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宅腐控心理学
27233600000007

第7章 腐女子的“无可救药”(2)

腐女简史一路走来也是有起承转合的,绝不是一下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从森茉莉对父亲的爱转换成文字开始,后人发展和继承了里面的文艺气息,开始继续探索。而时代与意识的不同,注定会决定现在的耽美文作者的创作动力、写作风格与价值观和森茉莉不可能完全一样。

不管怎样,腐女的情感有一个很好的朝向与依托,投入于此,让自己懵懂的青涩少年与青年时代不至于飘忽不定,比起干瘪和枯燥的其他年代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是很幸运的。

与一个深度腐女子的对话

以下附上作者和一个深度腐女子的对话片段,此刻她已经是大学生,选修心理学。

慕容锦悦 19:13:56

我只能想到森茉莉,会写到她。

某小雨 19:14:56

国内这边接受腐女子的概念,应该大都是由日本漫画来的。

慕容锦悦 19:15:17

嗯!

某小雨 19:15:19

有一个很有名的漫画组合,可以说是大部分的腐女子都会知道的CLAMP组合。

慕容锦悦 19:17:43

我觉得错过了很多东西,呵呵。

某小雨 19:18:02

嗯嗯,她们这个组合的很多作品都有涉及耽美。

某小雨 19:18:11

或者是很隐晦的暧昧感。

慕容锦悦 19:18:29

也就是说,暧昧是很吸引人的。

某小雨 19:18:40

所以至少我第一次接触是她们的作品。大多数女性都接触过,只不过那个年龄没有同性爱的意识。

某小雨 19:19:17

因为她们的作品是很美型的,所以那种暧昧感就更吸引人。

慕容锦悦 19:22:43

嗯,那一定的,当初都是被美好的事物吸引,没有别的想法。

慕容锦悦 19:22:57

哦,那是怎样的过程和感受?

某小雨 19:23:42

因为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美型,而且那会儿写耽美的人写的也都属于比较……嗯……不现实的同性爱的那种。

某小雨 19:23:50

所以没什么反抗就接受了。

慕容锦悦 19:24:07

嗯,能理解。

为什么越禁止追随的人却越多

禁忌总是充满诱惑

虽然腐女子已经是一个较广泛存在的群体,但除了她们自己和她们的朋友之外,一些人群听到要写关于腐女的精神分析后大多是如下反应:

(1)腐女是什么?

(2)惊讶、好奇、纳闷儿。

(3)感叹时代果然不同了,自己真的老了。

(4)虽然不知道,如有机会愿意多了解一些。

(5)嗯,听说过,但了解不深。

(6)我是不是腐女呀?你倒是说说。

(7)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直觉得费解,等着看你的书吧。

(8)我就是腐女。

(9)你虽然是心理师,但真的了解我们吗?不一定吧!

(10)有人愿意看有关她们的精神分析吗?

每个时代都有当时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发展规律,每个时代也都有正值青春的人,或许腐女也是一种致青春的方式,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拥有的一些特质,一些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现象。

举个例子,你可以随便找个人问他/她在少年时印象最深的课外书或者电视是什么,估计80后十有八九能说出如三毛、琼瑶、金庸、古龙、北岛、汪国真、席慕蓉、海子、顾城、王小波等名字,而90后说出来的估计会是南派三叔、唐家三少,可能还有很多没听说过的名字。

话题回到开始那个调查,类似的调查在网络上也做过,得到的结论是“不知道腐女是什么”和“一点都没有腐女情结”选项的仅占了15.96%和2.75%。而选择“偶尔有些腐”和“骨灰级腐女”的则占了37.54%和43.76%。其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22 岁, 共占了50.45%;22 岁以上的共占了27.41 %;而16 岁以下的共占了22.13%。许多人都是透过网络或书籍杂志了解的耽美文化并成为了腐女, 分别占了33.94%和27.80%,也有的人是通过朋友(16.81%)、动漫展(11.08%)或其他活动(10.37%)成为“腐女”的。可见,“腐女”这一群体在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

从统计的年龄段看的确和70后、80后没什么关系,有人也许会问,那还生拉活拽这帮完全不在其中的人群干什么?道理很简单,认知之前必先初步了解,让更多人了解腐女群体(更何况,还不是所有腐女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儿,不然就不会有真伪之说。可话说回来,伪又如何,如这世界是多彩的,而非二元,究其真伪太矫情。后面章节还会有真伪的阐述,千万别误会,我们只是给大家一个另外的视角,而不是说伪就怎么了)。

也千万别忽略了这样的人群——腐女子的父母们,他们之中很多显然比70后、80后还靠前。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世界即遥远又熟悉,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秘密”,而这个“秘密”里很多部分是关于性的。除却这个,还有什么能让一个人藏着掖着不能和父母分享的?还有什么能让父母试探性地去询问、寻找蛛丝马迹去印证的?还有什么能让学校和老师举着早恋的大旗到处打压人的基本情感的?

世界上的事情不怕细琢磨,就怕糊里糊涂找错了对象。孩子的出现在夫妻之间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结构,夫妻要尝试体会新关系,在伴侣、孩子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以繁衍为目的之一的婚姻也就正式圆满了。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拥有独立的头脑和行为方式,社会的多元与丰富又为我们提供很多可能,特别随着性懵懂期的到来,随着个性彰显时代的到来。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社会了,互联网、媒体,各种途径的信息涌进来,最先被吸引的一定是孩子,因为但凡新的都是充满诱惑的,更何况那里面有禁忌。

腐女子与非腐的相处之道

靡靡之音曾经是禁忌,画报上穿得少的女人照片当过禁忌,生理卫生课男女分开上本身就是禁忌的代名词,性少数群体此刻还是禁忌,宗教信仰某种程度上也是禁忌……似乎很多事情都不能坦荡荡地说,于是人们会自发地创造出规避主流文化的东西,在它们里面,不同的人寄托不同的需要与情感。

对这些禁忌,不同年代的人又是怎样面对和沟通的呢?以下是一个腐女和妈妈的故事。

女孩子从高中开始看耽美文,买了很多漫画、小说和杂志什么的,也怕家长看到,就藏到习题册里面穿插着放进去,再把卷纸的边拽下来一点,从侧面把不太一样的书脊挡住。

某次发现这些书都没有了,慌乱中还以为妈妈把它们当废品卖了,小心翼翼地问那些书都去哪里了,心想如果被发现了肯定会被教训,严重时可能直接就被骂了。在她周围的同学会用各种方法藏匿这些东西,各种方法都用过,实在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

是啊,不偷偷摸摸反倒不正常,因为孩子知道这些耽美文与主流文化的差别,一旦被发现势必被斥责,严厉的家长甚至会冠以更难听的词汇,但内心那种蠢蠢欲动又难以抑制,所以才会有“地下党”的感觉,没准儿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呢,谁说这种藏匿本身不刺激呢?

人们的心理动机是越禁止越冲动,精神分析中把这个叫压抑下的反抗,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理想,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告诉我们要遵守大众习以为常的规则,但本我却一直调皮地涌动,像一口盖着盖子的锅,里面沸腾着可能连自己都看不见的欲望。

对那些新鲜和唯美事物的向往,如生的渴望,是本能,是仅遵守快乐原则的,而自我(介于超我与本我中间,协调超我与本我的矛盾,一个要约束,一个不要,一个要理性,一个不要)便开始调节,如用障眼法保护自己的漫画,如口头答应不再看,但还会背地里看。

以下是女孩子回忆当时的情境:

“妈,你是不是把我那些参考书给卖了呀?”

我妈特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说:“找你那些小假人儿吧?书架上呢。”

我的汗都快下来了,但还是试探性地问:“怎么样?里面的故事好看不?是不是特别感人?”我得硬拽啊,就得问故事,要是看了,我得说我也是看故事,别的不知道画的啥……(当时老紧张了)。

我妈说一句我就放心了,她说:“谁看你那些小假人儿啊。”我就知道我妈不稀罕看,我心就踏实了。(现在想想不太可能啊,人的好奇心怎么可能在看到封面的时候就满足了呢?可是当时就信了……)之后买书我就直接摆到书架上,有的时候懒就扔床上,大大方方的……我朋友到我家的时候都吓坏了。

这是个多有意思的妈妈呀,想必在孩子那里看来很严重的事情,也许在家长那里没当回事儿。另一个层面说明,我们会习惯性的幻想一个负面的结果出来,那都是因为自己不够确定,同时缺乏面对和处理的能力,如果我们是那个家长眼里始终都很乖的孩子,那么但凡一点出格的事情也不能做,会自我控制,有时容易造成二次压抑。

明明喜欢,但受控于自我评判,不能去做,认为那样做了就是对家长的“背叛”,这个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向内攻击的防御机制,为了躲避和外界的直接交锋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但那种不舒服是朝内的,无法被表达。

还有一种可能是关于妈妈的,正如女孩子纳闷儿的,人的好奇心是人之常情,妈妈如果想了解为什么藏那些书,恐怕会借机会看一看到底里面是什么。那么,是什么让妈妈嘴巴上说不稀罕看呢?留个悬念给大家吧。

接下来母女关系因为耽美文而更亲密,原来那些不怎么能沟通的话题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一下子缓解很多。要知道,高中时期正是青春期的逆反阶段(虽然我不愿意把逆反期总挂在嘴边,因这个词儿显然已经被用滥了,难免给人一种压力,有的家长甚至在小学期间就担心孩子将来逆反怎么办,这不是预防,而是一种焦虑)。

女孩子的同学也都很羡慕她有这样一个妈妈,而她在高中时社团的团长似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的妈妈比较暴力地制止孩子看耽美文和组织社团活动。

可见不同个性特质的家长与子女互动的方式也不同,接受这个事物的能力也不同。女孩子希望有一个自由与宽松的环境来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怕与上一代的思想距离会让这个自由得到限制。

上面提到的社团团长后来曾经追求过班里的女生,这个行为本身谁能完全否认不是因为高压下面的某种反抗呢?关于腐女的性倾向问题很多人都好奇,但据可靠数据统计,与性倾向无关。

另外,只要从那个年龄阶段过来,无不曾经做过一些遵从本我的刺激事情,就算再乖也会有希望自由与自主的时刻,特别对一些禁止的东西勾起好奇与渴望。而不幸的是,显然很多90后的家长们根本不知道耽美是什么,BL是什么,YY是什么(即便这个自己在那个年龄段也经历过,只不过没有被提炼与说出来而已),所以,家长们其实也无从禁止起,除非哪天如故事中的女孩子一样,漫画被发现,才能给家长一个机会接触这些。

结果一定不会都是和风细雨的,要么狂风暴雨地批评,要么模棱两可地默许但心里翻江倒海,要么充分了解后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一种,对于父母和子女都如中了大奖。

按年代排队的目的是从时间纬度上告诉大家正在发生着什么,存在代沟和价值观差异是常态,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差异,增进了解。不然,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据理力争地说自己头上这片天,而对方却依旧活在他/她自己的世界里。

以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平等的母女关系,想必几家欢乐几家愁,话题再次回到腐道与非腐道如何相处的话头儿上?

腐道上走着的人其实并不封闭自己,我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更不会计较非腐道的议论纷纷。其实,很多禁忌是非腐道加过来的,所谓道不合不相为谋,可腐道还够不上如此级别的水火不容吧?如碰到一个特别严苛与“保守”的非腐人士,不妨让他/她去。(1)他/她不了解;(2)每个人有接受和反对的自由,不必因此而回击,如我们也有看不惯别人的时刻,将心比心嘛,(3)若对方流露出的是半否定,甚至好奇,不妨可以说说我们是怎么回事儿。因不了解而远离,因了解而靠近,这是人之常情;(4)有可能了解完了以后更反对了,天地良心,那就真心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不管是不是腐女,普世的人际交往原则该是:尊重、开放、接受,允许每个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不排除有的家长抱着不进虎穴焉得虎子的心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是最可怕的,真正的理解是不带评判性与预期的,允许孩子做自己的样子。

不由得想到某节目中女儿身边一直都跟着妈妈,寸步不离,睁眼闭眼身边都是妈妈,像个影子,让人很不舒服,而女儿的冰雪聪明,也很早就懂事,唱歌情感丰富,显然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早一步长大了。

过多的陪伴是种侵入,不管是以怎样的名义。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容易被动漫吸引

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动漫

动漫:动画和漫画?基本正解,漫画书过去叫小儿书,还有多少人记得它们?自打各种媒体发达起来后,更被遗忘,不然你去旧货市场,这些小儿书都被精心地包裹好,小心翼翼地卖,价格不菲。

国内管动画叫动画片儿,动漫是日本传来的名词儿,感觉更简单明了,更是一种文化。大到真人秀,小到纸质漫画,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有名的日本动漫更是常年不衰。

这个小小岛国可以说引领了整个亚洲的动漫文化,咱们这本书说腐女,更不得不提日本动漫,那些唯美的故事让多少人沉迷其中。千万别把沉迷当负面词儿看,此处是个中性甚至褒义词,指的是一种情怀,被那些故事和情节俘虏,甘心被吸引,从而建立一种对美、纯、爱的基本理解,但凡是情,就没有性别、年龄、国籍、对错的差别,只要是真的,纯的,就值得被支持。

我干吗解释这么多,生怕看书的亲们误会呗。的确,我们要打破对一些词汇的刻板印象,如同漫画中打破那些固有的观念一样,想必同人女构思它们时根本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如有了,哪儿还有这些故事,岂不可惜。于是,我会不断挑战一些词语的旧有意义,赋予它们更符合现实的含义,欢迎各种吐槽和毫不吝啬的支持。

话题回到沉迷其中,到底什么那么吸引人?动漫的意义又在哪里?

不妨从那些经典追溯起,想必80后、90后也不陌生,比如机器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一休、圣斗士、忍者神龟、蜡笔小新、花仙子(写到此处突然发现,好多经典的动画片根本没在电视媒体上放过,大家不妨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取记忆,让那些尘封的动画片再一次活起来,未来有机会我们可以专门做一期动画片怀旧专题活动)。

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孩童时代充满乐趣和憧憬,可爱的人物,充满想象力的情节,优秀画工,让正处在幻想期的我们自由而快乐,这与90后没有丝毫差别。可见动画片是每个时代必需的娱乐项目,它让我们活在非现实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好地构建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