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文精典
27296000000046

第46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锦(10)

整篇文章笔意轻灵,文情酣畅。尤其是描写石钟山夜景一段,几笔点染,便凸现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很见工力。

前赤壁赋——苏轼

题解

本文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躬耕”生活。苏轼在黄州的赤鼻矶游览(并非三国“赤壁之战”处,一般认为该处在湖北嘉鱼县东南),写下此赋。这篇散文赋通过月夜泛舟的情景和主客间的对话描写,抒发赤壁之游的感怀,表达了作者超然的思想和旷达的胸怀。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元丰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在赤壁山下的江上划船游玩。清凉的江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端酒敬客,吟诵起《月出》诗中的《窈窕》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南斗星和牛宿星之间徘徊。苍茫的水露横贯江面,月光反射的明亮江面好象与天际相连。我们任随苇叶似的小船自由飘荡,掠过无边无际的茫茫江面。多么广泛浩瀚,我们就像在空中乘风飞驰,不知道小船会飘到什么地方!多么飘然恍忽,我们好象已经遗弃了人世,独自立于太空,长上了翅膀,飞升成了神仙!

于是,我们一面喝酒,一面敲着船舷唱歌,真是快乐极了!歌词是:“桂木作的船啊,兰木作的桨,拍打着透明的江水啊,在月光闪烁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思念多么渺茫啊,遥望美人,远在他方!”有个吹洞箫的朋友,随着歌声吹着。那呜呜的箫声,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悠扬宛转,像轻柔的细丝缠绵不断。这箫声能使深谷里的蛟龙随之起舞,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我听后很悲伤,整了整衣裳,端端正正地坐着,问朋友说:“为什么这样呢?”

朋友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儿往西望是夏口,往东望是武昌,山水缭绕,一片苍茫,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困败的地方吗?当曹操攻破荆州,占据江陵,沿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千辆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来到江边斟酒畅饮,横执长矛吟诵诗篇,确实堪称一代英豪,而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只不过在江中打鱼,在沙洲上砍柴,跟鱼虾作伴,以糜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船,端着酒杯互相劝酒。我们在天地间寄托着蜉蝣一样短促的生命,渺小得如苍海一粟,叹息人生转瞬即过,羡慕长江无穷无尽。我们希望挽着仙人遨游太空,和明月一起永存。但我懂得这些都是不能马上得到的,才把这种心情通过箫声托附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也懂得江水和月亮包含的道理吗?消逝的东西就象这长流的江水,实际不曾消逝;时圆时缺的东西就象月亮,终究没有损益。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确实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存在;如果从它们不变的一面观察,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无穷无尽,那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很小的东西也不要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是声音,眼睛看见它就是颜色,享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也永远不会用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享用的东西。”

朋友高兴地笑起来。我们洗了酒杯,重新斟上酒。菜和水果都吃完了,酒杯菜盘乱堆着。我们互相靠着睡在船里,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了。

赏读

此赋是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先写秋夜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置身清风、水光、月色中饮酒赋诗,有“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乐;由箫声悲凉,引出与客问答,从对历史英雄人物业绩的感叹,陡兴人生无常的怅惘;然后以眼前水喻,发表世间事物“变”与“不变”的旷达议论,最后以回悲为喜,畅饮入睡作结。既抒长期遭贬的愁绪之情,又自解其愁,坦然处之,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极情绪所压倒。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融情、景、理于一炉。写景则水月流光,抒情则哀乐相生,说理则物我相适,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富理于情,极尽深微曲折之变化。作为散文赋,它是继六朝骈赋和唐代律赋之后出现的新体散文赋的最佳之作。它一方面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另一方面,其又运用赋体的传统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结合,使文章增强了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因此,可以说它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诗。

后赤壁赋——苏轼

题解

此赋为《前赤壁赋》的姊妹篇。苏轼在写《前赤壁赋》三个月以后的初冬十月,重游黄冈赤壁,写下这篇小赋。同一地点,两种境界。前篇写“月白风清”的秋光,字字秋色,后篇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气象,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者则通过叙事写景,抒发情怀。前赋旷逸乐观,展示了开朗的胸怀,后赋则虚无飘渺,寄寓着超尘绝世的理想。两相对比,可看出前后两篇赋各自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个朋友跟着我,我们路过黄泥坂。当时已经降过霜露,树叶都掉尽了,人影映照在地上,抬头就望见明月当空。环视这般景致,心情十分快活,禁不住一面走,一面唱起歌,歌声回荡相应。

不一会儿,我感叹说:“有朋友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光皎洁,凉风习习,这样美好的夜晚怎样度过呢?”朋友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鱼,嘴大鳞细,体形象松江的鲈鱼。但哪个地方弄得到酒呢?”于是我回家跟妻子商量,她说:“有一斗酒,存了很久了,以备你临时需用。”

于是我们带上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玩。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立的江岸高耸千尺,高山上的月亮显得很小,初冬江水低落,礁石露出了水面。才过了多久呢,江山景色就变得不再熟悉了!我撩起衣服登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茂密的草木,蹲在如虎似豹的石头上,爬上虬龙一样的枯藤古树,攀上鹘鸟栖宿的高巢,俯视水神幽居的宫殿。两位朋友不能跟着我爬山了。我一声长啸,草木震动,山谷回鸣,吹起了风,涌起了浪。我感到寂寞悲凉,紧张恐惧,不敢再在那儿停留。我又回到岸边,登上小船,任它在江中飘荡,它在哪里停下,我就在哪里歇息。这时已将近半夜,四下环望,寂静无声。恰恰有一只孤独的鹤鸟,从东边横越江面飞来。它的翅膀大如车轮,羽毛黑白相间,长声尖叫着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了。

不久朋友们散去,我也入睡了。我梦见一个道士,穿着鸟羽做成的衣服,轻快飘然,经过临皋亭下,向我作揖并说道:“赤壁的游玩快活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我。“啊!我明白了。昨天夜里,飞叫着掠过我的小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看着我笑,我也惊醒了。我打开门看,临皋亭下不见他的踪影。

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