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45

第45章

后来演变成“拍马”说奉承恭维话。显贵们骑在马上,奴才替主子拍马,尽显出服侍周到的谄媚本色,与“溜须”异曲同工,这才合成了“溜须拍马”一词。

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现在多用来比喻骄奢淫逸的安乐生活。这一词语出自宋·陶谷《清异录》中。

唐朝末年有位叫孟斧的宫廷御医,四川人士。他见到宫内骄奢淫逸的豪华生活,羡慕不已。于是,他回到家里后,就将家里的陈设都按照皇宫的样子装饰了一番,没有真金的家具,只好全部用金纸来代替。

孟斧用金纸把桌子、椅子、书柜、茶几都包好展平,当阳光照射到他屋里时,只见满室生辉,金光灿灿。他自己认为,生活在金纸布置和装饰的环境内,觉得十分惬意。

孟斧的朋友到过他家以后,也被孟斧的举措惊呆了,朋友们惊诧地对外人描述道:“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意思就是说,如果在孟斧的房屋内休息一会儿,就会让人沉迷在金光灿灿之中,陶醉在纸张装饰里了。

“金迷纸醉”由此传了开来,又写作“纸醉金迷”。

半面之交

“半面之交”是指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这个词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时有位叫应奉的人,聪明绝顶,记忆力非常好,事无巨细,一见便可记住;诗词歌赋,过目成诵;认人记名更不在话下。

有一次,太守让他去查看辖下的二十多个县城监狱情况,他抄写了数千囚犯的犯案资料。回太守府报告时,这位应奉不用查看记录,竟将几千囚犯的姓名罪状等,背诵如流,一一说给太守,竟无一点错漏。

应奉有个朋友想暗中考查一下他的记忆力,就在和他一起出门的路上,将看到的官员、宾客以至仆从的名字全部偷偷写下来。后来,应奉看到了那人的记录,笑着指出,笔录虽算比较详细,但是曾过“亭长胡禄”地界,漏记胡禄名字了。这位朋友这才惊得目瞪口呆,对应奉佩服不已。

还有一次,应奉去探望一位朋友,两人在屋内交谈时,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木工透过门缝,露出半边脸来看了他一眼。没想到,十几年后,应奉在路上见到那位木工,竟还对他热情地打招呼,让那位木工惊奇不已。从此,“半面之交”一词就流传了开来。

六亲不认

“六亲不认”,就是指不认所有亲属,形容不讲情面。那么“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呢?这个问题有不同说法。

常见的有三种:

一、《老子》把父子、兄弟、夫妇定为六亲,但这里少了大亲戚。

二、《左传》将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指妻子方面的家庭成员)、姻娅(指丈夫方面的亲属)定为六亲,但这样又显得有点重复,因为那些婚媾和姻娅中的一位,可能同前四类亲属同指一人。

三、《汉书》中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父母”可理解成包括夫妻双方的,“兄弟”亦是夫妇双方的而且是可借代姐妹,子可解释为子女。它较前两种提法更全面广泛且明确简单。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现在用来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之状,也指儿时就认识的伴侣,此语一般用于男女之间才属恰当。

在这一词语中,“青梅”是用来比喻女孩的,“竹马”则是寓意男孩。它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

诗中写夫妻小两口在小时候一块儿玩耍的欢欣、纯洁、天真、可爱之情,有几句吟咏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意思就是说:情郎你骑着竹马(男孩子把竹竿放于腿下模仿骑马的游戏)来找我,绕着井边(即床)追逐,把弄青梅玩耍。你和我小时候一起住在长干里的时候,就相亲相爱,天真毫无芥蒂,哪有半点猜疑啊!

山珍海味

山珍海味,说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那么,这山珍海味到底指什么呢?山珍海味是产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贵珍稀食品,是食物中的精品,主要有以下一些。

熊掌。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煮好的熊掌,酥烂滑润,自有其耐人寻味处。扒熊掌更是古食谱上的名菜。

驼峰。

以骆驼的肉峰作原料,可以蒸食或烤食。唐杜甫《丽人行》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作例子来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饮食生活的精美。

鹿尾。

古人视为珍食。明清两代北京宴饮,最重鹿尾。《红楼梦》写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年租年礼,所开单子的第一宗是大鹿(全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大补之品。

燕窝。

金丝燕在闽粤海滨悬崖上筑起的巢叫做燕窝,是金丝燕吞食鱼虾、海藻经胃液消化后吐出的粘液筑成的,供人食用,营养丰富,有滋补之功效。

鱼翅、海参。

鱼翅是加工干制后的鲨鱼鳍,海参则是海里一种棘皮动物。古代隆重的喜庆筵席以鱼翅、海参作为主菜,称为鱼翅席和海参席。

鲥鱼。

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鲥鱼上市。鲥鱼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产卵,大的三尺,是鱼中的美味。

我国古时着名的山珍海味还有鱼肚、鱼唇、干贝、对虾、野鸡崽子、凫脯、哈士蟆(黑龙江林蛙)、猴头蘑、银耳等等。至于宫廷食谱中的“龙肝凤髓”并非实物,“龙肝”不过是白马的肝脏,凤髓也只是锦鸡的骨髓。

此外不同的地方还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菜系,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为“四大风味”,即: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目不识丁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时,有一位叫姜平子的官员。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作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达升官拜爵的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特意将“丁”写作“下”,下边没有钩,成了古文“下”字。

苻坚问他为什么这样写,姜平子说:“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苻坚听了,很是高兴,于是提拔姜平子为“上第”。

人们看到姜平子投苻坚之所好,竟因一字而登天,都笑话愚蠢粗鲁的苻坚不知道“丁”和“下”的区别,说他“目不识丁”。

后来,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的运用中,有人由于不知其来历,把“丁”看作最容易识别字的代名词,“目不识丁”便成了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的意思。它原先的意思,渐渐地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信口雌黄

“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指随口乱说不恰当的话。雌黄,是指一种名叫“鸡冠石”的黄赤色矿物,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做的颜料涂抹掉再写。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衍传》。

王衍,晋代琅玡临沂人,字夷甫,喜好清谈,有高名,当过尚书令、太尉。他聪颖明慧,极有才华。

王衍人才美貌、聪慧如神,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卫国人,端木氏,名赐。善辞令)。加上声名显赫,当世人都倾心向往他。王衍极善于辨析经义名理,但他只谈论《老子》和《庄子》。只要听到别人说经义名理有不妥当之处,王衍马上进行更改。王衍随口更正经义名理中说得不恰当的话,如同用雌黄涂改错字一样。因此,人们就称他是“口中雌黄”。

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穿戴衣帽的禽兽,用来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衣冠禽兽”一词源自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是说衣服上绘有禽和兽的人,颇有点令人羡慕的味道。因为明代朝廷规定,官员的服饰,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具体地说来如下: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九品穿绿袍。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当官的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官武将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开始具有贬低的含义,老百姓于是将为非作歹的文武官员称作“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最早作为贬义词来使用,见于明末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箭。”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作为贬义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常用以比喻人不恰当地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来处理。

这一词语出自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当时,在考试时,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经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大题”。以做“五经”文的章法作“四书”文的,便称为“小题大做”。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现在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确切。这个成语来自于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着名的大书法家。他从小就十分刻苦地练习写字,七岁时就已经写得一手好字。王羲之门前有一个池塘,他每次写完字后都在池塘里洗涤笔砚,过了一段时间后,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当时,很多人都喜欢书法,而王羲之的字更是为人们所喜爱。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工人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的字,墨印竟然渗入木头里三分多,不禁赞叹道:“王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夜郎自大

现在人们常用“夜郎自大”这个词来比喻人无知、妄自尊大。这个词语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古时候有个夜郎国,在今天贵州的西北部。夜郎国国土很小,仅仅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人口少,出产少,牲畜也不多。但是夜郎国国王自以为统治着一个很大的国家。

当时,汉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使者到达南方的时候,去拜见到滇国国王和夜郎国王。宴会上,夜郎国王问汉朝的使者:“汉朝和我们国家相比,哪一个大·”汉朝使者听了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夜郎国的国王,竟然不知汉朝的地方有多大。

满城风雨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有一年,入秋以后,他对每个景物都有感触,觉得都有诗意,于是天天构思,想写出不同凡响的诗篇,可是又总觉得为俗气所蔽,难以下笔。

一天,他闲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里想像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想像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一下子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提笔在墙壁上写道:

满城风雨近重阳。

刚刚写完还没有考虑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之后他想接着写,可是灵感却一去永不再来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名句传世,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破镜重圆

乐昌公主是南朝陈的皇帝陈叔宝的妹妹,不仅长得貌美如花,而且才能出众,她与驸马徐德言结婚后,感情一直都很好。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北方的隋军打了过来,陈国危在旦夕。

徐德言预感到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了,于是将一面铜镜一破两半,一半给公主,一半自己拿着。他们约好一旦遭到不幸,离散了,以后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就都拿着半面破镜到街上卖,以便有机会见面。

很快,隋灭掉了陈,徐德言和公主果真被冲散了,隋文帝大臣杨素占有了乐昌公主。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如约拿着半面铜镜到街上卖。过了没多久,他碰上了一个仆人也拿着半面铜镜在卖。他上前拿过来看,与自己的并合,正是原来的铜镜。

徐德言见物思人,不觉泪下。他在那半面镜上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仆人将题诗的半面镜子带回给乐昌公主看,公主看后,知是徐德言诗,心里非常难过,她一连哭了好几天。

杨素得知此事后,派人找来了徐德言,把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团圆。

这个故事被后人概括为“破镜重圆”一语以比喻夫妻失散或因其他原因分离后重新团圆或和好。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原指训练好的鸡,能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他成语出自《庄子·达生》里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无所事事,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比赛输赢,从中取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这种赌博游戏,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却因为驯养得不好,总是失败。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远近闻名,他应召去给齐王驯养斗鸡。

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驯养成了吗?”

纪沽子回答说:“还不行。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仗着傲气,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怎么样?现在成了吧?”

纪沽子说:“还不行啊!它听到其它鸡的叫声,见到其它鸡的影子,反应得特别迅速。”

齐王说:“怎么,反应迅速还不好吗?”

纪沽子说:“反应迅速,说明它取胜心切,火气还没有消除。”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问道:“怎么样了?现在难道还不成吗?”

纪沽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它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自若,毫无变化。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惊不慌,一幅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像木头做的鸡,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没有敢与它斗架的,遇到它掉头就逃跑。”

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果然每斗必胜。

横七竖八

“横七竖八”本来是整整齐齐的意思。从前,南方人在插秧时,用绳子在水田里拉出一个个小方格,每个方格里横着插七颗,竖着插八颗,七八五十六,每格正好一扎秧。于是,“横七竖八”便被人们用来形容事物整齐有序,成了人们常用的口头语。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正好赶上江南插秧的季节。乾隆自以为插秧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看见形如棋盘的水田,心里直痒痒,于是挽起裤腿,也下田插起秧来。

插了一会儿,乾隆就累得够呛,再一看自己插的秧苗歪歪扭扭,有的还漂了起来。农民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这哪里是‘横七竖八’,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乾隆听了不服气地说:“横七竖八不就乱七八糟啦?要不是横七竖八,我也不至于乱七八糟。”皇帝的话可是金口玉言,从此,“横七竖八”便成了“乱七八糟”的同义语。

韦编三绝

这个成语出语于《史记·孔子世家》,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孔子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孔子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三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