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成长的烦恼》是一部美国家庭教育类电视剧。主人公是永远充满活力的杰森夫妇及三个孩子,女儿卡萝尔,大儿子迈克,小儿子本恩。
杰森夫妇是一对民主的夫妇,他们从来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摆过家长的架子,相反,他们把三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朋友,总是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三个孩子。
女儿卡萝尔聪明好学,是杰森夫妇的骄傲。在卡萝尔可以跳级升学时,杰森夫妇没有盲目高兴,也没有胡乱指挥,他们像朋友一样与卡萝尔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引导女儿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大儿子迈克是一个顽皮捣蛋的人,他经常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杰森夫妇操尽了心。但是,杰森夫妇并没有斥责、打骂过迈克,他们总是坚持给迈克机会,鼓励迈克自己去做决定。
对于年幼的小儿子本恩,杰森夫妇同样给予平等的态度,他们并不认为本恩年幼而应该管制。在家里,本恩是一个机灵鬼,他经常会想出一些古怪的主意,但是,杰森夫妇总是平等地与本恩讨论问题,鼓励本恩独立做事。
杰森夫妇认为,孩子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并受到欢迎的人。因此,他们从小就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平等来看待,他们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他们用真诚、宽容和幽默来清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给家庭带来了欢乐。
1.章启轩:父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使他走进清华
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的章启轩的父母著了一本书——《清华男孩章启轩》。在这本书中,章启轩的父母谈了许多教养儿子的方法和体会,其中讲道,平等沟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让我们来看看章启轩的父母是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激励孩子的吧。
章启轩的母亲说:
有一天,我无意识地翻开了儿子的日记本,儿子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是不太希望爸爸妈妈对自己干涉得太多的,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渴望的是平等地交流,而不是家长制地灌输,大人们要明白这一点,如果他们不能明白这一点,还是用小时候从头管到脚的心理来对待我们,把他们的愿望和观点强加给我们,那我们就会有冲突。有些问题憋得太久了,就会出事情。”
这段话对我的震动很大。
许多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这种问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生硬的,动不动就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伤孩子的自尊。而正确的家教方式则应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决定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方法了。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那几天我儿子很兴奋,因为学校里正在筹备艺术节。儿子是个外向的孩子,每次吃晚饭时都要和我们说好多班里的新鲜事,他说艺术节有一个花展,他们班负责拿花,是那种盆花,他向教师报名要拿一盆菊花。虽然他说了两次,并一再叮嘱,可我还是忘了去市场买。我儿子哭了,很伤心。我一再安慰他,并给老师写了信,解释原因,可他还是很伤心。那两天,他在吃晚饭时话都很少。第三天晚上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您一定要写下来,那样您就不会忘了,就像我记作业那样。”他只有9岁,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失职的母亲。
教子忠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具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因之千差万别。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并不是特别珍视晚饭时的“交流”,孩子从小有了问题的时候我就让他自己解决,我一直倾向于让他过一种游牧似的童年。因此我也许在那段时间很少作出相应的回应、同情、赞叹、理解,也很少与孩子讨论,或者给他一些个人建议。
从那件“菊花事件”之后,我忽然意识到了:我和儿子需要进一步的交流,因为儿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他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过度的放权会让儿子误以为我们对他漠不关心,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实际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僵化我们两代人之间的交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流”将会消失。学校里少了一盆花照样美丽,但孩子少献了这一盆花就少了一次得到爱的机会。也许我当时的那顿晚饭只懂得了“倾听”,而未掌握倾听的艺术,选择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然而亲子间的交流应从倾听开始,倾听才是爱的表现。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父母跟子女做成朋友,其实也很容易。家庭成员凡有快乐,大家都可以分享;有困难和痛苦时,大家也可以共同承担。孩子面临竞争,压力是存在的,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要自我加压,但是压力要转化才能成为动力,如果我们家长也和社会一样一味地给孩子加压,那孩子就要给压垮了。
我们应该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我们大人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里,想从家人身上得到的是什么?是安慰,是鼓励。工作了一天,也没有人会愿意家人唠唠叨叨地评价你的工作,指责你的过失。那么面对孩子时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不喜欢的强加在他们身上,把他们希望得到的给剥夺了呢?孩子也是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做法,他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坚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他的身上,结局就有可能是痛苦的。
所以,和孩子做朋友,互相平等地沟通理解,听听孩子的想法很重要。尤其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儿女之间爱的天性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让其他的东西凌驾于爱之上。
所以我经常对小轩说,我们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方,应该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妈妈尊重你的自尊心,接受你独立自主的愿望,接受你走向成熟的努力,允许你有参与家庭管理的权力;当你遇到困难、失败时,妈妈愿意像一个朋友一样给予你安慰和鼓励。但你也要接受妈妈的旧习惯,接受我达成契合的期盼。
而且我也对小轩提议,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互换角色的感受:假如你是父母,我是子女。作为父母,需要孩子的尊敬,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尊敬;作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怀,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关怀。假如我们彼此都能理解,就不会因年龄差异而疏远,假如我们彼此都能信任,就不会因阅历不同而阻隔。说到底,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之间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信任和理解。
后来小轩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记得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对我说,现在你长大了,今后我们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于是,我们经常在晚餐桌上讨论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可以交换对一切问题的看法。因为他们懂得,简单的说教和命令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操纵的感觉。其实更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并不在于观点本身的分歧,而只是在于对对方表达方式的不认同。”
是的,在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确实有一条“代沟”。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就成了两代人共同的苦恼。上一代人凭经验来摸索,下一代人凭感觉去碰撞;上一代人相信过去,下一代人相信未来。而面对共同的现在,却偏偏缺少了一份沟通的耐性。两代人都过分自信地各执己见,而表达方式也都有所不同。而在这时候讲究沟通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做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2.张彤:父母的良好沟通纠正了孩子的偏科
小树长歪了需要矫正,否则不能成材。孩子发展不均衡需要纠偏,否则会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让孩子全面发展才是当代父母应尽的家教责任。
张彤上初二时,可能是因为他读的书较多的缘故,加上父母曾对他想象力的纠正培养,他被学校的“嫩芽”文学社吸收为“小编辑”。
不久,市里举办作文大奖赛,张彤居然获得第一名,题目是:我第一次住集体宿舍。
后来,张彤又在省举办的“中学生演讲”中获第二名,他一下子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嫩芽”文学社还向他每期约一次稿子呢。
可就在张彤初二第一学期时,他的成绩却在全班排到了第四十名,他的数学成绩竟然没及格。老师知道他出现偏科现象,找他谈过几次话,张彤却不以为然。因为当时他的作文屡屡获奖,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作家”了,“作家要什么数学成绩”。张彤回家后这么对父母说:“搞文学的,有几个数学好的。”父母看到儿子这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觉得他如果一味地这样下去,升高中都有问题,别说考大学了。
于是,父亲针对偏科的儿子,开始向他灌输“纠偏”的学习法。
“儿子,今天爸爸要和你谈谈‘作家学好别的学科错了吗’。”这天是周六,晚饭后,爸爸破例没急于看《新闻联播》。
张彤听到这话,先是一愣,接着说:“我对别的学科不感兴趣。”“彤彤,快上初三了,即将面临中考,中考要考别的学科的。”他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张彤低下了头。
他爸爸向妻子使了一个眼色,继续说:“你不是喜欢王蒙和毕淑敏的作品吗?这有他们的两本专集你看看吧。记住,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先看看他的人物传记。”
王蒙和毕淑敏是当时文坛上很火的作家,但他们在上学时都是数学尖子。父亲让张彤看这书的目的就是纠正他“作家不需要全面发展”的那种观点。爸爸认为张彤已经上了初二,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老是说教了,要让他自己去感悟、体会。
张彤拿着书进了自己的书房。第二天,他在把书还给父亲时,还交了一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他列了10条学习其他学科的计划,并规定了学习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学好其他学科,做一个像王蒙那样的“全面”作家。
从此,张彤不再拒绝看其他学科的复习书了。他回到学校,虚心请教那些其他学科好的同学。父母又专门到书店,为他挑选提高其他学科成绩的复习书。张彤还找到其他学科老师,请他们课余为自己开点“小灶”,多出一些练习题做。
就像张彤的父母说的,张彤脑子并不笨,他也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虽然身上有一些毛病,但只要给他指出,他会尽力纠正的。张彤的其他学科成绩在一次小测试中,居然进入了全班前十名。当张彤把这个喜讯用电话告诉父母时,他还打趣地说:“爸,妈,这回我也成了其他学科好的‘作家’了吧!”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以及父母亲不断的“纠正”,张彤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搞好文学创作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得到全面发展。年终考试的时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年级第一名。
张彤上初二下学期,可能是因为平时太爱读书了,也可能是他上初二后,随着科目的增多,学习的时间较长,不注意体育锻炼,有一阵子,老爱生病,药几乎没断过。对此,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他病愈后,父母就建议他以后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现在课程这么紧张,还参加体育活动?”张彤很吃惊。
“只要你把握好了学习时间,有益的体育运动是能调节头脑的。”父亲说:“要不,为什么有那么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呢。”
“彤彤,我看你平时也晨跑什么的,就是没掌握好度呀,其实,当你在体育项目上取得一定的好成绩时,也是会有成就感的。”妈妈也这么说他。
张彤沉思片刻后才说:“我其实挺爱体育的,以后,我也在体育上下下工夫。”
张彤干什么都风风火火的,说干就干,他为此又重新制订了学习计划,一有时间就在运动场上活动了。
在初二的冬季越野赛中,张彤报了名,还报了短跑和掷铅球两个项目。虽然他没在越野赛中拿到名次,但这却鼓舞了他。而他在掷铅球比赛中,得了个全校第三名。后来他对父母说,当他拿到掷铅球的奖——一个日记本时,他的心中不知有多么高兴。
1999年10月,一位美国教授偶然看到了张彤的一篇文章,竟亲自来到中国找张彤。在对张彤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面谈以及了解了张彤的品行、成绩后,教授当场签下了美国一名牌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书。
张彤的父母绝不会想到,当年为了纠正儿子的偏科,竟“纠”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哪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给予纠正,这样孩子就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迷失得太远。“纠偏教育”不仅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更体现了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李冬:父母及时的心理辅导使他步入北大
也许有的孩子很淘气,但没有一个孩子会自甘落后。“不争气”常常是父母自己的偏见,而不是有缺点的孩子的标志,让孩子转变一定要从“心”认识,用“心”培养。
李冬的父亲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母亲是大学教师。父母深知智力开发的重要,从小就开始向孩子灌输加减乘除、天文地理,甚至在李冬3岁就开始教解方程。游戏、娱乐、与小朋友玩耍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剥夺了。由于父母怕他与“野”孩子玩会学坏,所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待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学后李冬的成绩的确不错,但他与同学不和,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刻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后来,由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学习尖子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因此,他常烦躁不安。有一次受到批评后逃学一天,父母得知后,大发脾气,狠狠打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孩子受到打击,渐渐变了,开始与坏孩子混在一起,有一次偷了家里的300元钱跑出去10天,最后得了痢疾,被别人送回家来,险些丧命。父母亲很是困惑。经过咨询专家才知道: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只知道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教子忠告
孩子渴望与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做游戏。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别人的情感和需要;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激发孩子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上学后面临尖子地位的失落,李冬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与鼓励,但父母不但不仔细查找原因,反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知道了原因之后,父母就对症下药,从孩子的过去开始,常常告诉孩子:“你以前的成绩非常不错,只不过是环境变了,你不太适应,不过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克服这个困难。”当孩子有了一点儿进步,便表扬他;进步明显时,还给以奖励,就这样慢慢地帮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同时引导孩子学会与同学们交朋友。慢慢地,李冬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拥有了更多的朋友,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同时学习也慢慢地赶了上来,最终在高考时以704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当今社会,健康不仅指的是身体,也包括心理,如自信、自尊、良好的情绪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孩子本该是最无忧无虑的,但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压力,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负荷。李冬父母前后两次教育沟通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李冬先后不同的表现。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而这需要父母采用合适的沟通方法。
4.刘倩:明智的妈妈使她从考不上中学到出国留学
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会遇到挫折,明智的父母从不会因此而冷落孩子,放弃培养的目标。许多曾经是落后生、如今是高才生的例子证实了:沟通理解才是其根本。
李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驾轻就熟,然而她自己的女儿刘倩,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成绩却总是在中下游徘徊。李英使尽了一切办法,但就是无济于事。
刘倩平时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粗心大意。考试总是丢三落四,平时自己很熟悉的知识到了考场上却总发挥不出来,不是丢了这就是忘了那,根本不像个女孩子。面临考中学时,李英让她自己每天写十遍“不要粗心大意”,希望强化她的记性,但是升学考试时,她还是因为粗心大意,把好几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做错了,丢了20分。当时的考试是语文数学两门合计180分才能进中学。而语文得到满分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不可能得满分。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尽管语文得了高分88分,但仍未达到进中学的分数线。
当时妈妈李英在一所大学工作,在这所大学的附中有不少熟人,孩子的成绩又差得不多,若是疏通一下,要进附中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李英还是让孩子复读一年再考。这是李英经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觉得为了刘倩以后更好地发展,为了把她培养成更优秀的人才,刘倩自己的失误应当由她自己去弥补。有人可能会说,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的未来,为她找一所好学校也是应该的呀。事实上,最大的关心是帮助孩子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再说,粗心大意、浮躁不踏实是刘倩的老毛病,经常说她她总是满不在乎。中考本来有能力进中学,却因粗心大意而落榜,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看着邻居孩子天天挂着中学的校徽进进出出,自己则不能。事实的教育比父母的说教有效得多。而且在这复读的一年中,在学校遇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都会提醒她不能再犯老毛病。由自己来承担由于自己的过失带来的后果,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关键时刻家长并非放手不管,而是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入学前,妈妈李英认真地与女儿刘倩谈了一次话:“没有考进理想中学,大可不必有自卑心理,更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任何好学校,也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考上学的学生不一定不是好学生。你应当有自信,不要只想到若进了初中就可以自豪,你要以自己的优异成绩,让学校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刘倩经过这个不大不小的挫折,果然长大了许多。复读一年考进中学后,学习细致踏实多了,不仅能够认真听课,很好地做作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在二年级时对一道难题提出了新的解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上没有的新的解题方法写成了篇小论文,获得了北京市少年科技二等奖;不久,在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她又为所在的学校第一次夺得了优胜奖;在物理竞赛中也获得了鼓励奖。刘倩真的为该校校史写上了漂亮的一页,确实做到了让学校和班主任,都为有她这个学生而自豪。高中还未毕业时,刘倩就被美国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事实使刘倩懂得了,事情的成败决定性的力量在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并不理想,也可以创造出不凡的成绩。
应当说,这个案例中的出色结果,是由母亲李英和女儿刘倩共同创造的。在母女之间的沟通理解中,困难变成了动力,后进转化成先进。从考不上中学到出国留学,这个变化告诉了每一位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挫折。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挫折面前不气馁,努力地改正缺点与不足,每个孩子都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
5.李东:父母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他成才
父母切不可因为孩子一时的不良表现就下出所谓“孺子不可教”的结论,这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让所谓的“坏孩子”发生转变,源于父母的耐心和启发,源于父母的教育和鼓励。
教子忠告
家长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求新进取,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正人先正己,教育孩子必先教育自己。
李勇是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他有一个儿子李东,正在上初中,成绩平平,总是在三四十名徘徊,并且很不稳定。许多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小李东智力平常,还有不少小毛病,如上课捣乱、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但李勇始终认为,智力不是孩子学出好成绩的唯一因素,智力平常的孩子经过训练可以提升,有问题的“坏孩子”通过科学的教育同样能变成好孩子。他下决心要改变孩子的现状,将孩子的成绩提高上去。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李勇认识到,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有一个时期,儿子学习成绩下降,李勇急于求成,用生硬的批评、尖刻的言辞,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事后李勇很难过,怕出什么岔子。通过家长、学校老师的启发,李勇认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方法上的问题。于是他改变了和大儿子谈话的方式、语气和态度,并向儿子表示歉意。
后来,李东学习有了进步,还入了团,他们一家人都很高兴,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科学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不愿意成绩落后。当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成绩比较,已经经受了一次心理上的打击。这时候的孩子正需要适当的安慰与鼓励,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让孩子认识到只要找准启发点,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绩就会逐步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让孩子的心理更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