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27

第27章

在封建社会,皇宫里总是由民间选出良家女子来服侍帝王妃子及公主、皇子。这些宫女们如花岁月便在寂寞的宫中度过,得不到幸福。唐僖宗时,有个名叫韩翠苹的宫女,身处深宫,却渴望能得到正常的人间之爱。便冒着生命危险在红叶上题诗,让红叶随着御河流传到宫外。有一书生于偶然中拾得题诗红叶,为其中之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借流水传入宫中,韩翠苹常偷空到御河边,因此也得到了题诗红叶。两人都心怀爱慕,却无缘相识。后来,也是天作良缘,后宫放宫女3000人,两个有情人终于在民间相见。后来他们即求宰相韩咏作他们的“冰人”,结为伉俪。韩翠苹感慨万端,又题诗一首道:

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鸳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了“红叶”。

相爱的人为何称“冤家”

在一些宋词和元曲中,我们常会见到以“冤家”来称呼恋人的表达方式。那么,本用来指仇敌的“冤家”一词,为什么又被相恋的人借用而来呢?

《烟花记》记载:“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恋新弃旧,孤思忘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东闻耳。”

“冤家”的这六重含义,充分表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冤家”既然具有如此丰富的含义,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们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新郎”一词的来历

“郎”这个称呼,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汉代将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代,“郎”则是六品以下的官员的统称。

封建社会官贵民贱,百姓就尊称这些做官的“郎”为“郎官”或“郎君”。隋唐开始科举取士以后,凡中了进士的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配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又将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在古代,男子娶妻又被美称为“小登科”,因此人们便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有时也称为“新郎”或“新郎倌”,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老公、老婆称谓的由来

有关“老公”、“老婆”这一称谓的来源,曾经有个前人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妻另讨娇娘,但一时却难以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下一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后来,人们就将丈夫称为老公,妻子称为老婆了。

这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有人说“老公”“老婆”的说法,是先在港台等地流行起来后,才传进大陆的。

其实,老公、老婆的称呼在大陆古已有之,《水浒传》中便有称丈夫为老公的用法。如《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潘巧云对裴如海说:“你且不要慌,我已寻思一条计了。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我自买了迎儿,教他每日在后门里伺候。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时,便掇一个香桌儿出来,烧夜香为号,你便入来不妨。”

至于称妻子为老婆的例子,古书中亦不胜枚举,《梦笔生花·杭州俗语》中有:“打老婆,骂老婆,手里无钱卖老婆。”《蜃中楼》杂剧:“你就是怕老婆的乌龟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看来,港台的“老公”、“老婆”的称呼,应该是从内地传过去的才对。

为何将夫妻称为“两口子”

将夫妻称作“两口子”,据说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

相传,山东某县有一个才子,名叫张继贤,有一次,他偶然与当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此后不断往来。

由于石万仓酗酒成性,有一次竟因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身亡。石家人于是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害死的,就告到衙门,诬陷曾素箴因与张继贤通奸而密谋杀死了石万仓。

当地县官是个昏官,接到状纸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阅案,无意间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亲自到牢中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也确信他没有杀人,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熟悉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道: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虽然张继贤、曾素箴二人受冤入了大牢,但他们情义仍在,这次得蒙皇上圣恩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仍然时常来往。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的做法,被人们称为“两口子”。后来,“两口子”就传了开来,慢慢地就成了“夫妻俩”的代称了。

“丈夫”的由来

“丈夫”,从字面上来看,“丈”是旧时长度的计量单位。“夫”则指男人,这两个字连起来,意思就成了“一丈高的男人”。那么,夫妻中,为什么把男方称为“丈夫”呢?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婚俗自然也各不相同。

相传,我国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君,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子”的由来

“妻”字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时,妻的别称很多。如孺人、内子、内人等。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时,则称之为拙内、贱内。

“糟糠之妻”的来历

相传,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有一个姐姐,名叫湖阳公主,其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在家。一天,她看中了一位叫宋弘的大臣,就请刘秀出面提亲。

不久,刘秀便派人请宋弘赴宴,席间,刘秀故意暗示宋弘说:“人有了地位和财富,就不难找到朋友和妻子,你说对吗?”

宋弘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变了而忘记;同自己一起吃糠咽菜过苦日子的妻子,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抛弃!(不下堂是仍然主持家务的意思。)

刘秀听后,知道宋弘不会抛弃自己的妻子而另攀高门,于是打消了给自己姐姐说媒的事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之妻。

为何将妻子称为“拙荆”

古人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常称为“拙荆”,这是为什么呢?这和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有关。

东汉人孟光相貌丑陋,但她知书达理,德行高尚,平日里荆钗布裙,十分尊重梁鸿,举案齐眉,被传为佳话。在“荆钗布裙”这个词中,钗,是女子的一种首饰,一般用金银珠宝镶嵌而成。而荆,则是一种很普通的灌木,荆钗,即是用荆的枝条做的钗。布裙,指用粗布做的裙。这样的穿戴是够朴素的了,一般是贫苦人家妇女的穿戴。所以荆钗、荆妻、荆妇、荆人、拙荆、寒荆、贱荆、老荆、山荆等便成了古时男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宋·范成大《分岁词》诗:“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刘克庄《盖竹庙》诗:“寄书报与荆妻说,十袭荷衣莫要焚。”赵翼《移寓春树胡同》诗:“赁春尚未偕荆妇,祭灶仍先请比邻。”《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女遍问妗姑,生曰:‘俱各无恙,但荆人物故矣。’”史磐《梦磊记·刘公送婚》剧:“又谁知说与寒荆,便艴然与他争竞。”《红楼梦》第三回:“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醒世恒言》卷八:“刘公道:‘六嫂,你陪小娘子坐着,待我教老荆出来。’”《聊斋志异·陆判》:“朱曰:‘山荆,予结发人。’”

妇女的尊称——夫人

众所周知,对已婚女性,我们一般将其尊称为“夫人”。但是,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夫人”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一称谓就已经出现。《礼记·曲礼》说:“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可见当时的“夫人”,地位与身份仅次于皇后,尊贵之极。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不再分封诸侯,对有功的文武大臣,封二十一爵位,其中最高一等的列侯,其妻子才有资格称夫人。列侯去世后,嫡长子袭承父爵,老列侯的遗孀称太夫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开始将“夫人”作为妇女的封号。古称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为诰命,所以叫做“诰命夫人”。取得诰封的妇女,只限于王公显贵的妻子与母亲。王莽的新朝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这种诰封妇女的做法却被后世沿用了下来,成为历朝典制。

唐代的诰命夫人分为“国夫人”与“郡夫人”两种,国公与一品大臣的妻子、母亲为国夫人,二三品大臣的妻子与母亲为郡夫人。宋代参知政事以上高官的妻子封授夫人。明代一二品官员的妻子都封夫人。满清王朝建立之后,夫人的称号只给皇室中亲王、郡王、贝勒以及辅国大将军的妻子。

民国建立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终结,诰命夫人的制度也随之废止。

由于在封建社会长久的历史中,夫人之称一直有着极高贵的意思,因此早就被用作对妇女的尊称。《史记》记载:战国时勇士聂政刺杀奸相侠累,为防家人受到牵连,毁容后自尽。其姊冒死认领弟尸,路人甚为感动,更为她的安危担心,“皆曰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认之也?”路人称聂政之姊为夫人,明显的是表示尊敬。后来,尊称妇女为夫人者日益增多,不只官宦之家,平民百姓也是如此,连丈夫也尊称妻子为夫人,一直延续到现在。

“太太”称谓小史

汉朝时期,“太太”的称谓,只有贵族妇女才能使用。汉哀帝时,太太用于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

明朝时期,称作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朝时期,一般称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大多数见于婢仆呼女主人。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什么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等等,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能使用太太这一称呼的,不是达官贵人,也得是知识阶层。

八十年代对外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变得更加平民化了。

“金龟婿”的由来

“金龟婿”是对女婿的美称,但是女婿为什么要冠以“金龟”之称呢?

“金龟婿”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两句诗是以一个闺中少妇的口吻,埋怨说,因为无端地嫁给了一个金龟婿,耽误了自己的睡眠,早早地就要起来侍奉丈夫上早朝。由此可见,“金龟婿”就是当官的女婿。

我国历来将金龟看作吉祥之物,因为它寿命长久,模样可爱。“金龟”和“当官”扯上关系,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时,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级别的官员所用的官印均为黄金所铸,印上的纽为龟形。“金龟”在汉代就成了这些国家最高级官员官印的代称。到了唐代,“金龟”则成了高级官员的佩饰。唐初,规定内外官员皆佩鱼袋。有时候,皇帝还会赏赐官员鱼袋佩挂。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重新规定,内外官员的佩饰皆由鱼改作龟。三品以上官员所佩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李商隐诗中的“金龟婿”即是指朝廷中三品以上的大员。同时,“金龟”也指人们通常佩戴的杂玩,用黄金铸的龟、鱼或其他形状,这样的杂玩,一般老百姓也可以佩戴了。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说:“太子宾客贺公(贺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这里拿来换酒喝的“金龟”即属于杂玩一类。

乘龙快婿

平时在生活中和看传统戏剧时,常会听到“乘龙快婿”一词。“快婿”好理解,但是“快婿”是怎么“乘龙”的呢?这个说法来源于《列仙传》一个神话故事。

据说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叫弄玉的女儿,她不仅活泼聪颖、美艳伶俐,而且能歌善舞,还吹得一口悦耳的竹笙。秦穆公十分喜欢她。到了弄玉结婚的年龄时,秦穆公想要亲自挑选佳婿,但弄玉却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个“善于吹笙,骈能唱和”的人,由于条件严格,因而久求不遇。

有一天,弄玉梦见有一个俊秀少年,骑着彩凤凰来到她住处的楼台,对她说:“我是太华山主,奉天帝谕旨,与你双栖凤鸾,桂香月圆,是为佳期。”弄玉早晨醒来,将昨夜的梦告诉秦穆公,秦穆公于是遣使至太华山寻访,在明星岩下,果然遇见一个吹箫的少年,潇洒飘逸,精通音律,于是将他接了回来。

但这个少年只会吹箫,并不善于吹笙,秦穆公甚为怅惘,正想打发少年离去,弄玉遣婢传话于秦穆公:“既到此,何不试箫,以窥优长?”少年奉谕,吹起箫来,一曲清风习习,二曲彩云飞聚,三曲百鸟和鸣。箫声悠扬动听,秦穆公听后大悦,弄玉在帘后听到,也是惊奇不已。正好当天又是中秋佳节,于是二人秉烛宫阙,结成夫妇。

一天晚上,他俩赏月时,突然一条金龙和一只紫凤飞落楼台。少年告诉弄玉:“我本天上仙子,奉天帝诏,与你结天地姻缘,但不能久居尘凡,今龙凤相迎,宜回天宫。”说完,少年乘龙,弄玉乘凤,飘然回到了天宫。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将理想的女婿称为“乘龙快婿”了。

东床佳婿

“东床”也是女婿的代称,这一词语来源于南朝宋时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

据说东晋太尉郗鉴有一位千金小姐,名叫郗浚,天资聪慧,仪态万方,温柔端庄,正当妙龄,尚未婚配。郗太尉很疼爱这位女儿,一心想给她找一个人品出众,相貌不凡的佳婿。后来他听说宰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想从中为女儿择一佳婿。

于是,他就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王导看后非常高兴,早就听说郗太尉千金才貌双全,能到他家选女婿当然是他的荣幸。于是找了一个时间,让郗家人前来相看。

郗鉴于是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到王府查看,时值盛夏,又是午休,王家五兄弟听说郗家来人相亲了,急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和来人交谈,都表现得文雅谦逊。只有一个人表现得毫不在意,依旧敞开上衣,袒胸露腹,在东面的一个房间里呼呼大睡。

那人相看完毕,即回府复命,向主人禀报道:“王家公子个个英俊,相差无几。听说选婿,个个矜持恭候,唯有一人袒腹东床,毫不在意。”

郗太尉听了之后觉得那个袒腹东床的后生,心胸坦荡,毫不做作,决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选定那个袒腹东床的人为自己的女婿。原来这袒腹东床的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别人的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了。

家大、舍小、令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