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顷,薛登父子跪在堂下,父亲战战兢兢,儿子却若无其事地嬉笑如常。皇上见状大怒道:“大胆薛登,为何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果断地说。
薛登高兴得跳起子来,道:“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点着蜡烛照明
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地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
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怎敢戏弄他的君主呢?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少年爱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爱好学习,有如中午当空的骄阳;老年爱好学习,好似晚上点着蜡烛照明。点着蜡烛照明,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相比,哪一种强?”
晋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你说得真好!”
■上竖(尚书)是狗
纪晓岚在家静养,当时他是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就带着一个御史去看他。纪晓岚家养一条大狼狗,尚书一进大门,吓了一跳,随口而出:“是狼是狗?”尚书即是以此句骂了侍郎,说侍郎是狗。
纪晓岚哪是饶人的主,略一沉思,对答说:“是狗。”
尚书不知上当,便又问:“何以知之?”
纪晓岚说:“狗与狼有不同者二:一则视其尾之上下而别之,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一视其所食之物而别之,狼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
■绝妙诙谐的批语
每逢科举考试,总会有一些人做一些怪诞的回答,以至于也引出了阅卷老师绝妙诙谐的批语。
有位考生误将“昧昧我思之”作“妹妹我思之”,阅卷先生评曰:“哥哥你错了。”
又有以《事父母》为题文,其承题曰:“夫父母,何物也?”阅者评曰:“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以《鸡》为题文者,文中比曰:“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者评其下曰:“芦花鸡。”
对比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者评其下曰:“阉鸡。”
考生乏才,出语怪谬,先生因其谬而作怪批,讽刺绝妙。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用其他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纪晓岚为和珅题亭额
相传,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
此后不久,乾隆皇帝亲幸和珅府,看见写有“竹苞”的亭匾,便问是谁写的。和珅说是纪晓岚,乾隆笑着对和珅说:“你被纪学士捉弄了。”
和珅大惑不解,连忙追问为什么。乾隆解释说:“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说你和令郎不学无术,个个草包啊!”一经乾隆点破,和珅啼笑皆非,知道上了纪晓岚的当。
■刘墉献寿礼
乾隆皇帝寿诞,百官都进献各样寿礼,其中自然不乏奇珍异宝。而宰相刘墉却拎着一桶生姜进献给皇上,这一举动让众人哗然,乾隆不解,问刘墉是何用意。
刘墉说:“桶里的生姜层层叠叠如同山一样,因此这份礼物的名字就叫一桶(统)姜(江)山。愿皇上永镇大清天下。”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
以“一桶姜山”音谐“一统江山”,刘墉之所以能拿平常之物换取皇帝的喜悦,是因为他抓住了统治者的心理。
■不去也只是这一瓶
有客久饮不去,主人便说一故事与他听:
外道多虎伤人,有客贩卖瓷器,忽撞见一虎开口近前。其客慌忙将一瓷瓶投之,其虎不去,客又将一瓶投之,又不去。一担瓷瓶投之将尽,只留一瓶,乃高声曰:“畜生畜生,你去也只是这一瓶,不去也只是这一瓶!”
主人明里骂虎,暗里骂不辞酒的贪杯客人。用借意双关法,正所谓指桑骂槐。客人闻此言,惭愧而去。
■呆鸟不知飞
甲到乙家做客,在乙家住了很久,还没有离去的意思,乙很不高兴。一日,乙带着甲到门前闲望,忽然见到一只个头像家鸡一般大小的鸟,乙说:“快拿斧头把树砍倒,抓住这只鸟给我的老丈人当菜。”
甲道:“只怕树砍倒了,鸟也飞了。”
乙说:“你不知道,这鸟很呆,树倒了也不知道飞走。”
主人此话明里说树上之鸟,暗里却是嘲讽客人久住其家而不知离去。
■竹篮盛东西
相传,有一次,乾隆携纪晓岚等人到郊外游玩,看到有一个妇女提着个竹篮在路上走。乾隆故意指着竹篮问纪晓岚:“那是什么?”
纪晓岚答曰:“竹篮子。”
乾隆又问:“做什么用?”
纪晓岚答曰:“盛东西。”
乾隆接着又问:“为什么盛‘东西’,而不是盛‘南北’?”
纪晓岚答:“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这木和金都能装入篮中,所以叫盛东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竹篮盛火,必被焚烧,竹篮盛水,水会漏光,所以不能叫做盛南北。”
乾隆听了,点头称是。
■落地与及地
有个书生在书童的陪伴下进京赶考,一不小心帽子掉在了地上,书童关心地说:“相公,帽子落地(第)了。”
书生知道书童是在关心自己,但赶考的路上说落第,有点不吉利,便对书童说:“以后东西掉在地上,不许说落地,要说及地。”书童依从了,挑起行李,准备上路。
书生关照说:“小心地挑。”
书童顺口答道:“相公放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及地(第)的。”
“及第”为中选之意,弄得这位书生哭笑不得。
■费新我补字
著名书画大家费新我(1903~1992)在一次朋友的集会席间,对客挥写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当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时,由于酒喝得有点高,一不留神,竟漏掉了“话”字,旁观者都面有惋惜之色。
可费老却胸有成竹,坦然自若,只见他写完此诗,不慌不忙地在下面用较小的字补写了“酒后失话”,旁观者无不拍手称妙。
此举可谓绝处逢生,天衣无缝,故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诸葛恪的孩子,非常聪明,七八岁时就出入皇宫,是个颇有名气的“小人物”了。
诸葛恪的父亲就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诸葛瑾的脸长而瘦,吴王孙权常拿他开玩笑,说他长着副驴脸。
一天,吴王孙权举行宴会,招待满朝文武百官。小诸葛恪也跟着他的父亲出席了这次宴会。酒过数巡,菜过百味,孙权喝得微有醉意,趁着酒兴,他又拿诸葛子瑜开玩笑。只见他把一个侍者叫到跟前附耳低言之后,那个侍者便离席而去。
过了一会儿,那个侍者牵着一头毛驴走进了大厅,驴脸上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诸葛子瑜”四个大字,宴会厅上顿时哄堂大笑。这下弄得诸葛瑾很难堪,心里虽然十分不快,但表面上也不敢有什么不满的表示。
小诸葛恪见吴王在众人面前戏弄自己的父亲,真气坏了。但他一句话也没说,快步跨到孙权面前,倒身下拜,说:“请大王允许我再添上两个字,好吗?”孙权见此情景,一愣,说:“好吧,哈哈……”
诸葛恪起身抄笔在手,走到毛驴跟前,在“诸葛子瑜”四字下面,端端正正加上了“之驴”二字。宴罢,他牵着此驴回家了。
■和尚有两“妻”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去常州的天宁寺。有人报告说,这个寺的住持和尚不守清规。入寺后,与住持谈话时,乾隆突然提问:“你有几个妻子?”住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两个。”乾隆听了一惊,忙追问:“当真?”和尚慢条斯理回话:“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不正是两个妻子?”原来,和尚说的是两种生活用品,竹夫人是青竹编成的长笼,夏天抱着睡觉可以消暑;汤婆子是用金属或陶瓷制成的扁圆形壶,装热水后放入被窝中取暖用。乾隆明白和尚是在说笑话,也哈哈一笑,不再追问。
■县官画虎
相传,有一个县官非常喜欢画老虎,可是画工不佳,总是把老虎画成了猫。
一天,他画完一只老虎,问一个差役,画得像不像。差役告诉县官这是一只猫,结果遭到县官一顿训斥。县官又问另外一个差役,这差役看完后对县官说:“老爷,我不敢说。”
“你怕啥?”
“我怕老爷。”
县官挺生气,就又问:“我怕谁?”
“老爷怕皇上。”
“皇上怕谁?”
“皇上怕老天。”
“老天怕什么?”
“老天怕云。”
“云怕什么?”
“云怕风。”
“风怕什么?”
“风怕墙。”
“墙怕什么?”
“墙怕老鼠。”
“老鼠怕什么?”
这时,差役指着画说:“就怕老爷这张画!”
■兄妹互嘲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脸长,他的妹妹见了出句嘲之曰:去年一点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
苏东坡见妹妹额头高,便出句反唇相讥曰:莲步未离香阁下,额头已到画堂前。
小妹听罢,见苏东坡胡须很多,出句曰: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兄妹相对大笑。
■聪明儿媳妇不沾九
从前有个小名叫阿九的员外,给儿子娶了个不仅聪明、漂亮,而且懂礼貌的媳妇儿。为了对公公表示尊敬,她从来都不提“九”这个字音。
对此,员外非常得意,经常在人前夸赞儿媳妇的孝心和美德。员外的几位朋友不以为然,有意要考察一下这媳妇的才能。私下与员外商定,如员外之言不实,就罚他做东,请大家喝酒。
这一天是九月初九,九个老头儿来到员外家门外,喊:“阿九老哥在家吗?”员外知道是酒友,于是故意回避,叫儿子媳妇出来应答。
儿媳妇开门,只看见,三个老头儿抱着酒壶,三个老头抱着酒篓,三老头儿拿着韭菜。
“我们和阿九是酒友,今天是重阳九月九,我们请阿九到村口去喝酒,也不知道阿九在没在家,走没走?”
“我公爹他在家,你们请进屋里头。”
九个老头进了院,不进屋,只在院里四下瞅,说:“你进屋去禀报你公爹阿九。”
儿媳妇这时进了屋,冲着公爹开了口:“来了四双一单的白头翁,左手提着玉浆壶,右手拎的扁茎葱,今天恰逢重阳节,邀爹前去喝几盅。”儿媳妇说的“四双一单”,就是“九”,“重阳节”是“九月九日”,“玉浆”指代“酒”,“扁茎葱”指“韭菜”,“几盅”也指的是几杯酒。几个发“九”音的字眼儿,全让这个媳妇巧妙地避开了。
屋外九老汉一听全傻眼:“咱甭打算再喝阿九的酒。”
■小伙子娶妻
一个媒婆为一小伙子说媒。小伙子问姑娘长得怎么样,媒婆在纸上写下了这行字: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古人写字是不加标点的)。
小伙子看后非常高兴,以为媒婆是在说女方“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便应下了这门亲事。可等到红盖头被掀起的时候,小伙子傻眼了,原来新娘是一个点脚(走路略瘸),秃头,又长了一脸麻子的女子。小伙子一气之下,便找媒婆说理,指责她扯谎行骗。
媒婆却不慌不忙,说道:“是你甘心愿娶的呀!帖子上写得清清楚楚嘛,是‘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这怎可怪我?”
男方听了,虽然知道是媒婆狡辩,却因白纸黑字,也无可奈何,只有自认倒霉了。
■只能彼此眉来眼去
著名音乐家李抱枕,曾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博士。他致力国内音乐教育,贡献很大,其中《离别歌》《闻笛》等乐曲流传甚广。
李抱枕平时教导学生十分有趣。他曾告诉学生:早年教育音乐时,一些调皮的学生连7个主要音阶都唱不准,有人唱成“独览梅花数腊雪”;后来,有的学生搞恶作剧,竟唱成“多来米饭,少来稀粥”。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关系水乳交融。
李抱枕很善于指挥,有些合唱团的学生在演唱时,常犯只看曲谱不看指挥的毛病。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对大家说:“好的合唱团员把曲谱记入脑海里面,不好的合唱团员把脑袋埋在曲谱里面。我恳求各位在唱的时候,多‘赏’我几眼,别老是埋头苦干,因为在实际演出时,我们不能说话,只能彼此眉来眼去。”
李抱枕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唱歌时眼睛再也不离指挥了。
对联趣事
渔翁巧思出巧联
相传,一秀才进京赶考,途中看见一座关帝庙前面有一条小溪,小溪上面有一座独木桥,他触景生情,吟出一句上联:
孤庙独桥,一关公单刀匹马
这上联也巧,“孤”“独”“一”“单”“匹”五字,都是“单一”的意思。秀才思考了好久也没有想出下联,于是继续赶路。
正巧迎面走来两位渔翁,便与之交谈。一位渔翁想了想,说:“有了,何不就以我们打鱼的事相对?”于是吟道:
夹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夹”“两”“二”“对”“双”五字,都有“一对”的意思,与出句相对,真是天衣无缝,工巧之极。
■僧人挨骂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从小就聪慧好学,机敏出众。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酷暑天热。于谦要去学馆念书,他的母亲为他把头发梳成两只上翘的羊角辫。路上于谦碰到一位和尚,这和尚见于谦的两条辫子似一对小角,便和他开玩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以为和尚在取笑他,反唇相讥道:
狗嘴岂能吐象牙
和尚讨了个没趣,满面羞愧,灰溜溜而去。
第二天,于谦的母亲又给于谦梳了个三角髻,路上于谦竟然又再碰上了那个和尚。和尚见于谦改了发型,又再逗他道: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见和尚再取笑他,生气道:
一秃似捣槌
接连两次,和尚都挨骂,方知于谦的利害。
■尚书悔悟
尚书霍韬,曾经想霸占寺庙的地基建私宅,多次催促县令把和尚撵出寺去。和尚离寺时,在寺墙上题词道:
学士家移和尚寺,
会元妻卧老僧房。
霍韬见了,感到非常羞愧,遂打消了占寺建宅的念头。
这副对联既是写实,更巧妙地含有尖锐辛辣的讽刺。
■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扬扬,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直接打他的嘴巴。
据说洪承畴恬不知耻,在自己六十生日时,大摆排场,隆重庆寿。有个他的门生引为耻辱,特披麻戴孝,用竹竿挑一对联前往祝寿。人们蜂拥围观,只见对联上写: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联中嵌名歌颂史可法,并谐“承畴”音直指他“洪恩”“成仇”。
■文言虚词联
旧时有副酒店门联,以嵌进了“之乎者也”而称妙。联曰: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乎之
之乎者也皆为文言虚词,一般用作语气词时,无实际词汇意义。但实词叙义,虚字传神,此联妙处就在其中。倘若去掉这四个虚字,便索然无味了。
■老畜生怎能出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