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27223600000049

第49章 建筑园林(3)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为一尊依凌云山栖鸾峰崖凿成的弥勒坐像,故又称凌云大佛。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坐佛。

乐山大佛高71米,头部长14.7米,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以并站2人,头顶可放一张圆桌,脚上可围坐百余人。

据记载,在唐朝开元初,凌云寺海通和尚见凌云山前三江汇流,江水湍急,波涛汹涌,翻船淹人的事经常发生,于是大发心愿,在凌云山前凿一个弥勒大佛,以保佑过往船只,但壮志未酬已死去。到了唐朝贞元初,韦皋任川西节度使,继续修凿,经19年辛劳,终告功成。全部工程的完成,前后花了90年时间。

大佛是整座山岩凿成,面容安详,双手扶膝,赤脚端坐,背倚山岩,与山岩浑然一体。佛体各部比例匀称,无论上、中、下或左、右各个角度看,都非常协调,线条也很流畅。为了避免表层受雨水侵蚀而风化,像体上巧妙地凿有排水系统,而又不易使人察觉。大佛左侧的绝壁上,另凿有九曲栈道,游人可从大佛脚下沿着栈道,一直到凌云山顶的大佛头上。

古代园林小考

中华园林是指中国特有的自然风景式的古典园林,它同西亚、欧洲的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

我国最早的园林兴建于商殷,它最初的形式叫“囿”。西周时,文王建灵囿,方圆七十里,囿中草木茂盛,鸟兽众多,可谓是我国最早的畋猎园。商周不仅建园囿,而且筑台掘沼,如周文王挖池筑台建灵台、灵沼,吴王夫差在灵岩山建姑苏台,都可以看做是当时有名的园林。

秦代至南北朝时,人工自然园相当发达。汉代长安西郊的建章宫,是小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冈和宽阔的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这种一池三岛、模拟海上神仙境界的方式,后来被历代皇家苑囿规划所采用。

隋唐时,私人园林开始兴起,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等。白居易的履道里宅园还是城市园林的典范,其有“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元、明、清时,我国的园林艺术达到最高峰,特别是自雍正、乾隆至咸丰,经150余年的经营,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规模最大、造园艺术最高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此外,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江南私家园林也很有名。

什么是廊

廊,又称廊子,是指纵长、有顶的建筑。附在主体建筑外侧的称廊庑;独立设置、连接各栋房屋的称游廊。廊子可以围成院落,组织观景路线,创造各种有趣味的空间环境,在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中使用很多,其中尤以园林中的廊形式最多。

廊的个体形式,有单廊、复廊、暖廊、半廊等。单廊有的两侧开敞,有的一侧有墙,墙上常开窗,另一侧开敞;后者在唐宋时期的建筑群中使用较多。复廊很宽,中间砌隔墙,形成两条平行的单廊,隔墙上多开窗或门。暖廊是带有槅扇或槛墙半窗的廊子。半廊是依墙而建的半边廊子。

“圆明园”释义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总称,也叫“圆明三园”。它原是明朝的一个故园,乾隆继位后,开始在圆明园内仿造江南美景,他在位期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从未间断。经过清朝几代帝王150年的经营,终于建成了堪称世界园林奇迹的苑院,被称为“万园之园”。可惜的是,这座庞大的园林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遭到洗劫,无数珍贵文物被盗,如今仅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圆明园”的“圆明”出自佛典,指佛的智慧,意思是圆满普照。清康熙帝好佛,有“佛心天子”之称,他于是根据佛典将这座御园命名为“圆明园”。

乾隆帝修建圆明园时,曾盗用明十三陵之一长陵的珍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头不刷漆而光泽油亮,不雕饰而纹路精美,任凭风吹雨淋也不变形,袭人的香气沁人心脾,蚊蝇难以靠近。乾隆修建圆明园时,一心想用长陵的楠木,但大清规定不能挖掘明陵。乾隆于是调动全国能工巧匠,用偷梁换柱的办法,盗走了金丝楠木。后来,为掩盖盗木罪责,乾隆下罪己诏书,把自己发配到江南。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就是说殽有两座大山。其实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

因为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老百姓的坟墓,不但要称为“坟”,还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接受处罚的。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的第一个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建公元前246~前208年,筑陵的役夫达70万人。据记载,墓内建筑灌有铜液,结实坚固。还有人鱼膏做烛,在墓中燃烧,如同白昼。为防止后人盗挖宝物,又令弓匠特制弓弩,如有人穿坟入内,弓弩便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尸体入墓时,将没有生子的宫女全部活埋殉葬。为了防止工匠泄密,不待工匠出墓便封闭墓门,工匠也被活埋在墓里。据《史记》记载,墓内灌有水银作为百川江河湖海,墓中布置有将军、丞相等百官塑像,依职位高低排列两旁,活像生前朝见始皇一样。珠玉珍宝,更是不可胜数。

秦始皇皇陵规模甚大,分内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4米,东西北三面建置城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东墙置城门。

我国历代帝王之陵大多坐北朝南,以示生前南面而王。但秦始皇陵却是坐西向东,其原因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无法找到不死之方,死后也要闭着双眼面向东溟,以求神仙引导他到天国。而历史学家则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是为了显示自己雄踞西方,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和功业。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丰碑在当时,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古代主要建筑匠师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

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着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着《营造法式》,尤为着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

明代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了匠师世家,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着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着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古人住宅前为何放石狮子

在古代人家的住宅大门前,常会摆放两尊石狮,用以镇宅护院,这种习俗沿袭至今。那么,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考证,用石狮子作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以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并相沿成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