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宅腐控心理学
27233600000006

第6章 腐女子的“无可救药”(1)

腐女子的精神学概括

在写精神学上的腐女定义之前,我们先看看网上的定义:腐女是“腐女子”的简称,“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但不是像“御宅族”那样具有贬低人的意思,而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腐女或腐女子主要是指喜欢BL,也就是幻想中男男爱情的女性。也有把“腐女”当作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

但要注意的是,因为即便在中文语境中,“腐”也有颓废、无药可救的隐含意思,所以对于不了解腐女定义的群体,经常会把宅在家,或喜欢动漫、喜欢cosplay的女性笼统地称为“腐女”,这显然是不会被真正的腐女群体所认可的,所以才会有“宅腐双修”或“只宅不腐”的区分说法。

新生的定义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更丰富的含义,甚至会发生概念上的颠覆性转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因此也不必太固执于“一定要这样才是‘真正’的腐女”。只是在本篇中,我们还是会按照网络上相对公认的定义来进行分析。

这里面有很多点值得展开讨论,并把它们赋予一定的精神分析意义,就把这个当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好了。写下这些时,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复杂,兴奋在于可能自己在做一个别人还没完全做到的事儿,自恋得到极大满足。不管同行或大众群体是否认同,起码这是第一个针对宅男腐女进行初尝试精神分析的书,从各个层面尽可能给大家呈现出腐女群体的心理状态,难免有“暴力”分析的倾向,但也恰好符合重口味的标准,你若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心理学和腐女群体的好奇,最好先忍着别看。

一旦走入腐女的世界,你会发现里面集唯美、幻想、爱与被爱、虐与被虐、控制与反控制、多边关系、同性恋一体,挑战三观,毁不毁的要看你的个人承受能力和接受度了,再说,就算毁了也和腐女无关,那只能说明你们处于不同的世界中了。

弗大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大爷如果还活着,此时八成会从沙发上跳起来,匆忙给腐女做分析去,但他的那些传统理论是否还能派上用场呢?

精神分析诞生初始“性驱力”这三个字曾被批得体无完肤,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个词儿无疑调戏了所有人,更何况弗大爷还说儿童性欲的问题,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小孩子会想做爱吗?

当然,弗大爷声名远播,即便是有人对其理论质疑,也很难动摇其在精神学方面的经典地位。

话题回到性驱力,经典精神分析发现人的所有行为、感受皆受性的驱使。子曰“食色性也”,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以感官刺激为主的性交,而是更广泛的含义,但请注意,此处为什么不用别的词儿非用“性”呢?显然,与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然就不会有唐僧进了女儿国,也有把持不住的刹那,所谓破戒直接抵达人性最自然的部分,而真正的修行也要从这个地方开始,那么,作为我们精神学研究对象的腐女文化,其核心恐怕也离不开性。

我们的分析绝不仅仅停留在性上,但要先论述清楚它,才好引入更多的视角。

首先,目前腐女群体多产生于初高中、大学阶段,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第二性征发展阶段,慢慢有了性意识。当然了,在这之前,这种意识恐怕早就有了,这里不得不提到有些家长,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就为自己的儿子女儿到处寻摸对象去了,还时不时问问孩子,喜欢不喜欢那谁家小谁呀?这种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性暗示。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在满足着自己的八卦之心时,是否会想到也许未来自己的女儿就是腐女呢?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某个男孩儿拉着幼儿园女孩儿的手说,走,我们结婚去!很多家长不以为然,甚至拿这个开玩笑。殊不知,这个本身就是儿童性倾向的表现呀。别以为具备了生育能力,人们才会想和另一个人上床,那就太狭隘了,上床仅是最后一步,之前在精神和身体层面还可以做很多想象和准备。

看动漫这个行为起到了不直接去和异性接触的作用,似乎这样做就满足了家长对自己的那个忠告——远离男人。而实际情况是,漫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里,那些细节描写无不透露着性的意味,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耽美的美绝不仅仅是唯美,这个后文里会详细解读。

性若拆开看,是心和生,可以理解为心里有个东西要出来,若去压制或转移只会让这个力量变成其他方式,比如看漫画。

精神学意义上的腐女子们

话题回到弗大爷,他的理论为今天分析腐女提供了可能,此刻的中国比维多利亚时代显然要进步,但整体对性的想象和定义还偏闭塞。而影视和广告中却充斥着各种成人性暗示,一边暗示一边禁止,本身就是矛盾和“变态”的,其实很虐心。孩子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到底该怎样,所以才会出现老大不小了还谈不了恋爱,多半这有个严格禁止自己接触异性的爸妈。

所以从精神分析的性理论说,腐女可以看作是一群在性萌芽期带着试探、好奇、恐惧、无知(此处的无知是中性的)无畏、开放等心态享受性快感的女孩子们。

弗大爷还有个经典理论,那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灵感来自一个希腊神话。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了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娶了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看到这个故事你的感觉是什么?会不会说,这和腐女有什么关系?

腐女看的那些故事里谁说不是对父亲的某种投射和需要呢?虽然他们都是美男,可从角色身份看,一个男性色彩(攻),一个女性色彩(受),男性那边就是父权体现,而腐女看这些就是一种对父亲欲望的转移。现实生活中,女孩与父亲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她是父亲的女儿,另一方面,她是个异性,在这个家庭里,被道德分隔出亲密但要保持一定距离,而俄狄浦斯情结说的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禁忌,而男男爱本身也是一种禁忌。

所以从俄狄浦斯情结说:腐女是一群把自己隐藏在对父亲的爱的背后,关注男男爱来满足自己对男人的高度关注的女孩子们。

腐女小史

别被这个标题吓到,这并不是说腐女子是很古老的现象。之所以写小史是想分析一下腐女的思想缘起,以及给圈儿里圈儿外的人看看我们的队伍是怎样发展壮大起来的。态度之端正,语气之平等,历史之客观,可谓开了图书正式记载腐女史话的先河。

腐女子们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了,当然,也有玉树临风型的,不管走什么风,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腐女子们已经自成一格,做自己喜欢的事儿,YY帅哥,宅也宅得精彩。

腐女子们思想即单纯也成熟,个性沉稳中不失奔放,所以,和她们交往,别太装,谁不知道谁呀。

……

太多溢美之词一定得悠着说,慢慢说,大家才能更好记住。

从耽美说起

要说简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森茉莉(日本女作家,1903年6月6日—1987年6月6日)。

这名字听上去够清新的了,充满女性特质,再看她的故事,既传奇又唯美,还有点唏嘘,用精神分析的话说,这是个固着在俄狄浦斯期爱上了爸爸的女孩儿。

话说森茉莉的爸爸森欧外是日本有名的作家与军医,在整个日本文坛有重要位置,他接受西方教育,生活西化、精致,谈不上奢华,但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前卫。

森茉莉是森欧外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这个妻子是森欧外的粉丝,你想对他有多崇拜才以身相许,也就不难想象彼此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森欧外对女儿的宠爱才能在妻子眼里被允许,不然,很多妻子恐怕都会觉得自己被冷落。森茉莉的出生得到森欧外专宠,16岁时还可以坐在父亲腿上聊天,其他孩子是不可能的,那个场面不由自主想到大叔与萝莉。

在森茉莉嫁人且出国度假时,父亲去世,未见最后一面,这更激发了她对父亲的全部依恋之情。后来遭到自己亲生儿子的财产欺骗,森茉莉一个人从此独居。是这样一个女子,在5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第一篇享誉文坛的散文《父亲的帽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对父亲的怀念,对幼时生活的描述用词之华丽、细腻、唯美,无不让人惊叹,一个50岁的女人心理俨然住着一个15岁的少女。

再后来,她开始创作成熟男人与少年的恋情,情节清新唯美、曲折、也有虐心等情节,这便是腐女们看的耽美文的前身。

微妙的心理机制导致她对父亲的爱已经无法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另一个女人了,宁可让父亲的象征和男人谈恋爱,而不允许其他女人出现,这是何等的占有与排他,爱不就是这样的吗?

另外,可能在她看来,同性的爱比父女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后者会招来更多非议与攻击,这个禁忌在森茉莉心理估计根深蒂固,但她又无法排解对父亲的思念,对那段成长经历的怀念,所以才这样做,那种想象力其实是建立在自己得不到的欲望上。

女性的想象力与细腻程度是最可怕的,一旦被开启,谁也无法阻挡地排山倒海而来,所以就能部分解释后来写耽美文的都是女性。

森茉莉的故事先说到这儿,她可以算是腐女的祖师,自编自创了一种情感的演绎方式,让很多男人看了都感慨一个女人如何把男男的爱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殊不知,其中有一方其实是森茉莉的象征,她化身故事中的年轻小伙子继续与父亲谈着恋爱。

美的源动力

看到这里不免有人会问,弗洛伊德说的那套是真的吗?对!这叫升华,是一种防御机制,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它不会让自己崩溃在现实中要与对方发生点什么的困境里。

很多文学作品多半是建立在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基础上,我们看这些耽美故事时,多半也是依靠想象,赋予人物更多生动的空间,才能让这些人物鲜活地活在每个人心里,而那些人物便于我们投射任何自己的希望在身上,或正义、或邪恶、或无邪、或天真、或沉稳、或冲动、或狡猾、或暧昧、或浓烈的爱恨情仇、或虐心虐身。

刚才提到耽美,也是从日本传过来的称呼(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

恐怕没人会否认喜欢美好的事物,更何况在建立审美的关键年龄看着这些漫画里面的情节,很难不被吸引,那些精致的场景,人物,爱恋,无不扣紧着每个人的心,足见作者心里那份对美的渴望。

这也是精神分析提到的生本能激荡出来的动力,焕发一切生机去描绘美,呈现美,有时哪怕是极致的(包括不能在一起,或彼此折磨,又与死本能相关了)。人的精神动力很奇妙,呼唤生也向往死,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爱恋充满挫折,结局以悲剧告终,让我们流泪、扼腕叹息时才是作者希望达到的目的,那些大团圆丝毫勾不起人的唏嘘和自我虐待感。

换句话说,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多少存在自虐倾向,不然,不会对这样的故事上瘾,明知结局不妙,还控制不住要去看,要去记忆,要去投入,干吗这么和自己过不去?

其实,这些都不是故意的,想必作者写它们时也充满了纠结,同时有享受,写作是个分裂的状态,把自己想象成人物还不止一个,转换身份去体会每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话,不分裂才怪。

耽美的魅力在于抓住了普世的美好,里面那些暧昧更是一种欲语还休,挑动着读者的神经,尤其是女孩子们。我接触的女孩子,她们从小学也许更早就开始接触耽美,那时她们还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仅仅被画面与情结的唯美与暧昧吸引,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最初的那份打动,一定印象深刻,或许那种喜欢不亚于初恋,是自己与一个故事的恋爱。

然后1998年前后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动画,叫《百变小樱魔术卡》(又译《魔卡少女樱》),一个叫小樱的小学四年级女生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神奇的魔法书,从而开启了一段神秘之旅,展开自然界与生活之间的探索与拯救,最终让世界恢复安静的故事。

这个漫画估计很多90后女孩子都看过,小学生的身份很容易引起共鸣,里面的萌元素以及隐约透露的耽美情节(木之本桃矢和月城雪兔)恐怕是开启个人心中对类似故事喜爱的大门。随着网络的普及,明的暗的各种漫画的流行,特别是CLAMP组的出现,让很多人臣服和沉迷于她们写的故事里。

网上也有很多以耽美为主的网站,很多漫画以及同人作者在上面发布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涉猎了耽美文的奥秘,那种不曾见面的激动和兴奋随着小说中的人物被彼此深刻感知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文字传递出来的暧昧有时比画面更有力量和诱惑力,它可以让你任意想象,配合自己的情感甚至身体感觉,这是要命的。连载的方式让人欲罢不能,很好地把握了读者的心理欲望,如姜太公钓鱼。这些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成功为耽美同人提供作品平台,另一方面,为读者提供阅读平台,牢牢吸引住一个稳定读者群。

腐女的出现完全脱离不开上面说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经历,依托那些渠道和故事才衍生出了一个观众群,才对这个观众群集合的特质给予定义和确认,然后彼此肯定这个身份,如找到组织一样。

带有自嘲意味的存在感

前面提过,腐女是“腐女子”的简称,“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请注意,被翻译成中文后,“腐”这个字很敏感,容易让大家引起误解,似乎这是个负面评价,怎么喜欢看BL就是腐败和腐朽的了,如果仅是无可救药,不妨直接叫“无可救药的女子”好了。

其实这个译文带有一种自嘲意味,所以很多女孩并不避讳(虽然也不一定喜欢宣扬):我就是个腐女子。由寻求大众价值观认可的“认同感”向彰显自我个性表达的“存在感”转变,也是腐女子乃至年轻群体的心理特征之一。

对非腐女人群来说,难以想象耽美文章里面那些故事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那是因为他们仅聚焦于男男爱而忽略了细节中对爱与关系的唯美诠释,这与整个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缺乏认知有密切关系。

而腐女则不是,首先被她们关注的是那些唯美的画面和故事,开始流行在电视里的漫画,走的完全是天真可爱路数。

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才不可避免地与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