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的教义显然袭自摩尼教。他们认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已经经历了明暗各殊、势均力敌的“初际”,发展到当今黑暗压迫光明的“中际”,人们应该助明斗暗,使人类进入明暗各复本位的“后际”。明教尊汉代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为教祖,要求明教教徒站在光明的一边,和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未来。明教把摩尼教的复杂内容简化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
由于明教的“二宗三际”说很容易和现实生活挂起钩来,从而演变为推翻现存政权的现实性力量。所以一到社会危机深重的时候,明教便成为农民起义作为宣传、组织群众的工具。甚至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加入过明教,立国后还以“明”为国号,但是当其统治政权建立起来时,就取消了明教的合法地位,禁止它的传播。
何谓八卦教
八卦教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之一,初名五荤道,又名收元教,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创立。八卦即八宫,加上中央宫为九宫。自刘佐臣创教之日起,刘姓教首历来都位居中央宫,其他各教,则由刘姓教主委派卦长掌教,各卦教的力量大小不一,分布也并不严格遵守八卦所定方位。
八卦教以“无生老母”作为最高的崇拜偶像,以“真空家乡,无生父母”作为早晚拜诵祈祷的宗教口号。
教徒们视刘佐臣为弥勒佛转世,亦认为弥勒佛是孔子转化的,所以亦视刘佐臣为孔子转世。
八卦教的劫变思想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许多民间宗教一样,八卦教的劫变思想也包含了“无生老母”观念、“真空家乡”观念、“弥勒下生”观念、“三期末劫”观念、“入教避劫”观念等等。
八卦教的主要经书有:《五女传道书》(亦称《五圣传道书》)、《禀圣如来》、《锦囊神仙论》、《八卦图》和《六甲天元》等。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五女传道书》,则是一部讲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死的传教书。炼内丹(气功)修长生的教理,深受下层民众广泛信仰。
雷公:传说中的主雷雨之神
雷公是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说是轩辕黄帝升仙以后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
传说中,雷公居于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离雷城有2300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81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36面,行雷之时,雷公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36名,都是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商朝的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为雷祖,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24名。其中有律令大神邓忠元帅,银牙耀目辛环天君,飞捷报应张节使者,左伐魔使苟章元帅,右伐魔使毕环元帅等天将。在《封神演义》中,他们都是闻仲的部下,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丧命。
因为雷是最有威慑力的自然现象,所以对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电母:雷神的配偶和属神
“电母”称呼最早见于唐代。唐代崔致远的《补安南录弄图记》就有“然后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一说。此后,宋代苏轼也写有“麾架雷公呵电母”的诗句。元代着名杂剧《柳毅传书》中还有雷公、电母以配偶形式出台的场面,这时的电母已是两手持镜的形象。
用两手持镜来代表闪电,这表明古人的一种想象,以为闪电之光,有如镜子反射日光,于是有“两手运光”之说。这种持镜之形便成了后来电母的特殊标志。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都曾塑造过作为雷神助手的电母形象,《封神演义》还为她另取一名谓“金光圣母”。
作为雷神的配偶和属神,电母经常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着名的道观——全天观内,正门即有雷坛,中间供奉的是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侍立地下的分别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妈祖:海洋保护神
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也叫“天妃”、“天后圣母”、“天后”等。到现在,她还是广大海外华人华侨归来寻根时必拜的“母亲神”。那么,妈祖的历史原型是谁呢?
有关妈祖的记载,从北宋就有了。相传,妈祖诞生于北宋初年福建莆田的林姓人家。她自打出生,从不啼哭,就取名为默娘。
林默娘从小聪慧过人,5岁就能诵《观音经》。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孝顺父母,而且喜欢烧香礼佛。据说,她13就得到了“道典秘法”。到了16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看见一口古井里红光闪现,便过去往井里一看,居然得到了一张灵符,从此,她就能站在布席上施医拯民。
18岁那年,她焚香诵经后,独自渡海,在天乐妙音中升上了五彩云中。打那以后,她云游海上,救助那些落难的渔民和百姓。据说千里眼、顺风耳就是妈祖的随从,她能解救人于千里之外。
她去世以后,人们都认为她是“升化”了,就是变成神仙了,都向她求福祈祷,而她有祷必应,非常灵验。
在沿海人民的心目中,妈祖是无所不能的天上神仙。人们为了纪念她,纷纷建造庙宇,烧香供奉。并把妈祖的诞生日——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节,以为纪念,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有关财神的说法
赵公明,又称玄坛真君、赵公元帅,它是中国古代诸神中较重要的一位——财神。晋朝干宝所着的《搜神记》记载,他是一位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冥神,专门勾取人命。
到了明朝,赵公明才改变面目。《历代神仙通鉴》卷九说,赵公明原是终南山人,秦时避乱修行,功成后被玉帝封为“神霄副帅”。他头戴铁盔,手执铁鞭,面色黝黑,身跨老虎,曾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为张天师守护仙炉,永镇龙虎山。谁想求财,他能帮忙与协助。
后来,经过《封神演义》的宣传,他名气大增,手下又有了招宝等四天尊,成为名副其实的财神。明朝以后,民间开始修建财神庙,常年供奉,香火不绝。
还有一种说法,说财神共有四个,即“正财神”赵玄坛、“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云长。
“正财神”赵玄坛。就是指赵公明,身跨老虎,人向他求财,甚是灵验。
“偏财神”五路财神。相传,“五路财神”姓伍,被杀后阴魂不散,常常显灵,帮穷苦人家得财,让为富不仁者破财。
“文财神”财帛星君。他的脸白发长,态度潇洒,手上捧着一个宝盒。“招财进宝”四个字就是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云长。他自己不想发财而肯帮助别人发财,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
灶神:主持炊灶的神
灶神,是主持炊灶的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灶王菩萨,早在夏代,就是民间尊奉的大神。
古代传说中的灶神主要有三个:一是炎帝,二是祝融,三是黄帝。在我国民间,对灶神的信仰十分普遍。人们以为,灶神既是家庭的保护神,又是家庭的监察之神。不但驱除鬼怪,保障家人安全,还监察一家的善恶是非,定期上报天帝。天帝根据灶神汇报的情况,对每个家庭进行奖惩,包括赐福和降灾,甚至决定家人的寿命。
周代天子的“七祀”中,就有“灶”一祀,当时平民百姓允许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远在周代,无论王公平民,灶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崇拜对象。秦汉以后,人们对灶神的崇拜更是有增无减。
人们对灶神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习俗——祭灶。时间大都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用饭肉鱼酒等敬灶神,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以后敬神还要用麦芽糖、胶糖等甜食,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据说如果不这样,一家人都会遭殃。
福、禄、寿三星趣谈
“三星高照”是我们常用的一句祝福语。这里的三星,指的就是福、禄、寿三星,他们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据说是能给人们带来荣华富贵与健康长寿的星宿。
古代将木星称为岁星。人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有福,能降福于民,所以又称福星,民间即有“福星高照”的说法。
但道教却另有一种说法,说福星本是汉代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杨成。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觉得道州的侏儒很有趣,于是下令让道州刺史每年进贡几名到宫里做宫奴,杨成认为这项规定不合人道,于是冒死上疏说:“我们这里只有长得矮的百姓,但没有长得矮的奴隶。”要求废除这项进贡。
汉武帝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取消了进贡。道州百姓感念杨成,纷纷建祠绘像供养,奉他为本州的福星,以后各地民间都将他视为福神,成为道教的福星。
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他的来历不太清楚,由于禄有发财的意思,所以民间往往以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头戴铁冠,黑脸长须,手执铁鞭,骑着一只老虎。但在道教的三星群像里,他却是一位白面文官。
寿星也称“老寿星”,是民间信仰的长寿之神,又叫南极老人。寿星本为天上星宿角、亢二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来寿星逐渐演变成仙人的名称。受道教的影响,民间传说老子为寿星,说他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在世了,经历了三皇五帝直到周朝,长生不老,所以称为老寿星。
寿星鹤发童颜,精神饱满,头部隆起,慈祥可爱。早在东汉时期,民间就有祭祀寿星的活动,并且与敬老仪式结合在一起。拜祭时,要向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赠送拐杖。
三星通常成为民间绘画的题材,常见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着寿桃、拄着拐杖。
城隍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一般的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庙宇就是城隍庙了。那么,城隍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呢?
在周代已经有城隍的名称,“隍”字的本意为护城河,“城隍”一词的古意就是护城之河。南北朝时,城隍正式被认为是一个“神”。
相传,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古代的人们相信,护城河是由沟渠之神——水庸神主宰的。后来,城市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城市的守护神应当一心一意保卫城市,不能像水庸神那样身兼二职。又由于护城河有保卫城市的作用,于是本指护城河的城隍就接替了水庸神的位置。
起初,城隍的名声并不显赫,只是保障城市安全的神。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心目中城隍保佑人的职能也日益扩大。据说,他不但扞卫城市,还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凡民间有纠纷,就去拜城隍,于神像前立重誓,斩鸡头。
古时的人们还认为,城隍有着人的形象乃至性格。很多历史人物就被奉作城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如汉朝名臣霍光、明代清官周新、清末将领陈化成等,均被奉为城隍。
城隍既然无所不能,历代朝廷当然赐其各种封号。在唐朝的清泰年间,政府封城隍神为王爵;在宋代,城隍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顺承宋代的旧典,也对祭祀城隍非常重视,元大都的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太祖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对城隍的信仰,还能从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隍庙中看出。宋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据说,最早见于史册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市,修建于三国时代,距今约有1700多年。
钟馗:镇鬼尅邪的门神
钟馗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出现于傩仪中是统鬼斩妖的猛将,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钟馗戏、钟馗图。
但是,关于钟馗这位神通广大的神只的身份来历,却一直让众多学者争论不休。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钟馗其人其事的是唐卢肇的《唐逸史》: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朝廷的御医们想尽了办法,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多月也没见皇上的病情好转。
一天深夜,唐明皇梦中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子,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在作怪。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身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然后挖其眼,再将它撕成两半吃掉。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山道士钟馗,因应举不捷,羞愧不已,触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一梦醒来,顿觉神清气爽。再经饮食调养,不但病全好了,而且身体也比以前更强健了。唐明皇大喜,便宣召当朝着名画师吴道子进宫,对他讲述了自己梦中所见,命他将钟馗画出来。吴道子奉诏之后,回去根据唐明皇所述,在素绢上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唐明皇下令赐吴道子百金,并在图上亲笔题词,令有司将钟馗画像传告天下,“以祛邪魅,兼静妖氛”。
从此,钟馗被封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除邪。
陶神的传说由来
在传说中,陶神是黄帝时的陶正宁封子。陶正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即专门管理与烧制陶器的官员。
相传宁封子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很会烧制陶器。有一天,宁封子正在烧制陶器,这时一个过路人看见了,说愿意帮他烧火,宁封子正忙得不亦乐乎,见有人帮忙,也就答应了。没想到过路人烧的火,出现了五色的烟焰,烧制出来的陶器大为美观,比宁封子烧的还要好。宁封子惊奇之中连忙跪倒在地要拜此人为师。所以,传说中宁封子受到高人的指点,得到了其真传。
还有传说说黄帝和蚩尤大战,但屡战不下。黄帝就问他的手下官员,谁有办法可以打败蚩尤。宁封子就把师傅传授他的《龙跷经》授予黄帝。黄帝得了真经,得以驾云龙,最终大败蚩尤。
九天玄女的传说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着名的女仙。
据史料记载,九天玄女原是一只玄鸟,天帝命玄鸟生下契,契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玄鸟由此成为商朝人的始祖。殷商后代有一首祭祀自己祖先的诗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另有传说玄鸟化成为玄女,并将玄女神话与黄帝神话蝉联起来。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呼风唤雨、吹烟喷雾。黄帝正在为不能取胜而发愁时,来了一位妇人,人首鸟形,对黄帝说:“我是九天玄女,王母特派我授你战法。”黄帝遂大败蚩尤。玄女由此成为救助危难、传授兵法的女神。
道教在将西王母延入诸女仙之王位以后,将玄女也演变成王母娘娘驾下的一位仙女,并把玄鸟奉王母命授黄帝天书的传说进一步加工,先使玄鸟由“半人半禽”进化为全人,尔后使其所授天书成为“道、法、术”三卷,这便是后来小说中称九天玄女送“天书三卷”的来历。
被改造后的玄女,常充当古代小说家作品中的主角,而且大多是充当造反英雄的角色。宋元间无名氏章撰的《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得九天玄女所授天书的指示,反上梁山泊;明代冯梦龙所着《三遂平妖传》杜撰九天玄女化作处女助越伐吴,后又趁掌管九天秘书之便,盗刻天书道法于白云洞壁等等。所有这些传说和章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需要,即借助宗教神力来号召和凝聚那些被小农经济束缚,易散不易拢的广大农民。
北京过去有专祀玄女的庙宇,叫九天娘娘庙、玄女庙。另外,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地区也还存有不少玄女庙。
何谓上古四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