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23

第23章 政治经济(3)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国军队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在美国的授意下,日本在战争中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并肩作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此两国实现了真正停火,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韩国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亚洲及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彻底粉碎了美国占领朝鲜和直接威胁中国的侵略企图,也为中国赢得了60年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也称为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是欧洲国家采取经济、政治一体化,创建具有超国家机制和职责的国际组织。

欧洲统一思想存在时间较长,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更为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地位下滑,并在苏美两个大国的威胁和控制之下生存,许多欧洲人认识到,只有消除矛盾,走联合发展道路,将欧洲统一起来,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1950年,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次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两人因而被称为欧洲一体化的先驱。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等国签订了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

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陆续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4月8日,欧洲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结合起来,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生效,总部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欧共体的建立是为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商业政策,协调成员国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取消私人和政府限制自由竞争的一系列措施,保证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具有流动性。

1991年12月11日,在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建立了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在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正式过渡。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一条国际通航大运河。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的航程,还是欧、亚、非三洲的要道。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签订《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两国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考虑到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让以色列加入战役。对以色列来说,早已对埃及禁止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感到不满,因而两者一拍即合。1956年10月,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全歼埃军,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作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1956年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目的最终并没有圆满实现,而以色列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以色列在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获胜,但埃及却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美国则坚持要求拆除导弹,这次对抗是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一次对决。

1959年1月,古巴人民战胜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革命获得了胜利,古巴共和国成立。1959年6月,古巴政府领导成员发生变动,不屈从于美国的胁迫和控制,这使美国与古巴关系日渐恶裂。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断绝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同时在经济上压制古巴。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煽动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猪湾向卡斯特所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入侵。这种攻击失败了,但却是美国反古巴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由于美国施加的强大压力,古巴政府领导人向苏联寻求帮助。1962年,苏联决定把中程导弹设在古巴,并公然宣布依据苏、古两国协议,苏联给古巴提供武器和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运输计划已基本成功,部署工作也快结束。1962年8月,美国发现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是苏联所设。

1962年10月22日19点,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公布了苏联在古巴设置核导弹的消息,并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1962年10月24日,美国90艘军舰组成庞大的舰队,由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进行护航,向古巴方向全面出动。美舰在佛罗里达和波多黎之间各形成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已经在发射台上等候命令。10月26日,苏联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进行沟通。肯尼迪要求苏联停止在古巴设置核武器的计划,并且要求古巴不能使用任何可进攻的武器系统。11月20日,赫鲁晓夫同意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所有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肯尼迪宣布除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这次导弹危机虽然只持续了13天,但美、苏双方因核问题差点爆发战争,全世界都处于千钧一发的地步。最后双方达成共识,并以正确、理性的态度对待核战争,避免了全人类毁灭的危险。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爆发了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战争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一大败笔。阿富汗共和国在1973年成立之后,苏联支持激进的政党代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在经济上对苏联依赖,打击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暗杀了领导人,推翻原有的阿富汗政府,组织了新政府,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担任国家元首。1979年12月27日,苏联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登上了政治舞台。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抗,于是他接受了苏联的帮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苏联军事力量参与其中,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就这样爆发了,直到苏联解体,战争才彻底结束。

2001年,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进行攻击,作为美国对9·11事件的报复,同时也预示着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的这次战争是为了逮捕本·****等基地组织成员,以此来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的援助。2012年5月2日美国总统******公开表示,本·****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被美国海豹突击队突袭击毙。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2014年联军撤出阿富汗,仅剩8000士兵留守巴格拉姆。

“8·19事件”和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美两国的长期军事争霸下,苏联的经济负担愈发沉重。1985年,**********上台,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的现状,首先提出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而**********没有放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这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由于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目标,1988年起,**********将政治领域作为改革重点,采取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甚至要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因而导致反对派势力趁机抬头,社会动荡日益剧烈。

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高层领导成立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布了《告苏联人民书》,将苏联总统**********软禁,试图收回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放弃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因为克格勃部队倒戈,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出现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采取抑制民主的做法还是失败了。这次政变仅持续三天就以失败告终,**********恢复了政权。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决定脱离联盟并自选总统,结果99.85%的选民选择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见面,会议没有通知戈而巴乔夫。会谈后三方发表公报,共同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

1991年12月25日,**********辞去代表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转交给叶利钦。晚上7点,**********在总统办公室,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升起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从此消失。

车臣战争

车臣战争是指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和其下属的车臣共和国分离分子之间爆发的两次战争。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4年12月11日,结束于1996年8月31日,车臣在此次战争后获得非正式的独立地位。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9年8月,结束于2000年2月28日。俄罗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车臣土地,获得胜利。

车臣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民族因素。车臣共和国作为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一个小国,但地理位置很突出,是进出高加索的重要通道,这里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输送石油的管道从中亚到欧洲的路线也经过车臣,一旦发生阻塞,俄罗斯的经济将损失惨重。所以长期以来,俄罗斯始终坚持一项政策:牢牢控制住车臣共和国。

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抬头,车臣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发布独立宣言。1992年,车臣分为两部分,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加入了俄罗斯联邦,其他的车臣地区都一致宣布独立。随后,车臣大举入侵俄罗斯﹐致使大量的俄罗斯人撤离车臣地区。1994年12月11日,鲍里斯·叶利钦发动了对车臣的进攻。在空军和火箭炮的保护下,俄军于12月29日到达罗兹尼,开始了围城战役。1996年8月31日,由于国内压力巨大,而且大选即将来临,叶利钦决定和车臣签订停火协议,标志着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在随后的3年里,车臣名义上仍是俄罗斯共同体的一员,但实质上却已独立。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非法进入南部地区,俄军成立了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的联合军队,以此镇压起义,同时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轰击叛军,攻克了车臣境内的98个据点,解放车臣三分之二的黎民百姓。2000年2月4日,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政府大楼上插上了俄国军旗。第二次车臣战争以俄罗斯胜利结束。

海湾战争

科威特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让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更想吞并科威特占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同时,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借了很多国际债务,国内有很严重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