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26

第26章

另外,娃是女娲氏部族的标志。人们为了纪念女娲氏化万物的功绩,将娃作为自己祖先的象征。它与鸟、鱼、鹿一起,同属仰韶文化时期四大图腾形象。后来,由于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就称之为娃。

“鄙人”的由来

在社交场合,很多人自称“鄙人”,表示谦逊。可是,“鄙人”是怎么来的呢?

它源于古时的行政区划。周代时,乡村五百家为一“鄙”,因此,“鄙”就有了“乡村”、“郊野”的意思。“鄙人”则是指“山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杨倞注道:“鄙人,郊野之人也。”

后来,鄙人又引申为浅薄的人,又由此转为自谦之词。《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可见“鄙人”的自谦只谦在才识、智术上,并不在品德上,绝没有“卑鄙、卑劣”的意思。这种谦称,只用于朋友之间,对尊长和晚辈是不能自称“鄙人”的。

“泰斗”的由来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尊泰山为山之首、北斗为星之尊。泰斗是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

据《新唐书·韩愈传赞》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说的就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他大力提倡古文运动,自己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死后他的主张和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非常敬仰他,将他比喻为“泰山”、“北斗”。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如称泰戈尔、鲁迅为文坛泰斗;爱因斯坦、牛顿为科学泰斗等。

“先生”称谓的起源

“先生”是对男人的尊称,与女士相对应。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生这个称呼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

早期,先生的含义就是指先出生的人,引申为长辈、有见识的人。《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此处,先生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期,先生均是对有德行长辈的称呼,如《战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将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汉朝时期,喜欢在先生前加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乾隆之后,官场上这种称呼已不常用。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颇为流行。交际场上,对老年人都一律称之为老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同志”起源小考

同志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原本与“先生”、“君”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做出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时,郑玄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在《论衡》一书中,着名思想家王充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

到了中国近现代,为表示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同志”就成了党员之间的称呼。孙中山先生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及《致南洋同志书》。可见,“同志”是革命党内部的相互称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志成为党员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通行全国的称呼。大家互称“同志”。在当时,人们大都认为,称“同志”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大事。所以,当时的传统称谓如“先生”、“小姐”,已经没有人再称呼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小姐”、“女士”等称呼又开始出现,但“同志”这一称呼仍在使用。有时这一词汇也被用作同性恋者的称谓。

“楷模”的由来

楷和模,都是树的名称。将这两个字合起来称“楷模”,最早见于清朝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纂的《群芳谱·木谱》一书中。

楷树,就是今天的黄连头树,其枝干疏而不屈,因此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直不屈。相传它生于春秋末期儒教创始人孔子的坟上。孔子死后,他的三千弟子云集在坟上守灵三年,唯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期间,由于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哭丧棒插于墓旁。后来,这哭丧棒竟萌发长成大树,树身周正挺拔,叶茂枝疏而不倾斜,是为楷树。

模树据传生长于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的墓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叶子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由于这两种树在传说中,都是生长在圣贤墓旁的,因此后人就用它们来代称品德高尚、可为人师表的榜样人物。

三族与九族

“三族”、“九族”常见于古书中。因为我国古代的宗族和家族中常有三族、五族、七族和九族的说法。古代还有一种“族刑”,对犯了重罪的人,常常是“夷三族”,甚至“诛九族”。

那么,“三族”和“九族”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呢?有多种说法。

比较普遍的解释是:“三族”依据汉代郑玄的说法:“三族,为父、子、孙人属之正名。”(《周礼·春官·小宗伯》注)。也就是说,三族就是从己身算起,上为父,下为孙,即通常所说的“祖孙三代”。

“九族”依据《古尚书》的说法,“上从高祖,下至玄孙,凡九,皆为同姓。”也即从己身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

封建时代立宗法,定丧服,处族刑等等,一般都是依照这个准则来进行的。

“亲戚”小解

现代人称为“亲戚”的,一般都指祖、父辈及自身的外族姻亲,对自己的祖、父辈及自己的同辈以及子女均不称为亲戚,而称为亲属、家人。

但是,在古代,亲戚的意义是很宽的,既包括自己的家人,也包括外族姻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是说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她们并不因为自己出身高贵而有一点盛气凌人,侍奉舜的家人十分周到。张守节在解释《史记》中这句话时说:这里的亲戚,指的是舜的父亲、后母、弟弟、妹妹等人。

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韩诗外传》里说:“曾子曰:‘亲戚既没’”。这里的亲戚指的是自己的父母。《左传》里说“封建亲戚”,这里的亲戚指的是自己的伯叔。《左传》中棠君尚对他弟弟说“亲戚为戮”,这里的亲戚指的是自己的父兄。《国策》中记载苏秦做了六国丞相后回到家乡,其妻其嫂很恭敬地迎接他,见了他不敢仰视,匍匐在地。苏秦想起自己先前从秦国狼狈地归家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的情景,不禁感叹说:“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这里的亲戚指的是妻及嫂。

以上的例子,亲戚指的都是家人,也即族内之亲属。有时,亲戚则同时指代族内族外之亲属,如《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颍达解释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父母为何称“椿萱”

在古典书籍中,我们常会看到用“椿萱”一词来代称父母,这是为什么呢?

椿和萱都是植物名,椿就是香椿,萱俗称金针菜或黄花菜。香椿的嫩芽可以食用,用椿木盖房可“扶正镇邪”。《庄子·逍遥游》载:“大椿长寿。”正因为此,“椿龄“就用来作了祝寿之辞,“椿”就成了父亲的代称,有的也将父亲称为“椿庭”。

古人把萱草当忘忧草来看待。据说古人在要远行时,为了避免母亲牵挂,就会在临行前在北堂阶下种些萱草,因此将母亲的居室就称作“萱堂”,“萱“就成了母亲的代称了。

唐代牟融有一首《送徐浩》诗,诗中说:“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即把“椿萱”并列作为父母的代称。

“妈”字的由来

妈由女和马合成。妈对待子女和蔼可亲,甚至有些子女小时还经常将母亲当马骑着玩,因此妈者,即可以当马骑之女(慈母)也。

在东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语言里,都有“妈妈”这个词。虽然拼法和书写形式不尽相同,发音却差不多。虽然我国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小孩喊“妈妈”的声音却相差不大。

这种现象,语言学家认为,与婴儿的自然发音及条件反射有关。婴儿吸乳后便咂咂嘴,发出mamama的声音,表示很满意。当然,孩子此时表达的意思很复杂,但母亲却能够理解它的含意,满足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条件反射。当他想吃东西时,就叫妈;想玩时也叫妈。

“泰山”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显示帝王的威仪,史称“封禅”。封禅时,还要封赏公侯百官。据说,将妻父称为泰山,与“封禅”有关。

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去泰山主持拜祭天地的封禅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他把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来是个无名九品小官,丞相张说凭借职权,带女婿上山之后,立即将其官阶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穿着五品官服,便去问他。郑镒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答复。

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绰说:“此泰山之力也!”这话明说泰山大典使他升官,暗指郑镒的妻父帮忙。后来人们便开始称呼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作“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作“泰水”的。

“丈人”、“丈母”

在我国,已婚男子习惯将妻父称为“丈人”、“老丈人”,将妻母称为“丈母”、“丈母娘”。这种称呼,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称为舅或妇翁。而丈人,则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自然也包括妻的父亲在内,但并不仅仅是指妻的父亲。

《论语·微子》有这样的记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古代耘田用的竹器)。”这个“丈人”指老汉。汉代王充在《论衡·气寿》中说:“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这里把老年妇女也尊称作“丈人”。汉代乐府诗《病妇行》则有“病妇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这里的“丈人”则是病妇对她丈夫的称呼。同样,那时候“丈母”一词也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并不专指妻母。

后来,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认为将妻子的父亲称为丈人,是从此时开始的。既然丈人成了妻父的专称,丈母也就随着成了妻母的专称。

但是,现在对妻父、妻母不直呼丈人、丈母,而是称为爸爸或爹、妈妈或娘。

“亲家”的由来

因子女联姻而使男女两家父母互称亲家。这种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

《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玄宗)呼为亲家。”起初,这一称呼只用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唐代诗人卢纶的《王驸马花烛诗》云:“人主人臣是亲家。”

五代时,出现了亲家翁的敬称。《五代史·刘眴传》记载,刘眴与冯道是姻家,二人并任宰职。后来冯道被罢官,李愚代替了他。李愚嫌恶冯道的为人,每当稽查出冯道的过错,便在刘眴面前讥笑冯道说:“这是您亲家翁干的好事。”

后来,亲家称呼通行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媒人”的由来

媒人自古就有。《诗经·氓》中说,“匪我衍期;子无良媒”。意思是:“不是我拖期不嫁,而是你没有聘好的媒人来。”媒人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山庄,一个叫西山庄。东山庄上有一个小伙子,叫赵景;西山庄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阿彩。有一年,这两人经一位好心的老汉搭桥,成了亲。婚后,小两口情投意合。

小两口为了纪念这位老汉,准备为他塑一尊像,放在家里。于是阿彩就用米粉塑了一尊塑像,把它放在家里。没想到,由于天热潮湿,那米粉人竟浑身发了霉。夫妻俩叹惜地称这尊塑像为“霉人”。

后来,大家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人称为“霉人”。后来,人们觉得“霉”字不怎么好,就把“霉人”改为“媒人”。

“月老”和“红娘”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和“红娘”的意思相似,都是帮助人们完成美满婚姻的热情人士。但是,这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是媒人、介绍人;后者是帮助促成婚姻的人,帮忙者。因此,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应予分清是介绍人,还是热心帮助者。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订婚店》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有一个名叫韦固的少年,虽多次有人提亲均不成功。在去长安路经宋城时,见一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石阶上,就着月光在翻看一本书。韦固好奇地走过去,然而那书上的字他却一个也不认识。

后来,经询问他才知道老人是掌管人间婚姻的神仙。他连忙问自己的婚姻大事,神仙查阅后说:“你的妻子,今年三岁。当她十七岁的时候,就会嫁到府上。”说完还带韦固去看他的妻子——一个被人抱着的三岁丑女孩。韦固气极,派人去刺杀那丑女孩。刺客没杀成,只把女孩的眉宇间刺伤了。

十四年后,韦固才找到合意妻子结婚,妻子漂亮年轻,仅十七岁。婚后韦固发现妻子眉间有个伤疤,恍然大悟,她正是月老说的女孩。“月老”自此成了媒人的代词。

红娘则是元代着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重要人物,崔莺莺的侍女。书生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但由于崔家老夫人不许,致使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这时,机灵的红娘,便帮他们传递书信,替主人试探、约会,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在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私订终身。

后来,老夫人知道了,要棒打鸳鸯。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帮助他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称为“红娘”,表示尊敬和感激。

为何称媒人为“冰人”

“冰人”、“大冰”都是媒人的代称,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呢?

据《晋书·艺术传》记载:一天晚上,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面的人说话。令狐策弄不明白这个梦是吉是凶,便请占卜人为他圆梦。占卜人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你做的梦是阴阳之事,即男女间的婚姻之事,因为你站在冰上对冰下人说话,实际上是“为阳语阴”,也就是代男人对女人说话,这说明你将要替人做媒。什么时候冰破,什么时候婚成。

从此,媒人便被称为“冰人”了,冰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今古奇观》第四十一卷即有:“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除非他女儿不要嫁人便罢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媒人”的其他别称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媒人就是指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成全其婚姻的人,又叫“大媒”,现在又称“介绍人”和“红娘”,除了以上这些称呼和“冰人”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别称。

媒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句子,这里的“媒妁”就是泛指媒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从事说媒的男子称“媒”,从事说媒的女子称为“妁”。于是后人就以“媒妁”来泛指媒人。

伐柯人。

这个词出自《诗经》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说不得”的诗句。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可不行。因此,古人就将媒人称为“伐柯人”。

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