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28

第28章

“家大、舍小、令外人”是概括古人谦辞与敬辞的七字诀。古人在同别人说话时用到这些谦辞与敬辞,才能显示出一个人有修养,要不然就会被人耻笑。

先说“家大”,“家”是用于对别人称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辞。例如自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称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

其次说“舍小”,舍的本意是指房屋。如说“茅庵草舍”、“寒舍”、“茅舍”,都是自谦之词。“舍”是用于对外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辞。凡是辈分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应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再说“令”。“令”是敬辞,凡是称呼别人家的人,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亲属为“令亲”、“令兄”、“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等等。

“公子”的由来

在古装电视剧中,常会看到将年轻男子称为“公子”的说法。“公子”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公子”这一称呼,很早就出现了,但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可称为公子。

周王朝将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按照爵位就将这些诸侯称为某公、某侯、某伯、某子等。如齐国国君被称为“齐公”。晋国、鲁国等都是如此。郑国的国君被称为“郑伯”,楚国的国君被称为“楚子”。

一开始,只有“公”的儿子才能称为“公子”,但后来所有诸侯的儿子都被称为公子了。如齐桓公未做国君时称公子小白,晋文公未做国君时称公子重耳,等等。《仪礼·丧服》中有“诸侯之子称公子”的记载。也有诸侯的女儿被称为公子的。《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这里的“公子”即指女公子。

逐渐的,“公子”被用来称呼豪门贵族的子弟,也作为对别人儿子的尊称。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可以被称为公子了。需要指出的是,周朝时,诸侯的儿子凡是没有做成国君的,就一直以公子来称呼,而不管年龄大小。后世将一般人称为公子,则主要指年轻人。

“丫头”的由来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要在头上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如《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而是贾母的孙媳。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用以称呼婢女。宋代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

“黄花闺女”的来历

人们习惯把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或者叫做“黄花女”。这种称呼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宋武帝时代。

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次在一个新年(农历正月初七)里,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游玩,躺卧在含章殿檐下。这时一阵微风吹来,将几朵盛开的梅花吹落在了她的额头上,使公主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她便常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在前额上,作为装饰。宫女们见了,个个啧啧称羡,都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梅花妆”,又因为是起源于寿阳公主,也有把它叫“寿阳妆”的。

但是腊梅并不是时时都有,在没有腊梅花的季节里,寿阳公主和宫女们便设法采集黄色花粉,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长期使用。这种粉料便称为“花黄”、“额黄”、“鸦黄”或“蕊黄”。

不久,梅花妆便由宫廷流传向民间,特别是那些富豪贵族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仿效。南朝梁、陈时期的文学家徐陵在《奉和咏舞》诗中写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化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就描写了当时梅妆舞女的妆姿舞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也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两颊画成各种花纹已成为少女的一种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另作一番打扮。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没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以后才慢慢消除。年轻女子虽然不再贴花黄了,但“黄花闺女”的称呼却流传下来,并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另外,据古文献记载,“黄花”即菊花,因菊花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称某位女子为“黄花闺女”,不仅说明这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姑娘心灵纯洁,品德高尚。

“小姐”和“千金小姐”

小姐,是旧时对未婚女子的称呼。另外,母家的人对已出嫁的女子,也称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在早期,并非美称。

清代文史家赵翼的《陔余丛考》中记载:“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的《玉堂逢辰录》中载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可见,最初的小姐是指宫女。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傅九者,好侠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其中林小姐是位艺人。苏轼的《成伯席卜赠妓人杨小姐》诗,是为妓女杨小姐而作。据此可知,宋代将妓女也称为小姐。另外,宋、元时期,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如今,小姐常用来称呼未婚女性。只是小姐一词近来有些变味,许多三陪女或提供色情服务的女子也被称为小姐,故在某些服务行业里,许多年轻女性拒称小姐。

千金,为黄金一千斤。《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汉时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值万钱。因为一千斤黄金很贵重了,所以对贵重的东西常用“千金”来形容,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千金之裘”等等。进而用来称呼富贵人家的子女,以表尊贵。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元代,作曲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乃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做事请自重稳便些。”《拜月亭记》:“奴家是守节操的千金小姐。”可见,古时“千金”既用来形容别人家的女儿,又用来形容别人家的儿子。

“千金之子”要比“千金小姐”的出现早很多。这是因为,“千金小姐”是在“小姐”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千金小姐”出现以后,“千金之子”就很少出现了,“千金”用来形容人时,好像成了女儿的专利了。逐渐的,尊称别人家女儿时,“千金小姐”简化成了“千金”。《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哪里知道这个?’”

“连襟”小史

在我国民间,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这个俗称的由来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汉,细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二人的结交过程,其中有这样几句诗:“孤陋黍未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北宋末年,着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他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便为他写推荐书推荐他到京城任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素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着《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使用。

“妯娌”溯源

妯娌,是指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那么,为什么叫“妯娌”呢?

《康熙字典》里称,“妯娌”的称呼来自于“扬子方言”,应属于现在的上海及其以西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

但是这个地区原来的方言并不是妯娌,而是“筑里”。筑的意思是“居室”,杜甫诗中有一句“畏人成小筑”,“小筑”就是小的居室;“筑里”则是乡里小居室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把住在同乡同里的小居室中的人称为“筑里”。在古代,一个大家庭是住在一起的,因此“筑里”的本来意思是指兄弟。后来又发展成指另一半了,人们称兄弟的妻子们为“筑里”。又由于“筑里”属于兄弟的妻子们专用,便造了近音的“妯娌”二字代替,由二字均是“女”字旁可以看出,“妯娌”就是专指妇人了。

“汉”与“好汉”

“汉”是我国占绝大多数人的民族名,由此引申开来的还有“汉语”、“汉字”、“汉学家”、“汉子”、“好汉”等词。

这些“汉”的叫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当时,同汉朝人作战的北方匈奴人,常常被汉军打败,他们觉得汉军威武强壮、勇猛善战,于是就把这些汉朝的士兵称为“汉子”或“好汉”,这称谓先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后来又在中原一带叫开,用来代指汉兵。

后来,“汉子”渐渐变为专指男人了,“好汉”则指男人中的英杰了,苏轼诗作中便有“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他用“好汉”赞扬唐朝的张长史。宋朝时“好汉”渐从用于官家,扩大到称呼绿林英雄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个个都被大众冠以“好汉”。毛泽东诗句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成了家喻户晓的佳句。

再后来,“汉”用来代指男子,已经没有褒义贬义之分了,用在“壮汉”、“勇汉”中当然指“好汉”;而用在“懒汉”、“懦汉”中又指“孬种”。

“东道主”的来历

请客吃饭,应邀的宾客泛称主人为“东道主”。表示自己要请客,也称“做一下东道主”,也有简称“做东”的。由此引申出的词有租房卖房的“房东”、公司商号的“股东”、产权所有人或是赌博时的“东家”等。为什么要用“东”来指这些词呢?

古人除了君王平日上朝要坐北朝南,以北为上之外,习惯于在饮宴待客时,若无分尊卑,即分坐东西。此东西两方,又把主位设在东,宾位设在西。所以“东”字得天独厚造出那么多词语来。

追溯“东道主”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遭骊姬之难,流亡在外。因为重耳是晋国的公子,又很有谋略,当时身边还有赵衰等一班能人追随,所以虽然失势流亡,却仍然得到不少王公贵族的善待。谁知当他来到郑国时,郑文公不但没有以礼相待,反而把他拒之门外,重耳对此耿耿于怀。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成了春秋一霸。

身为国君的重耳想起当年郑国对他的无礼行为,很是恼火,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是个小国,经不起两个大国的进攻,眼看就要国破家亡。郑文公急得团团转。情急之中,才想起郑国能说会道的老臣烛之武。他想,或许他能想出点办法。

郑文公见到烛之武后,烛之武却拒绝了郑文公的请求。郑文公无可奈何地说:“我以前没有重用你,而现在又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请你帮助,实在感到惭愧。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沉吟了半晌,说:“好吧,我去试试。”

当天晚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来,悄悄来到秦国的军营,见到秦穆公问道:“秦国和郑国,本来是友好的邻邦。现在,如果你帮助晋国灭掉了郑国,晋国就更强大。而秦国呢?相应地变弱了。这样,对秦国十分不利。如果你撤走秦国的军队,让郑国做你的东道主,那么,秦国的使者经过郑国,我们一定会好好地招待。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烛之武说得秦穆公动了心,便同意与郑国结盟,撤回围郑的大军。为了帮助郑国,秦穆公还留下几员大将同郑国一道守卫都城。晋文公看到秦国撤走军队,也只好把军队撤回本国。

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舌退千军的辩士形象,也出现了“东道主”这一亘古弥新的词语。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古人对于交友是非常重视的,流传下来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和交友有关,如:八拜之交、莫逆之交、心腹之交、三朋四友、高朋满座等等。

但是,古人交友是很讲究原则的,对朋友的概念作了很明确的界定。明·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将朋友划分为四等: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他是这样说的: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这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可以很好相处,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这是密友;甜言蜜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夺,遇到祸患互相倾轧,这是贼友。

由此可见,古人最推重的是畏友,很珍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情意。

何谓“金兰之友”

将朋友称为“金兰之友”、“兰友”、“金兰之交”,比喻友情契合,交情深。

这一词语出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读“xiù”,指气味。《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公,指山涛;嵇,嵇康;阮,阮籍。这三人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

后来,“金兰”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词,如“义结金兰”。过去人们结拜兄弟时,要各序谱系,交换为凭,称为“金兰谱”,简称“兰谱”。另外,据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宣武盛事》记载:戴弘正每当得到一个好朋友,就记载下来,焚香告诉自己的祖宗。他记载朋友情况的簿子便称作“金兰簿”。

何谓“足下”

我们常称呼别人为“足下”,表示尊敬和亲密。这个称呼的来源,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昏庸无道,宠爱骊姬。骊姬是个有心计的狠毒女子。为了能够永享荣华富贵,她想方设法要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国君。于是逼死了太子,又设法逼迫重耳和夷吾逃亡。

重耳很有才能,一些忠贞的志士都跟着他逃亡,一路上历尽艰辛。他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连好几天没有看到人烟,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忍受不住,过度的饥饿使他病倒了。为了使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有个叫介之推的臣子毅然地拿起尖刀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大块肉下来,煮咸肉汤拿给重耳喝。这样,重耳终于振作起来,来到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历史上称为“晋文公”。

重耳当上国君后,大封当年追随自己的群臣,唯独没有封介之推。介之推悲痛万分,最后决定躲进深山隐居。

有一天,重耳终于发觉自己的过失,他非常后悔。于是,他亲自去绵山寻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始终不答应出山。重耳没有办法,下令放火三面烧山,只留一面,想用大火逼介之推出来。哪知介之推仍不出山,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重耳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他悲痛至极,流着眼泪埋葬了介之推。又命人把介子推抱过的那棵大树砍伐下来,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此后,晋文公就常常俯看脚上木屐道:“悲乎,足下!”

从那以后,“足下”作为好友的称呼便流传了下来。

说“烈士”

“烈士”这一词语,古今都在使用,但含义却是有差别的。

现在,烈士一般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但在古代却是指活着的人。如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中所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里的“烈士”,就指的他自己。

到了近现代,“烈士”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称为“忠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称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为“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布实施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中,首次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此后,“烈士”一词的指称意义便被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鼻祖”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