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凶是指尧、舜时期的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左传·文公十八年》载上古四凶分别为:浑敦、穷奇、梼杌和饕餮。尧将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于是天下太平。四凶后来也泛指凶狠贪婪的朝臣。这四个部族首领后来演化为四种魔兽,浑敦代表是非不分,穷奇代表行恶而好邪僻,梼杌代表顽固不化,饕餮代表贪婪。
浑敦:也称浑沌。传说浑敦的样子像犬,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脏,行走而足不开。因为浑敦清浊不分,所以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穷奇:穷奇的意思是“其行穷,其好奇”,用以比喻行为恶劣且喜好邪僻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山海经·北山经》中描绘了穷奇的魔兽形象:“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也是很可怖的。
梼杌:《神异经·西荒经》中记载了梼杌的长相:“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两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因此梼杌也比喻顽固不化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提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就是这个比喻义。
饕餮:传说中这种魔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见到什么就吃掉什么,后来由于吃得太多,最终被撑死了。饕餮常用来代表贪婪。《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西晋人杜预对此注释为:“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有关土地神的传说
土地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道教神,在《西游记》中,他的出场率非常高,时常被孙大圣吓得要死。而其实,在中国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灵。
“土地”是村社的守护神,又称为“乡神”。“土地”是由“社神”变化而来的。在上古殷周之时,社神地位极高,古人尊天而亲地,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相传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是共工氏之子;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到汉朝以后,人们就已经把“社神”叫做“土地”了。东晋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完善,土地神也演变为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即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琐的土地老儿了。
东晋以后,句龙等神已经慢慢被人淡忘,民间就有将当地名人死后祀为土地神的习俗。这样,土地神就有了人格及姓氏。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是唐代文人韩愈,杭州太学又奉岳飞为土地。另外,随着各地方言的不同,称谓也有变化,如在华北地区称为土地爷,在华南地区称为土地公,而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则称其为大伯公。
土地神在道教中的地位也非常低微,在道书《无上黄箓大斋立威仪》中,道教列土地神位于神仙序次的最后。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要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孟婆神是什么神
孟婆神是道教中把守阴间最后一关的神。按《阎王经》中所说,人死后变成各类鬼,先依次在阴间各殿受刑、受苦,最后被押到第十殿——投生殿。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孟婆神的职责即将鬼置于台下,灌食迷魂汤,使其忘掉前生之事,然后方让这些鬼再次投生。
据说孟婆神是前汉时期人,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她有一个不同凡人的特点,即从来不想前事,不瞻未来,只一味信奉戒杀、吃素,并以此劝人。孟婆活到81岁时是鹤发童颜,保有处女身,因她只知自己姓孟,不晓得其他,所以人们皆称其为“孟婆阿奶”。
孟婆后来只身入山修真,直至后汉。当时,有些人死后再投生,仍记得前世之事,常去认前生眷属,给世人带来许多惊吓,于是上天敕命孟婆为幽冥之神,让她负责在阴间造筑饫忘台,将拟定发往各地为人的鬼魂置于台下,用俗世药物合成似酒之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让这些鬼魂喝下,饮食此汤的鬼魂便会忘却前生所有事。如有刁狡不肯饮吞此汤者,便用钩刀绊脚、铜管刺喉,使其受痛而饮。
孟婆因负有制汤茶的职责,在阴间特蒙阎王恩准开有茶馆,称“孟婆店”,孟婆店所在地叫“孟婆庄”、“孟婆亭”等。这些传说后来都成了民间文人作品的素材。
传说中的无生老母
无生老母是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的一支——白莲教所崇拜的偶像。白莲教崇拜的神只有很多,如混天老母、无级老祖、天真祖师、飘高祖师等,但名声最大、影响最广者数无生老母。在白莲教的经文与宝卷中,无生老母是创世主、是人类的祖先。
无生老母源于明代中叶的罗教,该教的创始人名罗梦鸿。梦鸿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孤苦,备尝人世辛酸,很小便开始思索人生苦难之原由。为寻答案,他出家访名师、研佛经,苦下工夫十三年,最后将自己悟出的道理章成罗教经典“五部六册”。在此经册中,他推出了影响后世四百余年的新至尊女神——无生老母。
罗梦鸿是吸取了老子“有生于无”和“天下母”生其“子”(指世界万物)的思想,以及佛教“无生”之说后造成这位无生老母的。无生老母的形象推出后,很快受到世间下层民众的狂热欢迎与衷心信奉,成为明、清时代反政府的“邪教”的最高神。
明清时期,每当阶级矛盾尖锐或天灾人祸相继而降时,秘密会社的首领们便会祭起无生老母,号召民众揭竿而起,无生老母似乎就是佑护众徒攻敌取胜的神只。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四五百年,直至近代。
八仙有哪些人
我们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那么,“八仙”都有哪些人呢?
八仙都是道教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从汉朝就有流传。《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称西蜀道士张素卿绘制八仙图,画的是李已、容成等八人。元人杂剧中的八仙,各不相同。有的“八仙”没有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或元壶子等。现在流传的八仙,定型于明代。
其实,“八仙”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说。“上八仙”有王禅、王傲、孙膑、毛遂、南极子等。“下八仙”有柳下惠等。我们常说的“过海”八仙,属于中八仙。
中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八位。
“八仙”各自的特点是: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蓝采和放荡不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化莫测;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坚贞不嫁,行动如飞,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人们对“八仙”的塑造反映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说说娼妓神
妓女,在旧中国是某些妇女求生的一种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妇女除供奉通用神只外,还供奉着自己的行业神,即娼妓神。
最早的娼妓神,据说是春秋初的大政治家管仲。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里说:管仲治齐时,召700个女子为妓,让她们招徕顾客,取悦于人。这些女子所赚得的钱财,被管仲征来,“以佐国策”。由此看来,管仲不但是娼妓行当的始作俑者,大概还是官妓的鼻祖。正因为此,他成为最早的娼妓行业神。
通常被妓女所供奉的还有白眉神,此神据说形貌魁伟,骑马持刀,与关公相像但眉是白色,眼是红色。娼妓们很恭敬此神,接客时,必先与嫖客同拜。白眉神在徐珂《清稗类钞》中被称为袄神。循此而究之,袄神是袄教所祀神,袄教又名拜火教,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据说此神会保佑娼家,这大概就是娼妓崇拜袄神,即白眉神的缘故。
此外,旧时妓女还崇拜五大仙,即刺猬、老鳖、黄鼠狼、老鼠、蛇。常将这五大仙敬于老板所设的密室内。她们认为这五种动物都极有灵性,家道生业的兴衰、个人的平安与凶逆,都取决于五大仙的意志。
厕神的传说
在中国,被祭为厕神的神只名紫姑,又称坑三娘娘、三臂娘娘。
古时人们呼紫姑为戚姑、七姑、三姑、子姑、厕姑、茅姑等,各地称呼不一,但都是女性。大概是因为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妇女专司的生育在当时也被看做是污秽不净之事,常被迫在厕内生产,所以厕神主要是由妇女祭拜的神。
相传,紫姑是唐代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自幼知书达礼,成人后嫁给了一个唱戏的。武则天当政时,寿阳刺史李景看上她的美貌,设计害死其夫,纳她为侍妾。李景的大老婆又妒又恨,便在某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在茅厕里杀死了何媚。
何媚虽死,冤魂不散,经常在茅厕里出现,尤其当李景如厕时,或闻其啼哭,或隐见其身影,扰得李景魂不守舍。此事为武则天耳闻,便敕令何媚为厕神。
于是,人们用纸或用木做成何媚偶像,在元宵节之夜放厕中祭之,祭祀时念词是:“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曹夫,指李景大老婆,即杀害何媚的凶手,子胥指李景本人,小姑则指何媚,也称紫姑。如念祭词时,偶像动弹了,人们便认为神来了。
何谓谶纬
谶纬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宗教迷信,“谶”是巫师、方士章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这种预言被认为是发自上帝,是符合天意的,因此又叫做“符”或“符命”。巫师、方士为显示谶书的神秘性,往往将其染成绿色,因此又叫“箓”,由于常附有图,故也称为“图谶”。
“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它相对于“经”而得名。汉代儒学有“五经”、“七经”之说,而纬书也有“五纬”、“七纬”之称。因为纬书中也有谶语,因此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
谶纬学到东汉末期以后开始迅速衰落,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它的批判。到隋唐以后,其已经基本上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四灵之首——龙
龙是中华儿女崇拜的图腾,为“四灵”之首。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它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文化的各个层次。但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有个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殷墟甲骨文的龙字,其形象是一条蛇,只是头很大而且嘴张开着。殷商时代的一个玉龙,其造型是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很显然,这些都是龙的创造过程中的演进遗痕。
在古代,龙与帝王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帝王都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而这种帝王与龙的关系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据说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那时的龙都是领袖人物的坐骑,如黄帝乘龙升天等等。
不过真正将龙与皇帝合而为一,是始于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的母亲“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个故事应该是刘邦的谋士们章造出来的,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于是,后世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纷纷仿效刘邦,自称“真龙天子”,他们的后代称“龙子龙孙”,皇宫称为“龙廷”,宝座称为“龙椅”,几案称为“龙案”,连脸面都叫做“龙颜”了。封建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现代中国人则以“龙的传人”自居,把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然而据说龙生了九子,俱不成龙。这就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典故。据记载,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喜好冒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平生好鸣,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形如狮,喜欢蹲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赑屃,力大,其背喜负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吻,口阔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王爷的传说
我国的佛、道两教都有龙王,龙王是水族的总管。古人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由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
关于龙王爷,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唐代初年,安徽省颍上县百社村有个名叫张路斯的人,他的夫人石氏,生有9个儿子。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自罢官归故里后,经常到一处地名叫“焦氏台”的河边树荫下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