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16

第16章

1903年,慈禧太后以谒见西陵为名,试行新造的芦汉铁路。芦汉督办盛宣怀是个马屁精,特地准备一辆花车,车内床侧有一门,门内有一被称作“如意桶”的马桶。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无迹无味。外施宫饰绒缎,成一绣墩,可谓奢侈之极。

16世纪前后的欧洲似乎还未普遍设厕所,莫里哀喜剧里描写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壶随便往外倒,毫不顾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马桶被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从此以后,厕所开始逐渐推广。

公路

“公路”一词是以其作为公共交通的路得名的。在古文中,“公路”一词并不存在,它是一种近代的说法。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由于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一词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公路史上空前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清朝后期,国外有人开始在碎石路上铺浇沥青,成为沥青路,这可以说是公路史上的一大突破。我国最早的一条沥青路,是百年前光绪年间铺设的广西龙州至镇南关的公路。

轿车

中国人将小汽车称为“轿车”,为什么这样叫呢?是不是和我国古代的轿子有关呢?那么,先来说说“轿车”这一称谓的由来。

我国在数千年前就出现了马车这种交通工具,古人在生产、运输、往来经商时,都需要用到马车。但是,马车在奔跑起来时,颠簸很大,人坐在里面总会感觉不大舒服;相比而言,坐轿子是既舒服又文雅的。因此,古代的皇帝、高官、绅士都喜欢乘轿,女子出嫁为气派隆重也以坐轿为时尚。

明代时,人们开始将马和驴交配而生的骡用到运输行业中,骡子既有马的力量和速度,又有驴子的能吃苦耐劳的优点,因此就将千年马车改为骡子驾车,并起名“轿车”。

骡车在清代时进入全盛时代。因为人们发现,骡子经过训练和调教,它快步走来的颠簸可减至最小,骡车顿成超越轿子的最先进交通工具。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了从国外引进的汽车,第一辆汽车是洋人献给慈禧太后的。由于它比骡轿车性能更优越,于是大家就又把“轿车”这个称呼转送给了汽车,一直沿用至今。

城隍庙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城隍庙,每年的特定时期,人们会去祭拜城隍爷,赶庙会。

相传,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乃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道教认为城隍能“剪恶除凶,护国保邦”,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所载,三国时期(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也很敬重它。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没有姓名,自宋代后,人们多以殉国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邕州人呼为苏城隍”。

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

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不管是哪里的城隍,也不论何人为城隍,人们都把它当作本地方的保护神。

袈裟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正色”。按佛教的规矩,取得僧人资格要经历剃发、染衣、受戒等几道程序。染衣,表示从此舍弃美好装饰,过简朴的生活。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铜青、泥褐、木蓝色,才算“三如法色”。这样,“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穿的袈裟,原规定只有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即由7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件是由9条至25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制都有所改变。但是,袈裟作为僧人的传统服饰,还是令人们难以忘记。

在古代,观指的是宫阙两旁的望楼。汉朝时期,皇帝重视道教。于是,人们将道教的庙宇尊称为“观”。

东汉以后,道佛两教都很兴盛,寺、观开始并称。北魏《洛阳伽蓝记》上说:“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康骈《剧谈录》载:“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从汉朝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徒修行的地方,例如紫阳观、太玄观、玄妙观等。现在,观已经成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寺的名称与古代官名有关。

秦朝时,人们将九卿的办公地点称作“寺”。当时,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职和办公地点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大常寺、鸿胪寺等。

东汉明帝时,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来到中国,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在雍关以西,他们筑成藏经之舍,命名为“白马寺”。从此以后,“寺”便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以“伽蓝”为僧寺名,隋炀帝大业年间改称道场,唐朝又改称寺,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一开始,庵的意义并不是指尼姑修行的地方。

古代,人们将圆形的草屋称作“庵”。后来,文人为了表示谦逊,把自家的屋舍称为“庐”,把自己的书斋称为“庵”。

后来,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尼姑居住的场所称之为“庵”,以区别于和尚居住的场所。

第二个手指头为何叫“食指”

手指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来命名,拇、中、小都与手指的大小、位置有关,但这个“食”字,从字面上来看,却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食指的命名的确和吃有关,但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没有什么餐具,他们是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他们在做饭时,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于是,古人就将这个手指称为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的食指只要跳动,第二天必定会尝到鲜美的食物。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由此可见,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渊源啊。

“二郎腿”的由来

我们说某人翘“二郎腿”,是指他坐时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面的姿势。提起“二郎腿”一词,很容易让人想到传说中的二郎神。其实,“二郎腿”也就是二郎神的坐姿。四川都江堰二王庙中的二郎神像、四川川王庙正殿上的二郎神像都是这个姿势。

关于二郎神的原型,现在有很多种说法,比较通俗的一种是指《封神演义》中的杨戬。相传,杨戬天生就有三只眼,能看透天地阴阳动态非凡,又修炼有七十三种变化,法力无边。曾奉命下山顺应天命,扶周伐纣,功勋彪炳。自此,杨戬又成了除暴安良、降魔伏妖的战神。

但也有人认为,二郎神其实是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他当时协助李冰修筑都江堰,不遗余力,积劳成疾,死后升天化神。据说都江堰二郎神庙中的像描绘的就是他的形象。

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的“紫”不是指颜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古人认为,紫微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宫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又因为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实的“禁区”。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皇权尊严和自身的安全的考虑,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紫禁城内不光是宫殿重重,楼阁栉比,还围以十米多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是根本没办法进去的。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九曲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素有“母亲河”之称。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蜿蜒曲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人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

中原、剑外、塞外、西洋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的“剑外”,即指剑门关以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八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中国”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古时,“中国”的含义不一。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大雅·民劳》中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在解释这句诗时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刘熙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中国”在古时更多的时候是指华夏族、汉族所居地区。因为华夏族、汉族居于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中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危矣。”《礼记·中庸》中也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以上两例所说的“中国”均指华夏族、汉族所居地区。

因为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此,便称这块地方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

因为古时候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没有国名,所以在古时候,“中国”一直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仅是地域、文化上的概念。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一词才开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九州”的由来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这许多人都知道。但这个代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九州”,也就是传说中的我国中部地区,相当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说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而上达夏禹。《尚书·禹贡》开头即是:“禹敷土,随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开国君主禹,平定洪水后,跟着划定疆域。

九州计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所记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有幽州,无梁州。

九州又有“九有”、“九囿”、“九原”等别称。古人既分当时的中国为九州,天长地久,“九州”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的代称,这在历代诗人的喻咏中时有所见。如唐王昌龄“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放歌行》)等句,都是其例。

所谓“九州”虽然并非完全准确的行政区划,但对我国后世的政区划分却影响甚大,特别是以“州”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自汉以后,很多朝代都采用过。

“华夏”的由来

我们常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华夏”,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夏朝是第一个正式建立的王朝,影响巨大。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因此中国就有了“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的意思,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据《左传》记载,“有利益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个解释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个高精神文化,高物质文明的境界。

周朝时曾将国土称作“中土”,“中土”加上“华夏”,所以中国自古又有“中华”之称。此词较后出现在《三国志》,有“游步中华”句。

龙的由来

龙是“四灵”之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它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文化的各个层次。但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像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有个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殷墟甲骨文的龙字,其形象是一条蛇,只是头很大而且嘴张开着。殷商时代的一个玉龙,其造型是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很显然,这些都是龙的创造过程的演进遗痕。

在古代,龙与帝王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帝王都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那这种帝王与龙的关系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据说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那时的龙都是领袖人物的坐骑,如黄帝乘龙升天等等。

不过真正将龙与皇帝合而为一,是始于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的母亲“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逐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个故事应该是刘邦的谋士们编造出来的,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于是,后世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纷纷仿效刘邦,自称“真龙天子”,此外,也将皇宫称为“龙廷”,宝座称为“龙椅”,几案称为“龙案”,连脸面都叫做“龙颜”了。

凤凰的由来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