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掌控下属36计
27388400000006

第6章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更易“笼络”人心(2)

一旦领导与下属产生某种共同的兴趣时,下属就会很自然地向领导靠拢,也能使上下级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如果领导对待下属,除了分派任务就是检查工作,那么下属就会把领导视为警察与监工。有哪位领导希望自己的形象在下属眼中是如此的死板呢?

领导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与兴趣当然是最好的,至少能够培养与下属的共同兴趣,一个多才多艺的领导是最受员工们欢迎的。如果一位领导能够与员工一起欣赏古典音乐,闲暇时在台球桌上打几杆,那他就离深得人心更近一步了。放下身段,把下属当做合作的伙伴而不是雇员,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分享,或者分享他们的快乐,使他们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这是领导“笼络人心”的哲学,也是管理的智慧。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许多领导在与下属相处时,都会尽量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很是害怕让自己的下属看到它们,一旦被发现的话,这些领导就会觉得自己很难再受到他们的尊重。鉴于此,他们不会在下属面前过多地展现自己,更不要说在下属面前承认错误了,即便是很明显的错误也不会承认。其实这样的话,反而会让领导者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使下属们渐渐地脱离领导者的领导。

领导也是人,人都是会犯错的。因此,作为领导不但不应当怕错误被发现,还要敢于认错。可怕的并不是认错,而是错上加错。当作为领导的你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就要迅速而坦诚地承认它。

迈克尔·戴尔作为戴尔公司的CEO,不仅让对手对自己咬牙切齿,也曾让自己的下属痛苦不堪。早在2002年时,戴尔曾在公司内搞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他的下属当中有高达半数的人表示有机会的话就跳槽。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老板不近人情,对自己的感情很是疏远,而自己对老板也没有强烈的忠诚感。但是,过了很久,大部分下属们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咬着牙推着公司快速地成长着。戴尔公司外在的成就与内在的矛盾并存,原因是什么呢?戴尔本人除了以“直销”享有盛名之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戴尔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有什么高招,他只是坦然地向自己的下属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进。

戴尔曾对自己手下十几名高级经理认错,闹得整个公司上下都知道此事。他承认自己过于腼腆,有时显得冷淡、难于接近,还承诺将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下属对“极度内向”的老板能公开反省非常震惊——如果戴尔都可以改变自己,其他人有什么理由不效仿呢?戴尔以下属为镜,照出“都是腼腆惹的祸”,腼腆是错误吗?戴尔的回答是:“如果下属说是,那就是。认错要认下属眼中的错,不是认自己脑中的错。”

认错也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的,并且越快认错越好。戴尔就是在知道了调查结果后,在一周之内当众向下属认错的。认错要用最能传递真诚的方式,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报社主编在审稿时,常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几段用红笔勾出,并以此提醒排校人员“切勿将它遗漏”。

不过,有一天,报社里面的一位年轻的校对员,发现了这样一段被红笔勾出的文字:本报读者K先生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苹果,在那通红美丽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主编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人工栽培的奇迹!试想,一个完整无缺的苹果上,怎样会有这样整齐光泽的字迹呢?我们在惊奇之下,也有了多方猜测,但始终不明白这些字是怎么出现在苹果上的。

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只要趁苹果还没成熟时,用纸剪成字形贴在上面,等苹果发育成熟时,将纸揭去。那个年轻的校对员在读了这段文字后不禁笑起来,心想若是将这段文字登了出来,报社必将被人讥笑,说他们的主编连这样一点小“魔术”也会“多方猜测,始终不明……”因此,他便大胆地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编看了报纸,立刻气呼呼地走来,向年轻的校对员问道:“昨天原稿中有一段我用红笔勾出的关于‘奇异苹果’的文字 ,为何不见登出?”

那位校对员诚惶诚恐地把他的理由说明后,主编立刻十分诚挚和蔼地说:“原来如此!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你做得十分正确,以后只要有确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红笔勾出的文字,你仍可自行取舍。”

谁都会犯错误,领导也不例外。下属不会因为你对错误的遮掩和固执而仰视你,同样也不会因为你的坦然认错而小看你。相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会让下属看到你的坦诚和改正错误的勇气,从而更加佩服你,内心的天平更加倾向于你。

不能对下属的意见置之不理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鼓励,作为领导不应该抑制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下属之中有人提出了意见,只要是论及公事而非个人的私情,无论对错,领导都应侧耳倾听。

在我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典范。早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就定下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并克己治国,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就使国内以农为本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大幅的回升。然而,同所有的帝王一样,李世民此时也想好好享受一番。但由于他所倡导的君臣互制机制的作用,每当他有这种念头时,总是在仔细考虑和听取大臣们的劝谏之后,又收回了。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仍住在隋朝的旧宫殿中,目的就是想节省民力。这些宫殿大多都已破旧不堪,若按以往的惯例,新君王即位总要大兴土木,另建新宫,但是李世民却未这样做。

刚开始还有大臣上奏说:“现在夏季的暑热还没有消退,秋天的雨季刚刚开始,皇宫地势较低,空气潮湿,请陛下下令建造一座地势较高的殿堂用来起居休息。”

但是,李世民却说:“朕虽然患有气力衰竭的病,不适宜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不过朕若是按照你的请求去做,耗费的财力物力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做如何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君王的为政之道呢?”虽然公卿大臣们再三坚持奏请,但是李世民始终都没有答应这件事。

过了两年,李世民东巡洛阳时,下令修复洛阳宫,以备巡幸之事,但这次情况却有所不同。当时一些大臣纷纷劝阻,然而李世民仍坚持要修,说前几年经济不景气,所以没修宫殿,如今国家形势好转,为什么不修呢?对于李世民的固执,群臣毫无办法。后来,还是张玄素给李世民上了一道言词极为激烈的奏折来劝阻,这才促使李世民打消了整修洛阳宫的想法。

其实,说张玄素耿直敢谏也好,说他有回天之力也罢,都不如说作为一代君王的李世民,其头脑毕竟还是清醒的,能够克制住自己的享乐意识而虚心纳谏,这也是每一位领导必备的涵养。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家经济已有几分繁盛,几年之后,李世民在不知不觉中加大了人民的赋役,各地楼馆宫殿都有所兴修。于是大臣马周便上奏劝谏:“现在百姓刚刚经历了隋唐两朝战争,经历了丧乱时代,人口已经下降到隋朝人口数的十分之一。但是百姓仍要供官差、服徭役,根本就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陛下虽每有恩诏,下令减少徭役,但又依然在不停地营建各种工程,这自然也要用人。枉然下达诏令,奴役百姓仍是一如既往。”

马周在奏折中还说:“臣常常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在最近的四五年里,发现百姓颇有怨恨嗟叹之言,认为陛下不存体恤抚养他们的心思。从前唐尧用茅草土块盖房住,夏禹王衣食粗劣,这样的事,臣知道不可能再在今天重现。但之后也有汉文帝因怜惜百金之费用,停止了露台的建造,还把大臣上书用的书袋收集起来,拼在一起,作为宫殿的幕帷使用。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都衣着节俭到衣裙拖不到地上。到了汉景帝时,因锦绣五彩线带的制作耗费妇女劳力,景帝专门下诏,废除这些奢侈品,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汉武帝统治天下时,虽然穷奢极侈,但是依赖文帝、景帝遗留的恩德传统,因而民心并没有大的变动。假若继汉高祖之后,接着即是武帝时代,天下必然不能保全。

“臣研究前代以来国家成功失败的情况,发现凡是因黎民百姓怨恨谋反,聚为盗贼的,国家没有不立即灭亡的。国君即使愿意悔改,也没有能够重新安定保全的。凡修行政治教化,应在还来得及修行时修行,若事变之后,后悔也没有用了。所以后代的君主总是见到前代的覆亡,能够清楚地知道人家的政治教化如何失误,可是却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么过失。因此殷纣王嘲笑夏桀亡国,而周幽王、周厉王又嘲笑殷纣王被灭。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嘲笑北周、北齐灭亡。现在陛下看隋炀帝,也像隋炀帝当年看北周、北齐一样。此言不可不戒也。”

在看了这道奏折之后,李世民翻然醒悟,历史的教训使他深有忧惧,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有这样大的过失,于是马上宣布停止制造各种奢侈之物,以悔改自己的言行。

李世民丰功伟绩的取得,关键就在于他善于倾听大臣们的意见,有时他甚至会真心诚意地“求谏”。不过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有时作为领导的人也会怀有强烈的排斥意见,但是倾听的姿态,并不能因此而有所改变。作为领导要能分辨出谏言之中的正确之处,不能对下属一棍子打死,对他们的建议毫不理睬。只有正确借鉴下属们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凝聚下属们的力量,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