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22

第22章 政治经济(2)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不仅通过了美国的提案,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定论》,而且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加以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设立可以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多边贸易以及货币的可兑换性。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在成立世界银行的同时,计划成立国际贸易组织,使之成为控制与协调战后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

由于美国国会的反对,国际贸易组织胎死腹中,结果以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虽然这些国际经济组织起初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但却因此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首次以世界性的协定形式,明确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则,以及执行和维护其原则的手段。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取得的协调一致,反映了各国的需要,同时,各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本国的经济主权以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收入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取决于各国经济上的实力,反映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日本等的经济实力增强,而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6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美元危机,西方主要货币相继实行浮动,开始与美元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建立的体系彻底解体。

联合国建立

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并由主权国家组成。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发表,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各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法、国际安全、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阶段,26个国家派出代表承诺其政府共同对轴心国进行作战。最初,有关国家为了在具体事务上开展合作,因而成立了临时的国际组织,这便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安全”。

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在英国伦敦签署,成为建立联合国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2年1月1日,26个反对轴心国的同盟国代表在华盛顿会面,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文件第一次正式采用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联合国”的说法。1943年10月30日,莫斯科会议上苏联、英国、美国和中国政府号召尽早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

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联合国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1945年10月24日,《宪章》公开发表,宣布联合国正式成立。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为争夺国家领导权,在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岛。

****中央政治局派主席******赴重庆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意见。

其中有的问题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此后,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在中国内部形成两党对立的两强格局。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这是20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又称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是指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称为纽伦堡审判。在这场审判中,被告共22名,均为纳粹德国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个组织被判决为犯罪组织,另外3个组织则被判无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关于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纳粹分子,在同盟国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最后公开、公平审判的观点获得了胜利。用法律让罪人服罪、以公正培育正义,这对维护世界和平更为有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的时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只有短短6个月,在当时的德国,纳粹虽已战败,但民众尚未从数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论荼毒中清醒过来,许多党卫军死硬分子仍蠢蠢欲动企图伺机东山再起,纳粹的遗毒影响了普通的德国士兵,他们认为自己虽然参与了战争,但却是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并不是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审判、法庭证据、法庭辩论和公共判决更能挖掘历史的真相。经过218天的审判,最终有18名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罪”,其中11人被判处死刑。对德国来说,纽伦堡审判是黑暗历史的结束,也是同纳粹的过去划清界限的开始,德意志民族从此开始了对历史的反省。

印度的统一与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多名水兵发动起义,随后印度海军官兵全面起义。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利用军舰和重炮镇压了起义队伍,但事实也证明,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是失败的。

早在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提出要对印度“分而治之”,他提出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区、******教徒区和土邦三个统治区。由于他的理论恰好符合英国当局的意愿,因此“分而治之”的计划很快就被采纳了。然而,“圣雄”甘地和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却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独立。甘地认为,民族问题如果通过分裂印度来解决,那就像“砍掉脑袋,摆脱头疼”一样。1947年6月3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对外正式宣布印巴分治方案,即着名的“蒙巴顿方案”。

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地按此方案分别成立。蒙巴顿方案是以宗教核心来划分自治领地,并不是以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划分。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和西巴两部分,中间被印度隔开,使东、西巴相隔2000千米左右。东巴人绝大多数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则有多种民族混居。东西巴的文化和民族各不相同,******教是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唯一基础。

印巴分立由此造成巨大后患,方案要求各邦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任一自治领地,使得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一直悬而不决,此后印巴两国独立,就克什米尔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斗。

东京审判

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这就是东京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莫斯科会议的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时颁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其内容与英、美、苏、法4国在伦敦签署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基本相同。

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被告共28人,除3人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外,实际受审25人。起诉书控告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绞刑,木户幸一等16人无期徒刑,东乡茂德判处20年徒刑,重光葵被判处7年徒刑。7人判处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

这次审判论定日军入侵并占领南京是事先预谋的罪恶,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30多万人。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进行了强奸、抢劫、毁房屋等战争行为。这次审判确认侵略战争是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反法西斯盟国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由美国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民主化”改革。美国发布了相关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同时非常严厉地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困境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措施,盟军总司令部指令“解散财阀”,因为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财阀,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对外经济侵略的先锋。解散财阀便要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防止日本垄断资本复活。此后由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逐渐转变,解散财阀进行得很不彻底,但仍然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些具有管理能力的中上层管理者登上财界的领导地位,建立了资本和经营相对分离的新体制。

由于战后的粮食危机,日本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两次制定《农地改革法》,基本上消灭了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日本经济改革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巴以棋局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而巴以棋局是对巴以冲突的形象描述。

1947年11月联合国公布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建立“以色列国”,而阿拉伯国家对此表示反对,并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埃及、叙利亚等地,而争夺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同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成立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哈马斯成立后,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军的示威和袭击行动,在以色列国内引起极度恐慌。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9·11”事件后,美国亲以的强硬派势力上升,在巴以问题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将巴激进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要求巴勒斯坦更换领导人,默许以色列软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巴以冲突期间,以色列持续向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多次空袭,同时,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大约300枚火箭弹。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冲突的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不会实现真正的和平。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内战,随后演变成朝韩双方分裂,并且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这一提议得到了苏联的认可。由此埋下后来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阵营的导火线。

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主要为工业区;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总人口的60%,是主要的粮食产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南部地区成立大韩民国,北部地区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上国土和民族分裂,造成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信和人员物资交流被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