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14

第14章

崔瑗回家后,由于学业荒废殆尽,十分后悔。于是,他便“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他在这篇座右铭中,检点自己鲁莽行事带来的后果,决意以此铭来警戒自己。后来他终于成为文章写得好,草书又很着名的书法家。

纸起源于中国,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到了东汉和帝时,蔡伦又对造纸进行了重大改进。

人们将树皮、破布、破旧渔网等加水蒸煮捣碎,直到成为均匀的纸浆,再把纸浆薄薄地倒在预先做好的筛网上,水渐渐流走了,筛网上便留下来薄薄的一层纸坯。然后把纸坯晾干,涂上一些苔胶,就制好了一张纸。

到了公元3世纪,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发现植物纤维可用作造纸原料。这种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原料应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早期的纸作为商品先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由商人们经过新疆一带,传到阿拉伯国家,最后传到了欧洲。公元8世纪时,伊拉克首府巴格达和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开始有了造纸厂。公元9世纪造纸术传到了埃及。

公元12世纪造纸业在西班牙兴起,尔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建起了造纸厂。

最初人们对纸还持怀疑态度。例如有的国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写在纸上,而只能写在羊皮书上。到了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纸——这一用以记录文字的工具,已经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

地图

很久以前,地图就出现了,它是人类探索地球的重要工具。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就用简单的线条在地上或墙上画出狩猎、播种、危险、友邻的位置等内容来,这就是原始地图的雏形。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刻制的泥板地图,以及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地图。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产生于2300年前,是在周朝中山国都遗址附近出土的铜版地图。图中,古代制图的某些要素,像分率、准望(即比例、方位)等都已出现。

唐贞元年间,贾耽设计、监制了巨幅的《海内华夷图》,开始以不同颜色绘制不同地域。

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广东刻印成《坤舆万国全图》。出于对中国的敬意,把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这幅地图对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我国原有的经纬概念充实、明确和系统化。

1718年,官方监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制成,这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地图。

我国古代地图的特点是起源久远、绘制技术高超、理论完整系统、种类多样。

毛笔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毛笔是中国人民匠心独具的创造,从汉字“笔”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毛笔是由竹制笔杆和毛制笔头构成的。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

相传,公元前23年,秦国将军蒙恬率兵南下讨伐楚国时,经过一个名叫“中山”的地方,发现这里兔肥毫长,可以制笔。因此有蒙恬造笔的说法。

但考古学家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上所残留的红色文字与墨迹,都是用毛笔写的。由此可知毛笔应该起源于殷商之前,而蒙恬是毛笔的改良者。

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记载着我国毛笔的一段发展历程。

墨汁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吟诗作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正在河边洗手,忽然看到河面上漂过来一件黑糊糊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顺手丢回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陷入思忖之中。他追到下游,又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然后,他将黑粉末撒在麦粥碗中。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不住乱划,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起来。

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用来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年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了石砚和研石各一件,是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这时的砚与后世的砚相差不大。

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制砚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砚台上甚至出现了雕刻纹饰。从此以后,砚台步入传统的书画艺术行列,品种日益增多,至魏晋时期就有瓷砚、铜砚、银砚、漆砚、铁砚等。

唐代,有端石、歙石等精制宝砚。宋代雕砚工艺有进一步发展,宋人把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红丝石砚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于是澄泥砚便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砚的雕琢更加精巧。

印章

印章也被称作印信。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抗秦)的着名政治家苏秦曾佩带过六国相印。这一材料,说明那时候的官印已形成一种制度。从考古发现来看,印章的发明还有个作用,是为了机密的泥封更臻完善,使重要文件或书信不致失密。古持文牍用竹简扎成一束。然后用泥封绳结,在黄泥尚未收干时,盖章泥上。他人若偷拆再封,无泥封原章,就会被发现了。

近年,我国不断有周印出土,这说明我国的印章早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

秦代,秦始皇为了增加皇帝的威严,规定了严格的印信制度:皇帝的印信称为国玺,大臣的印信称为章或印,不能混淆。

到了汉朝,印章的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有的将军死后,他们随身携带的印章也就一起埋进土里。所以通过文物出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代印章。

宋朝以后,印章的应用和书画联系起来。人们在书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习惯。

印泥

印泥的制作有南北之分,而南方以西泠印社为代表。

其实,西泠印社有杭州和上海两处。杭州西泠印社是国内着名的印学团体。上海西泠印社不是杭州西泠印社的下属机构,而是一个专为国内外篆刻家、画家生产优质印泥的企业。它和杭州西泠印社都诞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上海西泠印社主要生产印泥,并进行销售。该社创办人吴石潜夫妇吸取历代制作印泥的经验,进行研究改进,制出了质地细腻浓厚,色泽鲜艳沉着,具有独特风格的印泥,并命名为“潜泉印泥”。一直以来,它被着名金石家、书画家所推崇,名扬中外。

书签

书签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书签被称作“牙签”。这种书签,用竹片制成,读书人每当看到卷轴中非常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签”,便于以后回头来查考。

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以后,书签的用途就更广了。它的取材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纸板的。考究一点的,还在纸板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那些读书人把平时很少翻阅的书籍,叫做“未触牙签”。

宋朝以后,读书人对书签越来越讲究,喜欢手写一些座右铭之类的句子在书签上。现在,书签上有的印着装饰图画,有的印着诗词警句,有的印着名人格言,就是缘于此。

户口

户口,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人口管理方法。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选择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户籍来作为自己的户籍,在上学和工作后,还可以迁移户口。

“户”就是门的意思。其实,准确地说,“门”又分为两种,单扇为“户”,两扇为“门”。“户”或者“门户”后来引申为人家的意思,因此才出现了一家一户、门当户对、门户相当等词语。“口”是嘴的意思,引申指人,因此中文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其本来的意思应是户数和人口。

现在,常以“户口”来代替“户籍”,也就是民政公安部门以户为单位,登记本地居民的册子。派出所的户籍民警,负责登记造册、记录各家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成员关系等各类资料。

如果一个中国人没有户口,那么就无法获得身份证,无法上学、工作、结婚,无权领取护照等等。由此可见,户口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洞房

“洞房”是指新婚的房间,我国更有闹洞房的传统习俗:新媳妇过门头天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拥挤在新房里,大家七嘴八舌,向新娘提出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要求,闹得小两口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大家却哄堂大笑。有时,“洞房”的门口还要贴上喜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

关于“洞房”的起源,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这样解释的:

据说,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盖天下、德配先贤,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豪奢荒淫的生活。虽然后宫正选的妻子都已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他还是不断地选美女入宫。等到阿房宫建立起来,他更是选遍天下佳丽,使得后宫女子不计其数。有一位聪明俊美的三姑娘也被迫送进阿房宫。

三姑娘是个有志气的姑娘,她不愿在那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受暴君的蹂躏,便以惊人的记忆力把宫中路径记清了,在一个暴君大搞宴乐的日子偷偷逃离了阿房宫,躲进了华山。

在华山,三姑娘遇到了一个名叫沈博的读书人。他也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而被迫躲进深山的。

相似的经历使他们自然而然有了亲切感,相处日久,三姑娘和沈博便互相爱慕,心心相印,产生了爱情。

于是在莽莽山林中,两人插枝为香,指大地为媒,海誓山盟,结成了患难夫妻。由于身处深山密林中,他们找不到新房,就只好在一个洞穴里安居下来。虽然生活清苦,但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羡慕他们的亲密无间、与世无争的夫妻生活,就把结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原本是作深邃的内室解,这个传说虽不足为信,但“洞房”用来指新婚房间却确实是古已有之的。南北朝时期北周诗人庾信就有“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的诗句,这里的洞房显然就是指结婚用的新房。

事实上,当闹洞房的人们逐渐散去,房里只剩下一对新婚夫妇,这时四周一片寂静,新婚时新人的特殊心理使得新人面对红烛时心中不觉产生一种神圣感和神秘感。这时候的新房,就会有一种世外洞天之感。因此,把新房称为“洞房”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扇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五帝之一的舜,为了请来贤人,曾亲自制扇作为礼物。最早的扇子有羽制和竹制的两种。至殷周时,“殷高宗有鸡尾扇”。不过这种长柄大扇不是用来扇风解暑的,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是权势的标志。

到了汉代,作为摇风用的扇子就较为普遍了。至宋朝后,除平民爱用的薄扇及闺阁常备的团扇外,又从朝鲜传入了折扇。《春风堂上随笔》注:“折叠扇亦如聚头扇……贡于朝鲜,明永乐间始盛行中国。”

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因此我国有“扇子王国”的美称。

绳子

关于绳子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万年以前。在人类开始有最简单的工具的时候,他们便会用草或细小的树枝绞合搓捻成绳子了。人们用这种绳子来缚牢房屋、捆绑猎物、系住草裙等。后来,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又开始用绳子来记事记数,他们将绳子结出大小不等的疙瘩,用来表示不同的事情或数目,以便帮助记忆。

“绳”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绞丝旁,说明了它是由草、麻或丝,绞合编成的。在古书中,“绳”除了可解作名词的绳索之外,还可以作动词用,表示“约束、捆绑、限制”等意思。

《尔雅》中有“绳之谓之束之”句,这里的“绳“就是”捆绑“的意思。“绳之以法”一词出自《资治通鉴》,表示以法律去约束、制裁犯法之人的意思。

汉朝时,北方的匈奴常常进犯边疆,汉文帝深以为恼。有一次,他同一个叫冯唐的官员闲聊时说:“我要是有了古代名将廉颇、李牧那样的将军,就不怕匈奴了。”冯唐说:“不是这样,你的大将魏尚为人正直,率兵打仗出色,那次只因为他斩获的敌人首级数目差了六个,就被你以法绳之,关进监狱,你得到廉颇和李牧,还不是一样吗?”汉文帝听他说得有理,就将魏尚释放了,还奖赏了冯唐。

从此,“以法绳之”或“绳之以法”作为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约在3000多年以前。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的一项科学发明。

“筷子”早先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箸”,也写作“筋”。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梜”。在历史记载中,远在商纣王时(公元前1144年后),就开始用象牙制成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

《说文解字》对“箸”的解释为“饭欹也,从竹者声。”欹,是倾侧的意思,段玉裁注说,箸必倾侧用之,很明显,“箸”是专门用来吃饭的工具。《说文解字》中也有“梜”字,但许慎的解释为:挟,检柙也,从木夹声。什么叫检柙?段玉裁说,检柙皆函物之称,然则梜亦为函物之器也。这里说得很明白,挟,乃盛东西的器物,如今天的木箱一类的东西。但是《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这就有了箸的意思。段玉裁说,梜的这个意义是从梜的函物的本意引申来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古代,人们吃饭时用两种工具,一种是竹质的“箸”,一种是木质的“梜”。这两种工具不仅材料不同,使用也有区别,吃饭用“箸”,从汤羹中取菜用“梜”。但是,后来为什么舍弃了“箸”和“梜”的名称,而改称“筷子”了呢?

原来,这和古人的忌讳有关。陆容《菽园杂记》卷一载:古代江浙一带,坐船时不能说出“住”字。因为当时水道航运靠的是人工或风力驶行的木船,“箸”与停住的“住”同音,这对希望一帆风顺的航行是个忌讳,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箸”为“筷”(快)。与此同时,“梜”因与“狭窄”之“狭”读音相近,也不大吉利,自从有了“筷”的名称后,也舍弃不用了。

戒指

戒指,大家都知道是一种戴在手上的饰物。但是,令人觉得奇怪的是,“戒指”作为一种东西,为什么会用了戒烟、戒酒的“戒”呢?

戒烟、戒酒,甚至戒条、戒律等,这些“戒”都是戒除的意思,可用在“戒指”中,“戒”作何解呢?这得从戒指的起源谈起。

据说,戒指是由一位暴躁的君主发明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皇帝爱发脾气,不管遇上什么事情,稍微不顺意便拍桌子打板凳大发脾气,以致弄得群臣不快,皇帝也常事后后悔。

后来,他也意识到发脾气非常不好,就想戒掉这个坏习惯,他想到一个方法:在手指上戴一个小铜环套。当他发脾气时,猛一拍桌子,那个铜环子便将他的手弄得疼痛难忍,于是就不会继续拍桌子发脾气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这位皇帝终于戒掉了拍桌子发脾气的恶习。

从此这个方法传开,大臣和百姓们随后都纷纷效仿,都戴起了戒掉坏脾气的铜指环,于是,就干脆给它起名叫“戒指”了。

由此可见,“戒指”的“戒”其实也是“戒除”的意思。

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