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27223600000069

第69章 文学典籍(3)

有人把《国殇》与《招魂》、《湘君》和《湘夫人》各视为一篇,因此计为9篇。其实,《九歌》以“九”命名,是因为“九”是作为天体宇宙观念的名词,其含义就是“天”。

据王逸《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可见,《九歌》内容都是有关神灵的神话传说。屈原在放逐期间,收集这些民间祭歌,去其鄙陋而着成新作。

《九歌》中各神与中原五帝五佐神的关系如下:东皇太一:黄帝(皇天上帝);云中君(太阴君):后土(高母神);湘君:炎帝(舜);湘夫人:祝融(女娥);河伯(龙神):太昊(青龙);东君(日神):勾芒(春神);少司命:少昊(秋神);大司命:蓐收(刑杀神);山鬼:颛顼(冬神玄英);国殇(蚩尤,兵主):玄冥(即玄武,真武大帝;战神)。

汉代有一首民间叙事诗《陌上桑》,由《九歌》中的《山鬼》一篇删改而成。《乐府诗集》中《相和曲》收此诗,注为“晋乐所奏”。如果晋乐所奏确为楚声,则《九歌》的音乐到晋代还没有失传。

我国最早的叙事长诗

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该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爱情婚姻自主的合理愿望。

该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后来还被改章成剧本,搬上了舞台。

七步诗、五步诗、三步诗

历史上有“七步诗”一说。“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东阿王曹植于七步之内作出的一首诗。

据说,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即位,史称魏文帝,曹丕非常嫉妒弟弟曹植,想杀害他,于是在一次上朝时让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作不出就将他处死。曹植确实聪明过人,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一首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非常惭愧,于是下令释放了曹植。“七步诗”也由此而产生,成为后人经常吟诵的诗句。

到了唐朝时,有个叫史青的人,曾经上表唐玄宗。表中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不足为奇,而且让人觉得迟涩,他自称五步即可成诗。玄宗阅罢,十分惊奇,便将他召进宫,当面试问,命以“除夕”为题,五步内成诗。

结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玄宗大赞其才,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成诗,还不是最快的。更有快者,为宋代寇准七岁时三步成诗。某次酒筵前,宾客让寇准以“华山”为题赋诗,寇准三步内赋成一诗:“只有天上见,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其语言之精当,气象之阔大,并不在“七步诗”之下。

红豆话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五言律诗《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树,又名相思树,历来是青年男女珍贵的爱情信物,也是文人诗词中常见的寄托相思的东西。

相传南北朝的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才华横溢,儒雅风流。有一段时间,他在江阴顾山的文选楼读书、章纂《文选》。

有一次,他觉得思绪纷杂,文不成句,于是外出散步,正好碰见庵堂中一位名叫慧如的貌美尼姑,两人一见钟情,不能自己,但两人门第相差实在太大,而且慧如又是个尼姑,因此他们终究也没能实现心愿。

慧如相思成疾,抱病而终。萧统闻讯痛哭不已,眼含热泪在他们相识的地方种下红豆树,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而去。

现在,这颗红豆树依然生机勃勃,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唐诗共有多少篇

现在留存下来的唐代诗文共有多少呢?历来并无确切统计。

日本平冈武夫先生主章的索引,把《全唐诗》、《全唐逸诗》、《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中的作家和作品,都逐一章号作了统计。据其统计,唐诗共计22896篇,共有作者3516人。唐文作者与唐诗作者互见者不到700人,即不到20%。

唐代诗家的别称

1.“诗仙”李白。

李白是一位在我国文坛上彪炳千秋的大诗人。他那啸傲山林、求仙寻道、纵酒狂歌的言行和作品,都给人一种飘逸如仙的感觉。李白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从蜀地刚到长安时,老诗人贺知章到旅舍看他,李白拿出其《蜀道难》一诗给贺看,贺未看完就再三击节称赞并给他起了“谪仙”的雅号。因此后人便称李白为“谪仙”、“诗仙”。

2.“诗圣”杜甫。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在他笔下,突出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他大胆抨击权贵、官吏、军阀的罪恶,甚至指向执政者。他的诗,由于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现实,而被称为“诗史”。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被后人推崇为诗中的圣人。

3.“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歌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两大类:一是政治讽刺诗,他采用寓意托物的手法,写得形象逼真;一是民歌体的《竹枝词》等作品,通俗清新,生活气息浓郁,风格别具。晚年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昂扬乐观,充满激情。其诗气势豪迈,笔力雄健,锋芒毕露,故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4.“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在创作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符合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的文学主张,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抨击当时的政治弊端,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一类的无病呻吟。由于他酷爱行吟作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于是以“诗魔”称呼他。

5.“诗佛”王维。

王维作为盛唐名重一时的诗人,早年思想较为开朗积极,其诗歌题材颇为广泛,政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都有成就。但他晚年失意并信佛,思想消沉,过着吃斋念佛和半官半隐的生活,自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作诗中常有虚无冷寂的情调,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故有“诗佛”之称。

6.“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状,诉说民生困苦,谴责统治者的罪恶,抨击世道不平,表现出作者悲越激愤的情绪。他的诗用字造句尽力避免平淡浅显,崇尚古拙,追求奇险。被后人称之为苦吟诗人。

和孟郊一样,贾岛一生也是孤寒坎坷,安于荒凉寂寞的生活,其诗以清奇苦辟为特色,靠锻句炼字取胜,与孟郊同以苦吟着名于当世,有“郊寒岛瘦”之称。元好问《放言》诗云:“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这里的“郊岛”,即指孟郊、贾岛。

7.“诗鬼”李贺。

李贺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体弱多病,生活孤独,性格冷癖,心情抑郁不展,年仅27岁就离开了人世。李贺诗名早负,在他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描写神仙鬼魅的诗,想象诡异,形象新奇,意境幽冷神秘,构思不拘常法,使他的诗歌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的独特风格,故后人称之为“诗鬼”。

唐代的宫闱诗人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不仅在民间而且宫内也有不少的女诗人,现择其要者述之。

徐惠(626~650年),湖州(今属浙江省)人,自幼聪明,四岁可读《论语》、《诗经》,八岁能写文章。后被唐太宗所闻,召为才人入宫,贞观末年,她上疏陈述对外用兵、对内兴土木的弊端,深得太宗赞赏。太宗死后,她悲哀成疾,死时仅24岁,死后被封为贤妃。她的创作,长于骈赋,诗亦端雅可诵。

上官婉儿(664~710年)是诗人上官仪的孙女,14岁随母入宫廷,后为武则天掌诏命。中宗即位,被封为昭容。她力劝皇帝扩大书馆,增学士员。中宗每宴请名儒赋诗,常令上官婉儿加以评点,被评者不仅为之拜服,而且引以为荣。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杀。她的诗属于浮艳一派,开沈(俭期)宋(之问)体之先河。

宋氏姊妹,唐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廷芬之女,共五人,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都聪明能文,其中若昭、若宪成就更高。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都被召入宫廷,称为女学士。若昭、若宪在唐穆宗(821~824年在位)时拜为尚宫,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宋若昭后进封梁国夫人。

鲍君徽,鲍征君之女,字文姬,唐德宗时召入宫中试文章,与侍臣赓和,赏赉甚厚。善写诗,与宋若昭姐妹五人齐名。

唐代的诗妓

诗歌与妓女的结合的确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但从比较文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艺妓之多,才情之高,又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妇女文化的一大景观。唐代艺妓的诗作,虽有逢场作戏、无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者,但情感真挚的佳作名篇亦不在少数。

常浩,名妓。有《寄远游》诗,述对异地他乡的情人的思念之情:“年年二月时,十年期别期。春风不知信,轩盖独迟迟。”

赵鸾鸾,平康名妓,有诗《闺房五咏》,包括《云鬟》、《柳眉》、《檀口》、《纤指》、《酥乳》。专写诱人的女色之美。其《纤指》云:“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昨日琵琶弦索上,分明满甲染猩红。”

徐月英,江淮间妓女,据《全唐诗》言,有诗集行世,已失传,今仅剩两首。《叙怀》诗写出了妓女的怨恨心理,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送人》诗则写情人的别离之情。

薛仙姬,名妓,作回文《四时诗》,可颠倒读,颇有清逸之致。

盛小丛,唐代越州(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妓女,有诗《突厥三台》:“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关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三曹和建安七子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叫“建安”,建安及其稍前或稍后的这段时期的文学,统称为“建安文学”,代表作家即是三曹和建安七子。

三曹指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既是大政治家,也是个大诗人。他的诗慷慨悲凉、气魄雄伟,用词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苦寒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曹丕的诗篇,自然清丽,感情委婉细致,音调和谐流转。代表作有《燕歌行》两首和《杂诗》两首。《燕歌行》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的文学成就在三曹中最高,他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既重修饰,又保持刚健明朗之风,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其代表作有《送应氏》、《白马篇》等。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七子”对于造成当时“后才云燕”、“彬彬之盛”的文学盛观和“建安风骨”的形成,促成五言诗体的确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人中,以王粲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七哀诗》和《登楼赋》。此外,孔融的散文,刘桢的五言诗,阮瑀、陈琳的檄文等,也曾显赫一时。

苏轼为何号“东坡”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以“东坡”为号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时,城南不远处有风景秀丽的山坡,叫做“东坡”。此坡绿树成荫,不远处即滚滚长江。苏轼爱到此散步,曾赋词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由于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以“东坡”自号。

另一种说法认为,苏轼自号“东坡”,与白居易有关。苏轼一生与白居易有类似的遭遇,有共同的志趣,因常以白居易自比,曾有“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如何?”“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等诗句。苏轼于是取白居易诗中给自己留有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些名士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名士。“七贤”称名,始于东晋初的“俗传”。而东晋初的“俗传”又是谢安为之首倡,并为文学名流所接受,后又经孙绰、袁宏、戴逵、王洵、裴启、孙盛等人的倡导肯定,终使其名垂于后世。

他们七人放荡不羁,常以嵇康的居处山阳为中心,在太行山南面的竹林中聚会,饮酒清谈,弹琴赋诗,并用老庄哲学的“崇尚自然”的精神来反抗为当时统治集团所尊崇和利用的儒家礼法。

竹林七贤中以阮籍和嵇康二人成就最高。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嵇康擅长散文,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语言泼辣,风格幽默,表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疾恶如仇的性格,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意味和大胆反抗思想的优秀散文。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唐代初期颇负盛名的四位文学家,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称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时的诗坛多受南朝齐梁宫体诗的影响,以风花雪月之作为多,且受到唐太宗的喜好。因此,当时文人群起效仿,其词绮丽婉媚,风靡一时。面对这种文风,王勃首先站出来予以反对,接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纷纷响应。

初唐四杰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将诗歌从狭窄的宫廷移到了广大的社会、壮丽的山水、悲凉的边塞上来,开拓了诗歌题材,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代表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此外,他们还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律这一形式在四杰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并被逐渐固定下来,同时他们也将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那么,“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明代初年,有个叫朱右的读书人,摘选这八个人的文章后章成《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从此叫开。明代中叶的散文家唐顺之所章纂的《文章》中也仅收了上述八个人的作品。另外一个叫茅坤的人也根据朱右、唐顺之的章选方法选了八家的文章,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四十四卷。由于这部书流传很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得以广泛流行,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所沿用。

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历十才子

大历(766~777年)是唐朝代宗李豫的年号。在这个时期,唐代诗歌经历了一个由背离到转趋现实主义的阶段。着名的“十才子”便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家。

一般认为,“十才子”“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流连山水,称道隐逸,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较少,多数是唱和应别之作。风调相高,稍趋浮响。但是,到了大历后期,诗风有所改变,也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关于十才子有些什么人,历来有不同说法:《新唐书·文艺·卢纶传》:“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其他书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计有功《唐诗纪事》谓:“大历十才子,……卢纶、钱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发、皇甫曾、耿湋、李嘉佑。又云:吉顼、夏侯审亦是。或云:钱起、卢纶、司空曙、皇甫曾、吉中孚、苗发、郎士元、李益、耿湋、李端。

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