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之时,因为反对唐宪宗迎接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
后来,唐宪宗为使国家富强,对祖宗留下来的治国政策进行了变革,韩愈觉得皇上越来越贤明了,就上了一道《潮州刺史谢上表》,对皇上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在这道表中,他建议宪宗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古时,只有功勋卓着的秦始皇、汉武帝才举行过这种活动)。韩愈还表示,如果天子能举行这样的封禅大典,一定要降隆恩,让他也参加这场盛典。他认为,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一千年也难得碰上一次的盛会,肯定会感到终生遗憾。
唐宪宗看到这道表,觉得韩愈变得聪明起来了,把自己比做秦皇汉武,认为韩愈虽然被贬,却获得了教训,改弦更张起来。于是,他开始信任韩愈,将韩愈调回京城。
成语释义
一千年也难得碰上一次。常用来形容机会非常难得。载:年。逢:遇。
故事出处
《韩昌黎全集·潮州刺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出处译文
这个时候,正是一千年也难得碰上一次的美好际会啊。
012城狐社鼠
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与新兴贵族的地位相差悬殊。在山东,临沂王家是享誉海内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家的后起之秀王敦就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
晋室南渡后,失去了对北方的统治权。于是,司马睿在南方称孤道寡,建立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后人称司马睿为晋元帝。
晋元帝为了拉拢世家贵族,用王敦的堂弟王导为当朝丞相,封王敦为扬州刺史,训练精兵良将。后来,王敦又升迁为镇东大将军,坐镇武昌,指挥江、扬、荆、襄、交、广六州的兵马。王氏二臣,一将一相,辅助晋元帝稳坐朝堂,撑起东南半壁。
当时,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也对王氏掌握重权心知肚明,他们讲:“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
首都建康位于长江下游,而王敦率军屯驻在长江上游,对京城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晋元帝是个聪明人,早就发现这一形势对自己的帝位极为不利,就任命刘隗和戴渊为镇北将军,专门防范王敦。
王敦看透了晋元帝的心思,知道天子开始对付自己了,心中十分不安。此人素有反心,但又不敢直接带兵进犯国都,因为这样一来,他的反心就昭然若揭了。想来想去,他就准备仿效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说刘隗是个奸佞小人,自己要清除这个奸贼,使国家安定下来。
想到这里,王敦就和他部下的长史(幕僚)谢鲲密谋造反一事。
谢鲲听了,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妥,就加以劝说:“刘隗固然是奸恶之徒,但他毕竟是天子所信任之臣。他把天子当做靠山,就如同藏在城墙里的狐狸,躲在神庙里的老鼠。要捉狐狸,城墙怎能不被毁坏;要捉老鼠,用烟熏水灌,神庙也会受到损失。你要清除刘隗,岂不是连带着把天子也给得罪了?”
王敦见谢鲲不顺着自己说话,不由得勃然大怒,说道:“你这个人真是很平庸,怎么懂得大道理!”
322年,王敦率兵攻入京城,将元帝的亲信大臣刁协、戴渊等杀死。刘隗与王敦交战,吃了败仗,只得投奔后赵,此后再也不敢回南方了。王敦此番欺君罔上,居然毫发无伤,于是得意扬扬地回了武昌,从此更加嚣张,俨然一个独霸天下的土皇帝。
看到王敦权势如天,无人能够制约,晋元帝心中越来越难受,终于忧愤而死。公元324年,王敦知道当时的晋明帝病危,觉得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造反机会,再次进攻京城。幸好老天不佑,王敦在军营中染病身亡。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暗藏在国家机构内部的坏人,或依附权贵而肆意作恶的小人。
故事出处
《晋书·谢鲲传》:“及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敦怒曰:‘君庸才,岂达大理!’”
出处译文
王敦想要造反,便对他部下的长史谢鲲说:“刘隗是个奸邪小人,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我想将他从天子身边除掉,以使国家安定,你觉得如何。”谢鲲知道王敦此举的意思,便说:“刘隗固然是祸害的源头,但他毕竟是天子所信任之臣,除掉他就会得罪天子。”王敦见谢鲲如此说,勃然大怒说:“你这个人真是慵才,怎能知道大道理!”
013天无二日
刘邦统一天下后,被群臣拥为皇帝。有一次,他到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刘邦见了父亲非常孝顺,五天向父亲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觉得天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礼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对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啊,地上怎会有两个皇帝。虽然皇帝是你的亲生儿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俩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让皇帝向你下拜呢?这岂不是乱了礼法吗?”
听家令这么一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可吓着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让儿子跪他了。每次刘邦来拜,太公总是拿着扫帚在门旁站立,见到儿子就往后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儿子一下。
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刘邦感到十分惊讶。等到听说这是家令劝导太公所致,他倒觉得这凸显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赏给家令黄金五百两。紧接着,刘邦下了一道诏书,说:“人的至亲,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了。所以父亲得到了天下,就传给儿子,儿子得了天下,就把功劳归于父亲。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为了解民倒悬,不敢脱下甲衣,连年打仗,终于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的教训。如今众位将军尊我为皇帝,我的父亲却连一个尊号都没有。今天我宣布,尊我父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礼!”
成语释义
一个国家不能同时有两个君王。
故事出处
《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出处译文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君主。
014惩前毖后
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逝世后,其子即位,就是周成王。因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便辅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看到周公的权力那么大,便心怀妒忌。他们故意制造谣言,说周公权欲熏心,想找机会废掉成王,自己君临天下。
年幼的成王不懂事,以为谣言所说的都是真的,周公真想夺权,对周公就冷淡下来。后来,管叔鲜与蔡叔度见成王与周公不和,就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周成王依靠群臣的力量,终于把叛乱平定。以后,周公又忠心耿耿地管理了几年国家大事,等到成王年纪渐长后,才把权力交给他。
成王接管朝政这一天,隆重地去宗庙祭祀祖先。在祭祀仪式上,周成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周王朝以往的教训进行了总结,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多多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遇到灾祸。”
成语释义
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
故事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出处译文
我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小心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015明珠暗投
邹阳是西汉景帝时期有名的谋士,学问很大,见识很高。他原来为吴王刘濞效力。刘濞有政治野心,想起兵造反,夺取帝位。邹阳知道这样必然失败,还要落个千秋骂名,就劝吴王不要作这样的打算。刘濞不听,他觉得再保吴王也没有个好结果,就到梁孝王那里做了一名门客。
可是这个梁孝王也心术不正,虽与汉景帝是亲兄弟,还是想过过皇帝的瘾,与羊胜、公孙诡等人图谋造反。邹阳觉得梁孝王与吴王相比,还是一个听得进意见的人,就苦苦劝谏梁孝王不要行此下策。羊胜、公孙诡怕他把谋反的计划泄露出去,就唆使梁孝王将他抓起来,投入监狱,准备杀人灭口。
邹阳知道自己落得如此光景,是受了羊胜等小人的谗害,就在监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让狱卒递交上去。
邹阳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听说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是世间最宝贵的稀罕东西,如果暗里投放到路上,人们不但不把它们当成珍宝捧起来,反而按着剑、斜着眼睛看着它们。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们来到人们面前的原因是人们所不了解的。
“用树根子、弯木头做的车子,质量不会很好,可是有时候却能被贵人看中。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人将车子雕刻上花纹,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这才引起贵人的注意。
“所以说,将最好的珍宝献出,如果没有人进行介绍,不但没有恩德,反而会结下怨恨;如果有人为之引见,就算是枯木朽株,人们也当做功劳而念念不忘。
“由此来看,天下的普通百姓、贫寒之士,就算是有尧、舜那样的本领,伊尹和管仲那样的智慧,龙逢、比干那样的忠心,若想为当今的君主效力,就一定要有人为之推荐,否则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梁孝王仔细地看完了这封信,觉得邹阳对自己毕竟忠心耿耿,而且才能出众,就立刻把他放出来,并更加厚待他。
成语释义
原意是在路上投放珍珠宝玉,行人见了却不敢上前去拿。现在人们用来指珍珠投到了黑暗的地方,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无法发挥才能;还比喻好人落到坏人手中。
故事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出处译文
我听说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是世间最宝贵的稀罕东西,如果暗里投放到路上,人们不但不把它们当成珍宝捧起来,反而按着剑、斜着眼睛看着它们。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们来到人们面前的原因是人们所不了解的。
016釜底游鱼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与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还不畏强权,对外戚梁冀的罪恶予以揭发。梁冀领教了张纲的厉害,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对他进行残酷报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婴指挥了一支起义军,有数万之众,在广陵地区(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一带)与官府对抗,杀戮地方官吏。东汉政府曾经多次派兵镇压,欲扑灭起义火焰,可是由于起义群众作战勇敢,所以起义火焰越烧越旺。
梁冀见张婴之势如此猛烈,就指使亲信推荐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借张婴的刀除掉张纲,也好解决自己的心腹之患。
张纲到了任所,通过调查研究,才知道张婴等人是由于广陵官员压榨农民太甚,被逼而反,实在情有可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只率领很少的人去张婴兵营,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力陈自己绝不会对起义军横加杀戮,只希望他们归顺朝廷。
在张纲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张婴坦诚相告:“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愿意归顺朝廷,从此安分守己。”
后来,张婴果不食言,真的带领部分军队向官府投降。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身处绝境,面临灭亡的危险。釜:锅。
故事出处
《后汉书·张纲传》:“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出处译文
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
017一国三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给大夫士下命令,让他在蒲地、屈地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就向父亲告发了士。晋献公把士找来,当面问道:
“你为啥那么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士回答说:“我听人讲,没有原因而犯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利用。现在我接受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坚固,只怕会为敌寇提供阵地,又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
“我一旦失去了对君主的忠诚和恭敬,还怎么为君主做事呢?《诗经》上说,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则子孙后代才能像城那样坚固。我看三年之后,说不定在那里要发生战争呢!”
士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哀叹这件事,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
让我听谁的才好?
后来,晋献公对重耳厌烦起来,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带兵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见势不妙,飞快地越墙而逃,投奔狄国去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权力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出处译文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我到底要听谁的才好呢?
018亲痛仇快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根据众臣之功进行封赏,唯独遗漏了渔阳太守彭宠。当年,彭宠曾派出大队骑兵,帮助光武帝打败王郎,平定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因此,彭宠觉得光武帝做事不公,心里愤愤不平,怒气不息。
当时渔阳归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曾向渔阳征收钱粮,但彭宠自以为颇具实力,可以为所欲为,就拒绝了朱浮的要求,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朱浮为这件事很生气。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没过多久,朱浮就给光武帝写了一封密信,说彭宠对朝廷不满,已经起了反心。光武帝不知真假,就召彭宠进京述职。彭宠吓坏了,怕光武帝会严厉地惩治自己。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割据土地,做一方之主。彭宠耳根很软,竟然听从了妻子的意见,不但拒绝入京朝见,而且出兵两万多人进攻朱浮。
朱浮写信给彭宠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开国诸臣都在为国努力工作,而你却自暴自弃,反叛朝廷。你要知道,事情做得再出格,也不要让亲人感到痛心,而让敌人感到高兴。”彭宠看完信后,把信放在一旁,对朱浮的劝告置之不理,依旧对朱浮用兵,很快就占领了蓟城。
过了一些时候,彭宠自称燕王,成为割据一方之主。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彭宠不得人心,打不过朝廷的军队。汉朝大军终于占领渔阳,彭宠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成语释义
使亲朋好友痛心、反对,使仇人感到高兴。亲:亲人朋友。仇:敌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出处译文
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019重蹈覆辙
东汉桓帝时期,宦官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老百姓在沉重压迫下不断起来反抗,世家豪族和文人们对此也强烈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司隶校尉李膺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人联合起来,表示反对宦官专权。但是,宦官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光凭一些文人和官员,又怎么能动摇得了呢?后来,宦官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诽谤朝廷,将他们捕入监狱,受到株连的人达到数百之多。这些人被称为“党人”。
汉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早就对宦官专权的现象反感,他给桓帝上了道奏折,说李膺等人被捕入狱是不公平的,宦官们祸国殃民,应该压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