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46

第46章

孔子将易经的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作“十翼”,后来,人们把孔子所着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但是这些词的意义又有不同。

金枝玉叶,原意是指花木枝叶美好,后来引申为指皇亲国戚的后代,现在也用来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因此,金枝玉叶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皇家贵族女子。

大家闺秀,原是指有相当的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有严格行为约束和礼教规范的女子。她们容貌较好,人品好,知识渊博,从善如流,善于理性思考,个性平实,有责任感,清高但不孤傲,人缘极佳。现代则用来代指在谈吐、气质、衣着打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的女子。她们往往气质沉稳,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是容易赢得长辈称赞、同辈欣赏的女子。

“小家碧玉”一词出自于古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此后小家碧玉即被喻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她们一般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在大的场面里则会有些拘谨。她们最大的特点是“秀而不媚,寒而不清”,尽管出身并不高贵,也不会附庸风雅地吟诗作对,但是缝织洗补、煎炒烹炸等实用技术则无所不能。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田汝成所着《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

宋、元间传说,秦桧密谋杀害岳飞时,曾在东窗下与妻子王氏商议。王氏说:“擒虎易,纵虎难。”秦桧于是决意杀害岳飞。不久,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飞父子遭到陷害,被杀于风波亭。

后来,秦桧游西湖,在舟船中忽然染病,朦胧中听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秦桧回到家,不久就死了。没过多久,秦桧的儿子秦焙也死了。王氏给他们父子做道场,并委托道士通灵去看望他们。道士前往阴间,先看见秦焙戴着铁枷,就问他:“太师何在?”秦焙回答:“在酆都。”

道士赶往酆都,看见秦桧戴着铁枷,受尽诸般苦楚。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从此,人们就用“东窗事发”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来又用它来比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要自食其果。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也作“秦晋之盟”,是指两姓联姻婚配。这里的“秦”和“晋”分别指春秋时代的秦国和晋国。

秦国为嬴姓,位置在今陕西一带,至秦始皇时才统一中国。晋国故址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西北部,后被韩、赵、魏所分。

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强国,又是近邻。但两大统治集团为了生存和竞争常常兵戎相见。但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又常常互相利用,以通婚的形式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同盟。

秦晋两家世代婚姻的例子很多,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就是晋献公的女儿;而晋献公的儿子——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他的夫人文赢,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的的特点,在春秋各国中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后人就称两家联姻为“互结秦晋”,或谓“秦晋之好”。

旁门左道

旁门左道,常用来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流派,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的“旁门”是小门、侧门之意,“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斜之道。旁门和左道的意思刚好相近,故而成为一个习语。

在封建社会,旁门左道常用来指未经官府认可的巫蛊、方术等。

关于旁门左道的分类,《汉书·郊祀志》云:“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由此可以看出,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作旁门左道,如偏离传统仁义道德的思想,崇拜鬼神、相信巫术等行为,巫蛊、俗禁、方术等等方面,可谓种类繁多。

但有时统治者为了打压威胁其统治的新思想、新方法,也以“旁门左道”来称呼之。

独占鳌头

旧时科举考试中,某人高中状元常被称为“独占鳌头”,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考试及第与一传说中的动物有什么联系呢?

鳌头,以前是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鳌”,是传说中在海里能够负山的大龟,是龟头鲤鱼尾的合体鱼龙。据说,鳌原来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为上天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所以被发配到东海为鳌。

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都雕有巨鳌,衬托得皇庭宫室气象雄伟。翰林学士、承旨等官员朝见皇帝时,必须遵守邦国礼仪,要立于陛阶的正中,等候皇帝召见,恰恰就是脚踩刻有巨鳌的陛阶上,所以日后便称进入翰林院为“上鳌头”。

状元及第时,也是在“鳌头”上迎榜,因此“鳌头”也成了状元的代名词。后来,“独占鳌头”又引申为取得首位或第一名的意思。

学正不正

明代有位学正在家与一秀才争产业,两人告状到官府,经审理,学正败诉,审案官于是出一上联: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秀才对曰: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此联属析字联。“不、正”二字合体成“歪”字,“言、公”二字合体成“讼”字,“讼”是打官司的意思。审案官即事命题,用析字之法责备学正不正。秀才就意对句,也用析字法赞扬审案官公道。两下都能以事实为根据,制成巧对,读后没有审案官嘲谑、秀才阿谀之嫌。

钱有二戈

古代有这么一副对联:

钱有二戈,伤坏古今人品;

穷只一穴,埋没多少英雄。

联中,“钱”(钱)字右边为二“戈”字,戈为武器,故可伤人。但是从“钱”字取意,故所伤为“人品”而非“人身”。“穷”字上部为一“穴”字,穴能埋人,而又是从“穷”字取意,所以用的是引申义“埋没”,所埋者尽是穷困英才。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此联是现实的写照。

人短木长

明代吴文泰,字文度,吴县人。官至涿州同知。一次他派人买木材归来甚晚,他的朋友丁逊学恰好雇工做器具,于是丁出上联:

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长。

吴想了一想,即对出下联:

四口兴工造器迟,口多工少。

这是一副辨析字形联。拆“来”(来)字为“二人抬木”,且人字短,木字长。析“器”字为四“口”字中间加“工”字(“器”的异体字),口字有四个所以为多,工字只有一个所以为少。从文意上来看,二人抬木之所以归来晚,是因为人短木长。四口兴工造器所以迟,是因为口多工少。

王不出头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前,在北方做燕王,一日,在王府宴请群臣,谋划起兵夺取天下的大事。当时天气极为寒冷,朱棣吟出上句: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他的主要谋臣姚广孝对出下句: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此联一语双关,表面看是拆解“冰”(“冰”字的俗体为水)字,谐音暗切“点兵”。姚广孝本是带发修行的僧人,六根不净,析“王”字出头即“主”字,激励朱棣挑头起兵,夺取帝位。“国乱民愁”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之“乱”、之“愁”,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借口而已。抛却政见不谈,此联作法上,析字、隐含、谐音等技巧兼用,很有巧意。

权门生犬子

古时,某给谏的儿子,平日难耐寒窗读书之苦,整日优哉游哉,不学无术。他参加科考时,答卷白字连篇,错误百出。将题目中的“才郎”写成“豺狼”,“权门”写成“犬门”,出尽洋相。考官将其试卷列为六等,当得知此白字公子的父亲是那位给谏时,又急忙把其试卷改为一等。

此事传出,有人在这位权臣府第门前悄悄贴了一副对联:

权门生犬子,

才女嫁豺狼。

这副对联利用“权”、“犬”,“才”、“豺”的谐音,和考卷上的白字,怒斥权门。还有人给白字公子送绰号为“六一居士”,寓意为六等改一等,才得以居“士”位。因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就使得这一绰号的讽刺性更加强烈了。

朝官多戴朝冠

明代王守仁被封为新建伯,一日入朝,有个太监以王为题出上联曰:

朝官多戴朝冠。

王守仁以宫中人物对下联:

宫婢常持宫被。

此联巧用同音异形字,“官”与“冠”,异字同音;“婢”与“被”,异字近音。

三鸟害人

1919年“五四”运动时,上海某花鸟店曾经悬挂出一副对联。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祸国鹿獐螬。

上联的三字,从字面看,三个字都有“鸟”旁,实际上,鸦指鸦片烟,鸽指白鸽票(即彩票),鸨指开设妓院之鸨母。下联影射陆宗舆(鹿)、章宗祥(獐)、曹汝霖(螬),三人在卖国条约上代表政府签字,被斥为卖国贼。

此联中用了析字、借代、谐音格,指斥三害、三贼为害人祸国禽兽,下联用“一群”,一则是避免再出现“三”字,二是指民国政府上下形成的卖国集团,用语精深。

此外,又有人将这一对联改为:

三鸟害人鸦雀鸽,

四维建国礼义廉。

上联中用“雀”来代替了“鸨”,用来指麻雀牌(即麻将牌),下联“四维”指“礼、义、廉、耻”,但文中没有“耻”字,显然是隐切“无耻”。

无山得似巫山好

宋代僧人了元,号佛印,居金山寺。一次与苏轼、苏辙弟兄出游,到巫山,佛印出一联句:

无山得似巫山好。

意思是说没有哪座山可比巫山更好了。

苏轼即对曰:

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认为以“叶”对“山”欠工(不属同一名词小类),对以: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苏辙的对句都能满足出句“无山、巫山”这一“同音两意”的语言现象的要求,立意也各有千秋:所言“荷叶”者,无可挑剔,但气度似弱于出句;所言“河水”者,因古人特指黄河为“河水”,其水不清,似与事实不符,但也无妨将下联看作“虚”指,即所谓“河清海晏”这种理想境界。

摇和尚、淋大人

明代僧人姚道衍,跟随燕王朱棣参与军机决策,朱棣即皇帝位后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赐名广孝。一天,姚广孝化装出行,遇林御史,林出上联:

风吹罗汉摇和尚。

姚对下联:

雨打金刚淋大人。

此联巧在谐音。“摇”、“姚”同音,“淋”、“林”同音。谐音含义翻转即“姚和尚”、“林大人”,为双方的称谓。而罗汉与和尚,金刚与大人,属同义词,语意上很连贯,词性、句法、对仗又都工整。

地脉默然生麦叶

明代曾棨,字子启,江西永丰人,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状元。他幼年就学时,与老师去僧房读书,走过麦田边,老师出上联:

地脉默然生麦叶。

他略一思索,即对出下联:

天河何不种荷花。

上联脉、默、麦三字音同字异,下联河、何、荷三字也音同字异,甚为工整。

围棋赌酒

明代陆粲去拜访朋友,正赶上朋友家有两位客人边下围棋边饮酒。一位客人出上联:

围棋赌酒,一着一酌。

陆随即对出下联:

坐漏观书,五更五经。

另一位客人对曰:

弹琴赋诗,七弦七言。

出句前后照应,“一着”是就“围棋”而言,“一酌”是就“赌酒”而言。下联“五更”是就“坐漏”而言,“漏”为计时器。“五经”是就“观书”而言,“五经”是儒家的五部经书。

这副对联的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着一酌”,着、酌二字谐音。“五更五经”,更、经二字谐音。并且巧用复辞,交错成文,读起来虽拗口,细细品味,颇多情趣

满肚泥心

明代屠赤水与莫廷韩游园,酒至半酣,屠氏吟上联: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莫氏随之对出下联:

阶前蚯蚓,满肚泥心。

二人均借物言情。蜘蛛、蚯蚓是两种低等生物,蜘蛛腹腔之内,有结网之丝;蚯蚓软体,有泥土充满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属性,而此联作者却别有一番用意:上联用“丝”与“私”谐音,影射苟且人的“私意”。下联用“泥”与“疑”谐音,影射狐性者的“疑心”。

又:冯梦龙所编之《警世通言》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写道,金满管理官库,丢失了库银二百两,请了道人占卜,查找窃贼。他自幼收养的童仆秀童认为这样做很荒唐,就对计七官说了些不相信道士的话。金满知道了,本来就对秀童产生了疑心的他此刻疑心更大了:“他若不曾偷银子,由我召将便了,如何要他怪那个道士?”,口虽不言,分明是“土中曲蟮,满肚泥心”。这里的“泥心”也是“疑心”的谐音。

今夜断然不雨

相传宋代秦观与苏小妹成婚,花烛之夜,苏小妹打算不理新郎,话不直说,出上联: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秦观旗鼓相当,对下联表示: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秦观与苏小妹没有成亲的事,但对联却是一副佳作。前面大肆铺垫渲染,都巧妙地为最后的“不雨(不语)”、“成霜(成双)”服务。极合自然事理,这样产生的谐音双关效应就更强烈和出人意料。

假岛斑彪

明代徐祯卿与文征明游园,走到一座假山前,徐祯卿吟出上联:

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文征明对下联:

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上联用谐音双关,以“假岛”影射唐代诗人贾岛。下联用“斑彪”影射汉代班彪,斑彪,是虎皮上的斑纹,一词两用。用语自然,没有拼凑的感觉。

畜挂汉输

明代“吴中四杰”中的徐贲与杨基漫步市井中,杨出上联:

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

徐对出下联:

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

上联说在屠宰牲畜卖肉的店铺里,或挂着大畜之肉,或挂着小畜之肉以作招徕。而意在影射《周易》的卦名《大畜》、《小畜》。“挂”与“卦”同音相谐。下联说以对弈(下棋)决高下,参与者总有输有赢,前面的人(前汉)有败者的,在后面的人(后汉)也有败的。而意在引出班固《前汉书》、范晔的《后汉书》,“输”与“书”同音相谐。出句运用谐音双关,所关的又是卦名这样的固定名词,难度很大。对句丝毫不比出句弱,所关的两部史书,虽为常见,但运用得这么自然,也很难得。

雨里筑墙

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科举考试的状元顾鼎臣,昆山人。他幼年时,家中新筑的院墙被雨淋倒,他的老师见状出上联让他对。联曰:

雨里筑墙,捣一堵,倒一堵。

顾想了一想,即对出下联:

风中点烛,流半边,留半边。

此联妙在“捣、倒”二字和“流、留”二字,谐音、异体、反义,摹情状物,叙事自然,契合巧妙。假如不是雨里筑墙,不会倒墙,不是风中点烛,也不致只烧了半边烛,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的精细。

披衣拖履

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与给事周大有,奉命共同治水。一日,住在某地的天宁寺里,早晨起来,周大有匆匆忙忙地奔往茅厕,夏原吉以上联戏谑周。联曰:

披衣拖履而起,急事急事。

周大有也不示弱,以下联反嘲。联曰:

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此联妙在用周大有的官职“给(读ji)事”与“急事”谐音,而夏原吉的官职“尚书”与“常输”谐音,所以相互打趣,谐音影射,笑谑成趣。尤其是出句描摹上厕所人的情态,令人捧腹。

挖莲郎,采桑女

相传从前有一采桑女,容貌俊美,聪慧大方,待字之年,提亲者来往不断。采桑女决心找一个有学问的丈夫,要以联语对句求偶。上联为:

挖莲郎,盘根摸梗寻佳藕。

消息传开,前往应对的人络绎不绝。但只有一淳朴的青年农民对的下句甚中采桑女之意,遂定姻缘。他对的下联是:

采桑女,摘叶留心等后生。

此联巧用谐音,寓心意于两句话中。上联,浓缩一下句子,即“郎寻佳藕”,“佳藕”谐音“佳偶”。而“藕”与“挖莲”从语义上又很相配。字面意思是说,青年男子盘根摸梗寻找莲藕,实际意思是说小伙子在寻找良偶。下联,字面意思说采桑女摘叶留心芽,等待桑叶再生长,实际在说采桑女留心等待如意小伙。“后生”是“小伙”与“后来生出(桑叶)”的双关语。一个寻,一个等,有如天赐,为求爱趣联。

孔子生于舟末

明代解缙一日与友人乘船出行,见船家在船尾拔旧钉换新钉,友人出上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解缙对下联: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孔子生于舟末”,谐音双关,字面是说钉孔出现于船尾,隐含孔夫子生于周朝末年。“霍光出自汉中”,也是谐音双关,字面是说闪电之光出自天上银河(银河又称为天汉、河汉),隐含霍光出自汉武帝中兴时期。

丫头吃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