业技术教育的发达,而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又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它一方面改善了职工队伍的素质,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内部不断创造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革命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实业技术教育的普及也是原因之一。
总之,教育发达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校制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经济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得是比较充分的。
从教育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落后国家要完成其“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发展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不是与经济“并行”,也不是“随后”,而必须是“先行”。对经济发展而言,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对“超前”,正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应有的重大区别,也是落后国家实现“追赶型”战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实现经济上的“追赶”,首先完成教育上的“追赶”。日本在迈向近代化之际,面临生产落后、资源贫乏的严重困难,明治政府首先致力于教育,为消化引进的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创造条件。按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资料,截至1910年时,日本的初等教育在学人数、中等教育在学人数和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均已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英国。日本在20世纪初能跻身子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与其教育的发达,也是分不开的。
第二,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要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必须开发人的能力资源。教育,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部门之一。在日本,国家投资的教育费总额,1885年时就占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900年时,占国民收入总额的2.05%,占国家行政费的9.8%。这说明日本政府办教育是舍得投资的。而这种投资的效果,已被日后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1962年日本政府在回顾总结近一个世纪来的成功经验时,曾不无自豪地宣布道:“明治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尤其是战后惊人的经济增长,为世界所瞩目。而导致这种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普及和发达。”
明治政府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学制令》于1879年废除,此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双轨制为特征的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大学预科)、大学以及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专科学校等,适应国家对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以培养“忠良臣民”、“良民良兵”为宗旨的国家主义教育确立了支配地位。
政府强调普及教育、“国民皆学”,并采取各种措施、主要是财政支持使之实现。《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要求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从此把推行义务教育作为长期坚持不懈的政策。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比较早,如英国是1870年,法国为1882年,美国为1918年,德国为1919年,日本则为1872年。不过,日本到1875年虽设立了2.4万多所小学,入学率却只有35.49%。这是因为受实际条件、主要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政府还无力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小学办学几乎全靠学生的学费和社会捐助;不少地方的捐助有名无实,实际上是摊派到各户。对于贫困家庭,办学、上学成为不轻的负担,许多家庭还无力送子弟上学。一些地方当局规定父兄不送儿童上学要受处罚,或县知事到各地巡查,或出动警察督促儿童上学。这表明了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视与决心,但强制做法甚至在有的地方激起反对小学的农民起义。
以后,政府主要从宣传教育、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师资质量等方面,吸引儿童入学。从1885年到1895年,小学的入学率从49.6%上升为61.2%,男童的入学率为65.86%~76.6%,已经相当不错了。这除了政府的努力,还有赖于民间的积极性。在江户时代,民间就形成了重视掌握实用知识的风气,设在寺院内,主要教儿童识字、珠算等知识的寺子屋到处可见,有的地方一个村就有好几所。明治年代,家庭经济逐步好转,小学教学也有改进,明显优于寺子屋,于是送儿童上学的家庭越来越多。不过,入学率虽提高了,读完三四年的却不多。
随着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对普及小学义务教育采取了两项关键性措施:一是于1896年颁布《小学教员教龄津贴国库补助法》,对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发给教龄补贴,数额为基本工资的15.9%~35.9%。改善小学教师待遇,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加强了教师队伍。二是于1900年8月,公布修改的《小学校令》,规定免收小学生学费,义务教育费由国家财政补助;把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为4年(原先是3~4年)。
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1908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7.8%。历时30多年,义务教育制终于实现。这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因为有一大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难以入学,或者即使入了学却不能读毕业,入学率不等于完成义务教育。免收小学学费才真正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这也真正表明了日本政府对普及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