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伊拉克指责科威特超采石油和偷采伊边境石油,要求其赔款道歉,并免除伊拉克所欠的战争贷款。这一行为遭到科威特政府的坚决拒绝后,伊拉克于1990年8月2日凌晨出动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境线,仅用14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首都,并随即宣布科威特“被解放”,将其划归为伊拉克。
这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反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谴责和制裁的678号的决议,并限令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前必须撤出科威特。而伊拉克依旧不管不顾,于是,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出兵对伊拉克进行战争。
海湾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及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给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发生的一场重要且技术含量很高的局部战争。它以科索沃的********为导火索,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助推下发动起来。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战争共持续了79天。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了阿尔巴尼亚的支持,进一步激化了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矛盾。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同年5月,科索沃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当选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另一政权,与南联盟政权并行。
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以暴力手段进行分裂运动。南联盟采取了强硬的措施,试图通过派遣大量的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来消灭“科索沃解放军”。此后,科索沃地区不断要求和平谈判,1999年3月18日,阿尔巴尼亚族代表签订了谈判协议,并以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为基础,但南联盟方面仍是拒绝签订协议。1999年3月24日,北约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空袭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
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科索沃问题决议,14票赞成,中国1票弃权,宣布“盟军空袭”正式结束,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失败而告终。科索沃战争说明,世界多极化进程受到巨大挑战,美国“新干涉主义”严重践踏了国际法准则,而且认可“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并不多,世界和平虽受到大挑战,但时代的潮流仍是和平与发展。
股市预测与世界经济
股票预测,是指拥有足够经验的证券分析人员,依据股票行情对未来股市的发展方向与涨跌程度作出预测,通常这种预测只建立在假定因素与既定前提条件之上。
在股票预测中,股票价格的涨跌十分重要,股票价格指股票在市场中明码标价的出售价格,它受各种经济、政治因素、投资心理和交易技术等因素的调控。简单概括,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基本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类。技术因素是股票市场自身因素,而基本因素则是股票市场以外的经济、政治及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人为操纵等,基本因素的波动与变化大多对股票市场价格造成决定性影响,而全球的股票价格波动又会对世界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几大态势:第一,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国际投资日益频繁,资本流动实现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扩大,甚至超过了世界生产及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大幅度增多,产品国际化水平飞速提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渐渐统一。
显而易见的是,股票价格波动预测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凸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走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力量组合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不够合理,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对股票预测提出严峻考验,也直接危及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货膨胀与金钱游戏
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多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从而产生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随着市场上流通货币的增加,货币的购买力逐渐下降,物价自然随之上涨,也就造成了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数量为限,发行过多则会贬值,引发物价上涨。而商品价格除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外,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则价格就上涨。同时,政策性调整价格关系,商品流通不畅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上涨。然而,只有因纸币发行过多造成的物价上涨,才能被定性为通货膨胀。
由于银行印刷钞票的行为缺少严格的约束,因而产生了所谓的“金钱游戏”,与商品价值无关的虚拟财富不断增加,被银行和金融界少数人掌控,使得银行和金融领域出现了大量的“超级富豪”。世界富豪排行榜也与金钱游戏紧密相关,呈现出现代金融的腐败和不稳定性的一面。
金融国际化的利与弊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国际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国际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大量急需的经济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存在弊端。1982年,拉美出现债务危机;1992年的西欧金融风暴迫使英国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1994-1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这些危机都不仅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而且在金融国际化的格局下,产生了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巨大破坏,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另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法规在完备性和精密性上都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霍斯特·克勒指出,资本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应当实行管制。
毫无疑问,金融国际化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但是,对于金融体系相对脆弱、金融法规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比较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合适的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十分重要。另外,积极争取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为什么美元能当老大
美元时常被称为“世界货币”,是世界各国货币体系中的“老大”,但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其先决因素是经济和军事的绝对强大,而美元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等,虽然经济实力较为强大,但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该国货币仍然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尽管相比于许多国家,美国建国的时间非常短,但是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都具备超强的经济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美元自然也就成为了主导世界经济的货币。同时,美元自身也具有适中的购买力,相比于购买力过低的日元和历史极短的欧元,美元具有足够的主观条件。尤其是当美元控制了石油购买,也就意味着成为了国际货币。在美国的操纵下,要想购买中东石油,唯一的交易方法就是通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需要能源的国家不得不储备美元,美元自然就成为世界货币的“老大”。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是否会动摇
自20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汽车领域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没落,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削弱。于是,很多人认为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事实上,暂时来看,还很难出现这种情况。
自近代以来,西班牙、英国、美国陆续成为世界霸主,前两大霸主都已经衰亡。当华尔街危机出现时,人们很容易由它们衰亡的历史联想到如今的美国。于是,美国衰亡论便甚嚣尘上。
但是,美国与衰落时期的西班牙、英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西班牙、英国当时是以航海和殖民为主的虚体经济,而美国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不仅制造业、服务业发达,它还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次,西班牙、英国过于依赖海外殖民,而美国是个内生性经济体,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市场,完全有能力自我调整和抗击风险。最后,美国虽然在制造业上有所削弱,但是掌握世界金融霸权,能够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主导世界经济。
因此,美国目前仍稳坐经济霸主的位置,衰亡迹象并不明显。
2008年金融危机
2007-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也称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这场危机在2007年8月9日已开始浮现,投资者随着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的爆发,对按揭证券的价值也渐失信心,多国中央银行虽数次为金融市场提供巨额资金,但也无法阻止危机爆发。2008年,金融危机渐渐失控,使得数间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掌管。
早期次级房屋信贷危机被看作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北岩银行作为英国的主流银行,首先受到冲击。随后是雷曼兄弟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全球最大的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却也在劫难逃,美国政府为稳定市场,接管了美国国际集团,对其他的金融机构却无能为力。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政府不恰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早已埋下祸根。美国内需在上世纪30年代经历大萧条,罗斯福为扩大内需,提出设立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即“房利美”,提供住房融资,解决民众购房问题。1970年,美国又设立规模与房利美差不多的“房地美”。“两房”快速发展业务时忽略了资产质量,次贷危机的“温床”由此形成。二是“滥用”金融衍生品,使金融交易链条拉长,助长投机。三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推动。2000年前后,为了应对当时世界范围内网络泡沫的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便开始几乎无一幸免地破灭。
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造成全球化金融海啸,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破产无数,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和不良影响。
欧元区会解体吗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的金融机构资产缩水严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各国政府出面救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财政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欧元区何去何从,成为国际上广泛关注的话题。
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欧元货币通行初期十分顺畅,促进了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直到2007年,欧元区的财政赤字、主权债务余额与GDP之比等,都在各国政府的可控范围内。但是,随后而来的这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将欧元区拖入了筋疲力尽的困境。
解决欧元区危机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广泛的政治联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各国逐渐认识到联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从1950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开始,欧洲各国从经济合作逐步实现全面的联合,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欧洲各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欧元区无法解体。同时,在欧元区内,法德经济总量占近二分之一,是欧元区的经济重心,这两个国家都坚持推行欧洲一体化。因为只有加强统一,欧洲央行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用。另外,欧洲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在这里曾产生了先进的文化与文明,对于欧元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欧元区虽然在短时期遇到一些危机,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具有较强的潜力,不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