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27223600000068

第68章 文学典籍(2)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品摆脱了“残丛小语”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画和情节,结构趋于完整。南朝梁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首次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进行了论述。

小说到唐代叫做“传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小说与六朝的“笔记小说”相比,篇幅加长,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刻画人物性格细致鲜明。

宋代评话的出现,人们才真正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到现在小说已成了拥有最广大读者的一种文学样式了。

何谓志怪小说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记述神仙鬼怪故事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的《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何谓“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宋元时期“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讲史”,就是艺人们讲述的一些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一般都很长,表演者们没法一次讲完,只好将其分为若干次来讲。每讲一次,就相当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我们可以从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词中,看出它和讲史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发展,首批章回体小说在明朝初年开始出现。其中着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着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古代流行记日记

在我国古代,写日记也是很流行的。上至国君,下至一般文人,都有日记,不过国君皇帝的日记,不是自己写的,而是由别人代劳的,这种人被称为“起居注”。

“起居注”一职,最早称“左右史”,周朝时由男人担当,到汉代时则改由宫中的女人担任,称“女史”。到了魏晋时,则有职无官。后魏时,又设“起居令史”,唐宋则改为“起居郎”或起居舍人。明清时,其职改由翰林兼任。

而一般文人的日记,多称为“日志”,这在宋朝时最为流行。例如有名的文学家黄庭坚,就最勤于写日记,据陆游《老学庵笔记》称:“黄鲁直有日记,谓之家乘,至宜州犹不辍书。”

古人的一些日记,还非常富有学术价值,如清人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章实斋的《对山日记》等。

在一些清人的日记中,还记录了当时朝廷的一些政治秘闻,以及一些野史,因此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的由来

文学分为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其中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作、流传的语言艺术。历史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评话、说唱、戏曲、谚语和谜语等等,都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在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在原始社会,当文字还没有产生时,人类早已有了口头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民间文学虽多由不识字的群众所创造,但它在创作流传中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因此有不少优秀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如《诗经·国风》里的周代民歌,以及汉魏六朝民歌,还有《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传说故事,都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学也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可以说,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的出现与发展,大都来自民间。我国诗歌无论四言、五言、七言诗及后来的词、曲都起源于民间。我国的说唱文学和白话小说以及其他文学形式,也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代的文学高潮,不论是诗经、楚辞、建安文学、唐代诗歌,还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同学习民间文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中国民间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连续不断、样式繁多,而且以其现在仍然活跃在各族人民生活之中而受到世界文学界的重视,成为中国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书信的由来

书信,也通称为“信件”,是人们联络思想、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书信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

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

在古代,“书”与“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信使,即传达信件的人。唐杜甫《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夜,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经、史、子、集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经部指记述儒家学说的着作。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着作都属于这一类。如正史、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时期,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着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着作,均归入集部。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何谓善本书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宋代以来,更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大量书籍。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研究祖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参考材料。

要充分利用这些书,就要首先将其整理出来,尤其是那些善本书。那么什么叫善本书呢?

一般说来,一本书越是最初的版本,文字越准。越到后来,翻刻传抄,错误难免。所以,人们一般把精加校勘、错误较少的古书,称为善本书。后来,又有人把旧刻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统统称为善本。这有点不够精当。因此,国家在整理《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时,把善本书的标准统一定为“三性九条”,以此作为一本书可否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标准。

“三性”是: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书籍内容有否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九条”是: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书籍。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书,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凡符合上述之一条的书,就可称为善本书。

何谓抄本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书籍主要是靠用手抄写来流传的,这类书籍就叫抄本,也称为写本。但是,在雕版印刷产生之后,仍有许多抄本流传。可以说,版本包括了刻本(印本)、抄本(写本)两大类。凡是抄写、誊写、誊录、抄录、摹写的书,都可以叫抄本。

据考证,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抄本是我国西晋时人陈寿(233~297年)抄写的《三国志》。这部用纸抄写的书的残卷,是1924年在我国新疆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存80行,1900余字。而现在比较常见的则是明清时期的抄本。

何谓刻本

刻本是指刻印而成的书,与版本的最初意思相同。雕版印刷术产生之后,刻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书商、私家和某些官府都刻印图书,其中又以宋代最为兴盛。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刻印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刻本。

以时代来区别,有宋、元、明、清刻本。以地域来区别,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广东、湖南等地刻本。从刻书者来区别,有官刻、私刻和坊刻。如从版本的形体上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影刻本和小巧玲珑的巾箱本(即便于携带的袖珍本)。从印刷技术上区别,也可分成不同特点的刻本。

我国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何谓蓝本

蓝本本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明清之际,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目的是为了校订改正时用,就好比是现在出版印刷中的“校样”,稿本定了以后再用墨印。《书林清话》载:“其一色蓝印者,如黄记《墨子》十五卷,……此疑初印样本,取便校正,非以蓝印为通行本也。”

因为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作为“着作所根据的底本”意义上的“蓝本”一词,就是从“初印蓝本”引申出来的。

丛书话古

丛书是把性质相近的着作、资料,汇辑成套,分册出版的书,但不定期,如《青年自学丛书》。

我国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它还不是两种以上专书章印在一起的丛书。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等人章的《儒学警悟》,收有宋人着作6种41卷。我国最大一部丛书则是清乾隆年间章纂的《四库全书》。

常见古书的合称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三公奇案:《包公案》、《施公案》、《鹿州公案》。

临川四梦: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即《南柯记》、《还魂记》(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石头记》。

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白圭志》、《斩鬼传》、《驻春园小史》。

十三经: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他们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我国古书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辞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辞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着作是《论语》。

(第一部)章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着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着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着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绘画理论着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着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我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出了多少诗集。

孔子整理章定的《诗》,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为《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又名《国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有诗160篇;《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贵族作品,《小雅》包括贵族作品和民歌,有诗105篇;《颂》也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歌,有诗40篇。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则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的内容。

《诗经》的形式采用四言体,重章叠句,铿锵有力,词句清新,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的诗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诗经》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谈谈《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公元前4世纪在楚地兴起。在兴起之初,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楚国诗人在作品中或者自称为诗,或者自名为诵(颂),或者因袭乐章之名,称为九辩、九歌等。“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的《史记·酷吏列传》,以后沿用不变,就固定为这种文体的名称。

西汉末年,经文学家刘向等人整理,收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16篇诗歌,合为一章,取名为《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仅后于《诗经》的一部古代诗集。东汉王逸又为《楚辞》作《章句》,并附入己作《九思》,全书遂成了17卷,成了现在流传的本子。

因屈原的《离骚》为《楚辞》的代表作,故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屈原作为《楚辞》的主要作者,写出了诸如《离骚》这样辉煌的诗篇。屈原在诗中直抒胸臆,驰骋高远,使《离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自己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楚辞》和《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被人们并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深远。

何谓《九歌》

《九歌》是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部着名诗篇。《九歌》名虽为“九”,却有11篇乐歌,他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