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04

第4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

中国姓名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姓名习俗在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之一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姓名的血缘意义,而是只把它作为人际间彼此区别的符号。在这一总的趋势下,有些人取名时只考虑自己的爱好,而不再有让名字属合家族字辈、五行八卦、是否犯讳等等的顾虑;有些人在随意制造新的名字;还有些人把欧美的取名习俗纳入到自己所取的名字之中;更有的人采用了双重姓氏加名字的取名手法。上述这些现象,都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姓名的发展趋势。

现代人取名字,以取单字名或重叠名字为时髦,如“李强”、“王刚”、“刘勇”、“张伟”、“郭圆圆”、“赵莎莎”等名字随处可见。其实,这两种取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如就前者而言,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到200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突破13亿大关,在姓氏问题上也出现大姓越来越大、小姓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由于常见一些姓氏的人口越来越多,加上使用单字名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使重名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定我国可用于取名的汉字有3000个,在同一个姓氏中一人用一个,也只能保证3000人使用,这还不把其他姓氏的人包括在内。实际上,我国的总人口要40万倍于3000,一些大姓的人口又在1亿上下,是3000的3万多倍。因此,从上述角度分析,如果人们仍旧保持起单名的习惯,只会使重名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取重叠名字的习俗也是不妥的。孩子幼小时取一个重叠字的名字可能会让人觉得亲切可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成少年、青年、壮年甚至老年,到时候仍旧使用一个只适合儿时使用的重叠字名字,只会让人感到别扭和滑稽。

为了减少同姓名和取名不当带来的社会问题,一些姓名学家和社会学家建议人们不要再起单字名或重叠字名,取名时至少要起一个双字名,或者起一个两字以上的名字。其中起双字姓名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大大减少重名的机会。如仍可以用取名的汉字3000个计算,3000个字两两搭配,至少可以组成900万个词组,这900万个词组都用于人名,至少可以减少8997000个同名的人。由此可见,用取双字名来减少同名现象的效果是显着的。至于取双字以上名或使姓名用字超过3个以上,其对减轻同名现象的作用当然比取双字名的作用还要大。

我国人使用4字及4字以上姓名的现象近代以来也有所见,其基本方法是在原来的姓名前加上别的姓氏,或者在通常的名字后缀以辅助词。如原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婚后又名蒋宋美龄;原全国政协常委刘王立明和赵元任之妻赵杨步伟,使用的也都是4字名。她们的名字都是由自己的姓名加夫姓而组成的。另外,据有关方面报道,原国家女排老将曹慧英在与丈夫殷勤生下女儿后,为女儿取名“殷乐笑子”,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4字名。上述两种情况,前者由于婚前、婚后实际使用两个名字,造成了姓名的复杂化,远不如后者来得简单而自然。所以,有些研究者认为,如果想取4字名,最好在孩子生下来后取,婚后改名的意义并不大。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不断出现,与之相应的是取名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除以上所述的几点外,另有人在随意制造新姓氏和取新名字。如江苏苏州的一户人家生下孩子后,不用父姓也不用母姓,而是以“点”字为姓报了户口。孩子的外祖父解释这一原因说,“点”字是与孩子有关的血缘关系和承属关系的组合字,其上部的“占”字表示孩子为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所占有,下部的“灬”则分别代表父和祖父姓、母和外祖父姓以及祖母姓、外祖母姓等四个姓氏。从姓氏学的角度看,上述对“点”

字的解释尽管有些过于牵强,但它能打破传统的姓氏继承习惯,无疑是值得一提的新鲜事。

另据某些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的台湾省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中流行取日本名字,其中女性多在原来的名字后面加上“子”字,男性则加上“郎”字,成为像日本名字一样的四字名。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干脆把姓氏改成有日本味道的姓氏。此外在大陆,某些地方也出现了如沈芳娟子、高吉太郎、纪因斯坦等具有外国人名性质的名字。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的名字也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变化。

我国的100个大姓

我国的姓氏约有10000多个,至今仍在使用的有3000多个,其中较为常见的有500个左右,人口较多的姓氏约100个。

谈到我国的百家姓,很容易使人想到那个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其实,这首百家姓编自宋代,编者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士大夫。这首百家姓名为百家,实际上不止百家。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共收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准则的。如它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接着以“钱”氏,是因为钱塘一带有一个钱姓人建立的割据王朝,当地除了推奉赵姓皇帝外,还要接受钱姓王朝的直接领导。至于以下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有些是皇太后的姓氏,有些是皇后、皇妃的姓氏,其身份之尊贵,也非一般姓氏可比。由于这首百家姓按韵编排,每句4字,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因此流行极广,至今仍是妇孺皆知。

如同上述百家姓一样,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的色彩,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如我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姒,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赢,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元朝皇帝姓奇渥温,明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在各朝皇帝当政的时候,其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我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揽人心,还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为特别的礼物赏赐给那些异姓大臣,让他们改姓与自己相同的姓氏,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此当作特别的荣耀。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只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几乎随处可见。

我国古代的贵姓不等于大姓,而大姓也不一定就是贵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社会上特别重视姓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贵姓。如东晋南朝人尚“侨姓”,其中以王、谢、袁、萧最为尊贵;江东地区尚“吴姓”,以顾、陆、朱、张、虞、魏、孔、贺为大;中原地区尚“郡姓”,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陇地区也尚“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皇甫为大。即使是出自边荒异域少数民族的北魏王朝,也受内地人的影响尚“虏姓”,把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推举到尊贵的地位。而那些真正是人口众多的大姓,有时反而会因为地位低下而被人瞧不起。如《元史·顺帝纪》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蒙古族出身的宰相伯颜十分轻视汉人,于这年上书顺帝,“请杀张、玉、刘、李、赵五姓汉人”。他仇视汉人可能是因为汉族人口太多的缘故,要杀的五姓汉人显然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他这一荒唐的请求,当然不会得到顺帝的批准。

明代关于贵姓和大姓的资料较完备。据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明代各姓人物的统计,明代人口较多的大姓有10个,依次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由于这一统计是建立在各姓着名人物数量的基础上的,如果姓中着名人物较少,其在大姓中的排名就有可能后延,因此还不具有普遍意义。此外,明朝初年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代《百家姓》一书,编成了《皇明千家姓》。这本《千家姓》共收入姓氏1968个,其数量超过宋代《百家姓》的4倍多,编排形式仍是4字一句,以韵相排。其开头一句是“朱奉天运”,同样是把当朝皇帝的姓氏放在了首位。只可惜这本《千家姓》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它的全貌了。

据有些学者研究,我国清代有五大姓,即陈、李、张、黄、何。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自审订了一本当代百家姓,后来定名为《御制百家姓》。在这本百家姓中,开篇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政,游夏文章。”这里没有把清朝的皇姓放在首位,而是以汉人的“孔”姓开篇,目的是想以孔姓人的孔子及其思想收揽汉族人心,以换取他们对大清王朝的支持。显然,尽管这首百家姓没有像宋、明两朝那样“尊国姓”,但同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由于这本百家姓在编排上过于艰涩冗长,因此也与明朝的《千家姓》一样没有留传下来。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在人口和姓氏的统计手段上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有关的科学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我国姓氏的使用数目和各主要姓氏的人口数量。据国外出版的《吉尼斯纪录》一书记载,我国的姓氏以张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或12.1%,共有7400万人左右。又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84年11月召开的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成果鉴定会上,使用计算机对姓氏用字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王姓人口最多。此后,又有中国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60年代台湾的有关资料,研究得出全国的100大姓。另外,在一些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的百家大姓。如在上海市,约有87.24%以上的人使用当地的百家大姓。这百家大姓是:

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梁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的统计,当地也有100大姓。这100大姓依次是:

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潘朱简钟彭游詹胡施沈余赵卢梁颜柯孙魏翁戴范宋方邓杜傅侯曹温薛丁马蒋唐卓蓝冯姚石董纪欧程连古汪汤江田康邹白涂尤巫韩龚严袁钟黎金阮陆倪夏童邵柳钱我国大陆当前的百家大姓,较系统的资料出自《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所报导的有关成果,亦即前述中国科学院两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所得。根据这些成果,可知人口占汉族总人口4%以上的姓氏共有5个,其中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王姓超过8000万,张姓超过7800万,刘姓超过6000万,陈姓超过5000万。5大姓合在一起,人口共有35亿多。至于包括上述5姓在内的100大姓,总人口占汉族人口总数的87%,亦即9亿多人。这100大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孟龙万段雷钱康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上述100大姓的排名又有了变化。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统计,表明全国人口最多的是王姓,其次才是李、张、刘、陈,其他姓氏的人口和排名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至1990年7月1日,我国又对全国人口进行了第四次普查,可惜的是还没有人根据这次普查的最新资料研究出我国最新的100大姓及其排名次序。

李姓

李姓是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姓,在全世界华人和华裔当中,李姓也是最多的人群姓氏。

李姓的来源也很复杂。相传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相传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角圭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皋陶在它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出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此后,他的子孙们世袭其职,历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人称“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孙理征因不容于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正一起逃难到伊候之墟。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取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利正生子昌祖,任陈国大夫,子孙慢慢壮大起来。为了纪念祖先当年赖以活命的李树果子,从此改“理”姓为“李”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还较为沉寂,姓族中也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几位文化名人。进入魏晋以后,出身于氐族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称孤道寡。接着,赵郡李氏雄踞河北,与王、崔、卢、郑合称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关陇地区又有陇西李氏,其成员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国时期建西凉国,成为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的远祖。特别是在唐朝时,不仅李姓的陇西、越郡二望争荣竞秀,即使其他一些姓氏的人也纷纷以改姓李姓为自豪。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唐代,由皇帝赐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数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鲜于、王、张、杜、胡、弘、麻、罗等姓都有人被赐姓李氏。另外,还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氏。上述这些赐姓或冒姓,无疑扩大了李姓人的队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间的不断发展,使李姓人的的队伍迅速膨胀,从原来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跃成为中华大姓。

唐宋以后,李姓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万,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

在漫长的发展中,李姓还出现了许多名人。如老子(李耳)是着名的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是功勋卓着的封建皇帝,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

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