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15

第15章

旗袍是受汉族欢迎的满族服装。它是怎么起源的呢?

17世纪初,明朝的统治日渐衰落,而东北地区的满族却悄然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与中原纷争不断。

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满族首领努尔哈赤首创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将满族子弟分为红、蓝、黄、白四正旗和红、蓝、黄、白四镶旗,每个满族人都必属于这八旗中的一旗。正因为这样,人们便把满族人称为八旗子弟,简称旗人;这样一来就不难想到,满族人穿的衣服就称为旗装,满族妇女的袍子自然就是旗袍。

在满族的历史上,他们一直标榜自己是“弓马得天下”,因此这一支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狩猎民族,民风剽悍;善骑善射不说,在穿衣戴帽的习俗上也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为了方便上下马,满族妇女也和男人一样,穿着两边开衩的长袍,这和当时的汉族妇女所穿的裙子,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旗袍也被带入中原,但式样却一直在翻新。刚开始时,旗袍的式样较为普通,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绣花的旗袍上,领、襟和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

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末期,旗袍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旗袍的式样五花八门,领子有高有低,袖子时长时短,衣长更是长短兼有。

旗袍不仅是中国人喜爱的有鲜明浓郁民族风格的服装,现在还成为走向世界的华服佳品!

蚊帐

蚊帐是中国发明的。由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明了床,大约与床配套的蚊帐很快就得以出现。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好几种,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此外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古代的蚊帐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至于制作蚊帐的材料,则品种繁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历代帝后卧床则用银鼠皮、黑貂皮来制作蚊帐。这些用名贵兽皮做的蚊帐,冬天特别暖和,但由于密不透风,“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所以皮帐前往往开一个大圆孔,另用透明纱缝上,以便通光线,所以古时的蚊帐不仅有遮蔽、防虫等作用,还可用来取暖。

据清代《老老恒言》记载,江西还出产一种纸帐:“大以丈许,名皮纸,密不透气,冬得其暖。”苏东坡咏:“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克庄也有“纸帐铁挚风雪夜”的诗句。

枕头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睡觉,这是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睡熟,以便抓住时间,发奋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药枕,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疲劳。

床,这一睡眠用具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简单,睡觉时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说明商代已有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着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

明代,出现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同时可睡几个人的特大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是雕花的圆柱,上有可以垂挂帐帷的天盖。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

火炕

火炕是用土坯或砖垒成的用灶取暖或直接烧火取暖的床。这种用具在我国北方地区极其普及,以至于流行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座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

其后,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用来取暖,如《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隅有灶。”这种灶相当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汉代使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就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名副其实的火炕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它区别于灶之处是不用掘地,而是在地面上构筑。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火炕逐渐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不过一些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习惯,享受着“热炕头”的乐趣。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金莲

在阅读一些古典小说时,我们常会看到作者写某某女子的脚好看时,就会说她长了一双三寸金莲。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意中缘》剧:“小姐皂靴脱去,竟是一双三寸金莲。”那么,为什么要称脚为“金莲”呢?

据《南史·齐东昏侯纪》,东昏侯萧宝卷命人“凿金为莲花以帖地”,让他的宠妃潘玉儿在上边行走,他起个名堂,叫做“步步生莲花。”后来就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

关于女子缠足的起源,有人说是从潘玉儿起开始的,有人说是从南唐李后主的宫嫔窅娘开始的。

相传李后主令窅娘用帛缠足,把两只脚用帛紧扎,令足骨变形,双脚因而变得纤小如月牙儿形状,走起路来更显得袅娜,从此女人们便纷纷效仿。唐锆曾有吟窅娘诗曰:“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

女人缠足,其实是对女子足部的一种摧残,这种陋俗在中国盛行了千年之久(如果从南齐东昏侯算起,则有一千四百余年。),据《陔余丛考》记载,清康熙三年,曾下诏禁止女子裹足,但仅仅过了七年,又开禁了。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在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女子停止了裹足。但在全国范围内,直至辛亥革命以后,缠足之风才渐渐废绝。在女子缠足的上千年时间里,女子的脚就被美称为“金莲”,或“三寸金莲”。

那时候,梳头缠脚,是女人们起床后的必修课。如《荆钗记》剧:“梳头迟,缠脚迟,就是嫁家公也是迟。”古代的女人如果脚大,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被骂作“大脚三儿”、“鳊鱼脚”。《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敲开了门,一个大脚三儿,带了进去。”《绣襦记》剧:“老亲娘,脚还要替你缠缠,像个鳊鱼。”

牲口

牲口,是指能为人服役的家畜。如果简单的理解,人可以称为“人口”,牲自然也可以称为“牲口”了。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汉语中最早只有“牲畜”、“生口”等词,而没有“牲口”一词。

“生口”在古汉语中指的是人。即打仗时生擒俘虏的对方军民。《汉书·苏武传》:“李陵为言,捕得生口,言太守以下皆白服。”这里的“生口”是指匈奴俘虏的汉朝官吏百姓。《王莽传》:“陈歆言捕虏生口,知犯边者,皆单于子角所为。”这里的“生口”指的是汉军俘虏的匈奴人。《后汉书·袁安传》:“和亲以来,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这里的“生口”是指边民。

因为古时常将打仗得来的俘虏作为奴隶,所以“生口”往往成了奴隶的称呼。《魏略》:“太祖赐杨沛生口十人,绢百匹。”《宋史·高宗纪》:“(绍兴三年)禁掠卖生口入蛮夷嵠峒。”《宋史·光宗纪》:“(绍熙四年)禁邕州左右两江贩鬻生口。”以上三例中的“生口”均指奴隶。

此外,也以“生口”指牲畜,《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裴松之注引《任嘏别传》:“任嘏常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后生口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嘏仍止取价八匹。”这里的“生口”即指牲畜,今之“牲口”之意。

到了明代,才有了“牲口”一词。《明史·职官志》载,宫廷中“宦官十二监……(管理)牲口房”。这个“牲口房”里饲养的是“异兽珍禽”,像今天的动物园,供皇帝及贵族观赏。现在人们俗话说的“牲口”则是指牛、马、驴、骡等供人役使的牲畜。

至于“牲畜”,过去则有三牲六畜之说。三牲是指牛、羊、猪;六畜包括马、牛、羊、鸡、犬、猪。

石油

很多人一看见“石油”这个词,肯定会想当然地认为其是从外国引进的。其实不然。

查查《康熙字典》就知道了,这本中国古代的字典中收录的词条赫然就有“石油”一词。

其实,石油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中国人发现了,为他定名的是宋代科学家沈括。他的《梦溪笔谈》记载: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任官时,发现当地的很多人都携带罐子,到泉边去装盛同时流出的黝黑油状物,说是可以用来点灯。沈括觉得好奇,也装了些带回家去。

他在这些黑油中放入灯芯,然后将灯芯点燃,发现真的可以像豆油一样用来点灯照明。它烧出的黑烟凝聚成黑灰,还是最好用的写字的墨。沈括于是将这种泉中流出的油称为“石油”,同时,他还作了一首写石油的诗:

二郎山下雪纷纷,

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

石油多似落扬尘。

医院

医院,人人都知道那是看病的地方。但是,“医院”这个名词起源于什么时候,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医院的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已有了“疾馆”、“病坊”等医疗机构。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左右,黄河一带发生较大规模的瘟疫,汉平帝刘衍下诏在地方上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

公元162年,东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院,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给予治疗,这个机构被称为“庵庐”,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医院。

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用以收容贫困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用来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宋代,医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朝廷开设的医院叫“安剂坊”,内有专职管理人员和医生,有病房,并有病历表。朝廷还会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此同时,医学教育、药政管理、各种医书的编修出版等也随之兴旺起来。

据史料记载,在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医院”作为疗疾机构的名称已经出现。现保存在苏州的宋朝石刻《平汇图》中,就有一古式房屋图样,上镂“医院”二字。

明清两代出现的“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等职别,其作用主要是为皇室以及卫生管理机构服务。至于下属的医院,仍称“病坊”。

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宾馆

宾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宾馆。张骞通使西域以后,来长安的西域人口逐渐增多,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起来。为此,西汉朝廷就下令在长安兴建了“蛮夷邸”,供外国使节、商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代表食宿。“蛮夷邸”实际上是国家宾馆,汉代以后分别称为“西夷邸”(南北朝)、“四方馆”(隋、唐、宋)、“会同馆”(元、明、清)。各朝代的国宾馆均按宾客的国籍或不同民族分设馆舍。

隋、唐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这种宾馆在各商业都市和港口也设置起来,例如唐代扬州的日本馆,楚州的新罗馆,广州的番馆等。政府派有专门管理宾馆的官员,馆内的接待服务人员中还有通事(即翻译)。

当铺

当铺,在我国古代到处都有。它起源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质库”。据《南史》记载,质库最初全由寺庙经营,以后达官贵族也多开设。

到了唐宋,典当业日益发达。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今寺僧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长生库成了宋时当铺的别称。元代称当铺为解库、解典库、解典铺。明朝除旧称外,又有当铺、典铺、典当等名称。“当铺”之名可能始于明代。民间当铺的发展是清代以后的事情。

监狱

我国的监狱起源于什么时候,是由什么人首创的呢?

根据唐代《唐律疏仪》记载:“皋陶造狱。”皋陶是四千多年以前的传说中的人物,舜帝时任刑法官。他掌管刑法,是建造监狱的首创者。监狱最初不叫监狱,夏朝叫“宫”,商朝叫“圉”,周朝叫“圜土”,秦朝叫“囹圄”,汉朝才叫“狱”。秦时,不仅京城有囹圄,地方也开始设立。南北朝的北朝,开始掘地为狱,发明了“地牢”。唐时,州县都设有监狱。

班房

古时候,人们常常称监狱为“班房”,即便是现在,也有人这么称呼。那么,“班房”为什么会与监狱同义呢?原来,它来源于明清时期的“三班六房”制度。

在我国古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国家政权机构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从隋唐开始,中央便设置了“三省六部”,以处理全国的军政事务。同时,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政权的联系,地方政权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以求与中央的“三省六部”一一对应。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系列地方办事机构已经相当完备,形成了所谓的“三班六房”制度。

“三班”,指的是皂班、壮班和快班,掌管着维持治安、侦查缉捕、提刑诉讼、征收粮食等事务。而“六房”,则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分别掌管着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科举、水利建设等等大小事宜。

地方衙门虽小,但与百姓的接触却最直接,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政令,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出,“班房”三字其实是从“三班六房”而来。可是,为什么“班房”,指代的不是政府,而是监狱呢?

原来,在古人的眼中,官府的一大作用就是打官司,争曲直,辨是非,而一旦官司有了结果,少不得有人下监狱,所以,“班房”就成了监狱的俗称。

厕所

在我国,厕所的由来可有一番历史。

它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管上厕所叫“如厕”,又名“出恭”,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