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来,H君依然是面色红润身轻体健,没有半点“衣带渐宽人憔悴”而上医院什么的光景。他有的是精力。“发展商品经济,创办经济实体,这是接触现代社会最激烈的生活的一种最佳方式。通过办公司,我的生活更丰富了,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更充实了。当然,我的书还要按期出版。”你看H他活得多潇洒。
看来,在法律许可下干本职工作之外的什么工作,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得看你的精力状况如何。倘若你是病老夫子,那可退避三舍;如果你壮如铁塔精力超人,那就不妨多干点你喜欢干的,这对国家,社会无不有益,对自己也是一种充实和完善。
(1993.5)
退而不休
家居京华的忘年之交H君,年近古稀,还在走南奔北拍电影、弄镜头,不亦乐乎。出远门的老人干一切都是那样吃力和苦累,然而,H君却很乐意这样做,且做得津津有味。拿他的话说就是“退而不休”,“闲里求忙”。
H君缺钱花吗?他想“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吗?看来不尽如此。作为老艺术家,他有丰厚的退休金,一家大小都在拿工资。虽说不是腰缠万贯,但至少还远在小康之上,完全够他老人家悠哉游哉、赏心乐事颐养天年的了。
看来,只有在H君之人生观上找答案了。作为一位艺术家,最大的痛苦恐怕是无所事事,他所以“退而不休”,“闲里求忙”,这里自有其人生之乐趣,事业之乐趣。“老当益壮,宁知皓首之心;富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也许是此公“退而不休”,“闲里求忙”之缘由吧!至于应聘当演员的报酬之类的津贴,他是不大在乎的。
12世纪思想家阿威罗伊对人生的乐趣有这样的论述:世界上有两种感到满足的人,一种满足于吃饱喝足,另一种则满足于获得知识。H君恐怕可以归入第二种“感到满足”的人之列吧。不然,为什么年近古稀了还在那里奔走穷忙?
我真羡慕然而更敬佩这位H君。他的“退而不休”,“闲里求忙”之举,确确实实给人这样的启示:人活着并不完全是为了吃饱喝足。
(1992.12)
我也很忙
小老板B君与某大公司董事长A君通话。小老板是一位小伙子,而董事长是本埠大名鼎鼎的企业家。B君约A君见面谈判合作事宜。A君手头正忙,答道:“这阵不行,我可正忙呢,改日再说吧。”B君再次恳请A君确定会见时间,A君一个劲地说忙,以后再说。B君和颜而正色说:“尊敬的董事长,别说你忙,我也很忙,一天干活不下14个钟头,我相信您能安排好时间的。”
谈判时间很快就确定了,生意也就随之很快地做成了。
谈判的成功,功当归于那位和颜悦色、针锋相对的小伙子。面对“大人物”,面对“名人”,不卑不亢,言之有理,顺理成章,绵中藏针,在对方面前体现了人的自尊,自信和智慧,使对方领略到一股潜在的实力。你是大人物,我是“小字号”,可你与我一样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没有丝毫媚骨去求你,倘若小伙子一味地等对方,求对方,那谈判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在正常的交往中,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捍卫自己的尊严,艺术地体现自尊、自信,体现自己的价值、智慧和实力,有利于促成社交、事业的成功。“我也很忙”,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7.1)
住宅咏叹调
那天到近郊参观友人H的私人宅邸,但见府第巍巍,楼门森森,宽敞豪华,楼上楼下,画栋雕壁,珠光宝气,西式家具,录像电话,无所不具;漫步庭院,但觉绿树婆娑,果香飘逸,透过车库铁门,但见一部油光锃亮的进口小卧车横卧其中……
不由感慨系之。唉,又“比”了,“人比人,气死人。”可不,前几年在军营共事的杨君,转业在一个外贸公司当副总,一住就是四房二厅,美仑美奂二百三十几平方米,多带劲!自己呢,至今住的还是二十多年前建的墙壁已有了块块青苔的旧房。每“比”及此,自然是别有一番“不平”在心头。
“不平”又有何用?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差别,否认差别无异于否认现存社会。何必老是与存在过不去呢?“人比人”可真得气死人啦。我始终信服一位同事的近乎哲言的劝告:比住宅要“立体化”“多维化”,与好的比,固是“比”的一方面,但也切莫忘了要与过去比,与差的比,与百姓比。
“与过去比”,于是回想起10年前在一所山区中学任教师,住的是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那房又矮又漏又暗又潮,仅半年,书架上的书全发了霉,那风湿性关节炎敢情是那时给患上的。如今住了生活设施齐全有套房还不知足。
“与差的比”,则记起了当年大学的同窗们,如今大多还在乡镇当中学教师,他们居住的虽比我10年前的那间陋屋强得多,但终究还是没有自来水、卫生间,不超过30平方米的瓦屋平房,他们又与谁“比”呢?
“与老百姓比”,则比起城里的广大市井之民,厂矿里的工人,有多少是能与咱这“三房二厅”比的?单说在城中娘家吧,十几口人就挤在那三十多平方米又旧又陋三小间里……
这么一“比”,不觉“气”就顺多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常乐。因此常对怨艾房子太旧太小不如他人的妻子说:“够了,够了!咱们住的是二十多年以前处级干部住的呀。还有多少人不如咱?当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尚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豪言壮语,咱们有何意思在诸多同事,朋友和老百姓尚未住上套房之时怨怨艾艾呢?孔夫子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嘛……”
当然,“居无求安”毕竟是完人君子一种懿德之至境,而决非社会发展之趋的。改革开放,就是要活得更好,“居”得更“安”。富了,生活改善了,大可不必学着孔夫子、颜回那样陶醉于“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居”不但要“求安”,还要“求新”、“求美”、“求雅”、“求现代化”呢。将来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普遍好了,公务员住宅建设搞上去了,我何尝不希望住上一套像H君那样美仑美奂的高级住宅呢?那个愿望虽还是个梦,但我总敢这样说:面包会有的。
(1991.7)
孤寂
人活着,总要面临一个可怕的敌人——孤寂。
对门的七婆成天向儿子儿媳闹着要回乡下老家住,问她这儿好好的吃不愁穿不愁干嘛还要回乡下,答曰:“无味。”
这“无味”指的便是孤单、寂寞。可不,儿子儿媳整天早出晚归上班,小孙女儿也上幼儿园,就剩下她七婆一人,关在这半空儿的六楼的套房里,“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人最怕的是孤寂。人生在世,谁愿意与世隔绝?文艺作品中有鲁滨逊、白毛女那些在深山老林或孤岛上独自生活的例子,然而这却是大自然或社会所迫,没有哪个是自愿的。有一部电视剧写一个水手流落于孤岛,在这岛上熬了几年,后被人营救,竟不会用语言表达了。
孤寂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一种苦难。喜儿姑娘躲进深山老洞,那黑油油的头发变得白花花;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8年,真换了个人似的,其冷漠、木讷程度并不亚于电视剧上那位水手。美国、芬兰、瑞典三国有关专家对孤寂者与非孤寂者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比,他们将400多名男女分为“社会活动活跃组”和“与社会疏离组”,两大类型进行观察研究,12年后,“与社会疏离组”染患严重疾病或死亡数字较“社会活动活跃组”多出2至3倍。
孤寂并非是一种环境,更多的是一种“心境”,是心灵上的折磨。“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这是孟浩然离乡一人的惆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杜甫老病卧床孤独冷寂;还有诸如“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这类的诗句,无不是孤寂人感伤的绝好写照。
美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马尔兹说过:人的恐惧和苦恼很多,而最可怕的就是孤独,他认为孤寂对人体有一种极大的综合性杀伤力。国外医学家曾经对已婚男女和同龄的独身男女分组考察,发现后者普遍比前者提前衰老或死亡。
因此,人不要孤寂,走到亲人朋友,同事中去,走到工作、事业、爱情中去,走到生龙活虎的文体娱乐中去,走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去,孤寂的病疫就永远与你无缘,真的。
(1990.8)
怕见上司
大凡处世为人,必有一样可怕的。可不?我有这么一样:怕见上司。
说来话长。爹娘给我属羊,生性怯弱,且口齿笨拙不善社交辞令。路遇同行同事说起话来尚且有点腼腆口吃,见了上司那慌劲儿就甭说啦。先前在一所中学教书,每见上司便像老鼠见了猫,远远地躲开去。然而躲也不是办法。那回又遇上校长,正待装着看不见溜将过去,哪知校长大人眼尖,大声叫道:“符老师,哪里去?我有事找你!”无奈只得双颊通红迎将上去。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其时,我还“嘴上无毛”。如今,“嘴上有了毛”,结了婚养了子,才晓得人活着总得社交总不该老是怕上司、躲上司。上司也是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咱凭什么要怕他?于是真的硬着头皮不怕了。
不过说不怕,还得怕。八年前调入另一单位,见了那“第一把手”,便大大方方热情地上前招呼,问候。先是问一声“您好!”他“嗯”了一声了事;再问他近来忙不忙,他又“嗯”了一声再无下文,那面孔板得比天王庙里操剑戟抡锤棒的“哼哈两将”还要可怕。我望而生畏,再也不敢“问”下去了。哟,又怕上司了。
这一次调到新单位,真的气象全新——不怕上司了。路上相逢问声好,上司总是点点头微笑着回敬我一声“你好”。问他一句:“你吃过早饭了没有?”他笑着说:“明天的早饭还没吃。”有时倒过来是被上司询问,问我住房挤不挤,孩子闹不闹,爱人工作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问得心里热呼呼的。在同一间办公室开会,轮到我发言时,这上司笑眯眯地递过来一杯热开水。如此上司,与其说是“不怕”,倒不如说是有点可亲了。
上司也是人,也是有一张嘴巴、两只眼睛的公民,实在不值得“怕”,谁“怕”谁怯弱,谁怕谁窝囊。然而话又得分开两头说,倘若你做上司的是位板着面孔脾睨傲人的“哈哼”两将,对不起,咱做下级的还是远远就躲开的好,尽管要被人讥之为怯弱和窝囊。
(1991.7)
真话与假话
自小爱打乒乓球。如今球瘾未消,每天下午下班后大显身手于球台边,过一过“冠军瘾”。要说球龄少有二十多年,论球艺也有那么几下子。记得五年级时已是全校第二名。机关里有好几个对手,一打就是若干个“三盘两胜”,归家时常常是天色放黑万家灯火,伴之而来的是妻子的唠叨。不过想起来也没有什么要紧的,谁不晓得打是疼骂是爱。
而另一位乒乓球友H君却是另一番光景:鏖战收兵后,整理好衣冠归家时妻子不但不骂不怨,还笑容可掬端茶捧水逢人便夸呢。究其缘由,原来这H君说的全是谎话,打打乒乓说成是“加班”或“下乡”。
真是有点不公了。同是贪玩打乒乓,说真话的挨骂,说谎话的有赏!虽然这只是件毛毛小事。后这H君见我屡屡挨骂于心不忍,遂好意向我进言曰:“傻书呆,何不乖点儿呢?回家时就说你加班或下乡,我保证尊夫人不骂你。”
我心一动,好呀,乖点儿,试试看。一天,“乒乓瘾”过完后摸黑回家,说的是随领导下基层搞调查,还未吃饭呢,果然妻子和颜悦色,问暖嘘寒的递过来一瓶“参花可乐”还加炒一个“韭菜煎蛋”。
阿弥陀佛,弄乖觉说假话的居然有这么大的好处!难怪古今中外假话总是那么有市场,骗子总是那么吃香得意。赵高、李莲英、答丢夫、戈培尔者流算是甜头享尽。也难怪有人要总结出“不说假话于不成大事”之类的“人生哲理”来。
生性正直,说假话多少蹩足别扭,时不时夜里本该睡得甜香而却辗转反侧,这是怎么啦?看着熟睡之妻,内疚油然而生。为了不挨妻子骂,竟将亲人诓。想往日,虽挨妻骂而心地实在睡得甜香,如今说假话为妻所赏竞也心里虚慌难眠,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了。
慢慢地有点恼H君了,再也不学他乖觉说假话做混账事了。是下基层就说下基层,是贪玩打乒乓就说贪玩打乒乓,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宁可挨妻几句责备也决不诓亲人而问心有愧,彻夜熬煎。
多讲真话吧!说真话给人带来宁静、光明和温馨;相反,句句假话,字字谎言,面前永远是一片荒凉、阴森、空虚和肃杀。
(1992.7)
“乘车戴笠”
日前应邀参加文友H君生日宴会,但见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不亦乐乎!
宾朋中有文士艺人、商贾业主;有军政要员、教师医生;也有种田打铁“引车卖浆者流”。H君特别向诸位介绍了一位身着黑色粗布的补鞋匠——他30年前启蒙时的同窗。
我真佩服H君,有本事让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朋友一视同仁地成为自己的座上宾。
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未免觉得脸上发烫。本来朋友就不多,打自结婚养子“面壁”笔耕成嗜以来,朋友锐减,除了那拨煮酒论诗文者常来外,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想当年老家有一大帮好友如裕三、建五、狗八者们,个个都是“戴月荷锄归”的庄稼汉,现在全“断交”了;中学、大学时代的同窗,大多也“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要问新交的“引车卖浆者流”,对不起,“人际距离”总是相当的远。
不由想起儿时常念的《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于雨伞),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种“乘车的”和“戴笠的”,“骑马的”和“担簦的”不因身份和地位之悬殊而影响友情,是多么真挚可贵的“友德”啊!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而我呢,居了“庙堂之高”则“忘于友”,目自己为出人头地的“乘车的”、“骑马的”而视乡下裕三、建五者们为“芸芸众生”的“戴笠的”、“担簦的”而“疏”之“远”之,这就实在令人遗憾了。《后汉书·吴佑传》中载,大富豪吴佑在自己成群的舂米工人中发现有个叫公沙穆的勤奋好学的穷儒,便不顾贫富悬殊请之为座上宾,后来与之交上了“莫逆”。当代伟人周恩来,生前虽身居政要,日理万机,却时常到厂矿、乡村、商店与寻常百姓聊家常交朋友,这“乘车戴笠”的精神无疑很值得人们学习。
朋友应不分贫贱富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恐怕不太好。交朋友还是“乘车戴笠”的好。两颗心只要沟通理解,“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死生相托”,就当成为“往来”,“谈笑”的好朋友,何必管他是“乘车”还是“戴笠”呢?
(1990.10)
阳光与荒野
案上展现着一封洋溢的书札。这是母亲的好友,远方的许阿姨寄来的。许阿姨年逾耳顺,双鬓染霜,然春华焕发,风采如故,遍游三山五岳,越活越灵秀,越年轻。拿许阿姨的话说就是“行万里路,交八方友,生命永远充满着阳光”。
人不是鲁滨逊,总要在人群中生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总需要交朋合友,总得有学友、球友、棋友,舞友、文友或别的什么友,人需要友谊。
友谊使人欢乐,友谊使人年轻,友谊使人健康,友谊使人温暖,友谊驱除孤寂,友谊泯灭痛苦。友谊是人世间一种永恒的阳光。“倘若没有友谊,世界将会是一片荒野”(培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