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27223600000025

第25章 宗教神话(3)

在汉朝时,中国的文字已经出现隶书,道士为了防止别人伪造符命,就用汉以前的篆书或鸟虫书书写。到后来道士专门把它写得如龙蛇缠绕,就变得越来越离奇古怪了。

道士给人治病祛邪,或者作法事的时候,常常是掐诀念咒,手指做成特殊的姿势,或模仿某种形象,嘴里念念有词,那即是所谓的“禁咒”,又称为神咒、神视,意指天神所说的话。

在上古之时,有一种专门从事巫术的人,说他们有念神咒来役使鬼神的法术。道教引为己用,认为对患病的人念神咒,就能够把神召来为他祛病,或者把给他带来疾病的妖魔鬼怪吓跑。所以在道教的坛醮、祈禳法事之中,常常配合符箓念禁咒。也就是说,咒语表达的是人们的愿望,即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或命令,使自己这一方消除灾祸或给敌人那一方增加灾祸。

道家之“三”

三世:夙世、现世、来世,即三生。道家以前生为夙世,今生为现世,来生为来世。

三心:道教指天心(居脑)、地心(居腹)、人心(居绛宫)为三心。

三身:道家谓神仙所现的三种身态——法身、应身、化身。道教认为,天神真仙,其所显现自性真身者,为法身;其所应他性之报身者,为应身;其所变化别性之分身者,为化身。

三昧:道教指元神、元气、元精,认为以三昧修炼可生真火。

三清:又称“三肖境”,道家指玉清、上清、太清。

另一说,道教谓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三清。因元始天尊为玉清境洞真教主,灵宝天尊为上清境洞玄教主,道德天尊为太清境洞神教主,故称。

历史上的十大名道

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十位道士: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人。

寇谦之: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吕洞宾:号纯阳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

林灵素:本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浙江)人。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山东)人。

张三丰:又作张三峰,名全一,字君宝,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

古代的“炼丹”术

炼丹是道教的一项主要宗教活动,它源于先秦方士的神仙方术。据资料记载,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统治者招致方士寻求“不死之药”之事。方士们认为“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因而研究以丹砂冶铸黄金之法,若“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这就是所谓的“金丹术”。

实际上,由于丹丸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等有毒物质,吃了之后非但不能长生不老或成仙,反而会中毒而亡。秦汉时期不乏有人直接服用金屑而丧命的例子。

方士们转而讲求炼制神丹,或直接饵服,或用以点化药金,再饵服以求长生。于是方士的炼丹方术中,就有了“金丹术”和“黄白术”之分,在炼制“黄白”的人中,也有的不是为了长生,而想以此谋利发财。

约在此前后,道教开始兴起,神仙方术被道教承袭,作为宗教修炼之法,创五斗米道的张陵即曾以《黄帝九鼎丹经》传弟子。

中国的炼丹术还具有世界影响,大约在唐代中期甚至更早,即已通过阿拉伯人传往西方,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的来源之一,就是中国的炼丹术。

五斗米道的缘起

五斗米道是在先秦方仙道和黄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族信仰,由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早期教派。

张陵(34~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相传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东汉顺帝时入蜀,在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做道书(或称符书),说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来给百姓们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为名开始传教。因那些想要入道和请求治病的人要先交五斗米作为“信米”,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太上老君还降命他“天师”的称号,所以又叫“天师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衡殁,孙张鲁继之。祖孙三代,世人统称“三张”,儿子张衡为“嗣天师”,孙子张鲁为“系天师”。后来,“天师”也就成了对少数道士的尊称。

张鲁当政时,自号师君,他教人民诚信不欺诈,特设“静室”,宣称有病的人去静室里“思过修善”,病就可以不治而愈,还专门设立了“鬼吏”为病人祷告。

张鲁还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雄踞巴汉近三十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降曹,而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道教流派。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就曾加入五斗米道。

后来,南朝刘宋时期的陆静修、北魏时期的寇谦之在士族所信奉的五斗米道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朝以后都归于正一道。

太平道是一种什么教

太平道同五斗米道一样,也是道教早期的教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东汉末年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因崇奉《太平经》而得名。关于《太平经》的来历,传说是汉顺帝时的方士于吉,在曲阳泉水之上巧遇太上老君,得到一本神书《太平清领书》,有一百卷之多,这就是道教最初的重要经典《太平经》。这本书把老子神化为至尊天神九玄帝君,宣扬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提出建立公平而没有灾害的“太平世界”的政治理想。

东汉末年,这本书被张角所得,他于是以此书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教练弟子,以符水咒语、跪拜首过给人治病,收了很多信徒。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遣弟子到四面八方去传教,在十多年间,就有了数十万信徒。

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乙”为其主神,崇尚黄色,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基础,宣称要建立“黄天”之治。张角率领徒众起义后,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这就是东汉末年着名的黄巾军大起义。

由于起义的准备仓促和张氏兄弟的先后病故和战死,这次起义最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以后,太平道的教团组织渐渐散落沉寂,传授不明。其信徒一部分加入到五斗米道,也有一部分在民间秘密流传着。

全真教的创始原由

全真教是道教的一个教派,始创于金代初年,兴盛于金元时期,元代以后,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教创始人王喆(1112~1170年),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号其穴为“活死人墓”。

大定年间,王喆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璞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

金元之际丘处机嗣教时,全真教得到大发展。元中期至元末时,教风有变,趋于蜕化,教内高道缺乏,开始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着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教,但终难挽救全真教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说说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里,我们看到富丽堂皇而又等级森严的灵霄宝殿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简称玉帝,道经中全称做“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他被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天上的神、地上的仙、水中的龙王、人间的君王,不论是太白金星,还是如来佛祖,都必须向他致敬朝拜,听从他的召唤。

据道经记载:玉皇大帝是昊天界上光明妙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的儿子,出生之时,满身的宝光火焰,全国都可以看到。他从小就很敏慧,长大了又非常仁慈。在国王驾崩后,他登上王位,治政有方,但他还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于是舍弃了国王之位,去普明香岩山修道,历经无数劫而得道成真,最后得了“玉帝”地位。

信仰玉皇、崇拜玉帝最早于公元4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南朝道士陶弘景所作的《真灵位业图》中记载有玉皇、玉帝道君这样的神灵,列右位第十一位,仅是元始天尊的辅佐。信奉玉皇大帝最盛的是在唐宋之时。不过,唐朝的玉皇、玉帝主要还是一位神仙,还没有获得天上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北宋时,宋朝皇帝多尊玉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上帝”和“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这样,玉帝就被官方尊为至上神,变成了天上人间的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玉皇有制命九天、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掌握之中。

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那里有三十三座天宫和七十二重宝殿,“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谢的名花;炼丹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玉帝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神勇盖世;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

道教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日。这一天,道士们要举行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称“玉皇会”。每年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都要出巡天上人间,考察众生的善恶祸福,所以道教徒要在这一天开设道场,隆重接驾。

西王母的传说

民间惯称的王母娘娘,官名为西王母,她原是中国西部一部族首领。据说此部族位于昆仑山,此说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人有……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按说古老的西王母部族虽不一定生活在传说中的昆仑山上,但也就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该部族首领被称为西王母,大约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发生交往。

初始的西王母形象有些狰狞恐怖,那是一幅蓬头、虎齿、豹尾、长啸的模样。这种半人半兽的怪模样,源于我国古代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西王母部族大概将虎、豹作为部族图腾神(即部落保护神),所有人都以虎豹的皮毛、爪牙用作饰物或护身符,所以他们崇拜的部族首领(部族保护神)就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的凶猛模样了。

这位凶神的性别开始时并不分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将它由狰狞的部族首领演变为恶神,由恶神变为善神,最终成了女仙之首。

太上老君是一尊什么神

在道观的大殿正中一般都供奉着“三清”的尊位,其中的太清就是太上老君(其他两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他们统领所有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来被道教尊奉为始祖,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老子与道教其实并无关系,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着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后来道教奉他为始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道德经》正合道教宗旨;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三是老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有关老子的传说,最着名的要数“紫气东来”的故事。相传周康王时,东宫宾友尹喜观星望气,见东方紫气西移,天文呈现出祥瑞之象,知道将有圣人入关,就求为函谷关令。第二年夏天七月,老子果然离开中原西行入关,尹喜就把他挽留下来,对他执弟子之礼,邀请到玉楼观。老子给他讲授了《道德五千言》。次年,老子升天而去。尹喜继续留在玉楼观清修三年,撰写了《关尹子》。尹喜后来远赴蜀地追寻老子,也升天成仙。

道教在关于老子的传说上,进一步加以神化。魏晋时老子已成为玄妙玉女所生,并认为他是宇宙生成的根本,是万物之源。

小谈白莲教

白莲教,一种民间宗教,因依托佛教的一个宗派白莲宗而得名,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白莲教始于南宋初年茅子元创立的白莲宗,其教义源于佛教的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提倡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到了元代,该教渗入了其他宗教观念,主要是弥勒下生说,逐渐转为崇奉弥勒佛,改称白莲教。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短暂的全盛时期,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明令禁止白莲教。白莲教从此势落。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王伦起义和嘉庆年间川、鄂、陕白莲教大起义,白莲教又一次震惊朝野。

在白莲教中,教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是父死子继,教内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等级森严。教徒入教交纳钱财,定期集会,烧香礼拜,宣讲经卷,教习拳棒,其基本信徒有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和流民,也有胥吏、差役和下层知识分子等。

白莲教的经卷繁多,主要有《金锁洪阳大策》、《玄娘圣母经》、《镇国定世三阳历》、《弥勒颂》和《应劫经》等。

明教漫谈

明教是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摩尼教发展演变而成的。因其崇拜光明,奉摩尼教创始人摩尼为光明之神,故称明教。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所创,摩尼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是武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据《佛祖统记》卷三十九记载,延载元年,有波斯人佛多诞来唐朝,携带摩尼教重要典籍《二宗经》,武则天被佛多诞广博的学识所折服,遂力排众异,留其在宫中讲经。从此,摩尼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唐武宗灭佛(包括一些外来宗教)之后,摩尼教和佛教、道教相融合,同时又和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民间宗教大乘教、三阶教结合,到北宋末期又和佛教净土法门的两支——白莲宗、弥勒教结合,从而成为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一个理论武器。

元明两朝,“明教”一直存在,同时,明教也和其他民间宗教处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之中。到了清朝,民间宗教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教思想化入到其他民间宗教的教义中去,明教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

演化为民间宗教的明教从其思想组成来说和摩尼教多有联系。明教继续以摩尼教的《二宗三际经》为经典。二宗为光明与黑暗,也就是善和恶;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的内容就是二宗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摩尼教认为,在世界创造(中际)之后,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并与光明相混同。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或大明尊为摆脱世界的黑暗,率领其使者与黑暗王国的主管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斗争中,大明神创造了原人——人类始祖,但原人被黑暗王国的凶神所败,被投入地狱。大明神为拯救原人,派出其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感化下,于世界终末的后际将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