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05

第5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2)

王姓曾经是我国第一大姓,总人口约有一亿。现在是第二大姓。早在上古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名晋,聪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在他15岁那年,晋平公派使臣叔誉入周朝贡,见到了他,相与谈论后大为折服,归国后告诉晋平公说:“太子晋行年十五,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都不是他的对手。”另一位大臣师旷听后不以为然,请求入周见太子晋。两人相见后反复论辩,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一直谈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才相信叔誉并非危言耸听,并对太子晋说:“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至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师洛阳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则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应该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这本是一个好主意,但灵王不听,后来还因此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太子晋被废后,他的家人一下子由王室成员变成了黎民百姓。此后晋为了纪念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为姓。如今,天下绝大多数王姓人,都尊奉他为祖先。

王姓的来源除上述一支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支派。但是,大多数是由王族之后改姓的。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纷纷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唐宋时期开始,历代史家根据王姓的不同来源,把它分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夷姓之王等;又根据其主要居住地区不同,把它分为太原之王、琅邪之王、北海之王、陈留之王等;还根据其堂号不同,把它分为乌衣王、马蕃王、三槐王等。难怪宋人郑樵要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通志·氏族略四》)。

在发展中,王姓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个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人都曾是一国之王,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氵睿都是着名将帅,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人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对王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如1993年出版《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和《华夏姓氏丛书·王》,都是研究王姓的阶段成果。

张姓

张姓是我国当代第三大姓,相传出自黄帝,是黄帝第五子挥的后代。据明嘉靖年间张浚等纂修的《张氏统宗谱·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这是说,张氏得姓于黄帝之子挥,母名彤鱼氏。挥因发明弓箭,被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亦即弓长,二字相合,正是“张”字,这样便有了张姓。此后,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今山东临清),而清河也就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

张姓因为是大姓,来源众多,分布广泛。其郡望除上述一支外,又有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等多支。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宗族的诀窍,他只写了100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的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探访,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在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表彰。从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

从古到今,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木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张衡的地动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行(俗姓张)的子午线测量,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骞的交通西域、张居正的万历改革、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刘姓

刘姓是当代第四大姓,历史悠久,来源众多。相传帝尧时有陶唐氏的后人受封于刘(约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其后便以为氏。夏代,刘姓中有位名为刘累的人擅长训养蛟龙的技术,被夏王孔甲任命为御龙氏,专门负责龙的饲养和训练。据说他曾奉命为夏王训养四条龙,后因龙生病死了一条,他不敢上报,只是把龙肉做成肉羹献与夏王,声称是得到了奇珍异肉。夏王不知内情,吃后感觉味道不错,还专门赏赐给了他一些钱物。后来,夏王要看龙的表演,刘累每次只让两条龙出来,因此骗过了夏王。过后不久,夏王起了疑心,刘累看隐瞒不住,便带着家小逃到鲁县(约今河南鲁山县),后人便在当地留居下来,世代姓刘。又过了千余年,刘累裔孙隰叔在周宣王时迁居晋国,生士专,任大师。士专孙士会,是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晋襄公去世后曾奉命出使秦国,迎接寄居在这里的晋襄公弟弟公子雍归国继位。当他与公子雍一起归国时,晋国已立襄公之子为晋君。他们行至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又遭到晋国军队的袭击,只得返回秦国。后来,尽管他得以从秦国归国任职,但子孙中的一部分却留在了秦国,并世代以刘为姓。

在历史发展中,刘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在汉代,娄、项等姓都有人改姓刘。此外,汉朝的刘姓皇帝把公主下嫁匈奴单于,所生的小单于也冒姓刘氏。至南北朝时,又有匈奴屠各部的一支独孤氏被改姓刘氏。正是由于刘姓来源众多,其分布和郡望堂号也十分广泛、众多。

就郡望堂号看,除彭城一望影响最大外,又有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广平、高平、东莞、高唐、临淮、琅邪、东海、南郡、范阳、东莱、丹阳、武功、濮阳、尉氏、济阴、京兆、庐陵、南康、谯郡、河南等郡望,以及藜照、德馨等堂号。

刘姓在历史上还是一个尊贵的姓氏。在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刘姓人中共出了18位皇帝,王公贵族不计其数。此后,三国时的蜀汉、十六国时的前赵、南朝的宋、五代十国的南汉等也都是刘姓人建立的王朝。此外,刘姓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姓,如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蜀汉先主刘备、宋武帝刘裕、唐代理财家刘晏、大诗人刘禹锡以及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等等,都是刘姓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陈姓

陈姓是当代第五大姓,历史上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把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人民大众同甘苦,因此更加获得臣民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35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代也以国名为姓氏,改姓陈。

陈胡公满的后人占当今陈姓人中的绝大部分。此外,十六国时期,汉王刘聪的大臣中有位本名高元达的人,因生辰年月妨忌父亲,改姓陈氏,史称陈元达,他的后代也以陈为姓。至北魏时期,有一支鲜卑族出身的人姓侯莫陈氏,在魏孝文帝汉化运动中被改姓陈,从而使陈姓又有了一个新的来源;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入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于是改姓汉族大姓陈氏。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入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十四世孙高谅入赘陈姓人家,子孙也改姓陈氏。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后代也以陈为姓。上述几支,尽管其人数和影响远不及陈胡公满之后,但也都是当今陈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姓在发展中,由于居住地和支派的不同,形成了颍川、江州、汝南、下邳、广陵、河南等几大郡望,以及德星、德聚、绳武等着名堂号。在姓族文化上,陈姓历来有“太丘德望,颍水渊源”、“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等专用楹联,以及大量的家谱族谱、宗规祠约等特色文化。至于陈姓名人,从秦朝末年揭竿反秦的陈胜到灭梁建国的陈霸先,都曾是具有一国之尊的帝王;从汉相陈平到太丘长陈寔、盐铁使陈恕、宋朝宰相陈尧叟、陈尧佐等都是誉满天下的名臣;从汉代射声校尉陈汤到南朝太尉陈显达、“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都是勇、谋兼备的将帅之才;从晋代史学家陈寿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唐僧陈衤韦(玄奘)、宋儒陈彭年、道学家陈抟、文坛怪杰陈师道、画家陈洪绶、学者陈寅恪等人都是各有成就的殷殷学子;从宋代太学生领袖陈东到革命党人陈其美、“警世钟”陈天华等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从明代爱国华侨陈申到实业家陈启源、侨领陈嘉庚等都是身在异域的侨界名流。至于陈独秀、陈毅、陈果夫、陈云、陈赓、陈诚、陈布雷等更是当代史上影响重大的陈姓政治名人。

杨姓

杨姓是当代第六大姓,相传出自西周公族。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受封于晋,至晋武公时,由于勤王有功,被周厘王赐以杨地(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址一带)作为食邑。武公生伯侨,伯侨生文,文生突,封羊舌大夫,食邑铜革是、杨、平阳三县。突生职,职生叔向,仕晋任太傅,又受命将羊舌大夫食邑三县中的杨县作为食邑。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食邑为姓氏,人称杨石,又名杨食我。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发生了六卿之乱,羊舌氏和杨氏都遭受了灭顶之灾。此后,杨石的后裔相率南逃至华山仙谷中,以后又落籍为弘农华阴人。东汉时期的太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等人、唐代杨贵妃家族、宋代的“杨家将”等等,相传都出自弘农华阴。因此,这支杨姓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支派。当今杨姓90%以上的人,全部出自这一支派。

杨姓在发展中,还有天水、四知、栖霞等郡望堂号。东汉时,杨震任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南)时,县令王密前来拜见。原来,王密是荆州人士,在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被推举为“茂才”,以后步步升迁,担任了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他在这天晚上送来了10斤黄金的厚礼。杨震一见便说:“我当初知道你有才能才举荐你,对你算有了解,但你为何不知道我是一个清廉之人呢?”王密说:“现在是黑夜,送礼这件事没有别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一听大怒,说:“这件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见他不为所动,只好把礼品带走。事后,杨震的后人为纪念这件事,便称自己的家族是“四知堂”。直到今天,“四知堂”杨氏仍是杨姓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杨姓不仅史迹辉煌,名人也是不绝于书。其中不仅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五代十国的吴国开国君主杨行密、“大圣天王”杨幺、“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等帝王,还有杨震、杨炎、杨延昭、杨业、杨文广等将相,杨时、杨万里、杨慎、杨炯、杨涟等名士,杨启泰、杨国斯、杨振宁等知名侨子,杨贵妃、杨瑞云、杨小燕等女中魁首。无疑,杨姓中正是因为有了他(她)们,才使其姓族焕发出夺目光彩。

近年来,海内外各地也开始重视了对杨姓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新成就。如笔者与熊远报先生合着的《华夏姓氏丛书·杨》,就是一本全面研究杨姓的着作。

赵姓

赵姓主要出自嬴姓部落,是一个与上古时期的帝王少昊有关的姓氏。相传,少昊裔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任驾车大夫,曾在华山得到八匹千里马,并将它们一起献给周穆王。穆王本是一个喜欢遨游的人,得到千里马后更加逸游无常。有次他巡狩到昆仑山,在瑶池见到了西王母,结果留连忘返,把国家大事抛在了一边。这样过了几年,直到在周朝东南部的徐国偃王率领30多个诸侯国的人马进攻周朝都城,他这才慌了手脚,乘上千里马归国平乱。由于造父这次驾车有功,事后便获得了穆王的封赏,被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作为食邑。此后,造父的子孙世居于此,并把自己食邑的名称作为姓氏。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最早的一支赵姓人。

造父哺育了赵姓,也被当今天下绝大多数赵姓人尊为补祖先。西周末年,造父6世孙奄父随周宣王讨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不利,宣王几为姜戎所俘,幸得奄父子叔带及时救驾,他才得以脱离危险。事后,宣王为感激救命之恩,任叔带为执政,赵姓势力因此大兴。至宣王子幽王时,亲近小人,叔带因被排挤,自周出逃晋国,后人从此也在晋国发展。

此后又9传至赵毋恤,史称赵襄子,率赵姓族人与韩、魏两家联合灭掉晋国,建赵国,成为赵姓历史上第一位称孤道寡的人。

赵国在立国156年后被秦国灭掉,凡11传,10世。亡国后的赵姓族人主要分为邯郸、东武城和天水3支,其中居天水者是赵国末代君主代王赵嘉的后裔,于秦朝时由代王嘉之后赵公辅出主西戎,居天水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其后遂为天水人。汉代时,天水赵氏是赵姓人中的最大支派,族中被封为侯爵者达10余人,占赵姓封侯总数的一半以上。至唐代,赵姓中有4人官拜宰相,其中的3人都出自天水赵氏。只是到了唐末五代时,出自河北涿郡的原西汉京兆尹赵广汉的后裔赵匡胤灭后周建宋,一跃使家族变为两宋皇族,才使涿郡赵氏的影响超过天水赵氏。

当今赵姓除天水、涿郡两大支派外,又有南阳、金城、下邳、颍川等郡望。此外,在汉代,匈奴人中有位名为安稽的人,冒姓赵氏。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氏。西夏时,国君李元昊出自党项羌族,也被宋太祖赐姓为赵。上述这些赵姓人,尽管其后裔的发展在整个赵姓中影响不大,但也都是不容忽视的旁族别支。